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四事(二)

第14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六度的四事,就是要供養六方,每一方都有四個事情要作為重點。那我們談到戒有四方,這個戒有四方就是說,如果一個菩薩,他在供養戒波羅蜜的時候,是可以莊嚴菩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是實證了菩提,他一定有戒法,只是這個戒法不是一般表相所看的戒法,而是依於菩薩的心地法門而持守的道共戒。

所以這個時候,從表面上來說是無戒,可是他其實是有他的一個持戒的標準在心中的,因為這樣子才能夠莊嚴菩提。一個人如果要從一般人,然後進入佛門修行,最後能夠成為實證的菩薩,能夠無戒可持,那他首先還是要先從取相戒來持守。不能說因為最後菩薩是無戒可持,所以說他都不持戒了,那這個觀念是錯的。一定是先持戒了,依於有相戒而持,然後逐漸能夠依於實證,而依於他的聲聞的證果,獲得聲聞的道共戒,或依於菩薩道共戒來持守,最後才能夠從取相戒,而能夠進入無戒的境界裡面。這個是修行的一個基本的道理,所以這樣子才能夠真正清淨我們的身口意行。

接下來說,如果受戒之後能夠遠離惡戒,然後達到無戒的境界,這樣才叫作離對。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他能夠持守戒法,是從取相戒開始;可是取相戒基本上是要離開惡戒,離開錯誤的戒法。譬如說有所謂的金剛戒,譬如有人在修雙身法,他就依於他們雙身法所施設的三昧耶戒,或稱為金剛戒,要時時地修雙身法,這個就屬於惡戒。因為那是男女的淫欲之法,這個淫欲之法,如何可以成為一個應遵守的戒呢?所以那個就稱為惡戒啊!因為在法界裡面,那會令眾生淪墮惡道,所以那是惡戒。所以一個人受了戒之後,要遠離惡戒,要有那樣的智慧,能夠對於惡戒去認識,能夠把它遠離、拋棄,這樣子才有可能莊嚴菩提,而且這樣才有可能離對,才能夠離開被惡戒所繫縛的境界。如果被惡戒所繫縛,那如何能夠離對呢?所以說要能夠離對,一定要能夠遠離惡戒。

我們也說,菩薩最後是依於心地法門,所以無戒可持。可是在聲聞戒裡面,一般他所要依持的,就是要持守身行跟口行這一方面的戒法。所以聲聞戒主要在依於蘊處界來持守,所以他要持守的是身行跟口行上面,佛所施設的這些戒相。可是菩薩所依的是心地法門,所以他依的主要是依於心的清淨,所以說依於心的清淨,所以說他以這個作為根本。那菩薩所持的戒呢,這菩薩戒就跟聲聞戒所持的內容有所不同。因為菩薩所持的是心地戒,依於心地戒而無戒可持,因為遠離種種的戒相,純依心中的清淨以及道共戒而持守,這樣就離對。那也代表說,事實上這個菩薩就已經在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清淨性,依於這樣轉依的清淨性而說無對。因為如來藏遠離一切的事相,遠離蘊處界不受蘊處界所繫縛,因為這樣子才真正是轉依,而這樣也稱為是離對。

接下來說,怎樣才是能夠自利呢?就是受持戒了之後,能夠如實去持守,就能夠獲得人天的安樂,乃至最後成就佛道。因為能夠好好的持戒,能夠利益眾生,就不會有淪墮的事情,那一定是在人間天上,乃至最後能夠成就佛道。受了戒之後,如果能夠布施眾生沒有畏懼,這也是布施給眾生無畏施。所以受持了戒法之後,不再損害眾生,不再起心動念要去對眾生報仇,這樣子眾生就獲得了安樂,也獲得了無畏。因為即使有人跟菩薩成為怨家,他知道這個菩薩實證之後心地柔軟,不會對任何人起報復之心,這樣的話,這個怨家他也獲得了安隱。他就說以前得罪他,現在他這個時候,再也不可能受到他的報復了;因為他已經成為真實的菩薩,因為他能夠持守戒法,而且是清淨的菩薩戒。這個時候這個怨家,他就獲得了安隱,他內心也獲得了快樂。能夠這樣子而令眾生遠離種種的畏懼,乃至能夠遠離一切的苦難而獲得安隱,這就是利他。

接下來,佛陀又開示說,忍這一方面的四種事情:「忍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瞋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生喜心、善心、調心,是名利他。」而 佛陀接著說,要供養忍波羅蜜也有四個事情:第一個事情也是莊嚴菩提。莊嚴菩提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要實證菩提,事實上他有忍的波羅蜜。他能夠忍辱,也就是對於世間的種種的辛苦的事情他能夠忍,可是不只是世間的事情能夠忍,他還要忍於世間人所不能忍的事情。譬如世間人總是認為有我的存在,因為我的存在我要生存,所以他就必須要去作種種的業,乃至要造作種種的惡業。可是菩薩就要忍於世間人所不能忍的事情,乃至忍於世間人所不能忍的事相。譬如說對於我的存在,菩薩就要忍於無我,也就是說,我們眾生所認為的我,其實只是蘊處界因緣和合,才認知有一個我存在。可是我們可以反觀,當我們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我們有了知我的存在嗎?顯然沒有啊!所以說菩薩能夠安住於這個我的虛妄性,能夠接受這樣的事情,這樣就能夠有所忍。

解脫,事實上就是對於我能夠有正確的認識,最後能夠出離三界。一般人總是認為我要出離三界,可是真正解脫的道理,不是我出離三界,而是把我滅了,不再出生有我,這樣子就叫作解脫,這樣子才叫作出三界。所以出三界不是有一個我出去三界,而是因為把自己滅了,而獨存第八識如來藏。而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祂是無我性的,所以說只有把自己蘊處界的我全部滅除之後,只剩下第八識獨存在法界之中,而這個第八識祂又是無我性,因為這樣子的無我,所以才叫作出三界;而能夠忍於這樣子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解脫。而這個也涉及到眾生總是認為說,我的這個意識,事實上祂是不生滅的;認為我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這一世從小孩子來到現在,將來老了,那還要到未來世,總是以為有一個我貫串了三世。其實這樣子的見解,也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這個意識我,事實上祂是生滅的,祂不是常恆不變異的。

所以說有人要是主張意識是不生滅的,其實就是邪見。可是要把這個邪見破除掉,事實上也要能夠忍啊!要忍於意識是生滅的,意識是每一天晚上都要斷滅一次的。除非我們失眠了,如果我們不失眠,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就斷滅了,我們的自我就斷滅一次。要忍於這樣的事實,這樣才能夠莊嚴菩提;如果不能忍於這樣的事實,就不能稱為莊嚴菩提。所以二乘的無生忍,事實上就要忍於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的滅盡,這樣才是二乘的無生忍。所以這種忍辱波羅蜜,要莊嚴菩提,至少要有二乘菩提的忍。那大乘菩提,還要忍於第八識的無生,也就是在法界裡面只有一種法,事實上祂是無生的,祂不被出生,而這個不被出生的法,就叫作第八識如來藏。而大乘菩薩就是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的無生,知道說原來有一個法,祂是本來就存在,是沒有任何其他的法來出生祂的,能夠忍於這樣子的智慧,就叫作大乘的無生忍。所以說要能夠忍於大乘的無生忍,才是能夠莊嚴菩提。所以莊嚴菩提就要有種種的忍,要有二乘的無生忍,也要有大乘的無生忍,乃至要有大乘的無生法忍。也就是說忍於一切法都由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而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不生不滅,因為第八識的無生,所以被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也是無生;能夠忍於這樣子的智慧境界,而且能夠現觀這樣的智慧境界,這樣子才是大乘的無生法忍;能夠有這樣子的無生法忍的智慧,才能夠莊嚴菩提。

接下來,佛陀又有說到,要能夠離對,就是能夠忍於瞋惡;要能夠離於瞋惡,離開瞋惡而不被瞋惡所繫縛。瞋心、惡心都是會繫縛我們在三界之中,能夠遠離瞋惡之心,不被瞋惡之心所繫縛,這樣子才叫作離對。因為第八識也不被一切的這些瞋惡所繫縛,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若我能夠遠離瞋惡,才能夠稱得上是離對。而且因為忍的因緣的緣故,所以不會造作種種的惡業,而且能夠忍於種種的境界,所以能夠獲得人天的快樂,乃至獲得最後成佛的無上樂。那依於這樣子的智慧,如果能夠教導眾生來忍種種的境界,乃至忍於種種的出世間的智慧,這樣子就可以令人生起所謂的善心、所謂的喜心,乃至調柔心;這樣子就能夠利他,能夠讓眾生同樣獲得般若的智慧,能夠莊嚴他的菩提。所以讓一切眾生能夠獲利,這就是忍波羅蜜的四個事情。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佛陀接著說進也有四事:「進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精進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善法時,離惡懈怠,是名離對。因是善法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教眾生修善,令離惡法,是名利他。」佛陀接著說,進波羅蜜也有四個事情:首先一樣是莊嚴菩提。也就是說,因為精進來修學善法的緣故,所以說才能夠獲得初地,乃至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說當我們在剛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總要發四宏誓願。這個四宏誓願發了,事實上就是代表我們要精進地來修學佛法。譬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宏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永無窮盡的,而且要隨時隨地有因緣就應該去廣利眾生,而且即使將來成佛之後,這個四宏誓願的第一願,一樣永不停止。因為那個時候煩惱已經斷盡了,法門已經完成了,佛道已經成就了。

四宏誓願的後面三個誓願,即使都已經完成了,可是祂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照樣永無停止,這樣就是精進波羅蜜,也就是供養精進波羅蜜的法性。如果說一個人要精進而能夠入初地,那也是必然的。因為如果沒有精進波羅蜜,他也沒有辦法入於初地。譬如說一個七住位的菩薩,他是叫作位不退;可是要入地的時候,他要能夠成為一個行不退的菩薩,表示對於菩薩的修行: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布施一切眾生的這一些事情,他要永不停止,他在行為上是永不退轉、永不停止的。因為他能夠持續不斷的在種種因緣之下,不管是順境逆境之下,都能夠行不退,能夠對菩薩行能夠不退,這樣子他才能夠稱為是個初地菩薩,能夠說他入地了。因為那個時候,他才真正的行不退;如果還有行退的事情,那就不是初地菩薩,他就沒有精進的波羅蜜的法性在身中了。

所以說精進波羅蜜的法性,一定要在菩薩身中來顯發,這樣子才能夠莊嚴菩提;乃至到了八地菩薩能夠念不退,也就是心心念念都要利益眾生,能夠心心念念於成佛之道,這樣子才是精進波羅蜜。因為精進的法性,已經在這個菩薩身中完全的顯發,所以一定要有精進的法性,在我們身中顯現,這樣才能夠莊嚴菩提。如果有人懈怠,那這樣子他就沒有精進的法性了,這樣子就沒辦法離對。因為修善法時,要離惡懈怠、要離開惡法,因為如果不離開惡法,方向錯誤,如何能夠稱為精進?因為既然是精進,表示他一定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樣子才能夠稱為是精進。如果有人走了錯誤的方向,有時候我們會說他是邪精進,因為他方向錯誤了;可是邪精進是一種方便說,是為了表達他很用功可是他的方向錯了;可是很用功而方向錯了,不叫作精進,他一點都沒有在前進,他反而是在後退了。

所以精進一定是要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夠稱為精進;而且一定是能夠遠離惡跟懈怠,也就是說能夠遠離錯誤的方向,遠離惡法,而能夠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而這個前進是不懈怠,不會做做停停,不會颳風下雨不來修學,或颳風下雨就不去利益眾生;能夠這樣子離惡跟懈怠,才是離對的。因為如來藏也是離對,因為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出生眾生的五陰而永無懈怠;即使我們眾生捨壽了,祂又幫我們出生中陰,持續讓我們不斷的輪迴。所以如來藏也有精進的法性,能夠離惡與懈怠,讓自己能夠在佛菩提上前進,這樣才是轉依如來藏,而能夠稱為離對。

今天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