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來藏為根本(四)

第76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中,我們舉了一些《金剛經》裏面的經文,來說明為什麼《金剛經》裏面講的內容是以如來藏為根本。接下來我們再舉一些經文,再來說明。

接下來,佛開示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很多人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會想要把意識修到「應無所住」;但是事實上如同我前面講的,意識祂一定會分別,祂是沒辦法修成無分別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這裏講的其實不是在講意識心,而是在講如來藏。

那要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當然第一個,你要先證如來藏。因為唯有如來藏才會無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你當然要證如來藏,因為只有如來藏能辦到,所以唯有說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轉依如來藏以後,要怎麼做?因為轉依如來藏以後,讓如來藏不斷的生起你的六識心來運作,你這時候才可以說,你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講了,因為六識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這樣你才可以說,“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所以我的覺知心雖然能夠分別六塵,但是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無所住了。

雖然 佛也知道須菩提,也能分別這個人叫須菩提,但是 佛是絕對無所住的。但是 佛為什麼能夠分別須菩提,因為這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如來藏無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識心可以分別六塵,但是從如來藏的道理來看,仍然是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讓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然後讓如來藏這個心不斷的現起運作,而不要入無餘涅槃。如果像二乘人一樣,他就不可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如來藏無所住,如果你入無餘涅槃,只是做到無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為如來藏在無餘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運作。所以,唯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然後轉依如來藏,才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根據如來藏而說。

接下來 佛開示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就答了說:「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實 佛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跟前面講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樣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不可以落在這個色身的三十二相上面,如果你把佛的三十二相的色身當成是如來,那你就看不見如來。所以你要看如來,你就不可以著在三十二相上面;當你看見了三十二相,但是你卻可以同時看見那個不是三十二相的法身,那你就可以說你見到了如來。所以 佛在這一句話同樣含有深意。「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說,唯有你證得如來藏,才知道 佛所說的這一句話它是什麼樣的境界,其實祂是在講如來藏的境界;但是因為你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不知道祂這一句話的意思。好多人都會去解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什麼,事實上沒有證得如來藏,他是怎麼解釋都解釋不通的。所以這一句話就是依於如來藏而說,因為這一句話其實就是在說明如來藏的境界。

最後 佛在《金剛經》的後面就用了一個偈來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也就是 佛剛開始就開示:不能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如果你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你就不能見如來,也就是你就不能證如來藏。證如來藏才是真正的見道,如果你不是證如來藏,然後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是不是走在正道,而是走在邪道上面;因為你永遠都沒辦法成佛,你永遠都不可能見到法身,所以不可能見到法身,你一直走,當然就是走邪道。所以說,如果你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永遠不能見如來了。

所以,我們前面所舉的這些《金剛經》的經文來看,其實都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

講完了《金剛經》,我們接下來講《心經》,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心經》到底是不是根據如來藏而說呢?我們在第一段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段話已經在前面講解的當中已經說明了。

接下來我們來講這一段,【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多人就說啊,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空」就是緣起性空。我們如果把它當成是緣起性空的話,那麼「色即是空」,你說因為這個色身是因為因緣和合所成,所以它終歸於空,這樣講是可以講得通;但是回過頭來,「空即是色」你又怎麼解釋呢?為什麼空又可以說它就是色法,這樣子你就解釋不通。為什麼「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為什麼「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乃至於說行、識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其實這裏的空,不是在講緣起性空,而是這裏的空是在講如來藏。為什麼這裏的空是在講如來藏,我們等一下再來說。

我們先講為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到底在講什麼?其實它是在講如來藏的體性。也就是說,如來藏是出世間法,但是你所看到的這一切世間法,也就是受想行識就是世間法;但是空指的是如來藏,如來藏跟這個世間法的關係,就是不一不異的關係,也就是非一非異。那到底什麼是非一非異?你這樣很難理解,也就是說如來藏跟受想行識為什麼是非一非異,我舉個例子讓你來想想看,這個關係可以用想像的。這個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用海水跟海浪來說明。

各位一定都看過海水跟海浪,但是你所看到的海浪是怎麼形成的?是因為海水碰到環境,譬如說風吹,風吹很大的時候,那個海浪就變很大。但是海浪是什麼?是海水碰到風以後,所產生的變化相。所以當你看到海浪的時候,其實你同時看到海水,但是海浪跟海水,海浪它有形狀,但是海水它沒有形狀,但是海浪的本質又是海水;所以當你看到海浪跟海水的時候,你就知道海浪、海水其實就是非一非異。一是因為海浪就是海水造成的,但是海浪它的形相不斷的變化,但是海水本質都一直沒有在變動;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一,但是你也不能說它是異。這樣子你稍微已經可以想像了。

接下來我們來講木刻的佛像跟木頭。佛像用木頭刻的,這個佛像只是木頭把它用刻刻刻……刻成那個樣子而已,但是這個佛像只是因為這個木頭的變化相而已。所以同樣的,它的道理其實跟海水海浪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也是說,佛像這樣的形像跟木頭一樣,都是非一非異。

接下來我們再來講湯與水。你看到了這個湯,其實湯裏面雖然有加了東西,但是它的本質是水啊。從這樣來看,你的色法跟如來藏其實就是湯與水的關係,也就是水裏面含有一些物質,所以你煮了以後,說那叫湯;但是如來藏因為出生了三界法,三界法又是屬於祂的一部分,也就是五陰是祂的一部分,所以它跟如來藏的關係——三界法跟如來藏的關係,就如同湯與水一樣。

各位這樣子就可以想像,稍微想像一下如來藏跟五陰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說如來藏跟五陰的關係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剛剛已經講了,五陰這樣的名色是因為有個入胎識,五陰是因為入胎識藉緣所生,所以我們說五陰跟如來藏是非一非異的關係,這一段話其實是在講這個道理。但是一般人都不太瞭解「空」指的就是如來藏。

我們現在來講,為什麼《心經》裏面所說的空,指的就是如來藏呢?我們來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提者是空義,是真如義,是實際義,是法性義,是法界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六十四)為什麼要這樣的說「菩提是空義,是真如義」?其實菩提指的就是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祂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意涵?因為如來藏有不同的特性。

當我們在講如來藏是真如的時候,是因為依於祂是真實,祂在歷緣三界法的時候,祂如如不動,祂不作分別;你的覺知心在起瞋的時候,你的如來藏仍然是如如不動,祂從來不起瞋,所以祂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就說祂是真如。也就是祂有真如這樣的特性,所以我們說如來藏也可以稱作真如。那如來藏稱為空,我們等一下再來說。也就是說,空其實指的是如來藏,也叫真如,因為祂有空的意涵。接下來說,如來藏有實際的意涵。實際就是不虛、不虛假,既然有不虛假的意涵,所以就叫作實際;依於不虛假這樣的意涵,我們來代表説,實際指的就是如來藏,因為祂有不虛假的特性。再來說法性義。如來藏有能夠出生三界法的性用,所以我們說祂有法性的意涵;因為一切三界法都從如來藏來,祂有生出三界一切法的性用,所以我們稱祂叫法性,有這個特性。再來是法界。法界,界就是種子,也就是說如來藏含藏了,含藏了出生三界法的一切種子;界就是種子,種子也就叫作功能差別,所以如來藏又可以稱作法界。所以,如來藏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特性,所以有這樣多的名稱來命名祂。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七:【須菩提!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七)前面沒有講到涅槃,但是空有涅槃的意思。空指的是如來藏,但是空是很深奧的,所以空有什麼?有無相,因為如來藏有無相的意涵;空指的是無作,也就是如來藏有無作的意涵;乃至於說空有法性、實際,有涅槃的意涵。

為什麼空指的是如來藏呢?我們來看《大乘入楞伽經》卷二:【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乘入楞伽經》卷二)

我們就從這一段經文來看,為什麼要說如來藏。從這一段經文我們說,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來說如來藏,所以表示前面講的什麼?性空、實際、涅槃其實都是在講如來藏。所以前面舉的《般若經》的空,其實是在講如來藏。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句義來說如來藏?因為愚夫要入無餘涅槃;愚夫指的就是二乘人,佛說二乘人是愚,因為他不瞭解如來藏的內涵,不知道涅槃的本際如來藏到底是什麼。但是 佛教他修二乘法,就是要把五陰十八界滅掉,因為五陰十八界都是虛妄的,所以當他要把五陰十八界滅掉之前,一定要讓他相信有個如來藏。所以這些修二乘的阿羅漢,因為相信有個如來藏,雖然不證如來藏,但是因為相信 佛所說的話的緣故,所以他就能夠把五陰十八界滅掉,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因為阿羅漢害怕把五陰十八界滅掉變成斷滅,所以 佛才說有個如來藏,但是並沒有跟阿羅漢講如來藏的內涵;所以 佛對於大乘菩薩祂就要開示如來藏,因為要成佛一定要開示如來藏。

但是當一個人證得如來藏以後,他不應該在如來藏產生執著。也就是說,你已經轉依如來藏了,轉依如來藏以後,如來藏對三界萬法都不起分別,所以你不應該在如來藏產生執著說「我有個如來藏」,這樣的執著仍然是我執。所以開悟的菩薩他證得如來藏以後,他不會每天心心念念想說,「我證得如來藏了,我有個如來藏」,他不會這樣子。因為 佛在《金剛經》裏面就教菩薩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於色聲香味觸法、住色而生心」;所以當一個菩薩他證得如來藏以後,他也不會執著「我有個如來藏,我證得如來藏了」,他不會這樣子去到處跟人家炫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龍樹菩薩對於這個空祂怎麼解釋。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就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卷四)龍樹菩薩其實在這個空義,已經在講說,因為有如來藏的緣故,才會有一切法。

從前面我們舉的這些經文來看,想想看,三界一切法都從如來藏來,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因為有入胎識,所以生出了名色,名色就是三界法;因為有名色,所以輾轉又生出一切法,所以三界萬法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所以,因為有如來藏這樣的空義,所以說一切法才能成立;如果沒有如來藏,那一切法都不成。所以 龍樹菩薩在這裏講的空,其實是在講如來藏,而不是在講緣起性空;如果你沒有一個如來藏,那三界法沒有一法可以成立。所以很多人就說,《心經》裏面講的空是緣起性空,如果是緣起性空,那一切法都不得成;沒有如來藏,地、水、火、風、空這些都沒辦法組成,因為地、水、火、風、空都要靠如來藏來組合。所以 龍樹菩薩對於這個空,祂指的是如來藏。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另外一段,是在講中道。我們來看下一段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一段話在指的就是在講如來藏的中道體性。為什麼這一段話是在講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呢?我們因為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在下一集當中,再為各位做說明。

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