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2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跟大家講《宗通與說通》「第七章、各宗地位略判」。
上一次講次裏面,我們談到了密宗,不知道各位還記得嗎?我們說密宗主要的三個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跟《蘇悉地經》,其實這裏面講的都跟佛法無關,許多都是意識心的妄想境界,並且許多都是求鬼神的有為法。並且在這個《金剛頂經》裏面,還教這個學人說,如果按照這樣的觀想去修的話,即便是謗一切的如來,都還能夠修成正果。這一些話語,可以說誤導後世的人非常非常的嚴重。所以這三個經典偏邪,本來就已經偏邪了,所以我們想要希望說,就是崇信密宗的法師不授邪見邪法的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那我們同樣的,也希望密宗的學人不墮入邪見,乃至於說不墮入雙身法的境界裏面,那是更難的!如是的這個密宗,我們應該把它叫作「邪密」,這個邪密其實根本就不應該談「在佛法裏面立宗」的問題。
我們上次也說,在佛法裏面是不是有所謂的「密」呢?有。佛法裏面的密,叫作身密、口密、法密三項。
身密指的是什麼呢?這個身密指的就是說各種的這個「意生身」。我們說凡夫或者是還沒有修行到那個境界,不知道這個境界裏面可以有種種變化,叫作身密。這個身密就包含諸佛的法身,或者是諸佛的自受用的法性身、他受用的法身以及諸佛的應化身;這些境界是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沒有辦法想像的,乃至於諸地菩薩也未必能夠盡知諸佛的身密境界。又譬如九地菩薩有三種的意生身,這個三種的意生身,一樣的,如果沒有證到九地的話,同樣也不能夠瞭解這三種的意生身是如何發起的;同理,八地菩薩的兩種的意生身,乃至於說三地菩薩的意生身,這個部分只要沒有證到那個境界,怎麼說都很難以說明白,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佛教裏面正法裏面的所謂的身密。
那法密指的又是什麼事情呢?在佛教正法裏面的法密,指的是二乘菩提,指的是通教菩薩的解脫教法,指的更是別教菩薩所證的佛菩提的教法,乃至於究竟地的諸佛自覺自證的聖智密意。這一些的事情,我們說整個佛教的法義來講,如果沒有深入佛教的這個領域來的話,你在門外的話,你是怎麼也想不到為什麼這個法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叫法密。舉例來說,如果沒有到佛教來修行的時候,你是怎麼也難以理解說:為什麼解脫要斷我見呢?而不是解脫就是,解脫就是隨著老莊的境界「風吹過之後,別留住於心,事過境遷,然後一切歸於空就好」?為什麼解脫不是那個境界呢?那一旦你在門外呢,你就沒有辦法瞭解 佛所開示的解脫的真正的道理,所以這些事情才會叫作法密。
口密呢?口密實際上是以佛菩薩所傳的真言咒語,來成辦種種的世間的有為法事。這個部分呢,佛菩薩的這個咒語,當然就是一定要判斷這個咒語到底是不是真正佛菩薩所傳;唯一判斷的標準就是要看這個咒語是不是記載在正法的典籍裏面。如果是出自一些典籍,比方說是《金剛頂經》或者是《大日經》這一類型的典籍,那我們馬上就可以判定,這裏面所記載的咒語根本不是佛菩薩所傳的咒語。那麼另外呢,佛所開示的種種的密意,沒有悟的人也是一樣不能夠稍微知道裏面的道理的,這個也是叫作口密。
所以真正的密裏面來講,在佛教的正法裏面,是有身密、有口密,也有法密的。但是從上面的解說,各位菩薩應該可以瞭解,身密、口密或者法密,都是分屬於三乘菩提的修證的分證境界中,所以你不能說把身密單獨列為一宗,把口密單獨立為一宗。甚至於說你把身密、口密、法密要列為宗的話,也不合理啊!因為如果我們談身密、口密、法密,全部都放在一起看的時候,其實它就是佛教全部的內涵,所以那樣子還要談什麼單獨立宗呢?所以我們現在整個來看,我們說密宗呢,如果以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密宗不正確的經典的這個因緣來看,我們說「邪密」根本就不應該立宗;那「真密」呢,身、口、法這個三個密,不能夠單獨立宗。所以其實歸結起來還是一樣,還是一樣,就是我們應該要回歸到一個佛乘的全面性的修行,不應該再針對那一些特定的範圍去立宗。這是有關於密宗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就要帶大家來看看淨土宗。這部分還是一樣要提醒大家就是說,我們知道說淨土宗裏面有非常多的古聖先賢,所以當我們在檢視淨土宗整個的修行狀況的時候,應抱持的心態絕對不是在自讚毀他,也不是在較量長短;而是要藉由這樣子古聖先賢修行的歷程,來砥礪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已能夠從這個修行歷程裏面,看出哪些是優點、哪些是缺點,然後加以簡擇,變成我們修行的助力。這個才是真正緬懷先人、感念先人的方式,所以在這裏要請大家先建立這個基本的心態。接下來我們就看淨土宗。請大家注意,我們這裏講的淨土宗,不包含「本願念佛宗」。
我們先來看看淨土宗,那要講到淨土宗,就要講到淨土宗的初祖,也就是廬山慧遠大師。慧遠法師他是道安法師的弟子,在《高僧傳》裏面說到慧遠法師的時候,說他「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老莊」。不知道各位菩薩注意了嗎?有一個「尤善老莊」,那是因為慧遠法師那個時期,是佛教初傳入中國的時期,那我們在前面呢,已經跟大家有講過,初傳的時候,很多的人其實都是先以老莊來解讀佛經,所以也很難可避免的就是,當時的佛教法師也通常是精善老莊的人物。那麼《高僧傳》也提到,大家對於法師少年時候所展露出來的這個智慧,很多人都是非常的歎服。後來因為慧遠法師因為晉末的戰亂,所以投到這個道安法師的門下剃髮出家了。那他到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四歲的時候就成了當時講經的名家。
那值得一提的就是說,慧遠雖然是道安的弟子,但是他講經的方式不同於道安。因為慧遠本身對於老莊是很有掌握的,所以每次遇到難以講解的佛教道理的時候,慧遠當時就會採取離開佛經講起《莊子》,以《莊子》裏面的典故來比附佛經,使得原來可能是艱澀難懂的佛理變得簡單明瞭。因為這樣子,所以道安法師就是有讚歎他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意思就是說:佛教要東傳中國、要弘傳的話,慧遠發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話雖如此,我們還是要請大家在這個部分的時候,要非常的小心;因為我們以前在前面的講次的時候,已經給大家看了,把這個老莊的部分來比擬佛經的時候,其實是有很多的缺失的,對於關鍵的名相、關鍵的義理,往往都會失掉真正的意義。所以,即使是慧遠法師以《莊子》的典故比附佛經,讓從學的人能容易瞭解,但是我們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小心了:透過《莊子》來理解佛經,雖然使得這個事情變得容易瞭解,但是容易瞭解的部分,到底是不是真正佛經的意思,那可得要再三思量了。
那接下來,慧遠跟著道安法師二十多年,後來因為戰亂的關係,所以慧遠離開了道安法師,然後後來他就隱居在廬山。時人形容他隱居廬山是「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意思就是說,他在廬山的三十幾年,他都不下山。他後來一直在廬山上面終老,享壽八十三歲。
在中國的佛教史上我們可以說,東晉的道安法師是最早把般若跟禪學兩者結合起來、提倡「禪智兼修」的。這裏當然我們就先不論說到底他關於般若方面的理解,是不是真的契符於佛經,那至少在歷史上的事蹟看來,的確他是提倡禪智兼修的。而他的弟子慧遠,則是首次將修行跟往生西方淨土的願相結合;慧遠倡導了念佛三昧,這個也是從慧遠開始的一大特色。
有一個故事是說慧遠率眾,他曾經率眾在這個廬山立誓要往生西方淨土,當時跟著他的有好一群人。當時的慧遠法師已經六十九歲了,據記載他當時深感已經到晚年了,所以他說「感寸陰之頹影,懼來儲之未積」,所以這個就可以看出他對往生淨土的迫切感。他所帶領的眾的的確確就非常的刻苦勤修念佛之道,這個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另外就是說,慧遠法師其實是跟鳩摩羅什也有重疊的時間,他們兩個曾經一來一往的討論一些大乘的教義,這個裏面都記載在所謂的《大乘大義章》這個典籍裏面。接下來,慧遠自從集結了一堆人念佛,形成了這個風氣之後,後來歷代也都有人仿效他;後世有許多人結社一起念佛,然後並且把這個結社叫作「蓮社」,這個典故就是從慧遠而來。
我們接下來再來看看淨土宗在佛法中的定位。首先我們說到,真正的淨土宗是不離「五經一論」的,尤其是這個五個經,也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跟《楞嚴經》裏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四十華嚴》的〈普賢行願品〉。這個五經是非常的重要。關於淨土宗的誤解,現在有一些人說「只要能下品往生極樂,我就很滿足了」;並且有些人說「我的師父就是這樣開示的,教我們說只要能夠下品往生就好了,我們就這樣修就好了。」那這個說法,各位菩薩覺得這樣的說法對或是不對呢?我們在判斷的時候,我們不妨回歸佛教的經文。
我們從《觀無量壽佛經》來看。《觀無量壽佛經》對於往生——九品往生的果位,有非常詳細的記載。大致上來說,要上品往生的人,他一定是信樂大乘,最起碼一定是不謗大乘、信受大乘的,最好你還能夠修習大乘,修習大乘乃至於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具足了往生的功德,這樣子你就能夠上品往生。所以我們可以看,上品往生約略就是跟所謂的不謗大乘、信受大乘有關係的。接下來中品往生的部分,中品往生不管是上生、中生還是下生,基本上都跟所謂的持戒、行善有關係。如果你是嚴守禁戒的話,然後用這個善根迴向的時候,你就有機會中品上生;然而如果你在這個世間,只是行世間的善道的話,那臨終的時候再加上你願意往生 阿彌陀佛的佛土的話,這時候你就有機會中品下生。所以綜合來看中品往生,是跟持戒嚴淨與否,跟在世間的時候有沒有行善有關係的。至於下品往生的話,都是所謂造作惡業的人,只是因為他有宿世有一些的機緣或是有一些福德,使得他在臨終的時候,有一些因緣可以使得他提起了憶念 阿彌陀佛的這個狀況,所以他才有機會能夠往生。這些人基本上是造作惡業的人,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因為是惡業的關係,必須要住在蓮苞裏面住非常非常的久,是難以計量的時劫。關於念佛的修習跟九品往生,除了建議各位菩薩可以參閱《觀無量壽佛經》之外,另外也可以參閱、可以參閱《禪淨圓融》這本書;在這本書裏面有非常清楚的分析,給大家知道往生的道理。
那接下來呢,我們還要跟大家談一談關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有人說:「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所謂的橫出三界;比起一般人慢慢的修行所謂的豎出三界,真是太辛苦了。」那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呢?
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人所謂的「豎出三界」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人認為的豎出三界,指的是修習禪定、漸次修習禪定之後,然後再來成俱解脫者;但是我們從《阿含經》裏面所開示的道理我們就知道,四禪八定乃是定學,跟解脫無關的。你如果解脫的知見不具足的話,任憑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你還是沒有辦法成就滅盡定,自然最後也不能成就俱解脫;所以真正解脫的關鍵是在智慧,而不是在禪定。所以一般人對於所謂的「豎出三界是禪定」的說法,其實裏面是有待商榷的。
再來,所謂的「出三界」這件事情,那我們就要問:極樂世界到底是在三界內,還是三界外呢?好,我們先來看看,我們說欲界、色界、無色界合稱三界,三界之外沒有一法可得,其實就是無餘涅槃了。所以說我們再來看看,淨土的行者你真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在極樂世界蓮苞裏面住的時候,會聽聞八功德水尋樹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六波羅蜜等道理;乃至於說這個水會隨人的意思欲高則高、欲低則低等等。那這些境界,請問各位菩薩:這些境界豈不是仍然有三界的種種的相嗎?所以,極樂世界中沒有悟的凡夫,比方說是中品下生人,他剛剛離開蓮花的時候,七天之內都沒有辦法見到這個佛菩薩之前,既然他們都會有這種種種的事相,只是沒有男女淫欲而已,所以怎麼能說他已經在三界之外了呢?
其實我們說,下品往生的人具足了十八界,是凡聖同居土,所以根本就沒有擺脫了三界的種種事行;中品有部分的人可以離開,但也不是全部;上品也不是全部的人能夠一時間就離開三界的種種的事行。所以整個來看,我們說極樂世界的這個淨土,其實在很多的狀況都沒有滅盡十八界,並不是無餘涅槃;既然這樣子的話,怎麼能夠說「這樣子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橫出三界」呢?如果我們真正看說有誰能橫出三界的話,就是已經證解脫果的人,因為智慧;那一種人才是真正的橫出三界,其餘的我們都不能說是已經出三界了。
再來,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雖然我們說,雖然在三界之內,然而也不能夠說極樂世界就是三界內;因為我們一般所知的三界的法,跟極樂世界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這個中間的同異呢,大家還要再好好的參究一番,才能夠清楚明瞭。所以我們真正講起來是:極樂世界非三界,也並非非三界;所以是,非三界非非三界。
接下來我們再談到淨土宗。我們說淨土宗講究的是念佛,一心念佛。這個念佛很重要是說,它的法門很簡單,可是效用很宏大;所以我們說,真正的念佛三昧的這件事情,努力念佛的這件事情,其實在佛教的每一個宗派都應該要講究。但是我們是不是只講究念佛就好了呢?其實,狹義的淨土宗講究的是求生極樂,但廣義的淨土宗講究的應該是以念佛為法門,所以我們才會說「淨土念佛法門遍攝諸宗」。也由此我們就知道說:其實也不應該單立淨土宗一個宗派,還是要回歸全面性的修證佛法;並且要把淨土宗念佛的精神,普遍把它植栽在每一個法門裏面,讓每一個學人都要能夠念佛,這個才是真正的利益大眾。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裏。下一個講次,我們將由余正文老師,繼續為大家講解禪宗、華嚴宗、法相唯識宗以及《阿含經》的定位。
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