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佛人的飲食觀?

第70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集要略談的是:什麼是學佛人的飲食觀?

在欲界中,我們依順著這個五蘊身,依著色身五根的種種變化,和世間各種塵境的誘惑這樣的相對應,就會產生種種的受;依著種種受,就會産生種種欲望的追求。這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的習性,因爲這個身體,就是由過去世依著種種欲望的追求滿足下所造的種種業而成的異熟果報;這個身體就是上一世身口意業造作的成果發表展。依著阿賴耶識過去世受熏、持種的功能,異熟出此世的業報身;此世的六根、六識又依著過去世的業習和此世的熏習,再繼續受用對境界的了別,産生種種欲想;我們住於其中、受用於其中,習以爲常、習以爲性;意識心對應出欲望的追求與滿足,也就成了一世又一世頭出頭沒的慣性與動力。

因為欲,就有了身口意種種的行為和造作,也就產生了許多的煩惱,這是世間智者所能共見的麻煩。如告子說:「食色性也!」《禮記》也寫著:「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華文化深具著純厚樸直的世間哲理與倫理法則,中國古德對於我們世間人所生起煩惱的起點,是一針見血的點了出來!食與色是人的本性,也是最基本的欲望,是欲界有情業習的呈現,本來沒有所謂善、惡的問題。飲食關係著一期生命的存續,所以每天都需要固態、液態的食物來長養、維繫身體的運作;而男女,是指情感上的依附乃至生理上安適的關係,例如小時候依戀著父母,長大了愛戀著伴侶,接著就疼惜著兒孫。在生命存續的過程中,就不斷習慣、也受制於這兩種業習爲一生期盼與滿足,如果這兩件事情有背離、無法滿足,就會産生極大的煩惱和痛苦。所以有雜誌就寫著: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每天早上醒來最煩惱的就是「如何餵飽中國十二億人口?」依著這兩種欲,所以世間就有了種種多元而豐富的事業來滿足人們的欲望。

飲食,不僅是一般人所重的事,對於佛門中尚未見道的修行人,也是極爲粗重、要對治的事,因此聲聞律中許多的規定都和飲食有關。飲食的律則,就是要消除最基本的貪欲,所以戒律中有非常繁瑣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也因此多次聲聞僧團中的異議,都有著飲食觀的分歧意見。如第一件破僧事件的提婆達多,因為對 佛陀起嫉妒心想要取而代之,要他追隨的人出去對出家不久的年少弟子宣說:「你們只要跟隨我,不要去跟隨佛陀;你們只要盡形壽守著五法——就是盡形壽乞食、著糞掃衣、不食鹽酥、不吃魚肉、還有露坐,你只要受持這五法,很快就可以證果。」提婆達多訂立這種簡易的法則,就是要誘惑年少的僧人來歸依他。這五法當中飲食就佔了三法,所以就是屬於飲食、衣服、住所簡易的禁戒。但是,三乘菩提道的修證是要戒、定、慧具足,解脫道的正見慧觀更是重要的基礎。提婆達多認為他所提出關於衣服、飲食、住所的五法,是比 佛陀僧團規定的還嚴謹。但是,佛陀在教示有苦行習性的弟子——如大迦葉行頭陀行時,內容是比提婆達多所提的還多,有十二條;而且,佛陀針對每一條持守的法則,都仔細地開示觀行的內涵、方法和趣向,教導好樂於頭陀苦行的弟子們,如何依十二條的持守來產生慧觀、來產生定、來斷煩惱,而得能趣向菩提的智慧。所以這十二頭陀法是助道法,要依之能產生定與慧,才能趣向菩提。在《瑜伽師地論》當中 彌勒菩薩也開示:「在正法中修行的人,有三種人會有苦惱不安穩。第一種,就是出家了、也能受持所有的禁戒,捨棄世俗中所有的貪愛,但是他執著於戒行清淨,受用於戒行清淨的境界,很喜歡安於其中以為滿足,不能轉進增上修學定與慧;第二種人,是他能夠增上轉進修學慧學,但是他只是聞法,他不去深入的思惟與修觀;第三種人,是他雖然能夠深入的去思惟以及修證,但是也有果德的證得——或者二果、或者初果,但是因為他放逸不精進,不會將心樂住於法住法行當中。」所以 彌勒菩薩說:「這三種修行人仍會有苦惱不安穩,所以不能證得無上安穩的涅槃道。」所以,我們再回頭來看提婆達多所提的五法,是無法具足全然清淨的戒行,與慧解脫沒有關係;他所說的如果屬實,那許多動物的行爲就是涅槃本了;因此他所說的是「非法為法、非律為律」,是分裂僧團、誤導新僧所建立的邪見。

另一件可見飲食對僧團的影響,就是第一次結集。第一次結集,參與的人不僅四眾不具足,連比丘們也是偏向頭陀苦行的摩訶迦葉的追隨者。結集的內容是以聲聞人的戒律為中心,是以聲聞人的法律爲中心,時間也只有三個月,不但成佛之道的大乘法沒能彰顯出來,連聲聞的律法也沒能周延地完整結集出來。所以這一次的結集是為安定聲聞僧團,是有其必要性;但這不是一個 佛陀教義下完整地結集,這是一個共見的事實。所以,當富樓那尊者回來看到結集的內容,有著許多的意見。可是聲聞律中,只記錄了富樓那對戒律中飲食不同的意見,聲聞律寫著富樓那對大迦葉說:「我親自聽聞佛說:『有七件事是可以開例不犯戒的:就是寺院可以儲藏隔天的食物,可以在寺院裡煮東西——比丘可以自己動手煮,也可以主動伸手受食,也可以從人受食,也可以自己去摘果子來吃,也可以自己去採水裡的植物來吃,有殼的食物可以自己撥去以後來吃,不必等淨人處理。』」可是大迦葉說:「那是在非常時期如饑荒時,佛陀後來又制定不可以了!」富樓那就講了說:「佛不會一下說可以、一下又說不可以!其他的我可以忍,這七件事我不能同意這樣的制行,所以我還是會依著我所親聞的來教導後人。」富樓那就離開了。這七件事都和飲食有關,其實富樓那的意見怎麼會只在飲食有關的事件上呢?可是在有限條件下所結集出來的內容,其中的缺漏,實在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夠說明的。

現在許多佛教系的學術研究者和佛學弘法者,經常以第一次結集的經典來否定大乘。言:成佛之道的大乘法非佛說,是後期發展出來的。並以此來寫書立論,在教席上教導學人。這是自誤誤人極為嚴重與偏失的教導!在台灣、大陸兩岸也有出家法師宣講著這樣的言說來否定大乘漢傳佛教,認為自己是很客觀的、有研究依據的。對於這些法師,我們先不談他們未來世的果報,我們要問的是:「就以您現在為什麼能在漢地出家的福報?您現在為什麼能有那麼多大乘經典閱讀的福報?您現在為什麼能夠得到那麼多大乘信眾發心的布施供養?是自己真的有這樣的德行嗎?玩弄現代學術研究的您,難道不清楚這都是從 佛陀以身示現開始,歷經印度、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大乘菩薩犧牲奉獻傳承的大乘法教,所以才讓你今天有這樣的福報嗎?你穿著僧服,卻依憑著、宣揚著近百年來以歐洲一神教為本的學術研究來為言說,這是以身逆佛、謗法、毀僧的行為,腳底難道不涼嗎?難道你每天禮佛,面對 佛陀、諸大菩薩、祖師,是如何抬得起頭來?每天唸完二時臨齋儀三世諸佛、大乘菩薩聖名後,面對餐食,你是如何嚥得下口?」

回到第一次結集來說,聲聞人也只記下富樓那對飲食意見的七件事。因為印度當時有些地方是很貧乏,如果禁止這七件事,在米糧高價、或饑荒、或食物不易乞討的時候,對於僧團中修行人會造成很大的不方便;乃至經常要爲了這些瑣事辦理羯磨,徒增人、事、時間的消耗,於法無益。但對頭陀苦行的摩訶迦葉嚴持聲聞戒律的他來說,是寧可餓死,小戒也不可通融。大迦葉的堅持,已能區分出必須積極求一世解脫的聲聞道,和願意多劫利樂眾生菩薩道,兩者不同的特質了!

同樣,在聲聞眾中引發第二次結集的十事非法中,有六件事也和飲食有關。對聲聞人來說,不要在飲食上花費太多的心力與時間,不要起飲食貪,能夠將時間都用在思惟法義、斷惑證果上,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飲食的需求又是每天必須面對的業報,所以聲聞戒中有許多的規定都和飲食有關;乃至於因為飲食,發生一次又一次重大的事件。佛在涅槃前,又一再的作出對出家聲聞人的交代,佛說:「一切穀米、大小麥豆,都可以接受信眾的供養,但是每天只要日中一食就不要再吃了。那乞食以及在僧團中如果有人來請時,要依著次第、要知足,不要接受別於僧團次第安排的請食,不要吃肉、不要喝酒,一切五辛味道的都不要吃。」大慈大悲的 佛陀已經要入涅槃了,還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戒律,又殷重地交代了一遍;連吃飯要如何吃才能夠如法不放逸,又細說明白、仔細交代,可見 佛陀對弟子們是多麼的用心呵護!因為出家修行、受眾供養,是專業的修行人,此世如果不精進於法道,無常大鬼常在左右,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那菩薩道的飲食觀是什麼呢?在《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陀開示著:「一個具有菩薩種性的人,很自然的就會顯現出本具仁慈的心性,會喜好於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薩種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會自己一個人獨自享受,一定會分享給大家,然後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會想著要分享給別人。菩薩在飲食的時候,他會依著這樣的心念:「我的身體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的身體能夠得到充分飲食的樂受,牠們也能夠得到充分飲食的樂受;我的身體如果落於飢餓的苦受,牠們也會落於飢餓的苦受。我今天受用這些飲食,但願眾生都能夠得到飽滿。」菩薩的心中是為了布施這八萬戶蟲,所以受用飲食,不會貪戀飲食的美味。菩薩又會依著這樣的心念:「我因為無明的覆藏,一世又一世如同處在長久的黑夜當中,愛樂著這個五蘊身,每天都要讓這個身體能夠得到充分飽滿的欲望來受用飲食;今天我把這些食來惠施眾生,但願我能夠對這個身體斷除貪著的心念。」由 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菩薩行者他在飲食時,也是安於自身的內觀,依於解脫道、菩薩道的願力和護念眾生的意行,來為身行以及口行的造作。

菩薩的食觀只有這樣嗎?不!還有更深細的。《阿含經》中就記錄著:有一次,給孤獨長者去禮拜 佛陀,佛陀問:「長者啊!你在家中一直在布施貧困的人嗎?」給孤獨長者回答:「是!世尊!我一直在城中四處廣行布施貧困,也在家中布施給貧苦、一切來求的人。世尊!我經常念想著,要布施給野獸、飛鳥、豬、狗等動物,不會起這個要給多少、那個要給多少、這個該給、那個不該給這樣的心念。因為我一直有這樣的念想:『一切的眾生都因為有食才能存命,有食就有命、無食就喪命。』」佛陀就說:「善哉!善哉!」也就是讚歎給孤獨長者說:「你這樣的想法和這樣的行為,是安穩能夠順應著菩薩道白淨的善法。」佛陀接著說:「長者!你能夠依於菩薩心,專精一意而行廣大的惠施——眾生因為食而得到安止、調順,沒有食就喪失生命。長者!你能夠得到大果,在現象界能夠有大名稱、大福報、名聞十方,在實相界也能夠得到增上佛菩提道的甘露法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菩薩之處,就是一直以平等心來惠施,專精一意念著一切眾生等類由食而存,沒有食就失去依止,沒有食就喪失生命。就是這樣啊!長者!這就是菩薩心所安處而能行廣大的惠施。」

其實這段《阿含經》是隱覆密意,用字相當精準到位,開示著很勝妙的大乘法義,不過在此不能公開地細說,只能依於現象界的法,和大家來談「菩薩的食觀」。菩薩在現象法界中,自己能夠深觀體會到「自己受制於飲食的業報」,所以也能夠深深體會到「眾生受制於食的苦」。但,菩薩能正確的體證到「食」的真實義——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能夠行廣大的布施;菩薩同時也能夠現觀到如來藏的平等性、無分別性,所以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體性,依般若智行三輪體空的平等無分別施;由大乘見道入菩薩行的功德,這樣的平等施,是般若波羅蜜的廣大施。給孤獨長者所說的「念」,就是意識心不斷地轉依與觀行,而能志行於廣大的惠施。

所以慈悲的 佛陀明確地開示:「一切衆生皆依食住——這個食就是識食,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如果離開了第八識異熟識,一切有情的四食都不能成就。」一如央掘魔羅尊者所說:「一切眾生的生命,皆由各種飲食所以能夠安止。」這是聲聞人的觀察跟體會,這不是菩薩的觀察與體會。大乘菩薩看到眾生的生命能夠得到安住,只有一種食,而且是常、恆、性如金剛不變異。為什麼說只有一種呢?因為一切眾生皆依如來藏才能畢竟恆久安住,這就是大乘菩薩的食觀。有關四食,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中有非常詳盡地開示,歡迎你能夠請回去閱讀。

今天就談到這裡,祝福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