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的講次裡面,我們跟大家分析的色蘊跟識蘊的部分。接下來在今天的時間裡面,我們要繼續跟大家解說:五陰裡面的剩下來的三個陰,就是受陰、想陰跟行陰。
我們先來看看「受陰」。「受」從它的字面的意思來講,指的就是領納,我去領納現前的境界,帶給我的一些感受。這些感受會有哪些感受呢?基本上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型的感受,也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我們先說「樂受」。「樂受」就是說:我們面對目前的境界的時候,這個境界我們覺得說我們喜歡這個境界,在我們心裡面產生了愉悅的感受,我們喜愛它,這個就是樂受。比方說,各位現在坐在電視機前面,在聽正覺同修會所播的節目,這裡面就隱含著您希望能夠在這個聽聞這個節目的時候,能夠從裡面學到了真正的佛法的道理,能夠從中間開啟了佛菩提道的智慧的鑰匙;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您的心必然對於我們所謂的「大乘見道」、所謂的「開悟明心」乃至於「成佛之道」這些事情,都有心有所嚮往、心有所喜樂,所以想要來聽聞,希望聽聞之後能夠有所收穫;所以這一些的這個感受,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納成「樂受」。
再來還有所謂的「苦受」。「苦受」我們可以簡單的來說,就是你不喜歡的境界讓你產生了嫌惡、排斥的這些境界。比方說,如果說您今天看了在這個電視新聞媒體上面,看了某一些新聞的時候,也許因為這個新聞的本身報導的都是社會的負面的現象,讓您在吃完飯剛接觸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的不舒服,您直覺就覺得說剛吃完飯要接觸這些的事情,我們說實在是情何以堪,所以你就會直覺的把它給轉台不看;像這樣子的一個狀況是很直接的您不喜歡這個境界,這是一個苦受。然而(生活)現實生活中的苦受,其實還有很多。比方說,我們都知道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生病,當然生病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經驗,所以病這件事情當然帶給我們的都是苦受。甚至我們可以說,再看看每一個人這個身體,從這個二三十歲壯年之後就逐漸走下坡了,那麼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越到後來你會越來越覺得說這個衰老真是難以承受,以前可以做的許多的事情,現在都沒辦法做了,體力也沒有辦法負荷,並且動不動就這裡酸痛、那裡酸痛,這裡毛病、那裡毛病,所以這些都是由於衰老所帶給我們的苦受。這些是所謂的苦受。
除了苦受跟樂受之外,還有所謂的這個「不苦不樂受」,或者另外一個方式講就是所謂的「捨受」,通常指的就是,我們一般來講我們沒有特別喜歡也沒有特別排斥的狀況。在修行上來講,有一些定中的狀況,其實也就是相應的所謂的捨受。就是當在定中覺到這些喜樂的一面,喜歡禪悅的覺受,之後呢又自己又覺得說:禪悅的覺受也不應該久久的沈溺、不應該執著,所以應該把眼前的禪悅的境界,把它給捨棄了再往前進一步,那個也可以把它叫作捨受的一部分。
所以受的本身呢我們可以說,總結來講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粗略所能感受到的基本上就是苦受、樂受還有不苦不樂受三樣。這個三樣的這個受呢,其實請各位自己去想一想看,這個受的這些心理作用,它有什麼樣的狀況呢?我們可以說當我們正在樂受的時候,原則上就沒有苦受;或者當我們在苦受的時候,原則上是沒有樂受,跟沒有所謂的不苦不樂受的;也就是說這個受的範圍按照我們剛才這樣的分類來講,其實在每一個時刻,其實都會只有一種受的現行。或許電視機前面有一些修行比較得力的、心思比較細膩的觀眾們,或許會說:「難道就一定是這三個不能夠同時出現嗎?好像有一些狀況,也是三個同時出現?」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儘管您的心思再怎麼細膩,當您的心思細到剎那剎那間的時候,這個覺受必然也都是只有一種受的心行會現行;如果有機會您在自己把您的心思定下來往內觀的時候,應該就可以察覺到這裡面微細的受的分別。
這個受的本身既然有這三類,並且三類的本身又不能夠同時現行,那就有一個有趣的推理我們可以知道,也就是說:受的本身,它是會有所改變、有所交替的。比方說,樂受本身也許享樂久了之後就變成苦受;又比方說呢不苦不樂受待久的時候,失去兩個覺受,久而久之又覺得說需要這個苦,又需要這個樂的覺受,那麼心裡有所希冀,這個時候又開始有一些個苦的覺受出來。所以這一些個心行呢表示受的本身,其實它並不是恆常的存在;當這個樂的受存在的時候,就沒有其他兩個受,當苦受存在的時候,也沒有其他兩個受。也就是受的心行,它是一個這個改變中現起的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這個就是我們對於受的跟大家解釋的地方。
當然就是說,這個是直接的先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受到的「受」來解說,但是實際上受呢可以指的有更細的受。比方說,我們說在唯識的這個五遍行的心所法裡面,那這個五遍行是: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指的就是在每一個心識的運作裡面,都一定有這個五個心的作用在。既然每一個這個心的現行都有這個作用在的話,表示說五遍行指的是非常非常微細的狀況。所以當我們提說「受」這個字,我們說五遍行裡面的觸、作意、受、想、思,雖然這個裡面也有所謂的「受」的字眼,可是在五遍行裡面的「受」,實際上指的是非常微細的「境界受」;那麼那個境界受,可能就要等我們修行得力之後,才能夠細觀裡面的境界受的內涵。這是先跟大家說有關受蘊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跟大家看是「想蘊」的部分,同樣的我們也從日常生活中,先帶著大家來看看,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想蘊的現行狀況是如何。我們要先說的是,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想」都是跟語言文字相應的「想」,這個想是比較粗糙的想,通常指的範圍。比方說,我們也許肚子餓了,我們說我們想吃飯,「想」吃飯;或者是說,我們吃完飯的時候,我們想要散散步,因為肚子太飽了,想起來走一走、散散步,這個是「想」;或者是說,我們想到哪裡去遊玩,這個也都是「想」。那麼這一些個「想」,它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它跟我們的語言文字是相應的,跟我們語言文字是相應的。這類型的東西,我們都把它叫作粗想。
那麼再來更細一點的「想」,我們把它叫作「心取相」的作用。也就是基本上就是,當我們的這個身體的五官,再加上我們最早在這一個系列的講次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的意根,加起來總共有六個根,當六根去攀緣這個六個境的時候、(六境的時候、)六塵的時候,心會因為攀緣的作用,會攝取這個相而現起心相。由這個現起的心相,接下來就開始有逐漸演變的心行,包含說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心相開始建構起概念;不只是更因為這個概念,開始建立起種種語言文字相應的名號、跟甚至是到後面的抽象的理念;比方說,我們到後面會認知到所謂的山河、男女,比方美醜、善惡等等,這一些東西它的根源都在於說,我們的心在面對之前的境界的時候,我們起了取相的作用,並且讓這個相在我們心裡面流注、建構、生起。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想比較細的部分。
當然跟前面的受一樣,那想有沒有更細的部分?也有,因為我們剛才說五遍行,我們說五遍行的內涵是:觸、作意、受、想、思;各位可以看到「想」在五遍行裡面也有,不過這個五遍行的這個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細。
總而言之就是想呢,最起碼我們最粗劣的,我們可以跟生活上許多許多「想」這個字的用法都連在一起,像我們剛才舉的想吃飯、想去哪裡等等。那麼這一些的想,其實各位平常在日常生活上,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些想其實是念念變異的。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想吃飯這件事情,很顯然地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我們會很想吃飯,可是當我們吃飯吃飯飽了之後,我們是不是就不想了呢?所以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的「想」來說,它的存在的範圍,其實也不過是就我們剛開始肚子餓的時候,甚至是我們開始吃飯的前半段的時間,後面當我們飽足的時候,我們就不想再吃了。所以從這樣子的一個例子,各位可以細細去觀行說,「想」這件事情,我們說日常生活的粗想這些事情,它是如何的變化。
從這裡呢其實各位就可以推知,可以知道、領略說:「想」這件事情,它的確是充滿了無常,它都不能維持很久的。如果您再繼續用功精進,讓心思再細膩一點的話,您將可以看到我們想的意念,心取相然後運作的這些作用,可以說真的是念念變異; 佛經上有說:好像猿猴,從一個樹上跳到另外一個樹上,這樣子來比喻。
我們在這個細相的想方面的運行也確實是如此,如果從那個方面呢,如果您能夠覺察、能夠體會到這樣子狀況的話,相信您對於「想」呢,「想」這個陰的無常性會有很深刻的體會。如果您如果對於這個裡面的無常性有深刻體會的話,必然就不需要對「想」這件事情太加以執著了。這個是想的部分。
那麼五陰呢,除了我們前面講的受想以及色跟識之外,那剩下的一個叫作「行陰」。「行陰」我們前面也約略有提到,就是可以對應到我們的身、口、意行:「身」,當然身行的部分,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各項的動作,包含了我們的行住坐臥,只要我們身體有所動作,都叫作身行的一部分。那麼口行呢,口行呢就是我們說話,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有意念,然後這個意念成形了,決定了然後再透過控制肌肉跟這個吐氣,然後就開始能夠說出話來,這個就是所謂的口行。身行口行之外,接下來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意行;意行表示,所表達是一個意念的,意念的行進。那其實我們在這個心識在運作的時候,很多時候心識的運作就如同,(我們打個比方說),就如同好像我們在看一個瀑布的水流一樣,這個水流在流的時候,這個水流裡面的每一個水的分子、每一個水的粒子呢,都隨著這個廣大的水流拚命的往下奔流;我們看瀑布的時候,會覺察到說因為水的這個粒子之間相接在一起流動之後形成一個瀑布的這個感覺,整個的這個感覺同樣的,我們的意呢——意行呢,其實它也是如此,但如果我們的心思夠細的話,我們會看到說,我們的這個意念其實在剎那剎那之間有很多的這個念頭,都是像剛才瀑布這樣這個一路的這樣流經過去,因為這樣輾轉的流經過去,所以我們把它叫作這個叫作意行——意的行經過程。
那麼從這裡來看,關於行陰的部分的話,我們應該也(能夠)很容易能夠體會到說行陰是多麼的無常。比方說,我們說身行跟口行來講,當然我們不管是我們的行住坐臥,或是說我們開口說話,當我們完成一個行為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相應的行就在那個點上就結束了,所以身行跟口行它的無常性應該是很容易去觀察的。那麼意行的這個無常性,意行的無常性——關於意的本身的無常性,我們可以說可以回歸到最直接最前面,我們跟大家說「意識在人間的話,有五種狀況會斷滅」這個情況去觀察、去體會。比方說在我們睡熟了之後,意識不現起,那麼那個時候,意識就沒有所謂的這個變遷的過程,沒有所謂的行進的過程,那個時候意識就沒有所謂的行;所以從這個方面,可以從意識方面的暫斷現象去觀察到說意行的本身的無常性。
再回過頭來講「行」的本身,其實也有更細的行,像我們剛才講意念有如瀑布那樣子,那個就是比較細部的、細緻的這個意行。然而像「身行」有沒有像比較細的身行呢?其實也有比較細的身行,我們剛才講的行住坐臥是一種很粗劣的身行,可是我們身體的運行,比方說我們的呼吸,這個也是一個很微細、很微細的身行;這個呼吸本身,當然就我們現在一般的日常經驗來講,我們會覺得說:這個呼吸這個現象其實一直都在,只要我們是活著的話,這個呼吸是一直都在,這個身行一直都持續著,怎麼會有呼吸有暫斷的現象?其實不然!因為這個在禪定的境界來講,如果是到了四禪的境界的時候,就已經是息脈俱斷——息脈的息脈俱斷的息這個字講的就是我們的氣息、我們的呼吸。換句話說,在這個四禪的境界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沒有呼吸了,不需要呼吸去維持這個生命,所以連呼吸這樣微細的身行其實本身也是短暫無常的。
從這裡就相信各位菩薩就比較容易去觀行,說行到底是怎麼樣的虛妄不實;以至於說,我們不需要去執著行的種種。包含說,我們不需要去執著身體應該要怎麼樣的讓它這個永遠保持年輕健康,因為我們都知道說,八九十年乃至於百年之後,這個身體終歸是灰飛煙滅。所以像這樣子的觀行,就可以讓我們對行陰的本身有更深的體悟跟了解。
除了這個上面以上講的,約略我們就已經從色、識、受、想、行這五項東西跟大家介紹了五陰的內涵。這個五陰的內涵呢,希望大家在聽到這些內涵的時候,要能夠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先仔細去觀行;比方說您要先去觀行「想」,這個想陰這件事情,那想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麼作用?它是怎麼生起?然後它又是怎麼滅盡的?那這些把這些過程呢,每一個時刻都去體會的話,自然而然能夠對想陰的內涵有很深的體悟,並且能夠真的能夠體會到它的無常性跟虛妄性。同樣的對於其他的每一個陰,也都要作這樣的觀行。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我們所謂的修行精進,也就是說我們要能夠斷煩惱、斷三縛結、斷我見的話,就是要在這些地方要下手、著力要用功的地方。
我們上次也跟大家提到,當我們在講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陰的時候,我們也跟大家提到說,為什麼一開始就先說色蘊跟識蘊?因為受、想、行三個蘊是基於色蘊跟識蘊的運作而來。色蘊的內涵呢大家比較容易掌握,可是識蘊呢就是裡面非常關鍵的,這個剛好就是我們從這個系列的講次,一開始就跟大家說「意識是特別重要」的這個道理是一致的。所以關於識蘊的部分呢,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精進用功,把它了解的很清楚。
那這個部分,我們在今天的講次裡面,最後再跟大家提醒識蘊。我們說識陰的本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項對於境界的了別、境界的分別。這些分別呢,我們會在下一次講次裡面再跟大家談識蘊的時候,繼續依照剛才我們講的眼、耳、鼻、舌、身、意,繼續去跟大家分辨清楚,並且我們要從另外一個方面,從四聖諦的苦、集、滅、道,四個方面來跟大家講識蘊是要如何觀行。
所以今天請大家先記住識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的分類狀況,詳細的部分我們留到下一次再說。今天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