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0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繼續來跟大家說明:如何一門深入?
上次說到,應當親證「此經」作為基礎,然後來通百經。親證此經之後,接下來說明佛法的中央大殿外面是有一層又一層的門,等著學人去開啟。你可以用見到中央大殿的基礎,然後去把整個佛法的架構,包括你先前所不曾開啟過的每一個門,一一再去把它開啟;每開啟一扇門,又使得中央大殿的光輝更加燦爛一分。終究你會明白,這個中央大殿跟其他的房間,乃至於說,跟連接這些房間的一一門,原來它是一體的;原來我們一向都在此山中,只是因為無明太濃,所以才看不清楚此山。假如你真的想要能夠一經通、百經通,當然這個是不可能即生可以成就的,但是你卻可以說一世一世的又以這樣基礎繼續修學下去。那麼你應該怎麼辦?當然,最先就是要先證此經,而不是說要先通此經。因為究竟通達此經,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夠作得到的,那是諸佛所共證的。
而想要能夠初分通此經,先要怎麼辦呢?當然是要依照世尊祂老人家的開示,要先在六度中去廣修福業,在六度中——六度萬行中把三福淨業中的一一去具足它;然後才進一步親證說,本來就是清淨的祂,也就是第八識或是如來藏。這樣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淨土法門。當然,你一樣可以用唸佛法門作為基礎,進而更轉深入,然後加上其他的福慧的配合,一樣也可以成辦。
可是這是要怎麼說呢?你正在以唸佛法門為基礎的時候,用功轉而更深細的時候,也許哪一天你會突然覺得,這個唸阿彌陀佛的念頭,好像覺得有一點叢鬧。叢鬧的意思是說,就好像在叢林裡面,有百花百草、百蟲百獸這樣紛紛擾擾的這樣這麼熱鬧。因為你認定修學佛法的目標以後,真正肯相信這一個法門,然後隨著善知識的開示,一句佛號唸到底,你從口唸心聽、心唸心聽,定力逐漸的增長,信心因而更加堅定,乃至於可以進展到不唸而自唸,或者甚至於自己在夢中看到自己在唸佛,心中當然是一定十分高興以及篤定。
可是,你為什麼能夠觀察到唸阿彌陀佛的念頭是叢鬧呢?因為你已經察覺,那樣是有語言文字。因為你那個時候的心境,已經漸漸與定相應的緣故。你正在那邊思考:「我究竟要不要以唸佛的方式這樣繼續去深入下去?不要的話我實在很不甘心呢,因為我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可是要的話,始終又是有一股念頭想要把唸佛這個語言文字放下來,因為始終就覺得很不寂靜;可是善知識又講說,打死都不要放下那一句佛號。那怎麼辦呢?」真是苦惱,對不對?後來也許自己心念一轉,因為善根成熟的緣故;或者看到,另外的善知識的開示,原來可以在沒有語言文字或是形象的狀況下,我就可以看到想佛的念頭,這個叫作憶佛。從此以後,心中如釋重擔。這不妨也可以說是從唸佛為基礎而轉進的,那也不妨可以說,這叫作一門深入;只是說你要知道如何的轉進。
以唸佛的法門開啟了第一道門以後,然後進入那一個房間以後,以唸佛的基礎轉而去憶佛,進而開啟那個房間裡面通往中央大殿的另外一道門。我們正覺同修會就是用這個方式來教導有緣的眾生,用種種方便,當然也包含從唸佛開始,進一步可以憶佛,進一步可以拜多尊佛,看話頭,參話頭。這是讓你可以期待親見中央大廳的光景啊!這正是說以一個法門為基礎,不離這個法門的基礎而深入轉進另外一個法門,讓你可以從一大堆的房間外的最外面,可以一個門又一個門順利的開進去;終於看到中央大殿之後,卻又以它為根本,向外一個門又一個門的開出去;開遍所有的門,看盡其中所有的珍寶,最後終於確定: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只是一直在自己的家裡面,一個門又一個門的開來開去。
有時候說,一門深入被變成來說用一個法門來作基礎,作為達成階段性的目標而運用的話,那這樣不妨也可以用來作一個方便來受持它。譬如說,假如以唸佛為基礎來修定。雖然說唸佛可以唸到口唸心聽、心唸心聽,乃至於也許進展到不唸而唸,乃至於夢中看到自己在唸佛,畢竟那都是不離語言文字,那是到不了離開語言文字的境界;所以定就沒有辦法進一步轉進,乃至增上。同樣這個道理,假如有人要以唸咒的方式一生一生這樣唸下去。但是,往往唸咒的妄念,卻又比唸佛來得更加雜亂,也同樣不適合用這樣來作為修深定的法門。然而,假如因為這樣而發通,也是很低層次的神通。所以才會說,這樣的一門深入它是有侷限的,而要如何選擇一門,卻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又有人說,假如你抱定要參禪,就要一生一直的參下去,絕對不再改變目標。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說,你參禪的目的是什麼?一般而言,你也許會說,「我參禪是為了要親證實相」。好,目的有了。那接著的問題是說,你會不會參禪啊?假如你連參禪什麼都不知道,或者是說,你連參禪的基本知見的慧、基本的功夫的定都沒有,那你還跟人家談參禪這個法門嗎?所以說,要參禪是要有它的基本條件的,不能說前方便都不具足而想要來參禪。換句話說,有了參禪的基本功夫,還必須要有多方面的,譬如從布施一直到禪定,這樣來修種種福,乃至還要再去熏習般若的正知正見,參禪才會有突破的因緣啊!然而,即使說一生花了二三十年去參禪,一旦破參了以後,那也就是說你參禪的目的達到了,針對同樣一個目的的參究,就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了,因為你已經不再有參禪的動機了。
這裡提到參禪中的一個條件,那就是說要有基本的知見,而且是要正確的知見。換言之,這是在能夠具備參禪的基本功夫的同時,也要同時具備的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去具備這些條件呢?佛常常開示,聖弟子廣學多聞,守持不忘。同樣的道理,有能力參禪之前,也應當要多聞熏習,要熏習參禪前所需要具備的正知正見,要不然你怎麼知道你要如何參究?你怎麼知道你參究的方向是什麼?當然,這裡是講說,你在有能力參禪之前去多聞熏習,而不是叫你在參究的過程中去多聞熏習,這兩個是不太一樣的。所以,這其實這樣的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在這裡是不會有所衝突的。
有的人又說,一門深入是要依我們每一個人的根基來選擇修行的入門處,因為每一個法門都有它圓通之處。他也會舉《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作為例子。可是我還是要說,往往經論中所說的一門深入,它是有它的前提。也就是說,你要清楚的知道你要修證的目標是什麼,還要多聞熏習去攝取修學的正知正見,乃至過程之中要隨分去修福,這樣才能夠以自己的根基來選擇修行的入門處。入門之後,又要隨著所熏習修學的正知正見,而於其中知道如何去轉進;而不是什麼都不管,只用一個方法一成不變的這樣修學下去。而實際上,《楞嚴經》裡面所敘述的二十五個圓通法門,跟前面阿難尊者於六根中固定某一個根門深入去觀察的一門深入,已經是不太一樣了。
又有的人說,一門深入是要你一生都只依止一個老師,老實的修學下去。假如說這個說法是可以的話,基本上他應當是要有一個前提,那也就是說,你所要依止的老師是一位可以為你宣說佛法中的正知正見,而不是邪知邪見喔!換句話說,他應該是一位善知識,這樣才能夠作為你的依止而老實的修學下去。至於說他能夠教你到什麼程度,或者說你不能夠再學到什麼東西,而想要再另覓善知識,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話回過頭來說,如同《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六卷裡面提到說:「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識出興於世有利有弊啊!有利的時候是講說,能夠讓福德具足的有緣眾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廣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進。有弊的部分是講說,一定會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見偏邪的眾生,因為這樣而失掉了廣大的名聞利養,所以就大興毀謗,死後當墮惡道。因為有真的善知識出興於世的時候,常常是會有一些現象會是使一般眾生所無法理解乃至接受的。因為看到說或是聽見說,善知識怎麼常常在說諸方大德誰的法義錯啦,錯在哪裡啊,那對的法義是什麼啊;一般眾生不去思惟說,對的法義是什麼,對自己的利益是什麼,自己是不是真的為了修學佛法而來的,還是說自己只是看到某一個善知識而喜歡,只是這樣而已;只看到說真正的善知識常常在說諸方大德的法義錯誤了,這樣的表相。
佛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有這麼一段開示:「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佛說的善知識、惡知識的種種特質中,在這裡舉其中一類的善知識來跟大家分享。這段經文中在世間法的意涵,大眾讀了以後自然可以理解。可是進一步在佛法中的意涵又是什麼呢?
這裡指出說,真正的善知識,他不但能夠在眾生遇到了法義上的爭論的同時,能夠為他們詳細解說對與錯,止息了他們之間的諍訟;再者說,遇到了以錯誤的佛法來誤導眾生的假名善知識,對於那些欲隨惡知識的眾生,他還會去「諫止之」。這就好像說,佛在世的時候廣說妙法,又隨著六師外道的足跡破邪顯正,令眾生遠離惡知識的邪知見。難不成你也要說,佛這樣做是不如法的嗎?第三者,世間的治生是指的經營謀生,佛法中真正的善知識,他還能夠廣為眾生施設方便,令他不只是修集來世的人天福德資糧;而且,更能夠進一步去成辦未來世乃至久遠世菩薩道的資糧,還進一步為學人、令學人發起意樂,而自自然然的歡喜去奉行;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說,什麼是對他們的佛菩提道的進展是有利的。第四者,善知識還能夠廣開法宴,因為說法的深入淺出、妙趣橫生,能夠令那些不喜歡經道的歡喜而生信心;也使得已經於經道中有所修證的人,隨之而更深入,之後也能夠方便為人演說甚深的法義。
所以,福薄知見偏邪的眾生是很難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因為往昔沒有修福,又因為往昔曾經與善知識有所怨隙,再加上情執的深重,乃至於受了惡知識的蠱惑,所以當然不會想要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更無從說知道真正善知識所說的勝妙義理到底是怎麼回事。然而,若是真正的識得善知識,你想要去親近他,也真的是很難。因為他多半的時間一定在忙著如何利樂有情,不是說不願意接見你,真的是很忙。但是,當他在為大眾說法的時候,你一樣也可以隨順前來聽經聞法。至於說是不是真的能夠體會到善知識所說的法的真正義理,那只能說隨每一個人的因緣吧!
佛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中最後說:「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尸迦羅越六方禮經》)所以,真善知識難遇!一旦遇上了,真的是可以從一而終,但是前提是,所遇的是真善知識。因為對求法若渴的您而言,今生有因緣能夠親近真正的善知識熏聞正知正見,乃至說可以盡形壽的繼續去熏學,那該是有多大的福德因緣才能夠成辦的!然而依此因緣,未來世的佛菩提道更有善知識的攝受跟護持,那應當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所以說,雖然現在對一門深入有著種種差別不同的說法,假如你能夠以一種法門為基礎,而不是只學一個法門來修學的話,個人是願意隨喜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