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7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說到大乘菩薩的道場是四眾平等,我們也提到 佛在《長阿含經》裡面有說:「佛說涅槃最,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也就是說,如果要稱為沙門、要稱為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要能夠探討到涅槃這個最殊勝的法。而涅槃祂一定是不生不滅之法,所以涅槃的本際,事實上就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這是最殊勝而勝妙之法,而且不是以除鬚髮害他作為沙門的。也就是說,如果要稱為沙門、要稱為是一個修行人,他一定不害他。怎麼樣不害他呢?要能夠把法界的真實相告訴眾生,這樣才是不害他。如果法界中確實有第八識如來藏而說沒有,這樣子就害他了,因為這樣子會令眾生墮入斷滅見之中,那就是害他。如果法界有第八識如來藏,結果錯把一些意識心或是假施設的一些法,什麼虛空、冥性…作為永恆不滅的根本因,那這樣子就墮入常見,墮入常見也是害他。所以不論墮入斷見或是墮入常見,統統都是害他的行為,那就不能稱為是真正的沙門。所以佛陀說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事實上就是在表徵著大乘菩薩僧團,真正的大乘法它是四眾平等的,它是不取外相、不取相貌來論是否修行。所以這個人是不是修行人、他是不是沙門?不是以他的外觀說有沒有剃除鬚髮來分辨的,而且也不是以他表面上所行的人天善法來論述的,因為有些表面上行人天善法,可是他本質是斷滅見或常見的人,這樣子也是害他。
所以一定是能夠真正談到涅槃本際這個最殊勝、最勝妙的法,這樣子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沙門,所以要以涅槃本際的實證來作為是不是真出家、是不是真實的修行者,來作為判斷的標準。所以說出家菩薩它的意涵,它有很多的意思,我們要看他是不是真正的出家,就要以他的實證來論述,而不是從表相來論述。這也涉及到一件事情,有人會提出一種評論,他們會認為:你們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你們所受的戒法本來就比出家人少啊!因為我們出家人有受三壇大戒,你們只受一種戒。譬如說你們在家人只是受五戒、菩薩戒,就這樣子。可是我們有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我們還受三壇的菩薩戒的大戒。所以有些人就會以這個來說他們所受的戒比較多,來證明說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的出家相的菩薩,超勝於在家菩薩。可是我們可以仔細來分辨這一點,如果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它是超勝於菩薩戒的話,那這樣的話,在我們北傳的佛教裡面,那出家菩薩不應該受三壇大戒裡面的大戒——菩薩戒啊!因為如果說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是這麼殊勝的話,那就不需要在受了第一壇、第二壇之後,就不需要再受第三壇的大戒。可是為什麼要受第三壇的大戒——菩薩戒呢?事實上就是因為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它不是能夠幫助佛弟子成佛的戒相,因為這些戒都是一世持守的,都是盡形壽來持守的戒相;可是菩薩戒才是千佛的大戒,才是菩薩成佛所依止的大戒。
所以出家的菩薩,他進入寺院修道的時候,他所受的三壇大戒,事實上最後的依止是菩薩戒。如果在家菩薩在家修行,他雖然受五戒之後再加受菩薩戒,他也是獲得了菩薩戒。如果我們從戒法來看,在家菩薩受了菩薩戒,跟住在寺院的出家菩薩所受的菩薩戒有什麼不同?事實上沒有任何的不同,因為同樣都是受菩薩戒,所以所依止的都是相同。住在寺院裡面要加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那是因為在寺院道場裡面的修行,他必須要有一些約束,有一些彼此相處的約束,所以他們必須要加受這些戒相;可是如果以修行的本質來說,菩薩戒已經含攝了這些聲聞戒。
為什麼說菩薩戒已經含攝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呢?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件事情: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成佛了,可是佛陀在成佛之前,顯然祂是菩薩。那祂是菩薩,祂是依止什麼戒來成為菩薩呢,然後最後成佛呢?顯然就是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生生世世都需要持守,而永不捨棄的一個戒法。可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他們都是盡形壽而持守,然後捨壽之後就捨棄了,所以每一世都要重新受持。而且他的持守都是盡形壽而已,所以這些聲聞戒相是可以捨棄的戒,因為它是依於五陰而建立的。可是菩薩戒它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來建立的,所以它是生生世世不可捨棄的戒法。而且我們也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既然是依於菩薩戒而成就的戒法,然後成就佛果,所以 佛陀在成佛之後,祂的菩薩戒還是成就的;所以 佛陀依於大乘的菩薩戒來成佛之後,當 祂度了五比丘,乃至以後度了更多的這些聲聞眾的時候,為他們施設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時候,顯然這個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是從 佛陀的菩薩戒中所流出的;所以乃至沙彌戒、沙彌尼戒,也都是從菩薩戒所流出的。
如果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是超勝於菩薩戒的話,那顯然 佛陀就不應該有能力來制訂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或者是沙彌戒或沙彌尼戒。可是 佛陀之所以能夠制定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就是因為大乘菩薩的菩薩戒已經含攝了這些聲聞戒。因為這個緣故,所以 佛陀依於菩薩戒的戒體,來建立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菩薩戒含攝了這些聲聞戒法。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知道,在大乘法裡面四眾是平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四眾平等沒有高下的,這個才是真正大乘的教法裡面,大家所應該要注意的事情。
除了這個之外,雖然我們說四眾平等,可是我們正覺同修會對於出家的僧寶,我們還是崇隆的。為什麼我們要崇隆出家的僧寶呢?因為出家的僧寶,他可以代表佛戒,他們穿了袈裟就代表了解脫法;所以說我們正覺對於出家的菩薩,他現了出家相,我們還是崇隆之,因為這是崇隆三寶的一個殊勝的行為。那我們可以看看有些修行者他雖然號稱他們也崇隆三寶,可是事實上他們本質上並不是真正崇隆三寶。譬如說:我們歸依三寶,事實上就是在崇隆三寶,而且我們要知道:歸依三寶是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顯然佛跟法是超越於僧的。也就是說如果說他是一個僧眾、他是一個僧寶的話,他一定要遵從 佛陀,知道 佛陀的實證是超越聲聞緣覺的;而且也要能夠崇隆法寶、遵從法寶,知道法界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所以才使得 佛陀能夠永恆的存在。所以僧寶一定要崇隆佛寶跟法寶,如果有僧眾他不崇隆佛寶跟法寶,那事實上他就不成為僧眾了。所以我們在崇隆僧寶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個僧眾、應該被尊重的僧寶,他的前提是什麼?如果他不遵從 佛陀、不尊重法寶的時候,事實上他也不是真正的僧寶,所以我們應該要崇隆所有遵從佛寶跟法寶的僧眾。
那另外有些雖然他們也號稱歸依三寶,可是事實上,他們不一定真正歸依三寶。譬如說有些教派,他們除了在三歸依之外(歸依佛法僧之外),他們還要歸依上師;也就是在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外,在歸依佛之前他要先歸依上師。那顯然這個上師不就超越了 佛陀、超越了法寶、超越了僧寶了嗎?那這樣的話 事實上,他不是真正在尊崇三寶,不是在真正歸依三寶,事實上這個是不崇隆三寶的。像這樣子的四歸依,他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因為真正的佛教是歸依三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而不另外歸依於上師。所以我們正覺同修會是崇隆僧寶的,我們崇隆出家的菩薩修行;可是這些出家修行的菩薩,也應該要先崇隆三寶,對於佛寶、對於法寶應該要尊重。這樣子才能夠令佛教界,完全能夠暢 佛陀的本懷,讓 佛陀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這一大事因緣,能夠永續的流傳,讓佛教興盛、讓正法興盛。
那我們所介紹的這個部分告一個段落,我們現在接下來要來談論菩薩要成佛的時候,所應該行的菩薩正行。這菩薩正行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修三十二相業。我們看經文它怎麼說:「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這就是說善生菩薩他提出一個問題,因為經典說 佛陀有不可思議的身力,善生菩薩就問說:「佛所說的菩薩的身力,什麼時候可以成就啊?」也就是如何成就菩薩的不可思議的身力。佛陀就說:「初修三十二相業時」,也就是說一個菩薩開始來修三十二大人相,來造作可以成就三十二大人相這些業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可以逐漸來成就菩薩的身力。那我們說什麼時候是初修的時候呢?如果我們從菩薩的五十二位階修行來看,要初修三十二相業,顯然是在三賢位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十信位的修行裡面,事實上他很難真正修三十二相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說在十信位還沒有滿足的時候,顯然他對於真正的大乘正法的信受、對真正的三寶的信受,他是不滿足的;當他沒有滿足對於大乘法教的信心的時候,他沒有辦法真正的修三十二相業。
譬如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在人間裡面有很多人相貌堂堂,可是當我們知道,雖然他相貌堂堂,可是他所說的法是違反了大乘的正法所說的義理。譬如有人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有人修雙身法,這個時候雖然他是相貌堂堂,可是我們可以知道,他目前所現的人身——人的相貌,他是沒有辦法常保的。因為他很有可能會毀謗了正法,很有可能毀壞了佛教,所以他捨壽之後,他不能保持他的人身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能保得他的人身,那他如何能夠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呢?所以顯然要能夠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一定是要能滿足十信位;滿足了十信位之後,這個時候他開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智慧等等菩薩萬行,他才能夠逐漸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業行。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事實上就是在成就菩薩的身力。所以菩薩的身力什麼時候成就呢?佛陀就說是初修三十二相業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他進入初住位,開始廣行布施的時候,他的三十二大人相才逐漸成就,而他的身力也才逐漸的成就。如果他沒有滿足十信位的修行,沒有進入初住以上的修行,他的三十二大人相業就沒辦法開始真正去實踐,那菩薩的身力就沒有辦法真正的成就。
所以菩薩的身力的成就,就是要從開始修行,在三賢位開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這些業行,來逐漸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如果信位不滿足,他即使在某一世很努力的廣行布施乃至持戒,可是他對於三寶的信受不具足,他所修就容易喪失;一喪失之後,他的三十二大人相所修的業是不堅固的,因為不堅固,所以説他的身力也就不堅固了。所以菩薩的身力的堅固成就,就是要從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來開始成就;可是三十二大人相的這個業,不是只是世間裡面的修行而已,他它還涉及了一些菩薩法的實證。至於菩薩法的實證的內容,經典也有開示,我們逐步來看。
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們關於這個部分,我們在下一次再跟各位逐漸地解說,謝謝各位菩薩的觀賞。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