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性質

第2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個講次裡面,我為大家講解了三縛結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所謂的「我見」,而我見又以「意識」最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認清楚意識的特質的話,那就比較有機會能夠把我見斷得徹底,所以我們在這個講次裡面要繼續來跟大家說「意識的特質」。

並且在上一集裡面我們跟大家說,最為粗略的判斷是否為意識的標準,就是要看看:祂是不是正在對眼前的這些境界呢正在作分別、正在作這個分辨,如果是這樣子的情況的話,我們跟大家講說,這樣子的話十之八九就是意識了。那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一點,今天的講次裡面為大家來講更深入的意識的特質,希望大家在聽了之後,能夠對意識有更清楚更直接的掌握,這樣子的話以後要斷我見,也會更有力道。

我們接下來看:我們說意識呢,意識的這個性質來講,祂有一個重要的性質就是「祂一定會跟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當然這個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的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個義理呢是鋪陳在唯識學裡面,那我們這裡藉用唯識學的這些名相概念來為大家解釋意識的性質。我們會用盡量簡單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讓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識學裡面深奧的義理。我們說五別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個呢?這五個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

「欲」,欲望的欲,欲指的是什麼呢?跟我們一般所熟知道的欲這個字的意思呢是很直接相關的,也就是:你想要作什麼、你想要完成什麼、你想要去哪裡……這個是你的欲望;那凡是跟欲這一點相應的,也就是說你在判斷這其中所現起的心行的時候,如果這裡面有想要的成分在裡面、有欲望的成分在裡面,那必然是意識。

第二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勝解」,勝就是勝利的勝,解是了解的解。勝解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你對現前、對你目前所面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不會有懷疑。比方說:如果說燈光很充足良好,並且我們也都精神良好的話,那麼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現在電視機上面上演的節目是什麼;並且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電視機前面所顯示的節目裡面,它的背景的顏色是什麼,周圍有搭配了什麼樣的這個繪畫等等,這個就是所謂的勝解。也就是:你對眼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明白沒有遲疑,這個叫作勝解。那凡是勝解的話,勝解也就是,你對眼前的境界非常的肯定、清楚、沒有懷疑,那這個境界呢這樣子的一個心行,必然是你的心識要對眼前的境界要有極為伶俐、極為徹底的分別,你才能夠無所懷疑。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果說現在的天光昏暗的話,那麼你也許就會懷疑到底眼前看到的是什麼顏色,當那個有懷疑那個狀況發生的時候就不叫勝解了。所以我們說:如果是勝解的心行現起的時候,很顯然的那表示祂的分辨的作用非常的徹底、非常的清晰,那麼這個必然是意識的心行。

第三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念」,念頭的念。那這裡的念的意思指的是說:我們對於曾經經歷過的境界,或是曾經學習過的事情憶念不忘,這個叫作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眼前,我們對這個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曾經學習過的事情,起了一個念頭憶念住的話,那麼這個作用呢基本上也是意識的作用。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會)之所以會聯想、之所以會想起之前做過什麼事情、學過什麼法的時候,那麼你必然也會對於所要聯想的對象,有一番這個記憶的了解;那麼當你在回想事情的時候,哪怕你回想的事情不如眼前面對的境界這麼樣的徹底清楚,但是你畢竟還是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都在回想;所以對於這個境、對於你回想的境界來看,其實你在那一個境界裡面已經在回想了;並且在回想的時候你還能夠仔細的分辨:你到底是不是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境界;所以這個裡面呢,也是一樣處處都可以見到分別、分辨的痕跡,所以當然跟「念」心所法相應的也必然是意識。

第四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定」。那定呢,通常指的是:一般人或許會以為是這個禪定的境界、打坐禪定的境界,但實際上這個定的範圍的話會更廣一些。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心裡面念頭不動搖,這個都可以把它劃歸在定的範圍。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看,我們如果要讓念頭,把這個念頭定住,讓它不要四處紛飛的話,那麼各位請想想看,你是不是要對目前這個念頭有清晰的了解跟認知,你才能夠知道要定住什麼樣的定境界,或者要定在什麼樣的狀況呢?所以定的這個別境心所法,要成就這個別境心所法,那一定也是意識在背後扮演了最重要最重要的功用。

最後一個別境心所法叫作「慧」。慧呢意思是說:當你面對眼前的境界的時候,你能夠用你的這個思惟去推理去抉擇,然後你會讓這個抉擇的分際變得非常的清楚;也就是說,假如說你眼前面對的境界有不同的選項的話,那麼這個慧心所的現起呢,就代表著你能夠從裡面抉擇出最正確的一個選項,所以這個就是慧心所。那麼從剛才的敘述裡面,各位菩薩們應該很容易可以看到,當我們面臨抉擇的時候,慧心所現行讓我們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的時候,這個豈不是代表了你能夠對於眼前呈給你的選項,作一個通盤的思惟整理,然後作出你的判斷嗎?所以,這個裡面豈不是處處都是分辨的作用呢?當然這個慧心所本身也是意識的現行。

所以像這一個五個別境心所法(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欲、勝解、念、定、慧,這個五個別境心所法)可以說只要跟任何一個相應的話,那就是必然就是意識,絕對錯不了。這個是用更詳細的方式,也就是我們上一集講的就是用「分別」這兩個字,現在在這裡更進一步幫大家用五別境心所法的方式,告訴你意識作用的範圍、作用的行相。

那麼再者呢,我們甚至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意識的性質。意識我們可以說,我們在人間的意識,在人間的意識有五個狀況意識一定會斷滅。哪五個狀況呢?這五個狀況就是:

第一個狀況,就是當你「睡熟的時候」。那麼這一點講起來,也許很多菩薩心裡面乍聽之下都覺得會有所存疑,因為我們一般的常人來講,晚上累了去睡覺,然後(睡覺之後)睡覺之前在想什麼事情,那睡著之後我們也許沒有什麼了知,可是我們都知道,明天早上天亮了我們起床了,那麼所有我們在睡覺之前——這個所謂的睡覺之前——所能夠記起來的事情,等到我們天亮之後,所有的東西都還是一樣接得起來。所以在我們意識的覺知裡面,我們會感覺到睡覺這件事情並不是斷了;我們會感覺到說:至少在睡覺之前跟睡覺之後事情都接得起來啊。比方說:我在睡覺之前告訴自己,明天一大早的話老闆要叫我們交什麼樣的事情、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的時候,那等到我睡覺起來的時候,我還是會記得啊,所以我就第一個就把這個事情給完成了。所以在我們一般的覺知裡面,我們從來都不覺得意識有什麼樣斷滅的地方。

可是各位要認真去想一想、各位仔細去想一想,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說睡熟了——「眠熟」這個境界,也就是說睡得很深沉很深沉沒有作夢的境界,那請問大家:我們每一個人在醒來之後,或多或少也許都還記得作夢的內涵,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能夠記得當你在不作夢睡著的時候,到底你的意識經歷了什麼事情?因為在那段時間裡面,我們的意識整個都不現行——完全都不現行——而意識的定義就是要對現前的這個境界作一番分別的。所以可見:在我們睡著沒有夢境的那一段時間裡面,的確是沒有所謂的意識。

那麼我們平常之所以會覺得說意識沒有斷,那是因為我們把睡前、睡熟作夢跟睡覺之後的這些個意識的境界,自己把它接起來了,我們卻從來沒有認真去想過:其實我們在睡熟那段期間,其實是沒有意識的。因為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對眼前的境界去分辨,所以這個狀況下意識就是斷了;那是一直到說你過了這個睡很熟的狀況之後,才又再現起意識。所以意識在我們身上展現的時候,其實祂是會在那個時間斷滅之後又再現起了。

同樣的跟睡熟的狀況一樣,第二個意識會斷滅呢就是所謂的「悶絕的狀況」,(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是「昏迷的狀況」。比方說受了這個外力重傷,比方說頭去撞到東西了,然後就是突然間就昏過去了;同樣的如果是那種昏迷的狀況的話,當然也包含說我們的這個過量:比方說有很過量的麻醉藥施打在身上的時候,那時候發生的狀況也是一樣,我們都沒有辦法去分辨眼前的任何境界。當然在那個狀況下,其實意識就是斷了,並不是所謂的意識暫時不作用,而是意識就是斷了。

另外第三個意識會斷的就是,我們人在進入死了之後進入「正死位」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意識是斷滅的。那關於「正死位」這些事情呢我們在有限的時間,我們就不細講。

那麼另外還有兩種的境界是意識會斷滅的,就是禪定裡面的「無想定」跟「滅盡定」。我們沒有時間對於這個定的境界多作闡述,這個我們會留在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裡面再去教授。但是我們從這個「定」的這個境界的粗略描述,我們應該可以知道:無想定就是沒有任何意識的作用;那麼滅盡定呢,更是把意識的作用給滅了,那才能叫作滅盡定,基本上就是滅盡一切的三界的眾生所知道的心行,這個就是滅盡定。那在這個兩種定的這個境界之中呢,是對於外面的這個境的境界、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無所覺知的,自然而然的在這兩種境界之中,意識也是一樣都是斷滅的。

所以意識有這樣一個特性在,也就是說剛才我們講的:他在睡得很深很沈無夢的時候——眠熟的時候、或者是悶絕也就是昏迷的時候、或者是正死位、或者是無想定、或者是滅盡定,凡是人間的意識,在這個五位都一定會斷滅。這個其實也可以用來判斷:如果說我們在面對某一些個人在講說他的一些的修行狀況的時候,那麼我們不妨來想想看:他現在這個修行所得到的這個境界,是不是是一種會斷滅的心行呢?如果會斷滅的心行的話,那十之八九也都是意識的範圍。所以意識在人間是會斷滅的,然而在斷滅之後,會因為我們八識心王的運作又再度的現起。所以一般人會誤以為說意識沒有斷,其實意識常常都會斷滅,甚至我們可以說,每天晚上睡熟了就會斷滅。

相對於來講意識有這些我們剛才講的——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以及祂平常就會常常斷滅的這個特質來看,我們再來看看,我們談到本心;我們談到了比方說我們談到了要走佛菩提道、將來要能夠成佛這件事情來講,我們說必須要開悟明心,因為開悟明心才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那我們談到要開悟明心的時候,明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一般來講我們都把祂叫作:明白的是我們的本心——要追求、要證悟我們的本心,那這個本心呢絕不是意識。絕對不是意識,因為本心的性質跟意識是非常明顯的差別。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意識會分別六塵,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可是本心呢是永遠都不會——永遠都不會去分辨我們目前的境界,永遠都不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的。這個也就是呼應到我們在《維摩詰所說經》裡面看到的:「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維摩詰所說經》卷一)《維摩詰所說經》裡面講的「諸入不會、不合」,這個就剛剛好跟我們剛才講的意識的性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這個就是告訴大家要證悟本心的話呢,絕對不能夠落入意識的分別境界。

那再接下來,本心呢我們也一再的強調證悟的本心——這個本心的特質,祂是恆不變異、恆不斷滅的。光是就這個恆不斷滅這個立場來看,就已經跟意識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意識甚至在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睡得很熟了沒有夢的時候就已經斷滅了,那這樣子斷滅、常常會斷滅的狀況,怎麼能夠跟我們的本心——永遠永遠沒有一個剎那斷滅的這個情況來相比呢?所以在這裡先告訴大家:本心的特質跟這個意識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不要把意識的境界誤以為是開悟的本心的境界。

當然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去檢視一下,因為我們剛才說本心的境界跟意識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這裡,各位菩薩也可以試著去判斷,如果我們在一些地方聽到了一些修行人號稱已經開悟的話,那麼我們不妨也用剛才的方式來檢驗看看,看看他開悟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比方說,如果我們聽到別人說他開悟了,他悟到的是:「在六塵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執著的心。」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心裡面要立刻來生起一個判斷,也就是說:他雖然說對眼前的境界不執著,可是他同樣也說他所證悟的那個心呢,對眼前的境界可以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請問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的不就是剛好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嗎?因為我們剛才已經一再告訴大家:分辨眼前的境界就是意識在作用,所以這個狀況下的話,我們要打上一個問號,那麼他悟的極有可能就是意識而已。

或者有人告訴我們說:「只要我們看著眼前的這個境界,但是我們不要去分別眼前所看到的是張三或者李四,我們只要看而不去分別,這一個就是我們的本心作用。」如果各位菩薩聽到這樣說的話,不妨再仔細思惟看看:雖然在這樣的說法裡面,他說到了「不要去分別你看到的是張三還是李四」,可是各位菩薩,他雖然不去分別張三李四,可是當他眼睛在看到前面的境界的時候,請問他有沒有看到呢?他必然是有看到才能夠告訴我們說「不去分辨是張三還是李四」,那麼既然他有看到的話,不就正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在作用著嗎?所以像這樣的狀況,我們應該就可以去把他打上問號說:他所開悟的極有可能也不過是什麼?意識的狀況而已。

那麼實際上,還有一些人會把我們之前跟大家說的定、定中的境界把它當成這個所謂開悟的本心。那當然我們前面講說:在無想定跟滅盡定兩種定之下會沒有意識現行,其他的定裡面都有意識的現行;這裡我們就用《楞嚴經》裡面的一句話來幫大家下一個腳註,《楞嚴經》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卷一)那麼這個經文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哪怕我們在打坐中是怎麼樣的內守幽閑、怎麼樣殊勝的定境……那不管是怎麼樣幽閑的定境,它畢竟都是法塵分別影事,它畢竟都是意識的境界。

所以從這些方面,相信各位就可以來判斷意識的變相有很多很多種;但是如果各位依照上面我們說的方式來判斷的話,您應該就比較不容易受邪見所影響。

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4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