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8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談到菩薩身力的成就,是初修三十二相業的時候。可是怎麼樣能夠讓菩薩的身力一直成就而沒有毀壞呢?經典裡面說:「善男子!菩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這裡 佛陀就有開示說:如果菩薩要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是要兼得兩種定。也就是如果一個菩薩真正開始來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他可以稱為菩薩,因為他已經滿足十信位的修行;滿足十信位的修行,開始進入初住以上的修行的時候,他可以真正稱為是菩薩,這個時候他要同時兼得兩種定。也就是說一定要兼得這兩種定,他的三十二大人相的業才能夠逐漸地穩固,才能夠逐漸地堅固的。如果沒有這兩種定,那他所修就不能真正的成就菩薩的身力。
第一個就叫作菩提定,什麼叫作菩提定呢?菩提定的意思就是對於三乘菩提所實證的內涵,他能夠心得決定,能夠決定於三乘菩提,他所修的真正的內涵,都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建立的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上一集有提到 佛陀在《長阿含經》裡面說:「佛說涅槃最,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所以涅槃是最殊勝、最勝妙的法,因為這個法是三乘菩提建立的一個基礎,所以一定要能夠對於三乘菩提所依的第八識如來藏,能夠心生依止、能夠心得決定,來信受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因為能夠心得決定,來相信 佛陀所說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所以說這個菩薩他在修集的時候,他就能夠真正信受三寶,而且能夠真正信受正法。因為真正信受歸依三寶、信受正法,所以他永不墮落於三種惡道,所以他能夠常得人天之身。因為常得人天之身,所以說他所修集的三十二大人相的業就絕不漏失,絕對不會有毀壞的時候啊!所以一定要能夠兼得菩提定,才能夠說他開始修了三十二大人相的業。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修種種的布施行,也有人在持各種戒法,可是修這些布施行或是修某些戒法,他是不是能夠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業呢?那就要從他所修的是不是有兼得菩提定來論斷、來判定。因為如果說他廣行布施,結果他對於第八識如來藏他是不相信的,乃至他是毀謗的,那這樣子他所修得的布施的果報雖然也很殊勝,可能在未來世他能夠成就殊勝的相貌,乃至有很好的世間的福報,可是他毀壞正法的因緣如果成熟了,他一切也就歸於磨滅掉了,乃至他會淪墮到三種惡道裡面。那個時候他所修的世間的福報、所修的布施,乃至修種種戒的功徳統統毀壞掉了。因為他最根本的對正法的信受沒有,他對於法界實相的信受缺乏,這樣就會導致他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都不能成就。所以要稱為一個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一個菩薩,事實上他一定要兼得兩種定,就是菩提定跟有定。所以菩提定是一個前提,如果沒有菩提定,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事實上他是沒有辦法成就的,他沒有辦法延續的。所以如果不成就菩提定,最後必然喪失,那他的修行永遠沒辦法前進,永遠沒有辦法向菩薩的三賢位前進,那後面的聖位修行更不用說了。所以要能夠在三賢位開始修行,一定要先有菩提定,而這個菩提定的所依,事實上就是涅槃本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信受,只有這樣的信受才能夠獲得菩提定。
另外,什麼叫作有定呢?有定的意思就是指的三界有,也就是這個定它是在三界裡面的一種境界。譬如說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所經歷的境界,它都是在三界裡面的境界,所以它叫作有定。因為它雖然是禪定,可是四禪八定的定,它所面對的都是三界有的境界,所以就稱為有定。除了依它的境界來說它稱為有定之外,它還有另外意思就是說:在三界的境界裡面,這個定——四禪八定它所進入的境界,雖然不但是三界有之外,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的心,事實上祂也是三界有,所以也稱為有定。也就是說在四禪八定,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定裡面,它的境界是屬於三界有,而它所安住的心也是屬於三界有,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稱為有定。有定跟菩提定它是有所不同的,因為有定它是通於世間,所以一般的世間的一些外道,他們也可以獲得有定,可是他們不一定能夠獲得菩提定。
所以我們看佛世的時候,有很多外道他能夠獲得四禪八定、五神通的實證,他們所獲得的事實上是有定;可是如果只有有定的話,不能成就真正的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也沒辦法成就菩薩身力,因為那只是有定,因為那是通於世間、通於外道的三界境界。可是菩提定跟有定是有所不同的,因為菩提定所說的定,它是一種決定心,它所說的是一種智慧;所以有定它說的是世間的境界相,是屬於世間的福,所以有定也可以說是定福。菩提定它是智慧,因為有這個對於三乘菩提所實證的內涵有所瞭解,而且能夠心得決定,而往大乘正法的修行去前進,所以才能夠稱為說他具有菩提定。有了菩提定,他才能夠在廣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時候,能夠獲得三十二大人相業的成就,才能夠成就菩薩的身力。如果沒有菩提定,也沒有辦法來成就菩薩的身力。可是除了菩提定之外,不能只依靠菩提定,因為菩提定只是慧,菩薩還要兼修三界有的定,使得菩薩能夠超越一切的人天境界。因為菩薩能夠超越一切人天的境界,所以最後菩薩才能夠依於菩薩正行的修行,最後成就佛果而成為人天之師,所以菩薩要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當然要兼得菩提定以及有定。因為菩薩成滿三十二大人相的時候,最後能夠成就佛果啊!所以要成就佛果,當然在菩薩正行的修行過程裡面,要兼得菩提定以及有定,這樣才能夠讓菩薩最後成就菩薩道的修行的時候,能夠獲得圓滿的三十二大人相。
接下來 佛陀還有開示說:「復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佛陀又接著開示說:菩薩在修學、成就菩薩的身力的時候,而造作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他還會獲得兩種定。一個叫作知宿命定,知宿命定的意思是說菩薩在修學的過程裡面,他會因為修學六度波羅蜜,他會逐漸成就他的一些境界——禪定的境界還有智慧的境界,他能夠逐漸依於修學正法的功德,逐漸了知宿命。這了知宿命不一定是宿命通,當然也不一定是宿命明,因為宿命通與宿命明,它是可以一世一世去觀察每一世的,那個是宿命通與宿命明。能夠知宿命的意思是說,菩薩能夠依於觀察因果的道理,能夠知道我過去世曾經造作了什麼樣的業行,所以從這個就可以知道說,自己過去一定有什麼樣的造作,所以導致這一世所承受的這些境界,這個就是菩薩的知宿命定。乃至在三賢位的菩薩,有時候他成就一些禪定,以及實證第八識的無生忍的時候,他也會逐漸發起種種的現觀。譬如 平實導師所成就的如夢觀,就是能夠知宿命的這種定,因為這種現觀能夠在定中,或者是在夢中能夠相應於過去的宿命,可以知道說過去多少劫自己所造作的種種的業行。所以能夠把過去的種種的過去世的內容,把它串起來之後,就可以知道自己經過什麼樣的修行、經歷過什麼樣的境界,所以來到了這一世。而這一世的修行的任務是如何、使命是如何、將來應該怎麼樣走,就逐漸地了知,這個就是知宿命定。
這個知宿命定跟聲聞羅漢他們所說的宿命智通,是有所不同的,因為菩薩的知宿命定,它是不受時劫的限制的。也就是說,羅漢他們所修得宿命智通,他們有一個限制就是,譬如說八萬大劫是他們的限制。菩薩的知宿命定,因為它是隨著他的無生法忍的智慧,所以說它所現起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跟意根的運作,現起了過去生的業的現行。所以他能夠知道過去所造的業是什麼,而這個就不是他能夠控制的,而是隨著因緣他能夠得知,而且能夠觀察到,而且他沒有時劫的限制,也就是他沒有八萬大劫的限制。所以這個是菩薩不可思議的知宿命定。
那除了知宿命定之外,還有所謂的生正法因定,什麼叫作生正法因定呢?就是說菩薩在修種種的行的時候,他一定要先在外門廣修一些布施、持戒的業行;如果他在廣修這些業的時候,如果他能夠心心念念的想要獲得菩提的實證的時候,他就逐漸會產生修學正法的因。這是怎麼說呢?也就是說很多人對於正法、對於第八識如來藏的實證、對於大乘的明心與見性,事實上他並沒有喜樂,因為他對於正法的內容不太瞭解;也就是說對於大乘菩薩所應該實證,對於成佛之道所應該實證的內容,他是不明了的。因為不明了,所以他沒有智慧來判定說什麼是正法?什麼不是正法?他可能只是看世間的表相說,有人在救濟貧苦啊!有些人看到有人患難他去幫助,看到有人很有口德,都不說種種的是非,他就認同這是修行。因為這樣的認知也是正確的,因為那是偏向於人間善法的修行,所以說他的見解就只能到達這個程度。
可是什麼是真正的正法呢?他可能就不太瞭解,可是當他逐漸去廣修種種的外門之法,他逐漸滿足他的福德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個疑問,他就懷疑說我每天去行布施、講好話,難道修學佛法就只是這樣子嗎?難道 佛陀就只是這樣子嗎?有一天他如果把經典翻出來看到說,原來 佛陀一直在破斥外道,而且把外道的錯誤都指出來,把外道的是非統統指出來,他的過咎都指出來。那這樣 佛陀是不是在說人的是非呢?他心中一定會產生這個疑問,而且會逐漸分辨說 佛陀在破斥外道法的時候,事實上不是在論外道的身口意行,祂是在分辨法界裡面的實相,在論述法界的實相應該是如何,如果跟法界實相相違反的,那是對眾生最大的戕害。這個時候 佛陀就會去破斥外道,而破斥外道的時候,是慈悲於眾生、慈悲於外道,而不是說人是非。這個時候他就能夠瞭解什麼叫作摧邪顯正?什麼叫作法義的辨正?而不再把世間的說好話跟法義辨正混為一談。
當他逐漸在外門修六度萬行的時候,也就是說,他還沒有實證第八識如來藏,而外於自己的真實心之外來廣修六度萬行的時候,他福德逐漸累積之後,他就能夠產生對正法修行的一種因緣,這個因緣逐漸成就就叫作生正法因定。這個時候內心就逐漸產生一種決定心,想要來實證真正大乘法教的菩提。所以能夠這樣子想要探求三乘菩提真正的內涵,這樣子就稱為生正法因定。這一節我們簡單地說明菩薩正行的一部分內容,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先跟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