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83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講的部分是跟出家在家的認知,以及出家在家的彼此之間的關係。
那我們先給大家唸這個經文,這個經文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來講,首先請大家看到《優婆塞戒經講記》的第三輯第191頁的地方:「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這一段的經文裡面,我們當然首先先看到的:「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我們認真來說,我們說出家所為何來?出家其實是為了要追尋真正的、真正能夠貫穿三世,能夠恆久存在的真實義理,所以出家其實是有遠大的目標才能夠來出家的。這個跟一般,我們一般世俗人所認知的說,在世間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有那一個關過不去,所以四大皆空、遁入空門,那麼世俗人對於出家的認知,很多是停留在這個錯誤的認知上面;但實際上真正的出家,應該是因為志在求道。
可是出家了之後,就是會生活在僧團裡面,既然是僧團,就是有許多的出家僧眾在一起生活,那麼這個狀況之下,由於許多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必須要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分際有所規範。這話又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說,如果每一個的出家人,本身就已經是具足清淨之法,那麼當這些所有人都是很清淨的時候,當這些人全部聚在同一個僧團之下的時候,老實說這裡面也不需要制訂什麼樣特殊的法,來約束人我的分際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清淨嘛!可是我們總不能夠預設說,每一個出家的人都是具足清淨的,因為畢竟我們所謂的出家,要學無上的大法,當然其中一個就是學到正確的法門,讓自己能夠逐步的清淨,乃至於具足清淨;所以在這個理解之下,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是,出家加入僧團的人,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夠完完全全的清淨心行。所以這個時候,當然就要有一些規範在,這也就是佛陀的時代,帶領僧團的時候必須要依事,制訂了許多聲聞戒律的原因。可是我們也得要話說回來,戒律之所以存在,當然就是因為說,要界定人我的分際;可是我們也得要想說,如果我們自己調伏得很好、約束得很好的時候,說實在的這些戒律,也只是會備而不用,完全不會對於大眾的生活有所限制的。所以我們說理想上,我們說出家的僧團、出家的僧人來說的話,應該在出家之前,應該要儘量先調伏自己的心行。你的心行調伏得愈好,那麼加入僧團的時候,對於這個僧團助益就會很大,並且對自己的修行,也能夠有快速增益的效果。所以我們說在出家之前,其實並不是成天就是過著一般人的世俗人的生活而已;其實當有萌生了出家之意,要追求更遠大的道業的時候,這個時候,當你有這個發心起來的時候,哪怕您那個時候還在家的時候,就應該要逐步要先調伏自己的心行,這樣子才能夠符合出家的真義。
接下來 佛又繼續說:「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這話看起來乍看之下,好像各位也許會覺得有一點奇怪,因為眼下我們看到的許多度人的不都是出家法師嗎?比方說台灣的幾個這個大的山頭,或者是其他的地方,也有一些個大道場的,這些大道場當然就是度了許多的初機的學人,可是這些大道場不都是由出家的法師所主持的嗎?所以 佛為什麼說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呢?各位應該要想到說,所謂的度人這件事情,如果我們把它界定成說,我們面前碰到的哪一個眾生,然後我們自己施設善巧方便,然後把他引到佛法的正道來學習;如果我們把它這個東西叫作度的話,那很顯然的,你能夠直接面對人的機會,就會決定了你到底能夠直接度的人有多少。我再強調一次就是:如果我們把度人這件事情,把它界定在直接面對眾生,然後施設善巧方便,用四攝法把他引到佛的正道的時候,這個時候,當然你所能夠直接度的人,就跟你能夠直接面對的眾生的數目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按照這個道理來說的話,在家菩薩為什麼比出家菩薩更多這樣直接面對眾生的機會呢?因為出家菩薩一旦出家了之後就在僧團裡面,除非有什麼特別的任務的話,否則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僧團裡面安心的修行;而在家菩薩就不一樣了,因為是世間人,有各式各樣的世間的因緣,所以你接觸的人其實是很多很多的。那麼兩相比較之下,我們馬上可以發現:直接面對群眾、接觸群眾的因緣的話,一般來說在家的菩薩會比出家的菩薩多得非常非常的多。那當然就是說,如果在家的菩薩能夠知道這一點的話,其實這個是累積了我們度眾的福德資糧的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憑藉著在家人的身分,你就能夠跟許多眾生接觸,那如果你再善用我們上兩個講次裡面所談到的,我們運用替這個眾生設想,然後施設了各式各樣的方便,讓他能夠信受,讓他願意聽你的話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很顯然你度眾的所累積的這個福德資糧會快速的增長。
那 佛接下來就是說:「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這又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因為大家想想看,所有的出家人之所以會存在,其實也都是因為在家人決定捨棄了世間的五欲生活之後,然後才成就出家人的,才變成出家人的。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得要有在家人,得要有世間五欲的這些在家人,然後接下來才能夠造就了說,形成有出家的這個人存在。那除了這個之外,當然後面還會講到,後面會講到說,在家跟出家的這個關係,因為實際上出家人就需要在家人的護持。
所以 佛接著又講說:「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這句話就明白地點出了在家跟出家之間的其中一個關係,也就是說,出家人除了是由在家人捨棄了世間的生活,變成出家人之外,一旦出家了之後,所有一切的法行——如法的修行,其實都需要在家人來護持。所以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曉得說,真正的出家,其實它的背後是需要在家人對這個出家的如法行,能夠有所讚揚稱頌,並且願意護持的基礎,才能夠成就出家僧眾的。所以如果從這裡來說的話,各位就可以瞭解到出家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說,面對了世間過不去的關卡之後,那我們就是願意捨棄了,所謂的捨棄一切、遁入空門。其實那種充分逃避的,只是逃避的這個心態,你想想看這樣子的一個心態,怎麼能夠贏得在家人的稱頌讚揚乃至於護持,是不是?所以很簡單的就是,正因為出家一定需要在家人的護持,所以出家呢,我們說出家的本懷,一定都是基於為了要追求更高深的道業,所以捨棄了世間諸般的享樂,這個才是真正出家的本義所在。那當然這一段經文裡面談到了許多在家跟出家的事情,那我們剛才講的過程中,不免各位觀眾在聽到這個講述的過程中,可能當我講到在家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會腦海裡面都會浮現是一般的人;當我談到出家的時候,可能大家腦海裡面浮現的不外乎是剃除鬚髮,穿上袈裟的這些僧人。所以可以說這是一般人對出家在家,很自然的一個形像上面的一個界定。可是我們在這裡卻要跟大家講,所謂的出家在家的界定並不在於形像。
接下來,我們先引幾段經文來跟大家說,首先請大家看到的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個經文是這樣說的:「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一段經文 佛告訴我們,菩薩摩訶薩非常特殊的地位。實際上在整部《優婆塞戒經》裡面談到的,其實也都是談說菩薩摩訶薩,應當要學習怎麼樣做?應當要持守什麼樣的戒?應該怎麼樣為眾生付出?談的也都是菩薩摩訶薩該做的事情、該學的事情。所以我們說菩薩摩訶薩,當我們看到這個字眼的時候,請問大家能夠從裡面界定出,這一位菩薩摩訶薩,到底他是像一般我們所看到的在家人一樣,還是他就一定是剃除鬚髮穿上袈裟了呢?從這個經文裡面,我們很顯然的是沒有辦法看出來說,這個菩薩摩訶薩到底應該算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但是我們先要給大家建立一個特別的這個觀念,也就是說我們接下來當然要跟大家說在家跟出家的一些分別。不過這個源頭得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只要是菩薩摩訶薩的話,他在整個菩薩的修行的地位是非常的關鍵、非常的彌足珍貴的。所以各位從這段經文裡面,應該也可以生起對自己的一些嘉許,為什麼呢?各位觀眾之所以會收看這個系列——所謂的菩薩正行的系列,必然也是因為想要像 佛所說的經典裡面的菩薩一樣,想要所謂的學習什麼叫作菩薩的正行,所以您才會收看這一系列的講解。那表示您其實已經生起了菩薩的發心了。那麼什麼時候您會成就菩薩摩訶薩呢?那只要您維持這個發心,並且如法修行,到時候您就是會是一個菩薩摩訶薩,您就是在三乘佛法裡面最最最最珍貴的菩薩摩訶薩。因為那個時候,由於有菩薩摩訶薩的緣故,才有各式各樣的所謂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的這些果位,也才有最後的成佛可言。,所以,各位觀眾們!可以給自己一點點小小的掌聲。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看,另外一部經叫作《證契大乘經》:「誰與一切眾生作大導師?……持此如來藏者。誰是佛子?……深信此法門者。」我們前一句的經文,前面的經文告訴大家,菩薩摩訶薩地位尊貴非同小可,他是佛法裡面的關鍵。這一部分經文繼續來給大家講,請大家先看看:「誰與一切眾生作大導師呢?」從前面的經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所有一切的證果,都是從菩薩摩訶薩來的。這一句經文講說「誰與一切眾生作大導師呢?」是要「持此如來藏者」。如果把前後的經文放在一起看的話,您是不是會發現到:菩薩摩訶薩這麼關鍵,那麼菩薩摩訶薩的條件是不是也是要持這個如來藏呢?如果您有這樣的概念的話,那要恭喜您,確實是如此!因為持這個如來藏的人,堪「與一切眾生作大導師」。意思是說,唯有持這個如來藏的人,才有辦法教導眾生入佛的無上甚深的妙法。這個能夠真正帶領眾生起這關鍵地位的人,不就是我們剛才看到的菩薩摩訶薩嗎?所以菩薩摩訶薩的界定,其實他的條件就是要持此如來藏者。當然什麼是如來藏呢?如來藏就是有別於我們平常所知道的心行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本自具有的那個真心叫作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的性質在般若經裡面,都有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各位手裡面最容易拿到的,當然就是《金剛經》跟《心經》。所以請大家先記住,《金剛經》、《心經》談到的不是我們的意識心,當然也不是我們的所謂的細意識、極細意識。凡是跟意識這兩個字扯上邊的,都不是《金剛經》、《心經》所描述的對象,因為《金剛經》跟《心經》所描述的就是我們在這裡面所看到的如來藏。
接下來 佛又說:「誰是佛子呢?」佛子這兩個字當然很不簡單,佛子就是佛的孩子嘛!那我們許多的學佛人,當然就很喜歡說:「我是佛子!我是佛子!」不過當我們雖然說我們學佛了,可是都還經不起世間的種種的考驗,還要在五欲的紅塵裡面打滾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可得要對這個佛子這兩個字,感到汗顏,是不是?所以我們嚴格說來,嚴格說來我們說什麼叫作佛子呢?其實應該要指的是說修學大乘佛法已經入地的菩薩,才能夠、才有資格叫作佛子。還沒有入地以前,或多或少都還會受到境界所左右;當然一旦受到境界所左右的時候,說我們是 佛陀的嫡傳的孩子的話,那還真的會不好意思。您說是嗎?那麼 佛說「誰是佛子呢?」這裡 佛倒是開了很大的方便之門,給大家界定說誰是佛子呢?只要深信此法門的就是佛子!到底是哪一個法門呢?當然就是前一句講的如來藏的法門,只要深信如來藏的法門的人,就有資格稱作是佛子。所以按照 佛開的這個方便,按理來說,電視機前面的各位觀眾!如果您願意放下您的這一些以前所學的所有的一切,旁人所說的這個佛法,然後開始重新認真來檢視一下,到底 佛所說的如來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且願意來學習,那麼等到您真的相信了有如來藏的存在的話,那麼您按照這個經文來講,就可以稱自己是佛子囉!當然在您一路修學的過程中,如果您進一步想要去參究、想要去觸證這個如來藏的存在的話,那您倒是從這個修學的過程中,可以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大聲的講自己是佛子囉!所以這一部分的經文,主要是告訴大家菩薩摩訶薩,就是持這個如來藏的就叫作菩薩摩訶薩。
那接下來下一段經文,同樣的我們也跟大家說,剛才我們說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呢,我們沒有辦法從經文之間裡面去判斷他是在家或出家,所以我們要給大家看的這個經文就是看:所謂什麼是在家?什麼是出家?這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經文是這樣說的:「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這一部分很顯然的,您看看菩薩摩訶薩叫勝義僧,勝義僧。為什麼他叫作勝義呢?勝在哪裡呢?其實他的勝的關鍵,就是因為菩薩摩訶薩持這個如來藏的關係,只要持這個如來藏就勝過了所有一切世間的法,甚至超勝一切所有的外道的法,所以才叫作菩薩摩訶薩勝義僧。一旦持這個勝義、持了這個如來藏,也會因為通透瞭解如來藏運作的關係,所以這個菩薩摩訶薩他的見地,整個他的見地跟證境,都會遠超過一般我們所看到的二乘的行者,所以他叫作勝義僧。
除了這個,接下來這個經文繼續講了:「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這裡面是蠻關鍵的一個經文,因為最主要的我們談到說,什麼東西叫作在家、什麼東西叫出家的時候,大家往往都會就形像來看,界定說只要你所說的是一個僧人的話,他似乎就一定要現剃除鬚髮身穿袈裟的這種出家相。但這個經文剛好幫我們界定了什麼叫作僧。什麼叫作勝義僧呢?那這裡面顯然不是從形像上來看,至於這個經文的詳細的內容,我們下一個講次再來跟大家分曉,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