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修一切種智(下)

第58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將成佛之道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大乘菩薩在真見道之後,必須繼續進修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和一切種智,才能次第圓成佛菩提果,成就圓滿波羅蜜多之修證。而所謂的一切種智,就是指一切種子之智慧。種子又名為界、又名功能差別,如來藏中所藏的一切種子,具有三種能變之功德,能變現五陰世間以及三界萬法;這三種能變識就是大乘唯識經中所說的「心、意、識」,也就是指阿賴耶、末那以及識陰六識。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過了第一能變的阿賴耶識,也說了第二能變的意根(末那識),並且談及意根種種不可思議的妙功德性。今天我們將舉述 馬鳴菩薩的開示,繼續為大家說明意根的其他體性。

《大乘起信論》云:「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恆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馬鳴菩薩說,這個意根有五種不同的名稱。

第一個名稱叫作「業識」。意思是說,意根從無始以來一直恆審思量,處處作主,時時作主,不斷被覺知心錯誤的思惟所熏習,使得祂與無明業力相應,祂的體性因而被轉變為普遍計度執著;又因為與煩惱恆時相應的緣故,所以就會讓覺知心不斷現行,意根不斷地執取覺知心和如來藏的無漏有為法的功德,據為己有,因而不肯讓自己及所附帶的意識覺知性消失掉;所以就一定會造作種種的業行,而導致不斷地繼續去投胎受生,眾生也因此而不斷地輪迴生死,永無休止。因此意根又叫作業識,造業的是祂,承受苦樂業果的也是祂,使業種的果報現行的還是祂,所以說意根是輪迴三界生死的根本。

第二個名稱叫作「轉識」。意思是說,眾生因為無明業力以及心動的緣故,使得意識現起,在配合意根以及前五識現起運作時,就會有能見的六塵相出現;因為祂隨時隨地、剎那剎那一直運轉不停,即使是在五位中依然如是,所以就稱之為轉識。

第三個名稱叫作「現識」。意思是說,因為意根的攀緣性、執著性以及作主性,才會促使阿賴耶識不斷地流注出內相分種子,因此就有境界相的顯現;假使意根的執著性、作主性滅除了,捨報時就可以入無餘涅槃;所以說意根是一切境界相現起的原動力,因此就稱為現識。

第四個名稱叫作「智識」。意思是說,意根了別境界相之慧心所非常低劣,不像意識能夠詳細的思惟分別、具足慧心所之功能,也不像第八識完全離開六塵之分別;意根由於意識的配合,加上原有出生以來的熏習,以及被教導分別後的過去記憶,使祂可以非常迅速的分別染淨諸法。譬如說開車的時候可以緊急煞車,運動員可以接快速球等等,都是由於意根有這種能夠利用意識記憶的功能性,所以稱為智識。

第五個名稱是「相續識」。意根從無始以來,除非入了無餘涅槃,否則都是一直相續不斷;即使在正死位中等五位也都一樣,雖然這時候意識斷了,但是意根仍然不斷,才能在正死位中現起中陰身,又繼續投胎到下一世去;所以說,意根是有情眾生輪迴生死的罪魁禍首。相反的,如果沒有意根,那眾生也成不了佛;菩薩在證悟之後,發起無盡之受生願,故意保留一分我執不斷,生生世世留惑潤生,自度度他直到成佛,都要有意根存在才行。又因為意根能隨緣任運,執取過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及無記業之習氣,存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意根又像是一個垃圾收集者,不論是什麼東西祂都要收到如來藏中;即使意識故意想要把惡業種子給丟掉,也都無法作到,因而使得因果律得以公平的實現。基於以上所說的種種原因,所以意根又稱為相續識。

各位菩薩,由以上說明我們就知道:眾生都是由於意根具有以上所說的五種體性,才能有阿賴耶識所收藏的一切法種現行,才能有能見、能現、能取的境界相出現,三界中的一切法也因此才能現起運作;所以說,意根是三界萬法現起的原動力。

三乘無學的修道過程,也都是在歷緣對境當中,藉由正知見的熏習來轉變意根的染污性,使染污末那得以漸漸斷除我執,而成為無學聖人。在捨壽時,意根願意斷滅六識(識蘊六識)以及自我,離一切相分、見分不再現行,就名之為入無餘涅槃。或者像大乘菩薩轉入七地、八地,漸次修行乃至佛地,意根不滅,但是卻沒有了我執存在,乃至一切無明習氣悉皆滅除;這都是藉緣來修除意根的我執及無明習氣,並且由意根促使如來藏發起諸地菩薩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因此,意根與一切修行人息息相關,四聖六凡都同樣不能剎那離於意根。

然而,為什麼會有四聖六凡的差別呢?主要都是因為意根有善、惡、染、淨之能變性,所以凡夫異生外道修行者,乃至佛法中四聖之世出世間法的熏習,才能產生力用而功不唐捐。由於意根具有這樣的能變性,所以行者只要能夠依照 世尊所開示的正法,按部就班的修行,就能次第成就佛道。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意根是由自心如來藏所生,所以整體來說,祂也是屬於如來藏性之一;如來藏出生了意根而主導如來藏的種種行,這當中除了如來藏的自性心行之外。

各位菩薩,以上是依別教證悟聖者而說,不是依通教證悟解脫道之菩薩而說。通教菩薩依二乘菩提覺悟十八界空相,但是仍然無法證得空性如來藏,因此無法證解以上所說正理。由於這樣的正理,所以說意根是如來藏的第二種能變性,能夠促使如來藏變生四聖六凡法界。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第二能變識。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第三能變識。

第三能變識是藏識在變生有根身之後,依六根又能變生六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這六識合稱為「識陰」,也就是第三能變識。

然而,什麼叫作識陰呢?世尊在《增壹阿含經》中說:「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舌、身、意,此名識陰。」(《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由這一段經文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阿含解脫道中所說的識陰,總共只有六個心。意根則是識陰出生的所依緣,是根而不是識,所以不攝在識陰之中。因此,識陰最正確的說法是:眼識乃至意識等六個心。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當 世尊說到五盛陰是苦的時候曾經說:「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當我們專心一志而離語言文字時,仍然能了別苦樂是非的覺知心,能了別種種食物味道以及藝術韻味、佛法義理的覺知心,或者像某些宗教的修行者,能夠領受雙身法中的樂觸、而無語言文字妄想時的覺知心,都是識陰所攝的識。而離念靈知心正是如此,所以,離念靈知心正是意識。又譬如,正當我們在心無雜念而專心聽法時,心中都沒有一言一語,遠離一切妄念,卻已經能夠分別法味,這正是「識諸味」,與諸法法味完全相應;這都是意識心,正是識陰中的識。又譬如,正當我們專心聽聞大法師在說世間法的時候,他的觀念有時候說錯了;這個時候我們的離念靈知心中,雖然沒有語言文字生起,但仍然能夠識別大法師說錯了,這正是「識別是非」的識陰所攝的識。

所以,離念靈知心正是意識,正是識陰所攝的虛妄法。離念靈知既可以存在於清淨梵行的靜坐中,也能存在於離五塵的二禪等至位中,乃至某些教派雙身法在貪淫之行的淫欲樂受中,當然這是更低層次的意識了;雖然同樣是離念靈知,卻有清淨、不清淨,粗與細的種種差別法相之不同。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證明一個事實,那就是:離念靈知心正是識陰所攝的識,不出於六識之外。而意識覺知心所修成的離念靈知性,能夠離於語言妄念而了知五塵,正是意識心的想陰所攝,屬於意識心的心所法。正當我們離念而對外境六塵了了分別時,不論離念境界的時間有多麼長久,仍然可以了了辨認六塵境界,不會因為離念就失去了了知性。所以,動中定力修得好的人,在路上行走的時候,雖然一直都離念而沒有任何妄想,但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狀況;絕不會因此而失去了了知性,絕不會全無分別的跌入水溝或者撞上車子呢!意識雖然離開語言文字,但是仍然能夠以其心所法來了別苦樂及是非,其實都不出於識陰六識之外。

總合來說,識陰所攝的六識心,不論是有念或離念,都是意法為緣而從如來藏中出生,不是本來就在的常住法。假使有人繼續執著「離念靈知心是常住心、是不生滅心」,那我們就可以判定,這個人一定是未斷我見的凡夫啊!一般的世俗人或者未悟菩提的修行者,同樣都有五陰實有不滅的我見存在,最常見的是存有「識陰常住不滅」的我見,然而,卻都會自以為已經斷了我見呢!

我見之所以難斷的原因,大都是由於不善了知識陰的內涵所導致;而不善了知識陰內涵的原因,則是由於不懂得如何選擇善知識!而不能善選真正善知識的原因,則有種種不同的差別:譬如有人是因為情執深重,即使明知自己所追隨的師父是假名知識,卻寧可繼續信受與追隨;或者是因為智慧不夠,沒有辦法檢查所隨善知識的說法是否正確;或者是因為顧慮到名聞利養和眷屬,唯恐修正了原有的邪見以後,將使徒眾了知自己先前所謂的「悟」都是錯悟,而導致名聞利養眷屬的流失;或者是因為愛樂面子,一切以維持面子為重,所以明明知道自己的法義有錯誤時,仍然不肯改變、不樂於重新觀行,而永遠無法斷除我見,繼續落入識陰、想陰之中,難可出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識陰所攝的六識自體與六識心的自性,都是意法為緣而從入胎識如來藏中出生,都是屬於所生法;既然是所生法,當然就不可能是常住性的真實心性了。所以,假使有人繼續執著離念靈知心或離念的知覺性,堅持為常住心、不生滅心,這個人就是未斷我見、未斷我所見的凡夫。

因此,菩薩應該趕快實際觀行,而能夠確認意識的緣生性、可滅性、必滅性;並且能夠現觀「離念的知覺性就是識陰的自性」,屬於識陰的心所法,是依附於識陰而存在的我所,如果離開識陰就無法存在,離開色陰也不可能生起。由此認定的緣故,當然我見、我所見自然就很容易可以斷除了。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三乘菩提之修證,無一能離如來藏的這三種能變識。假使離開這三種能變識,尚不能有三界六道有情存在,何況能有三乘菩提之可修可證呢!別教菩薩在觸證、領受藏識之中道性以後,也必須由藏識之中道性,來返觀自己處處作主之意根及見聞覺知之六識;返觀之後就知道,十八界都是由藏識所變生,變生十八界之後才能輾轉變生三界一切法。如果沒有第三能變識,就無法返觀這樣的法界實相;如果沒有第一能變識,就沒有真如法性可證,也沒有二乘涅槃及一切種智可證;如果沒有第二能變識,如來藏尚且不能出生意識,何況能有世間法及佛法之修證可得呢?因此說,三乘菩提之修證,不能離開以上所說之任何一種能變識。

十八界法雖然有生滅,然而能夠變生十八界之藏識心體恆不滅。由以上所說正理我們就知道,《楞嚴經》說「十八界雖然無常敗壞,但是轉依如來藏之後,則又說十八界不滅不壞」,的確是佛法真實之道理啊!別教菩薩如是現前觀察,因此能證得初地無生法忍,生起初分道種智。所以說,一切證悟之菩薩皆應修學一切種智,因為能證初地法無我故。以此現觀就漸漸能夠了知七真如,能如是現觀者就能獨力荷擔如來家業,名為生如來家,成真佛子。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三種能變識的種種功德,以及這三種能變識對修道之影響和彼此間之關聯。在這裡我們要籲請一切已證藏識之大心菩薩們,為成佛道故,應繼續進修一切種智。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