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2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供養禪波羅蜜〉,我們有說到應該要「樂說定報」。對於生諸禪諸天的這個事情要正確而說,對於智慧所得的三昧,它是如何出生也要正確而說,這樣才是「樂說定報」。佛陀也說:「若心放逸了,就要產生恐怖」。知道說自己又落入不好的覺觀裡面,如果見到邪定,就要為其說它的罪過。
其實所謂的正定,它有所謂的世間正定跟出世間正定。也就是說,世間的正定在世間中,譬如四禪八定就是所謂的世間正定;那有所謂出世間正定,就是對於法界實相的實證,譬如說三三昧或是菩薩所實證的大乘的一實相印,這都屬於出世間的三昧,是屬於出世間定;所以正定有出世間定跟世間定。也有所謂的邪定。邪定就是說有人認為要修雙身法在淫樂的一心之中,專心於受樂的這個境界裡面那樣子安住,那樣就可以成就報身佛的果報,然後就可以即身成佛,這樣子就叫作邪定,因為事實上那是屬於欲界的淫樂境界,一心享受淫樂只是世間的淫樂藝術,它並不是佛法的實證。所以說對於這樣的邪定,我們要知道它是錯誤的,也要知道那就叫作邪定,它並不是真正的世間正定,更不可能是出世間的正定。有關於這一方面的開示,平實導師有著作《狂密與真密》,請有興趣的菩薩可以請閱來詳細閱讀。佛陀說:「還要善化眾生,置正定中。」也就是說,對於有一些菩薩不小心受到惡知識的錯誤教導,而不能安住在正定之中,我們就要以方便善巧令眾生安住於正定中;也就是說要教導眾生安住於世間的正見,乃至安住於世間的正定,最後能夠更進一步來修證、來實證出世間的正定,如果能夠這樣子修行,能夠這樣來供養禪波羅蜜,那就是真正在供養六波羅蜜的禪波羅蜜。
接著佛陀繼續開示說:「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於貪瞋癡心不貪樂,不狂不亂,憐愍眾生。善能供養父母、師長、和上、長老、耆舊、有德,修不放逸。先語軟語不誑眾生,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常樂寂靜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己不生妬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憂受樂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般若波羅蜜。」佛陀接著又開示說,若有人能夠清淨身口意來修種種法的話,這樣就符合般若波羅蜜。那我們要說「什麼叫作清淨身口意呢?」也就是說,清淨身口意行它是要修六波羅蜜的一個重要前提。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清淨身口意行,就是所行的要符合佛法修行的正理,所說的言語也要符合佛法修證的這些道理,乃至心中所思也都是同樣的清淨,而符合法界實相、符合戒行,這樣才能夠清淨所謂的身口意行!以這樣清淨的身口意行而符合法界實相,符合佛法的種種戒法,這樣來修行才能夠稱為真正在佛法中修行。而能夠供養六波羅蜜,那這裡佛陀就有說:「要能夠以這樣子清淨的身口意行,來悉學一切世間之事。」也就是說要能夠清淨身口意行,來悉學一切世間之事,為什麼稱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呢?因為所謂的清淨身口意,而能夠來悉學一切世間事,能夠稱為般若波羅蜜,那是因為有承認第八識的存在,依於第八識的存在來行來修身口意行,這樣才叫作清淨身口意行,這樣才有可能理解說,為什麼這樣子稱為悉學一切世間之事?為什麼就叫作供養般若波羅蜜?因為一切世間之事都由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的修道就是在五明中來成就。五明中最重要的就稱為內明,內明的實證就是對於如來藏的實證,實證之後就開始能夠有因明。為什麼?因為一切的因明邏輯其實就是如來藏的法性,依如來藏的法性而建立,所以說這樣子才能夠與內明相合;能夠與內明相合,才能夠稱為因明,否則只是邏輯學。可是只有邏輯學而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那不能稱為因明,那他一定會導致錯誤的結論。所以說有了內明之後,才能夠獲得因明;有了因明之後以言語論述來說明這些道理,那就是聲明。所以有了內明,有了因明,才能夠成就聲明;如果沒有內明,那不可能有因明,那就也不可能有聲明,那樣子所說的只是一個詭辯之說,乃至矯亂之說,就不成為聲明。
有了內明、因明、聲明,事實上菩薩還要成就工巧明。因為工巧明就是世間之事,世間之事就有種種的法相,然後這些法相都不離內明、因明以及聲明,所以菩薩也要修學工巧明,能夠成就世間的一切工巧。所以世間的工巧,譬如說建築,為什麼能夠起造橋樑大樓?因為一切色法有它的法性,而這個法性呢是如來藏所賦予色法的法性,所以就能夠起建大樓橋樑。因為色法有種種的法性。有了工巧明之後,還要懂得醫方明。因為一切眾生的五陰就是由如來藏所出生,乃至山河大地器世間也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所以說人的各種疾病與醫藥,都能夠相符、能夠相應。事實上也因為這是如來藏的法性之ㄧ,因此菩薩也可以依於實證如來藏,能夠略知醫方明。最後菩薩就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法性,能夠逐漸修得五明。如果沒有如來藏,也沒有五明可說。所以能夠清淨身口意,然後悉學一切世間之事,事實上就是在修學一切種智,只是說有沒有那樣的智慧來修學而已。所以諸地菩薩在修證他的無生法忍的實證的時候,其實就在利益眾生的弘法事業之中利用各種因緣,來悉學一切世間之事,在其中能夠現觀,最後能夠成就諸地無生法忍的智慧。所以說能夠清淨身口意,悉學一切世間之事,事實上就是菩薩所應修學的,而且要能夠以這樣的世間之事來教導眾生。因為菩薩既然能夠從中學得五明,就可以以五明來教導眾生逐步去成就,所以這個是菩薩所修之事。
而且能夠在修學這些一切世間之事的時候,如果看到有人在世間法上超越自己,心中不生嫉妒之心。因為有些人雖然他不是菩薩,可是在對於世間法中有一些獨特的能力,譬如說他懂得工巧,他懂得醫方,雖然他不是佛法中的佛弟子,可是他對於如來藏的法性,雖然他不一定相信,可是他一樣能夠學習
祂的法性;因為這個緣故,有時候他會超越菩薩。菩薩看到這樣的眾生,心中不會產生嫉妒;這個眾生有他的智慧,那菩薩也要跟他學習。可是菩薩學習之後,他對於眾生所修學的這些世間之法,他有他獨特的見解,能夠超越眾生,所以菩薩能夠知道自己什麼地方超越眾生,也可以知道自己什麼地方不如眾生,而在三界中與一切眾生同事利行。如果看到自己勝於他人不生憍慢,因為菩薩知道,因為眾生有他眾生殊勝之處,自己也有自己超越眾生之處,不只是在出世間法上,在世間法上菩薩也因為他自己從事種種的事業也可能超越眾生。可是超越眾生的時候,他不會以此為足;因為菩薩心中所要學習的是諸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是菩薩心中念念所需要修學的,所以沒有達到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哪有什麼可以驕傲之處呢!
可是如果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那更沒有什麼可以驕傲啦!為什麼呢?因為無上正等正覺的成就,也都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這第八識如來藏,祂是無我之法,祂不會說我證得什麼,因為那就是如來藏的法性。所以一切菩薩,即使他超勝於他人,事實上他的心中也不會生起憍慢,他會轉依如來藏,就像如來藏那樣一般的隨順眾生啊!所以不生憍慢。然後如果受苦不生憂惱,如果受樂也不會產生貪愛。為什麼呢?因為這一些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法性,依於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所出生的法性,所以說這一些都是生滅無常的法性。雖然菩薩受用,可是菩薩不隨於種種的境界。菩薩在修學這一些世間之法,其實他也會同時……,因為他所要修學的對象,跟他所要度化的對象有非常非常多,所以說譬如父母、師長、和尚、耆舊、長老等等,這些人都是我們在修菩薩行之中的種種因緣,這些眾生經常對於菩薩是有恩德的,所以父母、師長、和尚、耆舊、有德 ,統統都是對於菩薩都有呵護養育之恩的;乃至都在這些有恩之人身上,可以學得非常多的世間法,乃至出世間法。乃至其他種種的貧窮田,一切窮苦的眾生,菩薩也會憐憫之。為什麼呢?因為有這一些貧窮田的眾生,菩薩才能夠廣植福田,才能夠依於眾生的渴求行種種的布施,最後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跟智慧。所以菩薩對於一切的眾生他是憐愍的。
那對於眾生中,對自己有恩德的這些眾生,菩薩也要特別去供養而去學習。如果能夠這樣子供養跟學習,那這個人才有可能有了世間的福德智慧。然後以這樣子作為基礎,他才有可能進一步來修學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這樣子,這個菩薩才有修學去實證般若波羅蜜的一個遠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這個經文說要供養般若波羅蜜,要熏學一切世間知識,然後憐愍眾生,乃至要供養父母、師長;有人說「那為什麼供養父母師長?不是世間人就能作的事情嗎?為什麼這樣子可以稱為是供養般若波羅蜜呢?」因為能夠孝養父母、師長、和尚,其實如果能夠這樣作的人,表示這個人他是懂得因果的。有了這樣子的世間的智慧,而且如法實踐的時候就有世間的福德;如果沒有這樣的世間的智慧,他就不能成就世間的福德。所以要修學佛法,然後來實證佛法,來獲得智慧,來證得般若,他一定要先懂得世間孝養父母、師長的這些道理。
有了這樣的智慧跟福德之後,他才有可能進一步來修學正法。如果沒有這樣的福德跟智慧,那他基本上他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也不是有福德的人,那他要來修學正法,來獲得般若波羅蜜的實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是先有供養父母、師長、和尚的這樣的智慧跟福德之後來作為遠因,然後因緣成熟、福德成熟之後,他才有因緣進入正法之中,來聽聞正知正見。聽聞了正知正見,他所要修所要學的還是不離布施給報恩田,布施給功德田,布施給貧窮田的種種布施之行。乃至於要持戒,能夠對於自己的戒行能夠清淨,能夠不犯眾生;乃至更精進地依於菩薩戒能夠利益眾生;乃至要忍辱於一切眾生,忍辱一切境界,忍於一切的境界;甚至要精進地去布施、持戒、忍辱;乃至有這樣的正見,安住於這樣的正見,如法修行而不動搖。所以這些全部都圍繞在我們平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有了這樣的遠因跟近因,已經進入正法來修學六波羅蜜的近因,而且能夠如法來修行之後,這樣才逐漸具足了實證般若波羅蜜的遠因跟近因。最後到了智慧度的時候,依於善知識教導第八識的道理然後去參禪,最後就有因緣能夠實證。這個時候在善知識的教導參禪的正確道理,教導正確的第八識如來藏的道理之後,他就具有實證般若的正因,因為這個時候他就能夠知道如來藏的法性是如何,能夠在一切時中去參究。
這樣的話,有了前面的遠因的福德、近因的福德,加上正確熏習般若的正因,他就有因緣來實證般若,這樣子才是供養般若波羅蜜的道理。所以佛陀說:「要供養般若波羅蜜,就要從清淨身口意行,然後熏學一切世間知識,然後用這個來教導眾生,乃至要供養父母、師長……等等」。從這樣子的遠因一直修到近因,乃至最後依於善知識的般若正見作為正因來實證般若,如果有這樣的相貌,這樣子才是稱為能夠供養般若波羅蜜的一個菩薩。所以六度事實上它是彼此相關,而不是能夠完全把它--全部把它分解,然後只修一樣而不修另外一樣。
好,因為今天時間已經到的關係,我們就跟各位菩薩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