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1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分別由正覺教團親教師一一為各位菩薩解說,希望能夠讓大眾很清楚了知,什麼是真實的佛法,什麼是表相的佛法;讓眾生知道,目前佛教界所說的佛法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本懷——都是要讓眾生實證三乘菩提。乃至讓眾生知道,目前佛門中有一附佛外道,乃是用男女邪淫法來冒充佛法,用外道法來解釋佛法名相,本質已經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乃是邪淫的外道法混入佛門中,用來誤導眾生、荼毒眾生,讓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因為這樣的緣故,正覺教團為了讓大眾建立佛法正知見,讓眾生遠離邪見,延續去年的「宗通與說通」的系列講座,今年再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分別由正覺教團親教師為各位菩薩一一解說。今天要談的子題是:什麼是菩薩?
在佛門中,身為佛教徒,經常在見面的時候就會互相寒暄,稱呼對方為「某某菩薩」,這樣說法正確嗎?這樣說法如法嗎?身為佛弟子們,是不是應該要深入加以探討「什麼才是真正的菩薩」,以免積非成是,流於世俗化,與佛陀當時的意旨越離越遠,乃至背道而馳。
所謂的菩薩,梵語名為菩提薩埵,翻成中文叫作覺有情,也就是覺悟有情的眾生。所以,身為菩薩一定是能夠覺悟有情的人,因為他本身有能力、有智慧、有福德來莊嚴自己,以自己在佛法有所實證,以此來覺悟有情、來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未來的佛國淨土。
從上面標準來看,「菩薩」這個名相含攝了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能夠覺悟有情;第二個標準,在佛法上有所實證,並且以自己所證的正法來攝受有情,讓眾生有所受用及實證。說明如下:
第一個標準,既然菩薩能夠覺悟有情,菩薩是不是應該對佛菩提道的內涵以及修學次第要清楚了知?如果菩薩不知道佛菩提道的種種內涵以及修學次第,還能稱為菩薩嗎?當然不能稱為菩薩嘛!所以說,對佛菩提道的內涵及修學次第能夠深入了知的人,才能稱為菩薩。
第二個標準,菩薩在佛法有所實證,並且以自己所證來攝受有情,讓眾生有所受用及實證。如果菩薩在佛法上沒有實證而被人稱為菩薩,會不會覺得很心虛?當然會很心虛,也不踏實。如果不會覺得很心虛、不踏實,除了是真正有實證的菩薩以外,否則一定是假名菩薩、凡夫菩薩。
因為這樣的緣故,有很多人一直有這樣的錯誤觀念,認為對世間法有所體認的人就叫作菩薩。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如法的。因為佛法乃是出世間法,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世間法。一般人所認知的佛法,不外是勸人為善,要燒香拜佛,求事業發達,求財源廣進、家人平安、子孝孫賢等等;可是這些都是世間法,不是世出世間法。如果這些法可以被稱為佛法,那不是菩薩滿街跑了嗎?搞不好磚頭掉下來,被砸到那個人很可能是菩薩。可是,佛在經典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菩薩永遠是少數人,不是多數人;所以,菩薩不可能滿街跑,而且菩薩也不在世間法用心。
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是不是應該探究:什麼才是真實義的菩薩?什麼才是菩薩的真實所證?在經典佛所認定的真實義菩薩,至少是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名為菩薩摩訶薩,這樣的菩薩才是真正進入佛門修行的人,也是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如果沒有證悟的人,他不是真正進入內門修行的菩薩,所以被稱為外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
既然佛所認定的菩薩至少是明心見性的人,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探討:菩薩到底有幾個階位?明心的菩薩在佛菩提道上究竟屬哪一個階位?佛曾開示,菩薩有五十二階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所謂十信位,就是十種長養佛法信心的階位,也就是聽聞佛法的開示能夠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階位;這樣的階位要經過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才能對佛的開示具足信心。從這裡可以看出,要培養對佛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人,利根的人只要一個大劫,可以轉入十住位開始修菩薩的六度萬行,鈍根的人則需要一萬個大劫才能轉入十住位。但是,不論是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都會有進進退退的現象出現。
譬如,有人久遠劫以來所培植的善根非常微薄,而且煩惱深厚,常遮其心,雖然得以遇到諸佛及菩薩們,承接祂們所交代的事,依祂們所吩咐的事去做;或者提供諸佛及菩薩們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金錢,所種的福德卻是人天福德或者是聲聞、緣覺的福德,不足以莊嚴菩薩在佛菩提道所應有的福德,所以無法發起菩提心。或者有人雖求佛菩提道,然其種性根器不定,雖然遇到修學佛菩提道的善知識;可是後來遇到二乘人,舍佛菩提道而跟隨二乘人修學解脫道,因此在佛菩提道進進出出,非常不定。或者有人雖然得以遇到諸佛及菩薩供養、承事及修行,可是沒有經過一萬個大劫;而且中間遇到佛的形相,或者供養僧眾,或者看見他人發菩提心,自己也跟著發菩提心;可是後來遇到不好的因緣,因而退失佛菩提,轉入二乘解脫道。諸如種種,表示他對佛的開示所應具的福德未具足圓滿,所以十信位中進進出出,因而無法轉入十住位中。
在佛經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發菩提心;以及能夠如實地行菩薩道,真的很不容易。在以前,有一位阿羅漢他有神通,其座下有一小沙彌,一日,兩人一起入城遊玩觀賞,阿羅漢並叫小沙彌背負衣缽在後面跟著。在路上,這位小沙彌思惟著:「應該行何種道,才能免除世間種種的苦呢?佛常讚嘆菩薩道很殊勝,我今天應該發菩提心學菩薩行。」這時,阿羅漢知道小沙彌心之所念,便告訴小沙彌:「將衣缽拿過來,你走在前面。」不久,小沙彌又思惟:「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辛勤勞苦,不惜自己的生命,眾生要頭就給頭,要眼睛就給眼睛,這種難事不是我所能辦得到,還不如早一點取證羅漢道離苦得樂。」阿羅漢知道小沙彌心之所念,便告訴小沙彌:「衣缽換你揹,你在後面跟著。」這樣子來來回回共三次。到了目的地,小沙彌心有所疑,便叉手向阿羅漢請示:「為什麼會有三進三出的現象出現?」阿羅漢回答:「你在菩薩道有三次的精進,我不如你,所以三次推你在前行;你在菩薩道有三次退失,反而不如我,所以三次推你在後面跟著。」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個人能夠發菩提心真的很殊勝,其功德遠遠超過度滿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人成為阿羅漢的所有功德。從這個例子可以證明,能夠對佛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發菩提心以及能夠如實行菩薩道,真的很不容易。由此可知,對佛開示能夠具足信心,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才要經過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才能成就。
當菩薩圓滿十信位以後,因而轉入十住位,開始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當菩薩行布施的時候,以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布施。所謂的財施,就是用錢財、物品布施給需要的眾生;法施就是用佛法布施,讓眾生能夠聞熏正法,長養善根;無畏施就是布施的時候,讓眾生免於恐懼。如是經過無量世的布施,就會想持戒,尤其是菩薩戒,以此來律儀自己,來長養自己的善法,讓自己的善法、律儀不斷地增長。如是不斷持戒,自然對戒律所說的內涵能夠加以忍辱,忍於眾生無理的要求,忍於眾生的訶責辱罵,也就是能夠安忍於眾生的忍辱,自然就會成就所謂的生忍。能夠安忍眾生的忍辱以後,自然就會精進,不斷地精進、布施、持戒以及忍辱,使得自己的福德不斷增上。在精進圓滿以後,自然就會修禪定,因而隨緣隨分修禪定,制心一處,不到處攀緣。
前面五度的所應修集的福德圓滿具足以後,自己就會思惟:「難道佛法單單只是修集福德嗎?」當他思惟以後知道,佛是福慧兩足尊,福德與智慧都圓滿具足,不是單單只有福德而已。這時候,他會發現自己所欠缺的就是智慧,因此他會尋找善知識來熏習佛所說的般若智慧。雖然剛剛開始熏習的時候,有很多是自己不懂的,可是他會很有耐心地而且不斷地去熏習、去思惟、去整理。有一天,當他起了一個念頭「佛在經典所說的生命實相到底是甚麼?祂究竟在哪裡?我是不是應該去親證祂?」等等。這表示他在六住位的智慧、福德已經圓滿了,應該轉入七住位去參究般若。這時,他就會依照善知識所說的參禪正知見,興起了一個話頭,隨時隨地去參究。當因緣成熟以及諸佛菩薩加持,於一念間親證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摩訶薩。
所以,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中開示:菩薩深入參究,使得般若正確的觀行現在前,也就是菩薩明心了,還要諸佛菩薩善知識加以攝受,才能圓滿七住位不退。
由此可知,菩薩明心了,在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才不過經歷了十七個階位而已,後面還有三十五個階位在等著他,以及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時程要走。所以,菩薩悟了,只不過是七住滿心的菩薩,還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剛剛註冊,剛剛入學而已,還有好長好長的一段路要修學呢!
菩薩明心了,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並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眼見佛性的正知見,以及鍛鍊看話頭的功夫,於定力、慧力、福德具足圓滿之下,眼見佛性真實,成為十住滿心的菩薩,轉入十行位。在十行位中,菩薩為了救護眾生不被邪師所誤導,所以出來摧邪顯正,出來救護眾生向正道,以此來圓滿自己的菩薩性。於圓滿十行位,轉入十迴向位。這時候菩薩繼續不斷地法布施,繼續不斷地摧邪顯正,繼續救護眾生走向三乘菩提,並將一切功德迴向自己能夠親證一切種智。
菩薩於十迴向位圓滿後,轉入十地。這時候菩薩發起了聖性,也成為佛的兒子。請問各位菩薩:你們願不願意當佛的兒子?當然願意嘛!有誰不願意當佛的兒子!既然想要當佛的兒子,那就要在佛菩提中荷擔如來家業,並且不斷地付出;如是經過一大無量數劫後,圓滿了智慧、福德、定力等等,才能成就。
當菩薩從初地開始,依序圓滿所需要的智慧及福德,一直到十地快滿心時,十地菩薩的大寶蓮花王宮殿自然現前。當十地菩薩進入大寶蓮花王宮殿,放光照耀十方世界,從十方諸佛腳下進入。十方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薩即將滿心的菩薩,因此,十方諸佛眉間放光,遙為十地菩薩灌頂,使得十地菩薩大法智雲現前,成為十地滿心的菩薩。
當菩薩圓滿十地後,轉入等覺位。在等覺位已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僅是福德而已,所以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百劫中「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管是內財或者是外財,統統布施出去。直到百劫圓滿,上升天上,成為妙覺菩薩。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於夜後分眼見佛性分明,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並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從菩薩所證的五十二階位來說,告訴我們兩個重點:
第一點,在未明心之前,也就是七住以前所謂的菩薩,不是佛所說的真實義菩薩;這些菩薩為數眾多,我們也看見他們不斷地為佛法默默地付出,值得我們加以讚嘆。七住滿心以上的菩薩,也就是明心以上的菩薩,他們才是真正的菩薩,名為真實義菩薩;這樣的菩薩可分為兩類,七住以上一直到十迴向位的菩薩,名為賢人,初地以上的菩薩,名為聖人,所以佛門中,有聖人及賢人之分。
第二點,在佛門中有很多人認為:只要現出家相的就是出家人,只要現在家相的就是在家人。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此,後學藉著這個機會來加以說明: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什麼才是真正的在家人。
在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真正的出家人可分為明心的出家菩薩以及明心的在家菩薩,這樣的菩薩名為菩薩僧,亦名勝義僧。雖然明心的在家菩薩現的不是出家相,可是在佛門中他仍然是出家人;所以在禪門中,只要是開悟明心的菩薩,不論他是出家人或者在家人,也不論他是男眾或者是女眾,都是出家人,亦名黑衣,不是白衣;縱使她現的是在家的女眾法相,留長頭髮、戴戒指、抹胭脂粉,以及用種種珍寶來莊嚴自己,可是她仍然被稱為大丈夫,現的是大丈夫相,而不是小女子相。如果沒有明心的出家人以及在家人,統統被稱為白衣,都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所以,在佛門中,判定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是以他有沒有證法、有沒有證果來論定,而不是以表相來判定。
說到這裡,最後作個總結:菩薩名為菩提薩埵,亦名覺有情,也就是覺悟有情的人,他不僅能夠自度,而且也能夠度他;如果菩薩能夠生起信心以及發菩提心,真的很稀有,值得加以讚嘆;如果這位菩薩明心了,乃是七住滿心的菩薩,這樣的菩薩更是稀有,更應該加以讚嘆。此外,菩薩明心了,在佛菩提道只是剛剛註冊、剛剛入學而已,還有好長好長的一段路要修行;但是不論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在佛法中都被定位為勝義僧、菩薩僧,這樣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