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0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在家人學佛與出家人學佛有什麼不同?
當然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探討,但是,從出家人學佛跟在家人學佛,他主要就是要出離三界,還有行菩薩道到成佛,這個目的先來探討。那第一個,要出離三界當然是要證果,所以我們就從證果這個角度來看。有人說,證果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在家人學佛,你是不可能證果的。那是不是這個樣子呢?我們就來看一下。
我們首先來探討,學佛的主要目的到底是要幹什麼?有人說,學佛就是行善,讓你的心向善;那有些人說,學佛要讓這個社會安和樂利,他們講的學佛是這個樣子。但是,如果學佛是行善,那麼基督教、一貫道,還有其他的教別都是教人行善,那學佛的目的就跟其他教一樣了;所以,這是不知道學佛的目的是幹什麼而作的說法。其實,學佛主要的目的有兩條路:第一條是要出離三界;第二條路不出離三界,但是行菩薩道至成佛。
那我們來看,既然是證果,出離三界要證什麼樣的果呢?我們首先來看出離三界,什麼叫作出離三界?出離三界就是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人就活在欲界當中,為什麼要出離三界?因為人在六道當中輪迴,也就是說,有六道輪迴之苦;因為有六道輪迴之苦,所以佛才來人間講佛法、講解脫道,說如果你要出離三界,你必須有什麼方法可以出離三界。所以我們就來看說,想要出離三界當然要先證果。但是,聲聞人證果又有四種:
第一種叫作初果須陀洹。須陀洹,一個證得初果的人,他只要經過——最多只要經過七次人天往返,他就必定成就阿羅漢果,也就是死後可以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就是出離三界,他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這是初果須陀洹,所以他是七次人天往返。
二果叫斯陀含。斯陀含果叫作一來果,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證得二果,他最多就是去天界往生一次,然後就回到人間,然後就證得阿羅漢果,死後入無餘涅槃。
那三果叫阿那含。阿那含叫作不來果,也就是他證得阿那含果以後,他可以生到色界去,生到色界去以後,就在那邊證得阿羅漢果,死後入無餘涅槃;所以它叫不還果,也就是不來人間,不再回到人間受生。
那四果阿羅漢,當然就是死後可以入無餘涅槃。當然阿羅漢有二種:一種是俱解脫阿羅漢、一種叫作慧解脫阿羅漢。慧解脫就是沒有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他一定要等到他死了以後,才能入無餘涅槃;俱解脫阿羅漢呢,他不同,他有證得滅盡定,所以他只要隨時想走就可以走。
這是證果有四種,也就是二乘法聲聞人證果。
那我們來看,既然要證果,那證二果、三果、四果是依於有證初果,才能成立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說,一個人第一步要跨出去,要解脫出離三界,一定要先證初果;如果沒有證初果,那個後面的果位就不成立了。那我們先來探討說,證初果這件事情,是不是出家人容易證?
我們先來看說,證初果首先要斷三縛結。三縛結就是三種把你綁在欲界的結,那這個縛結就叫作煩惱,有三種煩惱,你如果不斷這三種煩惱,你就無法證得初果。那三縛結是哪三種結,把你綁在欲界,把你綁在這個三界當中,而令你不得出離?第一個叫作我見,第二個叫作疑見,第三個叫作戒禁取見。
那什麼是我見?我見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每個人都有五陰,這五陰又函蓋了十八界,一個人把五陰十八界當成真實的我,不肯捨棄這樣的見解,他就是掉入了我見當中;把五陰十八界當中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當成不生不滅的我,這樣的人就叫作具有我見的人。所以,一個斷了我見的人,他絕對不會把會思考的心跟這個色身當成是我。所以,經常聽到人講「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人就是落入了我見的人,那這樣的人,他永遠是無法出離三界的。
當一個人斷了我見以後,他對自己斷我見這樣的事情,他不再懷疑;他絕對不會認定,五陰十八界當中有一部分是真實不滅的我,他對這樣的疑,他不會再懷疑。還有,如果他聽到一個人說法,那麼當他在講法的時候,對於出離三界這樣的法,他只要講錯,他就知道他這個人沒有斷我見。
那戒禁取見呢,因為一個人知道如何解脫,斷我見的人已經知道如何解脫於三界,只是他還沒有去進行;對於別人所施設的這個戒律還有禁忌,他都不會再去認定說——這樣的不如理的戒律跟禁忌,他絕對不會再去作了,他知道這個是不如理的。戒禁取見的意思就是說,因為對於解脫不知道如何叫作解脫,所以就施設了很多戒律還有禁忌,然後來過這樣的一個苦行的生活,然後經由這樣的苦行,可以解脫於三界。這樣的戒禁取見,對於一個斷我見的人,他就知道是錯的,所以他的戒禁取見也就斷了。
這就是斷了三縛結的人,他就證得初果了。
所以,從前面這樣的說法來看,對於這個我,「五陰不是我」還有「五陰是我」,這樣的見解尚有錯;也就是說,把五陰當成不生不滅的我,在這樣的見解上面有錯,所以無法出離三界。那麼只要經過善知識的教導,要斷這個三縛結就很容易了。所以,不管出家在家,只要把這三結斷了就證初果。所以,從證初果來看,其實不論在家出家,其實都是可以證果的。譬如佛經當中經常記載,說佛說法的時候天人來聽法,因為佛的智慧跟威德力很大,所以佛經經常講說,當佛講完的時候「有八萬四千天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就是證初果。也就是說,天人他也可以證得初果,但是天人都沒有出家;所以,天人他沒有出家而能證初果,表示說一個人不一定要出家,才能證初果。這是從證初果的角度來看。
那麼我們先跳過二果,我們先來看那三果呢,是不是出家人容易斷呢,在家人就不容易斷呢?我們來看看,到底證三果需要什麼樣的條件?第一個,他必須證得初禪。為什麼要證得初禪,斷我見還有證初禪,才能說他叫作證三果人?因為三果必須斷五下分結。什麼叫作下分?下分就是欲界。五種把你綁在欲界的結,當然前面是三縛結,再來還有兩個結,就是斷貪跟瞋。斷欲界的五欲,譬如說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主要當然是男女間的淫欲。斷掉男女間的淫欲,要如何來判定已經斷了?就是證初禪。那證初禪要離五蓋,五蓋就是:貪、瞋、疑、睡眠、掉悔。證初禪的人就表示他貪已斷了,也就是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這種五欲他已經斷了,男女欲他已經斷了,所以他才證得初禪。但是證得初禪的人,他並不表示說他都是三果人,他一定還要再斷三縛結。所以,這是從三果人來說。
那到底是不是出家人容易斷貪、容易斷瞋?其實不然。從環境來看,出家人不容易斷瞋,因為大家都對他很恭敬,他的瞋是不容易斷的;在家人容易斷瞋,因為他在眾生不斷的紛擾之下,不斷的欺負他之下,他有這個境界來磨練。斷貪是不是出家人容易斷呢?也不盡然。我們現在看,出家人出了多少事情,都是因為性侵而被登上報紙;表示,出家人對於這個斷貪,他也是不容易斷的。斷貪不是說不做那個事情,不做淫欲這個事情,就叫作他已經斷了貪,不是這個樣子;而是說他連想都不能想。連想都不能想是要有方法的,只要你知道方法,那麼不管出家人在家人,他都可以斷。所以,在證三果方面,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完成。
那再來說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在佛世的時候,也有很多阿羅漢是在家人。所以從這樣來看,在家人、出家人從解脫道來說,其實是一樣的;他在證果方面並不是說,證果一定指出家人才可以。
這是從證果,從解脫道來說。
從成佛之道來說,成佛之道第一步,就是要開悟明心。那開悟明心,從古代禪宗的開悟明心,也是經常有在家人開悟明心;在那個《高僧傳》還有《傳燈錄》,其實都有在家人明心。所以,在大乘法當中,也不是說出家人就容易開悟,在家人就不能開悟。這是從開悟的角度來說。
那我們從第二個方面來說,在家人能不能說法?當然出家人說法那天經地義,那在家人到底能不能說法?在一般人的印象裡面,古代都是出家人在說法,在家人很少說法,但是這是因為環境所使然。因為,在家人在古代的環境之下,它的印刷術不發達,而且網路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古代根本沒有計算機,沒有電視;所以,他們對於佛法的吸收,都是要到廟寺裡面去學,所以都是由出家人說法。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現在要接觸佛法的管道很多,只要從網路上就可以得到,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很迅速得到佛法的知見;所以在家人當他得到佛法的知見以後,他就會出來說法。但是佛經裡面並不規定說,在家人不能說法。
那能說佛法的人,我們就稱他為法師。但是,真正的法師,一定最少要能教人解脫於三界的法,這樣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法師。所以我們來看說,現在有些人說法,他會說佛只講六個識;但是從阿含的經典、般若的經典、唯識的經典都可以證明說,佛其實講了八個識。六識論其實就是斷滅論,為什麼說它是斷滅論?因為,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說,如果人只有六個識,當把你打麻醉針以後,你就不見了,你死了以後,這個六識就不見了;所以一定有不是六識的東西,去到未來世;當一個人只有六個識,他就不可能有東西再來到未來世,所以他就變成斷滅論。那學佛成為斷滅論,那佛法就變成戲論了,也就是說,不可能有人成佛。如果說把成佛當成在人間就成佛,然後死後就斷滅,那學佛就變成戲論。所以,這樣說法的人,我們就不能稱他為法師;因為他所說的,並不是佛所說的法,這是他自己所編造出來的法,所以我們就不稱他為法師。
回頭再來看說,那到底在家人能不能說法?在家人說法,在佛經上也有記載,譬如說維摩詰大士、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還有勝鬘夫人,祂們都在經典上,都有記載祂們有說法,祂們都是在家人;所以說在家人不能說法,這是不對的。因為從古以來,在家人都可以說法;只要你能夠證得果位,你能夠教人出離三界,那你就可以出來說法。所以,說法並不是只有出家人能夠說法。這是從說法的角度來看。
再來,我們來看說,那到底在家人能不能幫人作三歸依?我們來探討:什麼叫作三歸依?三歸依就是歸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當中有個僧寶,那什麼叫作僧寶?僧是一般表相的僧,但是僧寶它必然有它的定義存在,所以我們講說什麼是僧寶,我們來看《雜阿含經》裡面怎麼說。
《雜阿含經》卷二十八:【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跟阿羅漢果,這個人他就證得了出家果,也就是沙門就是出家。當一個人他證得這個果位,就表示他是出家人,不管他是現在家相還是出家相,他都是出家人。
所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說,當一個有證果的人,他就是僧寶,他已經是真正的出家人,他就是僧寶,所以他當然可以幫人作三歸依。那三歸依呢,其實這個幫人作三歸依,並不是說叫人歸依於他;而是他是歸依於這三寶,他只是代表僧團來幫你作三歸依而已。所以,從上面的觀點來看,在家人是可以幫人作三歸依的。
那接下來說,在家人受菩薩戒,跟出家人受菩薩戒有不同嗎?其實我們從某個角度來看說,我們來看說,菩薩戒它的本質是什麼?菩薩戒主要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那攝律儀戒,它就是讓你不要去侵犯眾生,不要你造作了身口意的惡行;攝善法戒就是說,只要能夠幫助眾生解脫於三界、能夠成佛的法,你都要去學;那學完以後就要來饒益眾生,所以,一個人在學了這些法以後,他還要去饒益眾生,所以才有個饒益有情戒。那從前面這個三聚淨戒來看,主要就是說你要得到三聚淨戒的功德,受戒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受戒的功德;當你得到受戒的功德以後,你自己可以受用,別人也可以受用。三聚淨戒並不在於說,你是現在家相、出家相,主要講的是說功德;所以,不管你是現在家相,還是出家相,你的功德都不會有差異。
那再來講說,在家人能不能傳授菩薩戒?在《梵網經》裡面是這樣說的,《梵網經》卷二:【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
從《梵網經》這一段話來看,在家人是可以傳菩薩戒的,因為他是師師相授的緣故。但是,這個能夠傳菩薩戒的法師,他一定要知道戒律的內涵、持戒的內涵;他不能說他受了戒以後,他就可以傳戒。所以,是必須有法師,他是法師的緣故,也就是說,他能夠講菩薩戒的人,他就可以授;而不在於說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所以,以前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祂也是現在家相,祂果真不能幫人家授戒嗎?當然是可以的。所以從《梵網經》來看,從菩薩真正的意涵來看,祂都是可以幫人授戒的。傳授菩薩戒不是必須由出家人才能傳授。
當然還有許多層面可以探討。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