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福德莊嚴」與「智慧莊嚴」的關係為何?

第94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菩薩「福德莊嚴」與「智慧莊嚴」的關係是什麼?

上一次菩薩正行之中提到,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的開示:「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優婆塞戒經》卷2)也許有的人這個時候就會想起來,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第七輯之中,講到〈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的時候,有一首偈頌是:「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然後就會覺得:怎麼兩者在福德跟智慧上的分類是不同的,是不是有哪裡說錯了?其實不是有哪裡說錯!接下來,就為大家作個簡單的說明,大家就會明白個中的原由了。

其實六度中的任何一度都有福德與智慧的層次。這意思是說,在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之中,有時候為了強調佛菩提道之中「般若智慧的親證」是很重要的,而且古大德不是也常常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嗎?所以就以修學般若智慧為主,然後為眾生說明:前五度的修學之中,有著什麼樣的福德是可以拿來作為求證般若的依憑,而以前五度所修的福德來作為增上的因緣。當然其中一定會有自他莊嚴的差異與配合,這個部分稍後再為大家來說明。然而 世尊在上一段經文中所開示的二種莊嚴之中,把布施、持戒、精進歸類到福莊嚴,把忍辱、禪定、智慧歸類於智莊嚴,這是普遍從修學六度之中一一度的狀況而來作區分。而其所以有福莊嚴、智莊嚴的道理,已經在前一次的「菩薩正行」之中就已經指出來,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現在各位可以繼續再來看看,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的開示:「善男子!福德莊嚴即智莊嚴,智慧莊嚴即福莊嚴。」(《優婆塞戒經》卷2)是不是就明白前面所說的道理?也就是說,其實布施、持戒、精進也是有智慧莊嚴,而忍辱、禪定、智慧也是有福德莊嚴的。然而因為六度其實是互相含攝的,但這裡僅就一一度所有的福、智莊嚴作比較簡單的敘述,就不再說明其互相間的關係,以免有過於冗長的狀況出現。

那麼,布施為什麼會有智莊嚴?也許有一些一般人聽到善知識在開示布施法的種種相貌的時候,可能就會生起一些念頭:「哼!不就是想要從我這邊弄到錢嗎?我才沒有那麼笨!錢不留下來給自己用,還往別人的口袋裡面送。」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又把自己的口袋按得更緊了一些。當然,世道之中的確會有一些假名善知識他是看準佛門弟子的樂善好施,所以說法的時候是刻意強調布施法的重要,因此也獲得了一些世間的財。姑且我們就不說這一位假名善知識他的所作所為的因果,但是從這樣一個現成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到說,學人在熏習乃至奉行布施法的過程中,得要有基本的智慧來加以觀察、判斷:自己布施的對象其所作所為是不是如法?甚至可能是拿了眾生所布施的錢財,反而做一些會傷害眾生的事情;更有過之的是,根本就是在破壞佛法!那麼您可得要睜大眼睛喔!以免因為善心的布施,反而是與破法者成就了共業。除此之外,布施法的種種名相的意涵,難道不需要以智慧來理解嗎?所以,當然是一面行於布施,一面也要相對於增廣其中相關的智慧。

持戒之中也是有智莊嚴的。有的人覺得:「持戒很單純啊!這跟智慧有什麼關係?不就是不應該做的就不要去犯啦!」可是問題是:為什麼做了那些事情就叫作犯戒?從何處說來有損他不利己的狀況?而進一步說,犯戒與否或者是說輕與重的依據是從根本、方便、成已三者,學人得要先瞭解其中的意涵,才能夠自我判斷犯戒與否、是輕是重?然而這個部分只是在講持戒遮止的部分的一般共相而已。又因為菩薩戒是要盡未來際一直受持下去的,所以菩薩戒之中還有開緣的部分,而這個部分更是要依止於智慧上的觀察以及菩薩三聚淨戒的精神,才能夠作出犯戒與否的判斷;也正是這樣,才能夠支持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的修證。再者,學人若不是依於智慧的觀察與判斷,能夠少分、多分地信受因果;若不能信受因果,當然就會對持戒的嚴謹與否是會有所影響的。所以嚴謹持戒的背後,也是因為智慧莊嚴的緣故;換句話說,持戒的智慧越莊嚴,持戒所得的福莊嚴就越勝妙,這也是輾轉會互相影響而有的一個現象。

精進之中當然也是有智莊嚴的。前次說到:因為布施、持戒都不是一、兩天甚至於是於一、兩世所要做的,若能夠世世隨著法上的熏習,再繼續地修行布施、持戒,那這個本質其實就是精進;因為精進地布施、持戒,所以也伴隨著一分的福業。同時,學人為什麼會精進地布施、持戒呢?甚至於也可以預料得到的是他會一世一世地做下去?世間人進行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若是因為正確的選擇與執行而使得其獲得了相對的利益的時候,那麼當他再進行類似的事業的同時,當然會以過去曾經成功的例子拿來當作一個借鏡。那麼這個時候的再進行類似的事業,不就是一個精進的表相嗎?當然是要以先前成就事業所得的智慧拿來作為依憑,所以精進之中當然也是要有智慧莊嚴的。

那麼忍辱之中的福莊嚴是什麼呢?忍辱的外相,可以從布施等法上看出來。譬如說,某甲正在布施飲食、物資給一些受災的人民,本來某甲是客客氣氣地奉上飲食等等,無奈對方卻對所施的飲食不滿意!假如你就是某甲的話,你要怎麼辦?相信你一定會以智慧來思惟:「我之所以到這個地方布施飲食的緣故,是為了要與眾生結善緣,而不是要與眾生結惡緣;眾生因為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所以會有多多少少的煩惱,這也是正常的。」在這樣的思惟之後,忍辱而不與眾生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這樣就因為智慧的觀察思惟,而避免與眾生結下惡緣的因,因此而就獲得了一分福;同時,自己也因為忍辱而離開了瞋恚,當然也就因為離開瞋恚而得到另外一分福。而在持戒的事相上,修忍辱又是如何呢?譬如說,商場上常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明明是有機會可以在眾生那邊得到種種的利益,可是眼看假如這樣作,眾生就有可能會獲得很大的損害!某乙因為奉持戒律而不侵擾眾生,乃至不殺害眾生、不偷盜眾生財物等等,所以就忍著不去用會傷害眾生的方式而得到利益。從表面上看來,當時的某乙可能會因為這樣而受到損失,可是卻因為持戒與忍辱的配合,反而使某乙因此而利益了眾生;當與眾生結了善緣,當然也因此成就了一分福業,所以忍辱度之中也是有福德莊嚴的。

什麼是禪定之中的福莊嚴?我們就來看看,證得禪定之後,捨報至少可以生到色界天的;即使是色界天之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叫作梵天,其天人的身量、壽量都遠超過欲界天人。欲界天人的福報好不好?當然是比人間好得太多!只是說,色界天人受用的是多分禪定的福,而欲界天人受用的僅是五欲上的福。這樣子比較下來,大家就知道色界天人的福德狀況是如何了!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麼證得禪定有沒有福莊嚴?自然就已經很明顯。

智慧度的本身雖然看起來是智慧莊嚴所攝,但其實智慧一度之中還是有福莊嚴的。世尊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五中提到說:「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優婆塞戒經》卷5)因為經文比較長,我們就節錄其中的一段,但是也足夠顯示我們所要說明的這個道理。因為菩薩以智慧去利樂眾生的同時,眾生也信受了勝妙法,開始依布施等六度來修學,所以就有斷除瞋心、慈心不殺、不盜他財等等的所作所為;而因為眾生所以可以有這些善行,是因為菩薩教化的所致,所以菩薩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得壽命長、多饒財寶。為什麼是未來無量世中而不是只是未來的一世?因為這些被教化的眾生還會輾轉去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算盤這麼一打,這樣的投資還真的是很划算!那麼你還要說智慧度之中沒有福莊嚴嗎?

從以上的說明,各位就可以瞭解:布施等六度之法,雖然有的看起來屬於福莊嚴,有的看起來屬於智莊嚴,但是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的開示:「福德莊嚴即智莊嚴,智慧莊嚴即福莊嚴。」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與智慧莊嚴的。也可以說,福德與智慧兩者是互有依憑或者是含攝的。何以見得?我們接下來就看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之中的一段經文:【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捨法,應具足檀那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那波羅蜜;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假如是以求證般若為主要的修學目標而言,還得要如同 平實導師所開示的:「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可是當親證般若之後,菩薩一定會發現到:若要實證進一步的布施到彼岸乃至是智慧到彼岸,還得要從般若的智慧角度,再來觀察思惟以及清淨的轉依。這就表示說,依於基本的福德莊嚴,而有初分的智慧莊嚴;又因為智慧莊嚴,簡擇力更加殊勝,然後又使得隨後修學的福德莊嚴益趨廣大;互相增上之後,乃至并皆圓滿。這就如同剛開始學佛的人一樣,一般而言,一開始也許只是聽過諸佛的威神之力,因為無法真正了知的緣故,所以只在迷信的階段;可是,後來也經過多劫的福慧修學,終於有一世可以親值諸佛,這個過程中就增進了智慧而遠離迷信,所以這個時候要改叫作仰信,當然就更能夠進一步修學福德,而希望能夠親證法界實相;等到外門五度修福業圓滿之後,終於能夠親證般若,智慧又邁進了一大步。而如此輾轉福德與智慧互為莊嚴,這就是「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的階段,這才是能夠快速圓滿佛菩提道的原因。

這一段話的最後,世尊開示:「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獲得財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優婆塞戒經》卷2)世尊作了一個結論說:「因為智慧的緣故,所修的善法的福德會更莊嚴,乃至十善具足;其中輾轉所得的福德上的財富,以及智慧上所顯示出來的自在,這是菩薩賴以自利利他莊嚴佛菩提道的妙用。」如此,大家就更可以瞭解福德與智慧互相依憑的道理;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智慧很難修,其實是因為要成就相對智慧境界的福德還不夠圓滿的緣故。也有人會讚歎說:別人的福德很莊嚴!而其實原因是因為智慧莊嚴夠了,所以使得某甲修福更快於一般人的緣故。所以布施等六度的一一度,是有福德莊嚴也有智慧莊嚴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