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持戒波羅蜜的方法

第81集
由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增長持戒波羅蜜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持戒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自己能夠走在正確的修行路上,並且可以安全及穩健的走下去;因此無論採用何種修學法門,持戒都是必須要的。而真正能夠作到戒行圓滿,需要到二地滿心才能夠作得到,因為二地滿心菩薩有「猶如光影」之現觀,也就是二地滿心菩薩可以經由這個「猶如光影」的現觀,而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轉變清淨的道理;從此他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轉變自心的染污種子,去轉變自心如來藏所含藏的內相分,這就是猶如光影的現觀成就了;使得七轉識的染污性可以根除,因此可以持戒清淨,才可以稱為真實持戒者。而在二地滿心之前,實際上都還是屬於學戒的階段;因此我們在受戒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再精進努力,才能逐漸增長持戒波羅蜜。

在這次節目單元,我們要來探討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一段開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尸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增長尸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優婆塞戒經》卷六)首先,我們要瞭解在菩薩的六度法門中,前後度是有密切的關聯。譬如在《攝大乘論》卷2中的開示:「云何說六波羅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羅蜜,隨順次生後後波羅蜜故;復次前前波羅蜜,由後後波羅蜜所清淨故。」(《攝大乘論》卷二)在這裡面告訴我們,前面的波羅蜜會引生後面的波羅蜜,後面的波羅蜜會使前面的波羅蜜更加清淨增廣;同時前面的波羅蜜比較容易修學,後面的波羅蜜比較深細。因此,佛菩薩就會依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有利眾生修學的次第,來開演六波羅蜜。

我們先來大略探討「前前波羅蜜,隨順次生後後波羅蜜」。菩薩因為慈悲的關係,對於眾生之貧窮困苦,產生不忍之心,因此便欲行布施利樂眾生。因為常常救助眾生的關係,對於眾生便會時常現起慈悲心;相對的,菩薩就會逐漸遠離損惱眾生的各種事情。因為這樣的緣故,他自然就能夠容易持守戒法,這就是由布施波羅蜜引生持戒波羅蜜。

因為菩薩知道戒法的珍貴,與對於修學的重要性,因此持戒之後,為了要讓戒德堅強,對於所受的戒法非常愛護,不希望因為損惱眾生等等的原因而毀破淨戒;也因為轉依如來藏的關係,因此對於眾生或種種法,便能生起忍辱之行,這就是由持戒波羅蜜引生忍辱波羅蜜。

因為煩惱與遮道因緣很多,如果常不能忍,就會使修行產生進進退退之現象;為了要成就忍辱度,便需要能堪受眾苦,不以菩薩道之久遠勤苦為難;因為常常忍辱的關係,便能一直往前邁進不退,故生精進,這就是由忍辱波羅蜜引生精進波羅蜜。從這裡大家也可以瞭解,如果對於最基本的種種可愛與不可愛的境界,都不能生忍,使得性障常常現起,那他要精進是很難的;因為這個緣故,便會造成修學緩慢,這是值得大家留意的!

到這裡,因為常行精進,並且在歷緣對境之修習,能夠修治調和內心、漸除煩惱,便逐漸生起定力;並且也因為精進而能安住於種種法,而心不動搖、心得決定,這就是由精進波羅蜜引生禪定波羅蜜。

因為有禪定波羅蜜的關係,能夠不為境界所轉,能夠在歷緣對境中,深入法義思惟觀察,讓智慧逐漸深入與展現力量;同時菩薩也要配合禪定與種種三昧的證量,才能修學其他層次的法,而使得智慧層層轉進更加深廣,這就是由禪定波羅蜜引生智慧波羅蜜。

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前前波羅蜜,由後後波羅蜜所清淨」。如果不好好持戒,就會造成他的身口意業不清淨;因為身口意業不清淨的關係,就會造成他所行的布施跟著不清淨。這是因為他在布施的時候,所依止的身口意不清淨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能好好持戒,那他在布施時,所依止的清淨的身口意,就會使得他的布施能夠得到清淨,當然也能夠相應到無量的功德。如果忍辱度能夠修得很好,常不犯眾生,並能忍於種種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當然直接有助於持戒之行,使身口意業更加清淨。如果一心精進常行忍辱,能夠受用忍辱之益,並且勇猛精進於正法、修善滅惡,便能安忍於種種逆境,而能夠往更高層次的修學邁進;因此精進使忍辱度愈加清淨,與增廣忍辱的力量。因為有定力不被逆境所轉,以及心能夠決定安住於善法上面,因此使得精進度更加精純有力;而如果菩薩因為禪定的關係,能夠以種種神通到他方世界利樂眾生,則可以引生不同層次的精進,以及利益更多的眾生。無論修學禪定,或者安住於種種善法之修學,都可以依靠智慧而知道如何更有效率的修學,以及如何層層轉進的方便善巧;因此說,智慧波羅蜜能夠清淨禪定波羅蜜。以上是從六度之前後關係,來探討前後度間之互相引生與增益。

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持戒度為何可以因為其他五度的關係而得以增長」?首先「布施度」,如果從今生的布施行來說,可以讓菩薩遠離種種執著與傷害眾生的行為;相對的,可以增長慈悲心與增廣心量,因此可以增長持戒度之清淨與堅固。而實際上,無論財施、無畏施、法施,或種種修善去惡之行,本來都是攝屬於菩薩戒的範圍內;因此布施波羅蜜可以增長持戒波羅蜜。另外從前後世的關係來看,菩薩因為前世的布施之行,使得今世廣有資財,因此除了不會因為資財匱乏造惡犯戒之外,反而可以因為廣有資財,或色身莊嚴有力,或生於尊貴之家,而讓他更有力量來利樂更多的眾生,而更能作到菩薩戒中的種種利益眾生之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瞭解布施波羅蜜可以增長持戒波羅蜜。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開始我們所引的《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增長尸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優婆塞戒經》卷六)這裡也是在開示:配合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可以增長持戒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能夠清淨及增長持戒波羅蜜,在前面已經略談過;而菩薩如果能忍於「五陰是虛妄法」的見解,能夠證悟本來無生之如來藏心,如此能夠現觀如來藏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能確實接受、安忍與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這樣子就能夠依「道共戒」而行,與無漏法相應,能夠攝心住於正道為戒;這樣子更能夠增長持戒波羅蜜。菩薩精進修六度之行,能夠增長持戒波羅蜜,心中不與懈怠及放逸相應,遠離種種煩惱心行;雖然在人間五欲境界中利樂眾生,但能離開對於三界法之貪愛。因為只有修學正法與利樂眾生,才是他所精進的目標;並且憑藉著菩提大願,能夠不畏生死苦利益眾生而不證二乘涅槃,因此能持戒不犯,一心精進朝向目標前進。

而無論禪定證量、聲聞見道或菩薩見道,都能引生三三昧。前者就是世間的三三昧,包括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也就是四禪八定的修證。世間的三昧能伏三界貪瞋癡,能夠直接增長持戒波羅蜜,能夠依定之功德而不違佛戒,可以因定而使心性清淨。

而聲聞菩提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他親自觀行驗證,內心已經有決定性而不可動搖;因為證實蘊處界都空,終將滅去,而無真實不壞的體性,因此證得空三昧。但是他信受佛語,相信自己有一個不生滅的本心,因此可以不墮入斷滅空;也證得蘊處界都是緣起之法,是生滅性的,沒有一定不壞的法相,只有暫時而有、幻起幻滅的法相,因此而證得無相三昧。因為有這些現觀的關係,心中了無願求,不會一天到晚想要去造作,或追求有為法的事和業,那就是無作三昧。這就是聲聞菩提的空、無相、無作三三昧。

而菩薩因為實證如來藏心空無形色,同時也知道如來藏空性心不是頑空,也不是虛空,而是空性,因此證得空三昧。也證得如來藏心沒有任何的形色,祂是無相,同時如來藏心離見聞覺知,從來不與六塵相相應,因此證得無相三昧。菩薩轉依於如來藏,就可以逐漸遠離對於種種法相的執著,並且觀察如來藏心於世間一切法中,根本沒有所得也沒有所失;因此現觀心真如的無所得時,心中不再有種種願,不再有種種追求,這就是無願三昧。從此以後凡有所作,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不為自己計較。菩薩兼得大乘法與二乘法兩種三三昧,因此上述幾種三三昧,能夠引生定共戒或道共戒,因此可以增長持戒波羅蜜。

接下來,菩薩因為智慧的關係,可以逐漸深入了知因果,因此不行惡業,樂行善業,饒益有情;並且因為有智慧,知道如何正確的持戒,也知道持戒的目的是為了普遍利樂一切有情,知道要以利益眾生為原則而不住於種種法相;並且轉依如來藏而心無所得,如此可以增廣持戒波羅蜜之清淨與功德。在上面《優婆塞戒經》卷6中,也開示我們要樂於多聞,這是因為透過多聞,才能讓自己的智慧快速增長,不必要自我摸索,也避免走錯路的風險;因此菩薩能夠經由善知識處,知道修學的方便善巧,快速成就道業。而菩薩要從三賢位次第進修,滿足十迴向位,乃至到二地滿心位之成為真實持戒者,這中間有許多的修證階位,與經歷超過一大阿僧祇劫之長劫修行,都需要佛菩薩與善知識來教導我們如何前進;因此多聞對於增長持戒波羅蜜,絕對是必要的。

談到這裡,如果再來看看前面所引之《優婆塞戒經》卷6裡面開示的:「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尸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六)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了。因為如果有人只受了小小戒,譬如他只受五戒,或者五戒的少分戒,此後他雖然能夠少欲知足,但卻不能憐愍諸苦眾生;換句話說,他只想當自了漢,不肯發大心,他只想獨善其身,所以不能憐愍諸苦眾生,也不能忍受救護眾生之苦;也不想出來破邪顯正,救護那些被邪見誤導的可憐眾生,他只想當好人,這叫作不能憐愍諸苦眾生。佛說他就是不能具足持戒波羅蜜的人。他必須逐漸從棄捨我所的貪愛開始,發起大心,生起慈悲心,憐愍眾生,利樂有情,這樣子漸漸的修行與轉進,才能具足尸波羅蜜。而菩薩因為慈悲心與發起菩薩性的緣故,也知道在利他行中之種種逆境,能夠成就菩薩之智慧與方便善巧,並且深信只有佛菩提道,才是該走的唯一之一條路;因此能夠安忍於種種痛苦,對於加諸於自己的各種苦,都能安忍與接受,不會抱怨、生氣、瞋恨,這樣子心甘情願去受種種苦,就很快能夠成就菩薩的道業。這也是因為菩薩知道,眾生通常是受惡知識所誤導,而有種種的邪見與愚癡的行為,非常值得同情與憐憫;因此雖然菩薩想要教導眾生正知見,有時候反而會被眾生所毀謗,對於這樣的事情,菩薩也都能安忍;也瞭解要讓眾生斷我見與信受正法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更多的努力,因此菩薩能夠安忍於種種困境與痛苦之中,來廣行利樂眾生之事。同時菩薩也有智慧現觀,能受苦的心與所受的苦都是自心如來所生,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這些種種的苦、逆境與生滅諸法,都是他觀行而增長智慧的對象。因此菩薩能夠成就及增長持戒波羅蜜。

最後我們引 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中的開示來與諸位分享:「真正的苦行是心不放逸,如果是專修利益眾生的法門,就得永遠不懈怠的努力去做,如果以努力說法不斷作為苦行,就得不斷的宣說深妙法,越講越妙而不中斷;如果是為眾生、是護持三寶,就不斷的努力為眾生做事、努力護持三寶,這樣的不放逸,才是真正的苦行啊!」(《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86)雖然心不放逸的行菩薩道利樂眾生,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苦,但是菩薩心中卻是法喜充滿的。

從上面的探討,相信諸位菩薩對於如何增長持戒波羅蜜,已經有多一分的認識,也知道六波羅蜜之前後引生與增長的道理。事實上,六度都是互相含攝的,每一度對於菩薩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在修行過程中,在不同的階位,對於六度有不同的偏重而已,因此六度皆須修習。菩薩只要能夠依止善知識修學,就能夠正確的修持六度之行,並且能夠快速成就。

期望今天的節目,能使諸位菩薩對於六度之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也能夠更有智慧來持守戒法,並且能夠快速增長持戒功德,增長持戒波羅蜜。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