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來藏為根本(三)

第75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中,我們探討了大乘菩薩跟二乘菩薩滅苦的方法不同。現在有個問題,既然修學二乘也能滅苦,那為什麼一定要修大乘,一定要去證如來藏?

我們來想想看,當你一個人看到別人有苦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產生慈悲心,希望他能夠離苦?所以,為什麼社會有這麼多善心人士,要去幫助受苦受難的人。所以,菩薩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雖然他自己也能滅苦,但是自己滅了苦以後,他回過頭來看:「眾生有這麼多苦,我為什麼不能幫助他們滅苦,而要入無餘涅槃呢?」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悲心,所以他就一定要修學大乘。

但是,證如來藏就可以不入無餘涅槃嗎?是的,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後,他可以度一切苦厄。二乘人他因為把五陰滅掉了,所以他已經無法在人間來幫眾生滅苦;但是菩薩因為要保留了這個五陰,保留了這個五陰的當下也要能滅苦,所以才需要去證如來藏、證般若。然後他雖然有五陰留在世間,但是他不覺得苦;因為他知道了生命的實相,也就是五陰不是我,但是如來藏從來沒有滅過;所以,他因為滅了這個苦以後,他能夠讓五陰繼續留在世間,而不覺有苦。

為什麼他不要入無餘涅槃?因為悲心的緣故。一般人的悲跟菩薩的悲心其實是不一樣的。一般人的悲心,他是看到人家有苦,他只是幫他能夠暫時止息,短暫的暫時止息他的痛苦而已,最多也只能幫助他這一輩子不要再繼續有苦;但是菩薩不一樣,菩薩他的悲,他是想要讓眾生不要在六道輪迴中一直在作生死輪迴的這樣的苦。也就是說,菩薩去觀察眾生有各種苦,其實總共有一百一十種苦,菩薩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也要滅這一百一十種苦,所以他會去作觀行;當他在觀行當中,同時體會到說「原來眾生有這麼多苦」,他也發願要把眾生的這些苦都滅掉,所以他不要入無餘涅槃;所以當他入初地菩薩的時候,他就發了十無盡願,只要有眾生沒有離苦,他就不入無餘涅槃。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他不斷的讓自己滅苦,然後他也不斷的去觀察眾生的苦;然後最後自己把苦滅了,但是他也具足了能夠讓眾生離苦得樂的能力。也就是說,他有能力讓眾生也滅掉這一百一十種苦,就像一個人要教人家游泳,他一定要會自己游泳。所以當菩薩有能力滅自己的苦以後,他也發願要滅眾生的苦,他也有能力滅眾生的苦,這時候菩薩的悲心,就可以稱作「大悲」了。

所以,悲其實分好幾個層次:一般人的悲,他只是短暫的止息了眾生的苦而已;那菩薩的悲呢,他因為發願要讓眾生滅掉六道輪迴的苦;菩薩的大悲是自己也有能力滅苦,他也有能力去滅眾生的苦,這樣的悲叫作大悲,所以悲分成這三個層次。所以我們說,菩薩是從大悲中生,自己沒有能力滅苦,就不能稱為大悲,所以佛也是大慈大悲。

簡單的說完悲與大悲的不同,再回過頭來說,既然修學二乘也能滅苦,為什麼要修大乘?因為必須不讓五陰在三界中消失,而能繼續度眾生滅苦,那麼就必須修學大乘;如果不修學大乘,這個目的是辦不到的。所以菩薩為什麼要修大乘,而不是只有修二乘。

接下來講,我們的標題是什麼,就是説大乘的精髓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大乘的精髓有哪些呢?第一個就是般若,第二個是唯識,主要的是這兩個部分。

般若經是依如來藏而說,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認為般若經講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你不要執著這個世間法。其實不是!般若經講的空是在講如來藏,但是一般人並不知道,等一下我們就舉一些經文來說。般若經大家聽過的經,或者是說平常你在作課誦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把它拿來課誦的經,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一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所以我等一下就用這兩部經來說明,為什麼般若是依如來藏而說。

我們先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既然要度彼岸,表示有個彼岸——彼岸真實存在,否則講波羅蜜多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祂不是完全空,因為有個彼岸。那彼岸是什麼?彼岸要靠般若才能度過去,這個彼岸是永遠不會壞滅的,所以才叫「金剛」;如果彼岸會滅,你就不能說祂金剛。所以說要度彼岸需要般若,彼岸又是真實,所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在講不滅的彼岸;不滅的彼岸是什麼?就是如來藏。這個道理是什麼,我們舉一些經文來作說明。

首先在《金剛經》裏面講的,就是須菩提首先請 世尊開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須菩提問 佛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大心,想要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發了成佛的心——如果他發了成佛的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呢?如何降伏其心呢?佛當然作了一些開示。我們就舉其中一段,你要怎麼安住其心,我們舉一段經文來作說明。

首先,佛就開示説:【「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識來解釋這一段,六個識,我們來看六個識有沒有辦法無所住:當一個人在看東西的時候,當你看了這個東西以後,其實你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當你在六塵上面接觸了六塵的時候,你已經分別完成了。也就是說,接觸六塵以後,三個剎那你就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了,那知道什麼東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這裏在講的,不是在講要你把你的六識心無所住。很多人就說:「因為佛經裏面講應無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別,譬如說我在吃飯的時候,我都能夠不分別。所以因為佛說要應無所住,因為有所住就有分別,所以我只要無所住,我就無分別。」但是,要把六識心修成無分別,你來看看是不是可能。

先從剛剛講的這個吃飯:你在吃飯的當中都不分別,是不是可能?第一個,你為什麼會拿筷子去夾菜?為什麼會把飯堆到嘴裏面去?你怎麼知道它是筷子?你怎麼知道你已經揀到了那個菜,然後可以把它拿回來,放在嘴巴裏面?因為你一定是已經知道那是筷子;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筷子,你怎麼會去拿筷子呢?你怎麼會知道這是飯,然後你把它扒進嘴裏面去呢?所以,如果說你要把覺知心,能夠分別六塵的心,這個覺知心,說要把祂修到沒有分別,然後變成無所住的話,那麼你連吃飯這件事情你都辦不到,那你如何修行呢?

再來說,佛真的是無分別嗎?無分別祂怎麼說法?無分別祂為什麼會說「須菩提」啊?祂為什麼不會把須菩提弄成是阿難呢?祂為什麼知道那個人叫須菩提?所以表示說,一定有個分別的心,還有一個不分別的心,那這個不分別的心其實指的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住,是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萬法上面起一念要去分別,祂也不去分別,所以說祂對於六塵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一定是在講如來藏。也就是說,因為只有如來藏才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各位一定聽過「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到底在講什麼?也就是說,有一個你布施的對象,也有一個人在布施,就是我在布施,那有施者,有被布施者,所以有這兩者,但是也有一個在布施的這件事情;三輪體空就是說,無有施者,無有被布施者,也沒有布施這件事情,這才能說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覺知心是辦不到的,因為覺知心一定知道祂要布施給誰,祂也知道我在布施,也知道有布施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布施給誰,祂就不會去作布施;當祂布施的時候,這三輪一定都不空。所以唯一能夠三輪體空的一定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從不分別你要布施的對象是誰,因為祂在六塵萬法上面從來不起分別。所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其實在講的是如來藏;所以,如果你沒有證如來藏,你就辦不到說可以達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以這一段話主要在講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是無所住,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你的覺知心才能轉依如來藏,因為覺知心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當你轉依以後,你就可以說「我覺知心無所住行於布施」,這樣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薩第一步要做什麼?學大乘法當然要證如來藏;所以 佛在這裏第一步就是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你的福德才可以不可思量。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佛又怎麼開示呢:【「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也就是說,前面既然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但是如來藏就是如來,也就是法身,如來藏其實就是法身;這裏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其實是要叫你證如來藏,要你去見如來藏,如來藏才是真正的如來。所以祂就跟你問:你可以用身相來看見如來嗎?也就是 世尊祂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你看到的這個身三十二相,其實就是如來的應身。如果說你看到的這個會生滅的應身,你就不是見到真正的如來,所以祂才要這樣子問。

須菩提就答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那這一段話到底在講什麼?須菩提就答覆 佛說「不可以」。為什麼?因為如果你著於身相而說可以見如來,你就違背了前面 佛所說的開示:不可以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來行布施。也就是說,佛所說的身相,你不可以著在身相上面;如果你著在身相,你就有所住,所以說你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果你住於佛的身相,你就看不見佛的法身。所以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在講什麼呢?也就是要你不要去著於 佛的身相,這樣你才可以見到真正的如來;你不但可以見到如來的法身,也可以見到、親見自己的法身如來藏;當你親見自己的法身如來藏,同樣你是可以看見佛的法身的。所以這個重點就叫你不要著於身相上面,你就可以見到如來的法身了,同時也可以親見自己的法身。

那再來說,【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前面講的這些東西,其實就是要叫你去證如來藏,那要證如來藏,你第一個要知道什麼?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如果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樣的道理,你是不可能見到如來藏的,因為你一定會落在五陰十八界的這個相上;當你落在五陰十八界這個相上,你不知道它虛妄,你會認為它是真實,所以你就沒辦法找到那個不是五陰十八界當中的那個如來藏。所以,唯有你必須先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的條件成立以後,你才可以見相非相;當你能夠見相非相的時候,你就可以證得如來藏,也就是看到你本身的法身——如來藏就是法身,這樣子你才可以說你看到了如來。

接下來說,【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那這一段話在說什麼?佛說:「我過去在然燈佛所的時候,有得到任何一法嗎?」須菩提就跟 佛講:「如來在然燈佛所,根本就沒有得到任何一法。」各位想想看,怎麼可能說我們的覺知心在世間運作,沒有得到任何一法?如果說 世尊在 然燈佛所的時候,祂聽到 然燈佛所跟祂授記說「你未來世當成佛,號釋迦牟尼」,那麼祂怎麼會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事情,表示祂知道祂未來會成佛,祂的名號叫 釋迦牟尼佛,這樣怎麼可能於法無所得呢?所以,這件事情一定不是在講覺知心,一定是在講法身如來藏。因為法身如來藏從不分別六塵,祂具足一切法;不管你的六識心在世間法上怎麼分別,對祂來講祂已經具足一切法,你所得的法對祂來講都無所增益、無所增減。就是如來藏這個法身,祂不會在世間法上有所得,祂從來不分別六塵,怎麼可能得到六塵法呢?所以這一段話仍然是在講如來藏。

接下來說,【「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一段話其實跟前面講的一樣。佛問須菩提說:「這是怎麼說呢?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每個人都知道,菩薩要成佛,當然要莊嚴佛土,不莊嚴佛土怎麼成佛呢?但是為什麼須菩提會答覆 佛說,「世尊!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其實回到前面我們所說的,如果你落在莊嚴佛土的這個聲音相上面,落在莊嚴佛土的內涵上面,那麼你就無法看到如來藏了。所以當 佛在講「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你如果不落在這個莊嚴相上面,你才可以瞭解說 佛在講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祂的目的是什麼;唯有親證如來藏的人才知道,「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到底它的意涵是什麼,佛為什麼要講這一句話,這一句話的目的是什麼。唯有親證如來藏,你才可以親證這樣的境界,因為這一段話其實是一種境界;但是因為你沒有親證,所以不知道。

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