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體究

第58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第二個科目,我們要講的是:「隨時隨地體究」。

比如說,參究自心如來這件事情,並不是有分作早上晚上,或是吃飯或非吃飯,或是說其他的時間,除非你意識心是斷滅的,就是說你睡眠的時候,當然你沒有辦法再去體究祂,因為要依持著這個意識心,然後才能夠抓到這個真心。到底這個真心在哪裡,你並不是想要從各個形體、各個相貌這樣去觀察,這樣就對了,有時候這觸證就是一剎那的。既然是一剎那,那就沒有辦法說它一定有什麼樣的程序。所以這也使得很多人,他覺得:「你們佛門中說的證悟都各說各話,甚至你們公案寫得都很無厘頭,好像我隨便胡說就可以。」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公案它有它的方便,但我們不會介紹這一塊

我們要說,到底你的根性是不是適合來作參究、體究念佛這件事情,這些都還牽涉到你對於「思」這個修學上你是怎麼想的。譬如說,有人讀了善知識的書籍以後,他想:「我都懂了,這好簡單啊!你就講如來藏嘛,一切萬法都祂出生的,從頭到尾就是這樣。」可是他實際上呢,自己卻沒辦法宣說。因此,如果今天你已經能夠這樣踏入講堂來修學,或是說已經能夠知道善知識的書籍是這樣,但是因為你有一些狀況沒有辦法前進到這個地方,或是就近有個講堂,你是可以在家裡面自己熏習,然而真要說就貿然進入體究念佛,這樣可能太早了一點!所謂的「思」是要最後產生一個「思決定」,前面這個思是屬於思惟的思,後面的思是要作決定的,比如說「聞思修證」這個思,你是要作思考、推理、推演。那跟善知識的書籍有什麼關係呢?比如說,你能夠隨時隨地參究、體究是要依止於善知識,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想到什麼就在那裡自己玩弄起來,這樣不是佛法。佛法從來不是這樣,這樣離群索居,然後自己以為自己懂的。

那所謂的「思」就是說,你可以選一本善知識的書籍,假如說你覺得都很難,你覺得哪一本已經算是對你來說最簡單的那一本,你就把這本開始閱讀。閱讀個一兩次以後,你就嘗試著,所謂嘗試是什麼呢?就把它攤開來,然後用你的話來講,不過你是要照著書上來講,不是請你說直接闔起來講,因為闔起來講又有人覺得「哇!不知道要講什麼!」等到說你可以這樣,每一頁你都可以這樣講,大概都講過一遍。如果沒有的話,就隨便抽多少頁達到這本書的五分之一的頁數,這樣你都可以覺得「我講得不錯!」就是說,「我的字、我的文句跟善知識所說的很接近,當然有一些是不太一樣的,然後有一些我會濃縮,有一些我會添加。」對!這樣才是你自己說的話,不可能每句話都一樣,每句話都一樣就不需作這功課了。

再來呢,再來就是你要從這個你所閱讀過後的地方開始做一些簡擇,簡擇就是把一些綱要能夠寫出來,或是把它說出來,知道這地方的綱要是什麼。比如說,你要產生能夠作「總持」的一個預備,這「總持」有點類似,只能說有點類似,但因為佛法的方法是不離開世間法,佛法也是貫串的。這樣類似的方法是什麼?你先要用綱要先出來,所以接下來,你就把綱要大概的寫,然後在講的時候記得,就可以按照這個綱要把它突顯出來;或是說把很重要的法句——所謂的法句,就是說哪一個句子最重要,就是句子,就是核心,根據這句子取出來——假如說你沒辦法寫綱要,然後就是從法句然後變成綱要。那你都還是看書講,千萬這時候你就不要躐等,所以一下子就想要求快。等到你已經覺得都差不多了,接下來你就自己就可以馬上闔起書來講,也不一定;你可以說把書把它遮一半,什麼叫遮一半你知道嗎?或是說把你寫的法句然後重謄一張在紙上,放在旁邊,這時候你可以兩邊看,書遮一半讓你看到一些字,或是遮了一些讓你看到一些字。那你還是看書,可是你沒有看到全部的內容,可是透過這樣少分你就有一些印象,知道說接下來我應該說些什麼,有一些法就會開始開始地冒出來。什麼法呢?就是你過去生所熏習的法,因為在你這麼迫切需要的時候,你的末那等等就可以去緣它,把過去生這些熏習的知識、般若的知見拉出來用,這時候你就可以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契入。等到你覺得自己也不錯了,你書就可以闔起來,可是綱要還是要在,然後或是說重要的法句還是在,這樣練習。練習完這樣還可以的時候,你就連這個法句子,這又要講特別好也把它拿掉,就只剩下綱要,就是說一兩個字、兩三個字。然後等到都可以了,你就把每一頁每一頁的綱要把它串起來,這樣就像是一條線,這條線就可以將來讓你作為提綱挈領用。提綱挈領是什麼?我們穿衣服就是把領口這個地方拉動一下,這衣服就會豎起來了,你就可以穿上這衣服沒有問題,所以提綱挈領就是這樣。然後在這過程中,你要可以開始簡擇,簡擇一樣呢這個地方你就要能夠思惟,不過思惟的時候有時候要兩個方面的,一個是用說,一個是用寫,這個又有點不太一樣,不過方法情況也是很類似。你看到第一行,譬如這段落的第一行,看到第一行,這時候你就知道我想要寫些什麼,我想要把一些東西說出來,一個是用說的。但是在某個情況下,還是建議能夠說、能夠寫,分開來做是好的。你說:「那我寫的時候,我要寫在哪裡?」沒關係,你就寫在書本上,因為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他有悲心,他覺得說:「我的書,你可以在上面作筆記,可以作等等,這樣沒有問題。」因此,你就可以把你的想法一直寫。如果是說這種情況下的話,你寫得不夠多,你就看第二行,這樣如果還不行,你就看第三行,依次讓你的理路更為的清晰、脈絡更加的完整,這就是「思」。

「思」的功課作完了,你要產生很重大的決定,就是說,你對於這個法義上沒有疑問了。乃至於說,《念佛三昧修學次第》因為它的難度不是非常高,所以你也可以因為你對於善知識的信心,就把整本書一下子就讀完。因為這個比較像是行門,行門它跟解門是不一樣的,解門的話呢,你就要不斷地思惟,行門就是要說作修行,當然知解的地方,廣義來說也是包含在行門裡面。我們要特別要說的是,如果說《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你閱讀,那你閱讀起來應該很快,甚至這個脈絡你可以抓得出來,到時候你再聽這些善知識們、親教師們的說法的時候,你會更掌握出其中的重點,因為不會大家講的講法的一文一字都會一樣的。這就是思。

那「思」呢沒有修是不行的,所以當你這地方很篤定以後,你也覺得沒問題了,對於世間的話,因為你觀行過了所以看破了,而不是因為有人跟你講要放下、要看破。因為他跟你講的這兩個字、這兩個字、這兩個字這樣兜起來以後,你就說「我放下!」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須要自己用自己的五識,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這樣子去體觸,通常鼻舌這兩個一個處理食物,一個處理香氣、香臭,所以它們比較用不著,然後你儘量要用你的見聞來了解你所觀察的法。所以透過觀察的法,你一切的就慢慢死心了,因為你發現就算是你怎麼愛戀的事物,不管是有情乃至於是無情,他們都有缺點,這就叫娑婆。說這個人,他什麼都好,可是……哪些不好,所以你就會心裡有數;這個東西啊非常漂亮……可是啊,它就是有些缺點,不耐用!等等。所以最後你慢慢想:「我幹嘛去受用這些種種東西呢?因為我的死期啊也快到了!可是想來我應該高興啊!因為我學佛念佛,我知道這樣殊勝的念佛法門不是只有持名念佛法門,我往生已經沒問題了,我憶佛已經練到這憶佛念完全在,而且我感覺佛就跟我這樣的有感應。」不過,這感應你千萬不要把它形體化,因為形體化的話就有鬼神、大力鬼神他會來找你,因為你喜歡看見佛身,有大力鬼神他可以變化成佛身,他一找你,你就麻煩了。你想「佛來了!」你就趕快做什麼……其實你不要這樣想,因為念佛人也不求感應的。念佛人最後什麼時候要感應?臨終的時候感應。

所以念佛人在所有人裡面,他也是一個大丈夫!因為他一生老老實實念佛,從來沒有什麼非分之想,你叫他持戒他就持戒,你倒過來說:「你布施好不好?」他一聽很慚愧:「我沒有什麼布施。」然後他隔天他怎麼作呢?他就一大早就來道場幫忙,因為他沒有什麼錢,他就用他的力氣來,然後等到作好了以後他才去上班或是等等。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表現,可以知道念佛人真是勇氣十足,雖然他一生看不見佛,然後他也不奢求看見佛,一直到他命終連點感應都沒有,他也無所謂,他也老老實實。所以這個法門非常難信,因為眾生——就像吃啊,他要一嘗到食物要有食物的味道,他一碰到境界要有境界的受用;可是這念佛就是一輩子就過去了,受用就在臨終的時候等 佛來接引,所以這樣是難得可貴。難得可貴的之下,你就要往體究念佛這地方來繼續走,因為體究念佛可以讓你往生品位高,可以讓你不辜負諸佛菩薩的苦心。

所以我們來看看,你若在隨時隨地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回到這話裏來——如果工作有危險,譬如說,你要在高空上、吊纜上,或是現在如果你打一個失神,那別人就會受到影響,比如說你開計程車,或是呢你開各種的交通運輸工具,這你就不方便作體究。甚至如果說你沒有辦法可以把手邊的事情照顧好,那你也不要看話頭,因為這樣的話有風險。如果說你已經功夫太好了,一下子就進入整個疑情裡面,你已經在參究裡面出不來了,這時候就很抱歉,你一定要捨棄這個疑情,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所有的乘客或是會受你影響的人,他們的生命可能會有擔憂。如果今天你是一個人走在路上那可能還好,因為我們這樣的話不會心裡面有另外一層的注意力要罣礙,通常你要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大部分閃得過。所以建議你如果是要在戶外作體究念佛,必須要說那個工作要很輕鬆,最重要的要沒有危險性。如果說一大早,你可以在附近的公園、運動場或是學校,或是馬路儘量你不要靠近紅綠燈那裡,這樣來作體究念佛。甚至說,體究念佛你在家裡也是可以,只是說家裡也不一定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場所,體究念佛本身是要念頭能夠收攝,可是它也要能夠從動中的定力來著手,不是叫你又回去打坐。所以這個地方要請大家能夠注意自己的身心安全。

然後對一個在體究念佛的人來說,這個長劫或是短劫,這地方都不用特別在意。因為即使說你有信心,然後你不開悟也沒有關係。因為什麼?因為要的菩薩不是你所想的開悟才是最好的。你說:「這點就不懂了。」那你說:「那我能夠參究,能夠很快的把這功夫作上來,然後很快的開悟不是很好嗎?」好是好,可是諸佛要的是很特別的,諸佛的是要菩薩的種性!你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因為下輩子你再來,你還不是一樣沒有悟!你有胎昧啊,除非你已經突破胎昧,然後發起一些三昧,有一些神通境界才知道「我是某某人,我上輩子開悟過,原來我悟的是這樣」。如果不是,那你呢還不是要重新再來。不過老實的人他好處,因為他安分,他隨時隨地參,是因為善知識囑咐他:「你要參啊!你不能夠說修學的時間不足。」他會說:「對啊……」可是他不會去想說修學時間不足會怎麼樣。我們今天就說,聞思修這個時間在佛法中都是長劫,你只要想看,這個印度 佛陀示現滅度之後,一千年之間只有二十八位祖師證悟找到自心如來自性彌陀,找到他的法身佛。那要請問:那其他的人沒有出家嗎?有啊!出家的人真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是說因為典籍上沒有記載這些人——這些祖師們,有可能他們也有其他的弟子開悟,或是等等或是已經開悟,這也這有可能,我們算幾百人好了。可是以前的有那麼多人出家,又不是只有一代,一千年中有二十八代,所以有二十八代祖師,或是說少一點二十代。因此你就想:開悟不是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沒有關係,你就心安止在這種地方繼續地用功就可以了,然後佛會施設種種方便,至少說你的定力會提上來,有時候甚至你在臨終的一個境界裡面,一晃眼你就開悟了。所以開悟呢,它本身並不是你修學的終點,所以你要有這樣的認知。

開悟你還沒有真正叫作「得」。你又說:「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法華經》有說,「聞思修證」要「得」。「可是說證,我一剎那就證悟了啊!你不是這樣說嗎?」對呀!可是你的心沒有辦法安止,那就根本不可能「得」,因為你會退轉。所謂退轉是說,你覺得這個心沒有什麼,你或是說你覺得這個心還不是真的,或是你覺得說一定還有別種說法等等,這樣你就會放棄,甚至說對大乘經典你會毀謗。那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啊!所以這世間多的是從佛菩提道退轉的,就因為修的時劫不夠長、不夠敦厚。那你說:「那我在這個世間修,也不夠長,因為我這樣修的話頂多一輩子。」千萬不要小看這一輩子,因為這一輩子在你的人生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因為我們如果把眼光放得很遠,看到未來 彌勒佛出世,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假如說你還發願再來,發願再來的話,你呢一樣會先聽 彌勒佛來說小乘法,這時候你會證得什麼?以你這樣的篤行認真修學,你會很快的就能夠成就了阿羅漢果;就算沒有,你也可以成就三果,三果你至少有初禪啊,有初禪就遠離欲界愛。等到 佛陀來繼續說,彌勒佛說這大乘法的時候,你會迴小向大,這時候你對於證悟這個如來藏心你有相當相當的信心。因為什麼?你在這最困難的時節,在 佛陀(釋迦牟尼佛)滅度——示現滅度之後的千年以後的末法時節,你一樣專心一意的修學,而且你從來沒有像其他的人認為說「大乘是後人編纂的」這樣的胡說,你對於佛是虔誠的禮拜、虔誠的信受,所以在 彌勒佛的時候,你就有很好的因緣,甚至說睡個夢你就證悟了,或是才要參究就證悟了,這個在現今在教團裡面,在正覺教團裡面就有這樣的例子。

所以證悟祂並不困難,重點是你發心是什麼。如果說你發菩薩心,佛陀覺得你的種性已經算不錯了,雖然沒有辦法作入地的等等,或是也不到迴向位,甚至也不到十行位,可是佛法需要人來鼎力協助,又可以讓大家道業能夠增上,這時候佛就會讓你可以很迅速的證悟。所以隨時隨地的體究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我們今天大概要說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再繼續把沒有完成的八個科目來繼續作宣說。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體究念佛!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