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解脫道之四種涅盤

第84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所要談的題目是:大乘的四種涅槃。

前一集已經說明,二乘解脫道有兩種涅槃,那就是: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乃是二乘無學捨壽時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願意將自我消失入無餘涅槃,獨處於無有一法存在的極寂靜境界中;這也證明了無餘涅槃還有本際存在,也是 佛在《阿含經》所說實際、如、我、入胎識等異名,所以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又,有餘涅槃有二種:第一種是,二乘無學未捨壽前,仍有飢餓冷暖等微苦要領受;第二種,佛在《增壹阿含經》卷七曾開示,斷了五下分結的三果人,未來是可以般涅槃的。然而,佛門中大部分的人,僅知道第一種有餘涅槃,而不知道有第二種有餘涅槃。

接下來,談的是大乘的四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要談這四種涅槃,不得不介紹菩薩的法道,因為菩薩的法道已含攝這四種涅槃。

什麼是菩薩的法道?那就是菩薩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就是說,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一一經歷了菩薩五十二階位以後,在等覺位已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僅是福德而已,所以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統統布施出去;待菩薩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以後,轉入妙覺位,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明心見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如是菩薩一一經歷了五十二階位,才成為究竟佛,這就是菩薩的法道。

已知菩薩有五十二階位,接下來要談五十二階位的真實內涵。這五十二階位乃是佛為菩薩所施設的修行道,佛弟子應該依照佛的開示一一去圓滿,不能躐等而過;否則在菩薩法道將有所偏差,與大乘法道越離越遠了。

所謂的十信位,就是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階位,從一開始對佛的開示產生微劣的信心,一直到具足信心,共有十個階位。在這十個階位,有的對佛開示勇猛精進,很容易具足十信位應有的福德,所經歷的時程大約是一個大劫;有的人對佛開示無法馬上具足信心,所以有進進退退的現象出現,所經歷的時程大約一萬個大劫。如是經歷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才能圓滿十信位應有的福德,因而轉入十住位,開始修菩薩的六度波羅蜜多。

當菩薩轉入十住位時,開始修六度的第一度布施,也就是菩薩開始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盡量去滿足眾生的需求。如是布施圓滿以後就會想持戒,從五戒、十戒乃至菩薩戒,只要能夠利益眾生清淨的法,無一不受持。受了戒以後,就要安忍戒律的規定,還要安忍眾生無理的要求,因此菩薩六度的忍辱。但是要能夠忍辱戒律及眾生的要求,就必須精進去實行,才有可能成就,因此轉入菩薩的精進度。待精進度漸漸圓滿以後,轉入菩薩第五度的禪定度,隨緣隨分修禪定。如是漸漸圓滿禪定應有的福德以後,這位菩薩就會思惟:「難道修學佛法單單只有修集福德嗎?」等他思惟以後,發現修學佛法不單單只有修集福德而已,還要有智慧,所以去尋找善知識,安止於善知識;這表示這位菩薩的修學般若的因緣已經成熟,所以才能夠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得以圓滿六住位轉入七住位。由於跟隨真善知識,承事供養的關係,真善知識教導他參禪的知見,並於二六時中參禪;於因緣成熟,一念相應慧,找到一切有情的真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得以發起菩薩的般若智慧,轉入八住位繼續修學佛法。

當菩薩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證得四種涅槃的第一種涅槃。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具有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本來性是指,這個真心無始劫以來就在,未來無量劫以後也在,不是經過修行才有、才存在的心;自性性是指祂有種種的自性,譬如祂真實存在,祂如如不動、不會六塵等等;清淨性是指,祂隨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自身不於六塵起任何貪染喜厭等等;涅槃性是指祂處於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極寂靜的境界中。

當菩薩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發起了三種功德: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所謂的法身德,就是菩薩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所在,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種種名,譬如第八識、自心如來、如來藏、法身等;所以菩薩找到自心如來時,有了法身的功德。菩薩有了法身德以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總相智;然後依此總相智的智慧,來修學三賢位菩薩的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乃至佛地的一切種智。如果菩薩沒有發起總相智,根本無法修學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當菩薩有了法身德、般若德以後,以此二德來觀待自他有情的蘊處界本來就虛妄,因此菩薩有了解脫德。然而這三德當中,三乘共道的地方就是解脫德,不共二乘的地方就是法身德與般若德。

菩薩的解脫德與二乘人一樣,都可以現前觀察蘊處界本來虛妄。正如《心經》開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觀察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菩薩,用參禪方式去尋找一切有情的真心,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而成就《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般若正觀現在前」的道理。當菩薩現前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真心,祂是常住不壞的,而祂所生的蘊處界,卻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是可壞之法,所以照見五蘊皆空。然而,照見五蘊皆空的同時,也觀照到真心本來就離見聞覺知、不會六塵,當然沒有任何苦厄可言;既然沒有任何苦厄可言,當然就度了一切苦厄,不是嗎?所以說,菩薩依其所找到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觀待一切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因而成就菩薩的解脫德。

然而,菩薩明心成就菩薩初果所證的解脫德,與二乘初果有同有異:相同的地方,同時斷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不同的地方,菩薩觀察蘊處界等一切法,都是從真心出生的,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部分,因此不共二乘。

當菩薩明心圓滿七住以後,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於十住位中,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培植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鍛鍊看話頭的功夫,於鍛鍊看話頭成熟後去參究;當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得以成就「如幻觀」,圓滿十住位而轉入十行位中。當菩薩眼見佛性圓滿十住,相當於二乘解脫道的二果人。此中三乘有同有異:同的地方,三乘都是薄貪瞋癡;不同的地方,是菩薩親眼看見自他有情身心與山河大地虛妄,這樣的境界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因此不共二乘。

菩薩眼見佛性圓滿十住位,轉入十行位,開始荷擔如來家業,出來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並觀察七識心的現行與微細的心行,由是漸漸伏除所知障相應的異生性,漸漸圓滿十行位應有的功德;於十行位快滿心時,成就一種現觀,名為「陽焰觀」,因而圓滿十行位,轉入十迴向位中。

菩薩圓滿十行位以後,轉入十迴向位,繼續摧邪顯正,繼續救護眾生,使得心清淨、漸漸廣大,也累積自己的福德;加上有初禪的定力,使得自己的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有了初分的道種智,能夠了知百法明門的內涵;並於佛前勇發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以及完成初地前所需要的四加行,成就一種現觀,名為「如夢觀」,圓滿十迴向位,因而轉入初地修行。當菩薩於初地前,使得自己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如同二乘解脫道的三果人;這樣的菩薩三果人,正是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七開示,是可以般涅槃,也就是可以取證有餘依涅槃。這樣的有餘依涅槃,乃是菩薩所證四種涅槃的第二種涅槃,這樣的有餘依涅槃,十迴向快滿心的菩薩就已經有能力取證了。

當十迴向菩薩圓滿如夢觀以後,轉入初地,開始行菩薩十度的第一度布施,尤其是法布施,繼續摧邪顯正,救護眾生迴向正道;如是不斷地修集福德,不斷地在無生法忍用心,不斷地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使得菩薩漸漸圓滿初地的功德;於初地快滿心的時候成就一種現觀,名為「鏡像觀」,因而圓滿初地,轉入二地修行。這時候初地菩薩雖然可以取證慧解脫的果證,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從這裏可以了知,初地滿心菩薩相當於二乘慧解脫阿羅漢,是時解脫,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但菩薩不入無餘涅槃。這也是菩薩所證四種涅槃的第三種涅槃,這樣的無餘涅槃初地菩薩已經有能力取證,只是不取證而已。

當初地菩薩成就鏡像觀,因而圓滿初地,轉入二地、三地修行;於三地不斷地修集福德,不斷地在無生法忍用心,不斷地斷除習氣種子隨眠;當菩薩於三地快滿心時,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使得菩薩成就一種現觀,名為「谷響觀」,因而圓滿三地,轉入四地、五地、六地修行。這時,三地菩薩雖然可以取證俱解脫的果證,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從這裏可以了知,三地菩薩相當於二乘的俱解脫阿羅漢,是不時解脫,可以隨時捨壽入無餘涅槃的;但菩薩不入無餘涅槃,為無生法忍繼續往四地邁進。

菩薩圓滿谷響觀後,轉入四地、五地、六地邁進。由於六地菩薩不斷地修集福德,不斷地在無生法忍用心,不斷地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使得菩薩於六地快滿心的時候,成就一種現觀,名為「似有非有」,因為心清淨的關係,自然證得滅盡定,成為六地滿心菩薩。這樣菩薩所證的滅盡定,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六地菩薩不僅有無生法忍福德,而且還斷除習氣種子隨眠,這不是同樣具有滅盡定的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當菩薩圓滿六地轉入七地,乃至轉入等覺位修行,於等覺位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單單只是福德而已;所以,在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統統布施出去。

待菩薩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以後,轉入妙覺位,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於夜後分天剛亮時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證得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佛地的無垢識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等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每一心王、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隨緣赴感靡不周,利樂有情無有窮盡。這時佛地所證的無住處涅槃,也是菩薩所證的第四種涅槃。

從上面分析的結果,可以知道下列兩個重點:

第一點、菩薩可以親證四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菩薩於七住的時候所證的,他可以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如如不動,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 佛在《阿含經》所隱說的本際、如、我、入胎識等異名。有餘依涅槃是菩薩於十迴向位快滿心,而且性障永伏如阿羅漢的階段所親證的,這是因為菩薩已經離開欲界愛而發起初禪,成就菩薩三果所證的涅槃;這樣的涅槃是 佛在《增壹阿含經》所開示的有餘依涅槃,與四果阿羅漢未入無餘涅槃前仍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有所不同。無餘涅槃則是菩薩於初地快滿心時所證的境界,相當於二乘慧解脫阿羅漢的境界;他是可以取證無餘涅槃的,可是菩薩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如是菩薩雖然在初地已經可以親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為了無生法忍繼續留惑潤生,繼續取得未來的五蘊身修學佛法;如是一一經歷了二三四五地,乃至到等覺地、妙覺地仍不取證;一直到最後身菩薩於菩提座下成正等覺,才取證無住處涅槃。所以說,菩薩其實是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的,只是他不取證而已;單單這一點已遠遠超過二乘人所能思量的,故名菩薩不可思議的地方。

第二點、菩薩親證四種涅槃,二乘人僅能親證兩種涅槃,其中的差異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會有這樣的差異出現,乃是二乘人的法道與菩薩的法道大不相同。

二乘人的法道,僅是觀察蘊處界而已,不知道一切有情的蘊處界,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出生為因,藉著種種緣,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出生的。由於二乘人只要了知蘊處界虛妄,將自己的見惑、思惑之煩惱現行斷除,未來是可以入無餘涅槃的;至於二乘人知不知道有一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那已經不是重點。這也是 佛在《阿含經》隱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最主要原因,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可是菩薩的法道與二乘人的法道不一樣,這是因為菩薩要利益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以及有許多的法、許多的福德、許多的三昧等等要修學,來莊嚴自己及自己的佛國淨土,而不是以入無餘涅槃為主要的目標;所以,佛才要為菩薩很詳細、很深入地說明菩薩的法道,以及四種涅槃的種種內涵,讓菩薩可以依此而修學,以及一一去親證及領受;並於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來利益更多的有情成就佛道。

所以說,菩薩的法道與二乘的法道是截然不同的,已經遠遠超過二乘人所知所證的境界,不是二乘無學所能想像的,名為菩薩不可思議。這也是 平實導師在他的書上開示,「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乖乖地聽菩薩開示,根本沒有開口的餘地」,真的是誠實言啊!一點也沒有欺誑與自大。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還沒有講完的部分,留待下次再繼續詳細說明。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