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識用根之辨(二)+宗通與胎昧

第80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上一集中我們提到了有人把捨識用根當成一念不生、不起妄念,這樣子的修行法門叫作捨識用根。

在大陸也有人這樣子說,我們在上一集中講到一半,我們現在重講這一段:【說什麼叫作離心意識參?我們先來把心意識的涵義弄清楚:「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識。」】我們在上一集說明了,其實「同是一心,而有三名」講的是前六識,而不是說「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我們在這裏來作一個說明。

所謂「集起名心」,其實指的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第八識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的種子跟一念無明的種子,因為祂集藏了分段生死跟一念無明的種子以後,就會導致種種的法從如來藏中現前;所以我們說,因為第八識有這樣的一個集性跟起的性,就是有集的作用跟起的作用,所以我們就稱祂作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集起名心」指的是第八識。

再來說「思量名意」,思量名意其實指的是意根。意根從無始以來就從來沒有斷絕,祂不斷的剎那剎那從如來藏中出生,這個剎那剎那從如來藏中出生的現象,從無始以來就從來沒有斷絕;祂在一切時中都不斷的思量一切法,也就是說祂普遍的緣一切法而作思量,處處思量、時時作主。因此我們說,「思量名意」指的是意根。

接下來說「了別名識」。前六識的主要功能就是了別,所以我們就說「了別名識」。也就是,前六識祂只要一現行,然後祂就時時刻刻在運作五遍行跟別境心所法;所以我們就知道說,因為祂有識的功能,有五遍行跟心所法這樣的一個配合運作,所以祂能對於六塵境都能了知。祂還有一種特性,就是能夠離開語言文字而作了知的分別性,也因為祂有這樣的分別性,我們就說「了別名識」。

再來說,「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識」,這樣的說法其實指的就是六個識。我們六個識,在過去已經滅掉了六個識,我們在佛法裏面我們就叫作心;那你現在現行以後不斷的分別,因為現在起來以後,還有不斷分別的這個作用,所以我們就說現在的這個六個識就叫作識;那未來我們就稱祂作意,為什麼?因為未來還沒有出現,未來的六個識還沒有出現,你不能說祂叫心,因為沒有出現;因為祂還沒有出現,所以祂不能分別任何事情,所以你也不能說祂叫識;那未來這個六個識會存在,是因為你作了意想,你的前六識有去作了一個思考,說「我在未來世中仍然會有六識出生」,所以祂只是一種意想而已,因此六個識我們就稱說未來名意。那這心意識呢,因為這三個名稱不同,但是指的都是六個識,所以我們說「同是一心,而有三名」。

那大陸的這一位法師,因為不瞭解大乘佛法講的心意識,跟二乘法講的心意識其實是不同的,所以他就作了這樣的一個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再來說,他繼續這樣講:【參公案就是不要在生滅心上用功夫,不要在思量心上用功夫,在沒有任何出路的情況下去參,這樣叫作離心意識參。離了心意識,就能做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銅牆鐵壁。】我們來看看,想想看,如果他說的心意識指的就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那把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都離了,那哪裏還有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依於意識的運作才有,而且也要有第七識、第八識配合運作,所以不可能說把心意識捨離了以後,還能說有一念不生這樣的狀態出現;所以他是不懂得大乘佛法的道理,才會提出這樣的修行法門。一念不生不可能證得三乘菩提的任何一種菩提,所以他這樣子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再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觀音法門裏面的〈耳根圓通章〉裏面講的是不是捨識用根。有人就說:「你說捨識用根不能修行,但是為什麼觀音法門裏面會講到捨識用根呢?」事實上他是不瞭解觀音法門裏面的〈耳根圓通章〉到底是在講什麼。所謂耳根圓通,並不是要用耳根來修行,其實用耳根就是要去聽聞正法;你要修行你一定要動到耳根,如果沒有耳根,你如何去聽聞正法?你如果耳根聽聞了正法,你不去思惟,那麼你如何去知道你所聽到的這個法,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佛法裏面講的是聞思修證,也就是說你聽聞正法以後,你一定要去思惟這其中的道理——他所說的道理是什麼?但是思惟你所聽來的道理以後,這樣子還不行,你一定要去觀行,要去修行;你做正確的修行以後,你才能去證得「我所思惟的道理是正確的」,也就是證明你所思惟出來的道理是正確的。不管三乘菩提的哪一種菩提,都是要靠修證來完成,所以不是只有靠思惟,也不是耳根圓通,然後說「捨識用根就用耳根就能來修行」,不是這樣的。所以,觀音法門裏面所說的捨識用根,其實是用到耳根來聽聲音,聽聲音聽聞正法以後,知道說五陰都是虛妄的,從這樣的入門來下手。也就是從聲音來觀察,聲音聽了以後,這個聲音其實是虛妄的,進而去思惟五陰是虛妄的,這樣子到最後完成了修行。所以觀音法門裏面的〈耳根圓通章〉,其實指的是利用耳根來聽聞聲音,來聽聞正法而作修行,不是說只要用耳根就能夠修行。所以觀音法門裏面所說的,其實不是捨識用根的修行法門。

最後我們來做一個結語:如果有人教導修行人捨識用根,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如理。也就是說,這種捨識用根的修行法門,其實是不如理作意的妄想,並不是真正的佛法。捨識用根,想想看你要怎麼能夠修行呢?因為根有六根,捨識用根的話,如果捨眼識改用眼根,沒有眼識的時候,眼根不能分別任何東西,如何能夠修行呢?那耳鼻舌身四根也都是一樣,如果把耳鼻舌身四個識捨了,那麼耳鼻舌身四根都沒有能聞、能嗅、能嚐、能觸的功能,這樣子跟屍體就沒有兩樣,你要怎麼來修行?如果把第七末那識也給捨了,那麼前六識就一起斷滅,這樣子就入了無餘涅槃;無餘涅槃當中沒有五陰身,也就是沒有三界身,你要怎麼來修行?修行人要怎麼樣來修行?就是必須要真心,也就是要有第八識如來藏,還有前七識的配合運作,然後六根六識互相配合,這樣才能修行,才能找到自心如來藏。所以說,捨識用根根本無法修行,以捨識用根來修行的說法,是不懂佛法的人所說的修行方法。「第五節、捨識用根之辨」到這裏就全部講完了。

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五章的「第六節、宗通與胎昧」。我們先來解釋什麼叫作胎昧。胎昧就是說,一個人入胎以後出生,然後他就不知道過去世的事情,這樣的一個不明白,也就是不明白過去世的事情,這叫作胎昧;因為是入胎的原因所造成的結果,所以我們就叫它作胎昧。再來說,胎昧其實還有個名稱叫隔陰之迷。也就是說,一個人因為有如來藏的原因,所以當你死了以後,祂就會再去投胎;投胎以後,就產生了另外一個五陰身;也就是說,上輩子的五陰跟這輩子的五陰,因為不同的五陰,所以就產生了隔陰之迷。也就是說,不知道過去世的五陰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就叫它作胎昧,或者是隔陰之迷。

但是為什麼會有胎昧這樣的事情發生呢?因為一個人他進入了正死位以後,這個中陰身就開始成就了;中陰身開始成就以後,當他形成了中陰身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說具有微細物質的五根的時候,這時候你上一輩子的意識就會在中陰身上面現起,也就是說這時候你有個中陰身。但是中陰身他有具備了稍微的神通,所以他能看到他未來世有緣的父母,所以他就可以去找到他有緣的父母,然後投胎;當他投胎以後,因為上一輩子的意識是依據於上輩子的五陰而有,但是一個人入胎以後,他的五陰已經跟上輩子的五陰沒有關係了,所以他入胎以後中陰身就滅掉;因為中陰身滅掉的原因,所以本來還知道過去世的事情的這個中陰身,在這個情況下就滅掉了。所以說當一個人出生以後,他就不記得他過去世做什麼。當然或許有人他會稍微瞭解一下,他可能在夢中夢到了過去世什麼事情,或者是他突然間在某個情況下,看見了他過去世的所作所為,但是這不表示他沒有胎昧;要沒有胎昧的人,他一定是能夠完全了知他過去世的所作所為,才能說他沒有胎昧。所以,如果說他只是偶爾,能夠突然間看到過去世的事情,他仍然不能說沒有胎昧。所以,胎昧在一個沒有修行的凡夫當中,他是不可能沒有胎昧的;胎昧一定要經過修行,才能去把它滅除。

我們剛剛講說,胎昧是因為死了以後透過中陰身然後去投胎,所以有胎昧;但是有人說:「佛根本沒有講中陰身,中陰身是後來的人編造的。」但是我們來探討一下,其實 佛在很多地方都有講到中陰身。我們用簡單的其中的一個道理來說明,佛到底有沒有講中陰身。佛在講般涅槃的時候,祂有講現法般涅槃,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這一輩子當中證得了阿羅漢果以後,他可以在死後就直接入無餘涅槃,這個叫作現法般涅槃。那再來說,佛說,除了現法般涅槃的四果阿羅漢以外,如果說你是證得頂級的三果人,也就是說你是三果人,那麼你就可以在中陰身的階段般涅槃,也就是中般涅槃。佛有講到中般涅槃,也就是說,如果中般涅槃不是在中陰身當中般涅槃,那你要說他在哪裏般涅槃呢?因為一個三果人他死了以後,如果他沒有在中陰身般涅槃,他一定會生到色界天去,在那邊般涅槃。所以我們說,佛講中般涅槃指的就是在中陰身的階段般涅槃。中陰身般涅槃 佛既然已經講了,表示 佛有講中陰身。對於中般涅槃的內涵不清楚,所以他會提出說「佛沒有講中陰身」;但是從 佛有講中般涅槃,我們就可以知道 佛也有講中陰身;因為中陰身就是頂級的三果人,在死後進入中陰階段的時候,在那個階段裏面般涅槃。當然中般涅槃又分為三個層次,我們就不在這裏作說明。

那接下來說,胎昧到底影不影響修行?我們先來說,如果是聲聞人,我們來看看說聲聞的初果,他證得初果以後,他沒辦法般涅槃;那麼最遲鈍的初果人,他人天七次往返以後般涅槃。你從這樣的道理來看就可以知道,初果人即使在人天七次往返,他每次投胎都有胎昧;但是你看,他修行的這個結果,都不會影響到他未來世的修行。所以從聲聞人來看,其實不管初果、二果、三果,都不會影響他的修行。所以才說,初果人經過人天七次往返,他能夠般涅槃。那二果人呢,他只要再來一次;那再來一次呢,事實上他還是有胎昧,但是他為什麼還能夠繼續修行,然後最後能夠般涅槃?就是因為胎昧不會影響修行。三果人叫不還果,你看他在人間修行成三果,他生到色界天去,然後在色界天般涅槃,表示這個三果修行的結果能帶到未來世去;雖然他在那個色界天,他仍然有隔陰之迷,但是仍然不會影響他的修行。

再來說,二乘人只要他不修學大乘法,他就一定有胎昧。因為即使你證得了阿羅漢,他雖然不再投胎,但是他如果迴小向大,然後往生以後,再回到人間的時候,他仍然有胎昧,他仍然不知道過去世。

那大乘菩薩仍然是會有胎昧的。但是大乘菩薩到底有哪些菩薩是還有胎昧的?我們來看看一個宗通的人,我們現在回到宗通,宗通就是最少要證得如來藏的人,才能說他是宗通;宗通我們在下一章裏面會作一個說明。也就是說,證得如來藏以後,三賢位的菩薩,還有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這些都能夠叫作宗通;也就是說三賢位以上的菩薩到佛地,都是宗通的人,都可以稱作宗通者。但是哪些人可以去除胎昧呢?也就是一定要到三地滿心;一個人如果沒有修到三地滿心,他是不可能去除胎昧的。但是修到三地滿心,就能夠去除胎昧嗎?也不盡然,因為修到三地滿心以後,祂還要修四禪八定;修完四禪八定,還要修四無量心;修四無量心以後,祂還要修五神通,然後還要有三地滿心的無生法忍。也就是說,一個人,祂一定要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三地滿心的無生法忍,因為這樣子的結果,祂才能產生意生身;因為有了意生身,祂在投胎的時候,這個意生身能夠離開這個胎位,然後在外面遊走;等到要出生的時侯,才回到胎中,然後出生。所以一個人,如果祂有意生身,有三地滿心以後的意生身,祂在入胎以後,祂就可以去除胎昧。所以宗通者,一定要在三地滿心以後,才不會有胎昧。

今天因為時間到了,我就講到這裏。第五章的「簡異辨邪」到這裏全部講完。在下一集當中,我們將要講「第六章、宗通與禪定」。

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