- 詳細內容
第24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如何除去布施法的障礙,以及一切施的相貌。
上一次的菩薩正行之中提到「施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世報。」瞭解了這四累所產生的原因之後,就可以改變之,轉而使自己的布施度更加圓滿。世尊為我們開示了兩個方法,就是「修無我、修無常」。
為什麼菩薩要修無我呢?前面所修學布施法的四種是拖累,其中的內涵,其實是與自我的執取有著很大的關係的。譬如從慳貪心來說:有慳貪心的不就是我嗎?怕我損失了財物,怕我沒有了財物之後就無所依憑;真的都是為我!但其實「我」是假的。可是這對於一般人而言,根本就無法信受的。也許就會問:「你說每一個人的我是假的,那我現在打你,你明明就會痛;然後你坐在那邊,我也沒有辦法再坐在同一個位置,你怎麼能夠讓人家信服『我』是假的呢?」真的是很難!對不對?所以才同時要配合修無常。
說說財物的無常好了,可以舉一個生活周遭的例子來說。早年政府發行的貨幣,可是因為戰亂的緣故,據說到了後來好幾百塊才能買一個蛋;到了台灣之後又改為新台幣,隨著眾生共業所感,幣值也是天天的變動;金錢就是這麼無常,沒有它一定的價值。同樣地,物品的價值也隨著人們的喜好與需求的不同而會有著改變,做生意的不就是依於這個原則來賺錢的嗎?然而財物只是有情受用福德的表徵而已,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價值。無常道理的思惟、觀察以後,再來思惟觀察無我的道理,就不會像一般人那麼難以接受了。這裡所說「修無我、修無常」的道理,可是要在菩薩法的基礎來說,雖觀照無我、無常的道理,卻不是要你把所有的東西一下子都捨棄掉;因為菩薩道是久遠的,就要隨著一世又一世,心量越來越廣大,福德越來越增長,這樣子漸次來布施。
所以假如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夠樂行惠施,不會因為布施的時候,眾生對你所布施的東西是有所嫌棄的,也不會是以爭勝的心態來作布施,而產生了瞋恨之心;總而言之,就是要在這一個過程之中,想法子要把瞋心去除掉,這無非是希望能夠樂行惠施,而也是樂行惠施第一件所應該除去的事情。第二個應該要除去的就是:自己捨不得財物的慳吝之心。因為若是對財物還有慳吝之心,當然就無法樂行惠施了;而就在將財物布施出去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把自己的慳吝之心捨棄掉了。第三個應該要作的是:要善於調伏自己的嫉妒之心。布施的時候,有時候會嫉妒他人:「為什麼他的福報那麼好?總是布施那麼多!」所以心裡面突然就起一個念:「哎呀!我不布施了,因為永遠也比不過某甲。」這是因為爭勝所起的嫉妒心;既然要樂行惠施,就純粹去利益眾生就好了,所以嫉妒心也是應該除去的。第四個應該除去的是:不要太過於愛惜身命。雖然說對菩薩而言,為了要除去極微細的煩惱,乃至應當在布施之時是應該要不惜身命的,但這畢竟是因人而異的。譬如說因為隨著布施者的證量、福德不同,也許布施了十萬塊錢,對於某乙而言就是一件很大的布施;若是某乙布施了出去,會對他的家庭有著很大的影響,雖然說布施之時是應該不惜身命的,但也不應該令家人生起煩惱才是。第五個應該要除去的是:不信因果。所以會有不信因果的狀況,表示說這個人在布施法上信願行的環節之中出了問題,或者是只是稍微相信,繼續去作布施的願就不會那麼懇切,碰到可以修於布施的時候,就是有意無意地作一點,那麼怎麼有可能叫他樂行惠施呢!所以若是要於布施法的因果,是要能夠深信不疑的話,也不是一蹴可幾的。
這樣子一世又一世,漸次地行於布施之行,就會感得很多可愛的果報。第一件是: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俗話不是也說「天公疼憨人」嗎?老天爺當然要特別疼惜這一些人,因為他們踏踏實實的作人,不會去侵犯別人。同理而言,佛法中這一些被世間人認為是不聰明的人,因為他們看起來好像都不曉得為自己打算,總是努力地去利益眾生;然而這其實是聰明的人才會作的事。真正的聖人也是自久遠劫以前,就開始這樣地去利樂有情的,他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時時作意眷顧這一些樂行惠施的人;再加上樂行惠施的福業所感,所以這一些人才能夠不會遠離一切的聖人。第二個可愛的果報是:當世就可以獲得。因為既然是樂行惠施,當然人人都喜歡親近,聽到他的名號,也會豎起大拇指稱讚,未來世因緣所感,也會有類似的狀況。既然是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他就不會像一些人平常只作一些偷雞摸狗的事,入於大眾之中,只恐怕被人認出來而常常心生恐懼;所以樂行惠施的人有第三個可愛的果報就是:入大眾時不生怖畏。第四個:現世之中,這一些樂行惠施的人得到眾人的稱讚,乃至是名聲遠播。修學佛菩提道中有一個很不容易成就的部分,就是修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因為那是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學,作為利樂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依憑;而這樣子一世又一世,漸次地行於布施之行,正是在修集福德資糧,當然就可以莊嚴菩提,這就是第五項所說的可愛果報。
接下來 世尊開示說:【善男子!菩薩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愛之物破慳能捨,名一切施;施不求報,名一切施;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親等施,名一切施。菩薩施財凡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薩布施由憐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世尊開示說:往佛菩提道上前進之時,菩薩要逐漸具備一切施,然後 世尊就舉例說明菩薩摩訶薩,也就是說七住明心以後的菩薩,所應該修學的一些一切施的相貌。
首先說,應該如法求物施,持以布施。如法求物的定義,前面幾次的菩薩正行之中,已經說明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菩薩之所以要如法求物施的原因,是因為知道不如法求物施的果報,未來世雖得財物,卻為王、賊、水、火之所共有,這樣子的話,不但損了自身的福德,同時也與一些眾生結下惡緣,所以就無法一切施了。不如法求物施,當然就不是菩薩所應當作的。菩薩若恆常以清淨心來行於布施的時候,也叫作一切施。因為恆常以不爭勝,不輕慢受施者,不為受世間名聲,不為刻意去討好他人,或者不是為了酬償所曾發的世間願等等,不以種種不清淨的心態去布施,這樣的時候就可以除去種種的煩惱,而向著一切施的目標前進。布施的時候也不計較自己現在身邊的財物或多或少,只是說遇上眾生需要的緣分現前了,那就布施出去,這樣子才能夠成就一切施。遇上該布施自己最喜歡寶物給所需要人的時候,也要當作就同時也把自己的慳吝之心一起捨棄一樣,這樣子也可以成就一切施。布施的時候,若是存著一絲一毫希望別人回報的心念的時候,就不可能成就一切施了;因為一旦有一個人不對他的布施回報的時候,難道他不會有絲毫退失於布施行的心念嗎?同樣的道理,若是在布施的時候,還會去選擇是不是福田的話,一定也無法成就一切施了;因為此時布施的心態,就已經是不清淨了。乃至是布施的時候,應該要怨親平等,這樣子才能夠成就一切施。
菩薩施財的種類共有二種:一者是眾生,也就是說你所布施的可能是雞、鴨、牛、羊,乃至是妻、子,或者是自己的頭、目等。第二者是非眾生,表示說你所布施的可能是金銀珠寶、宅舍田地等物品。在這兩者之間,若是能夠布施內財,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要是再加上布施的時候,是沒有絲毫吝惜的心的話,這就更容易成就一切施了。而且菩薩在布施的時候,應當是要懷著憐憫的心態,所以才能夠怨親平等,這也是一切施。此外,布施之前思慮周圓以後,決定要布施了,所以就不會在正在布施的時候心存猶豫,更不需要說在布施的時候,反而生起了後悔之心;這樣子將來的果報,才不會因此而有所減損,種種的煩惱也能夠逐漸的去除,這也是一切施。
世尊又開示說:【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物乃至一錢持以布施。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僕使生瞋苦惱。如法財施,不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無所求。施貧窮時,起悲愍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不生放捨心。若見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菩薩有時候會以不清淨的物品來作布施。不清淨的物品指的是什麼?譬如說有一隻流浪狗,也許是跟你有緣的,因為那麼多人在一起,牠偏偏就跑到你的跟前,還對你搖尾乞憐;雖然說流浪狗在佛法中得度的緣分甚少,也許你左看右看,附近正好有一家便利商店,就方便買一個包子,因為人家既然已經來到你的跟前了,就讓牠再歡喜一下,再跟牠結上一緣。有的時候隨緣去拜望一下親友,中國的習俗尤其是不能兩手空空,為了要迎合那一些親友的喜好,也有可能是送一些或者是葷食,或者是佛法中所說的不淨之物,為的是要令其歡喜;因為觀察他有得度的緣分,就先讓他歡喜一下,再來為他說法。至於說,酒、毒藥、刀杖、枷鎖等物,不論對方能不能自在受用,因為飲酒會使眾生沉迷,而且可能造作更多不如理的事情;而毒藥、刀杖、枷鎖等物,是會傷害眾生身命的,菩薩就絕對不應該拿來布施給眾生的。但是在菩薩法中是有所謂的開緣,這主要是說自己的心意是善心的,而所將成就的利益,是利益眾生的一件善事。譬如說有一些藥物,其實有時候本身就是毒藥,但是為了對治某一種特殊的病,再加上所用的分量也是有所限制的,這樣才可以醫治好某甲的病;假如說一時之間找不到藥,而你知道到哪裡可以求得那一種藥,雖然藥物的本身有毒,但也可以方便取得那一種藥物,因為是要讓醫生可以治好某甲的病。但是畢竟於開緣與遮止之間的分寸,一定要把握好才是。
菩薩也不應該拿不清淨的食物、藥品來布施給病人。譬如說那一些食物可能已經開始敗壞了,也許就想說:「唉呀!煮一煮,然後再調味一下,就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了。」或者是說藥品的有效期已經過了很久了,雖然外觀上看不太出來,你也許會覺得說那無傷大雅;但是這是一開始布施的心念,就已經是不清淨了,所以不應該這麼做。菩薩也不應該去劫奪他人,乃至一錢的財物來布施的,因為那就是不如法求物施;未來世的果報雖得財物,卻為王、賊、 水、火所共有。同時,雖然菩薩布施的時候是很自在的,也不會打罵僕使,使其生諸煩惱。這樣子一直如法財施下去,不求現在、後世果報,也在布施的時候,常常觀察我見、我執等的過失,這一切都是為了圓滿佛菩提的緣故。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