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佛法跟世法是否矛盾?
有人說:「佛法不離世法,佛法也不壞世法。」這是沒有錯的,也就是說,佛法它本來就在我們的世間裏面,跟我們的世間法同時並行的;只是我們常常對於佛法的認知跟對於世間法的認知,常常會有一些認識不清的地方。
譬如說在《六祖壇經》裏面,六祖慧能大師他就有這樣的開示,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也就是說,佛法在世間,是要在世間的種種事相裏面產生覺悟,如果離開世間而想要獲得菩提的實證,就是三乘菩提的實證,那這樣子是不可得的,就猶如兔子的角一樣,在世間裏面求兔子的角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說,離開了世間法是沒有所謂佛法的存在的,也就是說佛法跟世間法它是並行的,只是世間人所見到的世間,他的見解跟認知,跟佛法的認知是有所不同。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證明這一點。因為我們所謂的佛法所談的就是說,在我們這個法界裏面,是有所謂的無常的法,而且也有所謂的常住的法,這個無常的法跟常住的法它是同時都存在的。可是我們世間人對無常的法總是希望它永遠的存在,可是對於永遠存在的法經常是否定祂,或是說不知道祂在哪裏,忽略了祂,甚至有的還極力的去反對祂。也就是說,從佛法的眼光來看,如果它是一個無常的法的話,我們對於無常的法就不應該祈求它是永遠的存在;可是如果說對於永遠存在的法,我們就不應該去否定祂,反而是應該要去實證祂,那這樣的話就會符合法界的實相。
也就是說,我們有情,也就是我們世間人一般,總是在這個世間裏面對無常的名聞利養非常的執著,而希望我們每一世所獲得的名聞利養都可以永遠的存在。可是,想要對於生滅無常的名聞利養,想要追求它一直廣大,永遠存在,就佛法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切實際的,這是顛倒的。所以說,佛法跟世間法它基本上它是不矛盾的,因為同樣都在這個世間裏面一起運作的。即使有人他不相信佛法,乃至有人破壞佛法,可是佛法一樣在世間裏面運行不悖;而且這個因果儼然,沒有任何人可以去破壞它,或是改變它的。
所以說,在我們佛法,就是要隨順於世間這個實相裏面它本來的那個樣貌,譬如說無常的法,我們就要承認它是無常的;永恆常住的第八識如來藏,我們就要承認祂是永恆常住的如來藏,而不應該產生顛倒。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世間人都在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或者是金錢,或者是權力的永遠存在,而且要去獲得它、保有它,而且堅執不捨。可是我們看到 佛陀在經典裏面就有說到,在世間裏面,最有福德的人就是轉輪聖王,就是國王,特別是金輪王,他可以管轄四大洲,他的福德是最為廣大的,可是金輪聖王對於他的七寶,他能夠永遠去擁有它嗎?
佛陀也曾經說過,祂以前也經常作轉輪聖王。在《長阿含經》裏面就有一段經文,在描述以前 佛陀在過去世祂的本生的情形。經典裏面說:
【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膳,斯皆無常,不可久保;而勸我留,豈是順耶?」女白王言:「不審慈順,當以何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膳,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幾,當就後世。夫生有死,合會有離,何有生此而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順言也。」】(《長阿含經》卷四)
這段經文在描述過去 佛陀當轉輪聖王的時候,他即將捨壽,他也作種種的修行,要離開世間;結果他的玉女寶就非常的不能捨離,就招集了象、馬等等的這一些,還有種種的飲食、衣服、樓觀等等,要請求轉輪聖王不要離開。因為跟轉輪聖王說:「您有世間最好的大象啊,馬啊,乃至衣服啊,種種的珍寶都是世界最好的。這麼好的東西,你應該要留下來,跟我一起來受用啊!」
這個轉輪聖王就跟玉女寶說:「妳這樣說,就不是一個隨順我的一種說法,也不是尊敬我而隨順我的說法。」而玉女她就很警覺,說:「我的大王為什麼會這樣來訶責我呢?因為我是為了大王的好啊!」結果轉輪聖王就跟這個玉女說:「妳應該這樣說:這些七寶都是無常的,不可能永遠保存著,而且大王的性命也就不久就要結束了,要到未來世去了。所以應該要認知到,我們在世間所有擁有的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即使我們有情彼此相會面也都是暫時的,而且總是要有分離的時候。」而且裏面又說:如果能夠出生在這個世間的人沒有永遠的壽命的,所以應該要能夠把世間的情分割捨,對世間的種種無常之物也要割捨,然後「以存道意」。
什麼叫「以存道意」呢?就是對於法道,就是永遠存在的法性,這個法性是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常住,所以使得因果的法性永遠存在。我們應該要存著這樣子修菩薩道的這個意思,有了這個意思,才是眾生彼此再相見的一個基礎。而且在這個基礎之下,眾生之間就不會去爭奪世間的無常之物,那這個世間就能夠眾生彼此能夠和樂相處,而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互相的爭奪。
所以,轉輪聖王就說到「宜割恩愛,以存道意」,也就是,彼此的恩愛雖然它是好的,譬如說我們為我們的眷屬而恩愛,所以我們去世間裏面去競爭;可是我們有些人總是會採用錯誤的方法,因為恩愛於自己的眷屬,所以就不恩愛他人,所以產生種種的惡行,因為他不認為對方是眷屬。可是我們這世的眷屬跟我們分離之後,那個緣就盡了,我們又跟其他人當眷屬;所以我們在這一世所看到的眷屬,是這一世的眷屬,可是我們這一世所看到不是眷屬的人或有情,事實上他是我們過去世的眷屬,或者是我們未來世的眷屬。可是我們總是看到這一世的眷屬的恩愛,沒有看到過去世眷屬的恩愛,也沒有看到未來世眷屬的恩愛,因為這樣子而產生了種種的紛擾。這個都是因為,對於法界裏面常存不變的第八識的存在,沒有真正的認識;因為總是認為這一世我能夠擁有世間的種種的資財,有了世間的金錢跟權利、名聞利養,我就可以照顧我的眷屬,有種種的慈愛;可是對於其他人有沒有傷害呢,就不顧慮。所以說這樣就導致了人跟人之間就在爭奪世間這些無常之物,而不再顧念過去的眷屬、未來的眷屬,只著重眼前的眷屬。因為這樣子,大家都用這樣的方式去作種種的行為的時候,就產生了紛亂。
可是,法界裏面難道沒有第八識如來藏永恆常住嗎?其實是真的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的永恆常住,才使得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器世間能夠這樣子的運轉,而且祂的法性不變。譬如我們在這個世界有物理定律,這個定律從古到今沒有變,為什麼能夠經過那麼長久的時間而不變呢?就是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有祂的法性來造作器世間,還有造作我們有情的有根身,還有我們的覺知心等等。等於說,色法跟心法都是由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創造出來的,而且祂的法性常住;因為祂本身是常住法,所以使得祂所創造出來一切世間,祂所形成的法性也是常住不變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法界裏面有常恆不變的第八識如來藏,可是也有經常變異的、生滅的世間法。可是世間人就是對於經常變異的世間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世間人對於佛法的認知就產生了錯誤了。
所以我們說,佛法跟世間法有沒有矛盾?事實上它本質上是沒有絲毫的矛盾。而且,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這個法界的運作的規則它就是如此,而且這個規則就是因為有如來藏祂的法性所使然的。那會產生問題就是:眾生所認知的無常的法,眾生總是喜愛它,而且希望它能夠永遠的存在,因為這樣子才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而導致了佛法跟世間法表面上的背離。
所以說,本質上佛法跟世間法它是一致的,它是沒有任何的矛盾;可是認知上它就有矛盾之處,而且那是因為眾生對於法界的實相不夠瞭解。像我剛剛所舉的這些,世間法它是無常的,可是世間人總是希望無常的法可以永遠保存著;就像他對於健康,希望能夠永遠健康,可是健康也是沒有辦法永遠存在啊,所謂的金錢也沒辦法永遠保留。因為這個見解上的矛盾,也就是眾生對於法界的認知矛盾,所以說也產生對於佛法的認識也是錯誤的,所以也產生了矛盾。
所以有一部經叫作《羅云忍辱經》裏面,佛陀有說:「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羅云忍辱經》)
也就是說,佛陀所教導的光明之法,是跟一般人是不大一樣的,乃至有點背離了;世間人所珍愛的,我們剛剛所說的轉輪聖王的七寶,是世間人所喜愛的,可是在佛法裏面卻是被輕賤的。
譬如說在同一部經典裏面,佛陀也說:「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羅云忍辱經》)
也就是說,世間有種種的寶物,這種種的寶物的光耀是世間人都想要的,都把它看得很貴重的;可是世間所看重的這些寶物,事實上它是會招來憂患的。譬如說,我們也經常看到報導,有一些非常有錢的人家,他們如果沒有很多的金錢的話,他們也許家裏面不會產生紛爭;可是就是因為家中有很多的珍寶,有很多的財富,所以父母死亡之後,就為了爭奪家產產生了紛爭,產生了紛爭豈不就是憂惱了嗎?所以說,這些世間的寶物雖然是凡俗所認為尊貴的,可是它會招來憂慮,乃至會產生災患。譬如說有些更激烈的,為了要獲得世間的種種寶物跟金錢,產生種種的殺害、互相的殺害,這就造成了災患。
可是在佛法裏面,我們有說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個,叫作布施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就是跟世間的方法剛好相反。世間人總是喜愛七寶,對世間的珍貴之物,特別是金錢,特別的珍貴,而且要守護它。可是在佛法裏面所教導的,反而是要把我們所擁有的金錢財物要布施給眾生,讓眾生能夠獲得安樂。那布施這個法,事實上就等於是把我們凡俗所貴的財物把它推出去,然後不要自己擁有;這從世間人的眼光來說,這樣子不就跟我去世間裏面去獲取財物的本意相反了嗎?可是事實上,這是眾生對於因果所不瞭解的。
我們有情之所以可以獲得這一世的資財,都是因為我們過去世惠施他人所造作的善業,所以這一世就依於因果的道理而實現了。所以,這一世有權有勢,不代表未來世有權有勢;因為他這一世有權有勢,就他的因果來說已經實現了,可是實現之後,如果他沒有再種植未來世的資財的因的話,他未來世他就沒有資財了,他也沒有什麼權力可言了,因為一切都不離因果。
所以,菩薩為了要獲得未來去幫助眾生所需要的資財,他這一世就努力廣行布施;因為廣行布施,才可以在未來世獲得可以幫助眾生的資財。所以,菩薩依於 佛陀的教導的方法,他是廣行布施,而對於眾生惠施財物,乃至惠施法財的時候,是毫不吝惜的。可是他自己卻不一定去大大的享樂這些財富的,因為他所獲得財物的目的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攝受眾生、幫助眾生來行菩薩道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世世都能夠有資生之具,能夠有廣大的福德,乃至可以行道。
可是,如果世間人他只是想要獲得財物而不想惠施眾生的話,那他這一世可能有資財,可是未來世就不見得有。如果這一世已經沒有資財可以廣行布施,又沒有去絲毫的行種種施的話,那他未來世就會更貧窮了。當然,布施不一定是只有金錢之施,還有其他不費財物的布施,在經典裏面也有 佛陀的教導。
所以說,惠施眾生是世間人所厭惡的,乃是不喜歡的;可是在 佛陀的教導裏面,它卻是非常重要的,那是 佛陀所教導的光明之法。所以,佛法的教導跟世間人的認知有時候是會矛盾的,而這個矛盾就是因為,對於世間裏面「什麼是無常,什麼是常」這兩個法之間認知上有所不同,因為認知有所不同,所以才產生了表面上的矛盾。
所以說,如果我們每個有情能夠仔細的觀察法界裏面確實有無常的法,也確實有常住的法的話,那這樣的話,這個見解就會跟佛法一致,那所行所思就會跟佛法一致,就沒有任何的矛盾了。所以,所有的矛盾都是因為,對於世界到底有沒有第八識如來藏的永恆常住呢,在這個地方產生錯誤的見解,或是在這個地方無知,所以導致後面的一些矛盾。
今天我們就簡單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