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9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為大家介紹略述念佛種類(三)。
上一個單元,我們為大家介紹在《佛藏經》上面所說的「念法身佛」是言語道斷,過出諸念,不可得念。
那我們說到這個是「過出諸念,不可得念。」也就是說諸佛的法身是心行處滅。為什麼說諸佛法身是心行處滅呢?因為法身祂是第八識真如,祂不是七轉識的見聞覺知,所以這個法身祂就沒有七轉識的心行心念,因此法身祂是無念、無分別,因此諸佛法身心行處滅,一切心念不可得;一切心念不可得,也就是說法身沒有念,法身不會念。
在這裡我們要稍微來了解一下,法身沒有哪些念?法身又不會念哪些?我們知道眾生的心就是七轉識的見聞覺知心。這些心有哪些念?眾生的心最喜歡念什麼?就是念五欲啊,眾生的心一向喜歡在財、色、名、食、睡上面去攀緣、貪愛、執著,在上面起心動念,所以眾生的心就是最喜歡念五欲;那除了五欲之外,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六塵上面去攀緣,然後去分別、去執著,所以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起心動念。可是法身統統沒有這些念,法身也不會去念這一些。那眾生的心就是喜歡念五欲、念六塵,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
那為什麼說眾生的心喜歡念五陰呢?因為,譬如說念色陰:也就是說這個覺知心一向喜歡念眾生的色身。喜歡去注意我們的身體,這個是好的身體或是不好的身體;喜歡去分別、喜歡去貪愛、喜歡去執著,如果這個身體好的話就很喜歡,如果這個身體有生病的話就很憂慮、有恐懼、有不安,所以眾生的心念也一向喜歡在這個色陰上面去攀緣,去起心動念,這個就是念色陰。再來念受陰: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種種的覺受上面去分別,一向喜歡這個分別;現在是苦受、樂受、憂受或是喜受,然後在那裡面起心動念,貪愛執著,所以這個也是屬於眾生心所念的法,這個就是念受陰。再來念想陰:眾生無始劫來,心就一直在打妄想,不止在五欲上面,不止在六塵上面,在一切的世間境界上面,無量無邊的虛妄想——大想,小想,不斷的在想,這個就是念想陰。那另外眾生也喜歡念行陰:也就是說不斷的在想,起心動念,要怎麼樣去造作種種的身口意行,來成就自己的這些貪欲,這個就是念行陰;不斷的要去造作種種的身行、口行、意行,這個就是念行陰。那什麼是念識陰:眾生一向喜歡在境界上面起分別,起眼識的分別、耳識的分別乃至意識的分別,這個就是念識陰。眾生的心,只要睡覺醒來的時候就一直在分別,乃至在睡覺做夢的時候也是在分別,這些都是不斷的在念這個識陰。
所以眾生就是無始劫來,這些心念始終都是在蘊、處、界裡面不斷的打轉,不斷的起念、動念。可是法身沒有這些念,法身也不會去念這些。所有三界六道的念,都是屬於眾生覺知心的念,統統不是屬於法身的念,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清楚。這些蘊處界三界六道的念,都是落在這個二邊上面,也就是說落在有無、好壞、得失的兩邊,眾生的心一向都喜歡在這個二邊上面去取相分別,在有無、好壞、得失上面去念,可是法身從來不會在這個二邊上面去取相分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所以眾生心有念,法身沒有念;眾生心會念,法身不會念,這個道理也應該清楚。因此法身就沒有這些念,法身不會去念這一些,因此法身這裡說「過出諸念,不可得念。」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念法身佛的時候,要能夠過出諸念,不可得念,這樣來修學才是念法身佛。
再來,「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佛藏經》卷一。為什麼說一切諸念皆寂滅相?也就是說,法身祂是離見聞覺知的。也就是說法身沒有一切覺知分別,沒有一切這一些心念、心的念,所以一切覺知心的心行都寂滅的境界,才是法身的境界;一切覺知心的心念都寂滅的境界,才是法身的境界;所以一切諸念都寂滅的境界,就是法身的境界;因此這裡說這個一切諸念皆寂滅相,就是指念法身佛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是一切諸念皆寂滅相的境界。能夠這樣「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就是修習念法身佛。隨順這些法,隨順哪些法?隨順剛剛所說的這個:法身不念一切法、法身不得一切法、法身離一切相,能夠隨順這樣不念一切法、不得一切法、離一切相來念佛,就是念法身佛的修習。所以念法身佛確實是無相念佛,要離一切相而念,這個才是念法身佛。
再來,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有說:【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悉如電光,……知一切佛皆悉如幻,……知一切佛音聲如響。】——《華嚴經》〈入法界品〉第34之3。
這段《華嚴經》的經文說,這個如來沒有來這個地方,我也沒有去到如來的處所,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真實的佛、真正的佛就是法身佛。因為法身佛無形無相,你不可以說祂有來這個娑婆世界,你也不可以說我有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真正的法、真正的佛是法身佛,無形無相,所以沒有來去。那真正的我,就是眾生,他也是這個法身,他的法身也是無形無相,也沒有來去,所以佛沒有來這個地方,沒有來這個世界,我們也沒有到佛的世界去,這樣才是真正的法身。
再來,要「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悉如電光,知一切佛悉如夢幻,知一切佛音聲如響。」也就是說,雖然佛、法身佛無形無相,沒有來去,可是法身隨順眾生得度的因緣會變現;也就是諸佛的法身隨順眾生得度的因緣不同,能夠變現應身佛、化身佛,還有報身佛的不同,來利樂眾生度化有情。可是這三種佛是有形有相的,也是有為造作之法,也是隨眾生得度因緣而變現的,所以還不是真正的佛。所以這三種佛在這裡就說,這一些佛都是猶如電光一般、猶如夢幻泡影一般、猶如鼓響一般是虛幻不實的,這個就是有相的佛,跟無形無相的法身佛是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在這裡也清楚到——念法身佛就是要離一切相來念,這個就是無相念佛。
但是要能夠真正念到法身佛,必須要親證法身。如果還沒有證悟到法身真如,那這樣的修學——這個無相念佛,這個就是屬於因地無相念佛;因地無相念佛不是真實的無相、不是真正的念法身佛的無相念佛。這一種因地無相念佛,是以佛號的意思來念;是根源於佛號的意象來念;或是以這個佛的種種因地菩薩行以及祂的大願;或是果地的種種功德莊嚴總體印象來念;有時候純粹是出於至心的想念、思念的念頭來念,所以這一種因地的無相念佛不是念真實的佛,因為還沒有親證法身真如的緣故,所以稱為因地無相念佛。
這一種無相念佛是相對於世俗所認知的有相來說無相,為什麼這樣說呢?一般念佛法門都有音聲有形像,譬如說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這些都是有相的念佛。無相的念佛就是在心裡面去憶念、去想念,遠離世間的種種有相來念,這個就稱為無相念佛。各位不要認為這個無相念佛是很高深的,是很遙遠而不可及的,這是錯誤的觀念。
這個無相念佛其實是很平易近人的,而且是在我們的周圍裡面垂手可得的;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夠清楚能夠明白:這個無相念佛就好像母親在想念兒女一樣,或是兒女在想念母親一般。當那個母親在想念兒女,當她想得很入神的時候,當她想念得很專注的時候,雖然沒有語言、文字、聲音、也沒有形像,但是她想念兒女的念卻是念念分明——清楚明白她所想的是誰,她所思念的是誰,所以這樣的母親想念兒女,兒女想念母親,然後想得入神,想得很專注的時候,這樣的一個無相的沒有聲音、沒有形像的這個憶念、想念、思念,這個就是無相的念。用這個念來念佛,這個就是無相念佛,這個就是因地無相念佛。所以各位不要覺得這個無相念佛是很高深的,是可望不可及的,不是,是很平凡的很平易近人的。
那這一種念佛的方法,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的,只是被許多的念佛人所忽略了,因此失去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緣。其實這一種無相念佛就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圓通法門」。這一種無相的憶佛念佛有一個好處,它就是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為什麼呢?因為當一個人專註的在無相憶佛念佛的時候,他的眼根眼識不會攀緣色塵、耳根耳識不會攀緣聲塵、鼻根鼻識不會攀緣香塵、舌根舌識不會攀緣味塵、身根身識不會攀緣觸塵,乃至意根意識不會攀緣五塵上面的法塵。所以這時候能夠「都攝六根」,那因為能夠都攝六根的時候就能夠離相,就能夠無相,這時候才是真正的清淨。我們說清淨的心、清淨的念是什麼?有相的念還不是真正的清淨,唯有無相的心、無相的念才是真實的清淨。所以當都攝六根的時候,這時候能夠離一切六塵的相,所以這個時候就稱為無相的清淨心。只要這樣的念繼續不斷,就是淨念相續。這樣來念佛,最後就可以成就念佛三昧。
接下來,我們介紹這個修學無相念佛法門應該注意的事項,還有一般的過程。第一、要消除慢心,要除掉慢心。有些人認為修學佛法就是應該要求明心見性,所以他比較輕視念佛;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要多研究經典,然後知道很多佛法的名相,因此他就比較不喜歡來念佛;或是有些人認為學佛就是要打坐修習定,這樣才能夠有種種的境界,才能夠有種種的神通感應,他認為這樣才是比較殊勝,因此就比較輕視這個念佛,這個就比較沒有因緣來修學這個無相念佛。話說回來,雖然參禪能夠明心見性,這個是很殊勝沒有錯,可是我們要想一下,如果參禪的人沒有功夫的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參禪,其實是跟禪了不相干;因為沒有功夫的緣故,他的心就很粗糙很散亂,心不細膩。當一個粗糙的心、散亂的心、不細膩的心,他怎麼可能有因緣去證悟那個很微細很微妙的真心如來藏呢?幾乎沒有因緣,所以他就沒有因緣能夠證悟,沒辦法明心見性。如果他學會了無相念佛這門功夫,他就會懂得怎麼樣去看話頭,會看話頭以後他就漸漸知道要怎麼樣去參話頭,甚至怎麼樣去參公案,那這樣才是真正的參禪。
所以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可以幫助末法時代的眾生來參禪,也可以幫助念佛人得念佛三昧。因為剛剛我們有說,就是剛剛所說的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裡面所說的,如果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可以入三摩地。這個無相念佛,就是能夠都攝六根;剛剛我們也說了,能夠讓這個六根六識不會攀緣六塵,然後這個沒有相的,沒有六塵相的這個心、這個念就是真正清淨的念,以這樣一個清淨心清淨念來念佛,就能夠入三摩地,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因此我們說這個可以幫助念佛人得念佛三昧,也就是這個緣故。所以各位不要小看這個好像母親在想念兒女的那個念,或是兒女在想念母親的那個念,只要把那個念稍微慢慢的轉變一下,然後想得很傳神、想得很深入的話,這時候就是無相的念。
這個無相的念可以幫助我們來念佛,可以幫助我們來成就這個清淨念佛,一心念佛,念佛三昧。也有些人覺得修學佛法,應該廣泛研究經典,然後因為研究經典能夠了知佛法的種種名相,然後他就以此為樂,成為知解宗徒,因此他就不肯來學這個無相念佛。這一些也都是因為慢心而生的障礙,都是因為慢心而生起的障礙,這個就要除掉。我們要修學這個無相念佛,就是要除掉這個慢心。
再來,還要除掉疑心。如果想修學無相念佛,要除掉疑心。也就是有些人懷疑「究竟有沒有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因為一般我們所說的念佛,通常要有名字,要有形像,如果沒有名號沒有形像,那怎麼能夠念到佛呢?所以他懷疑,懷疑說這個法門可能不是佛法。那是因為這個人他對佛法的修學功夫還不夠,也就是沒有定力,智慧還沒發起,不能夠真正了解到淨土三經或是淨土五經裡面所說念佛的真正的意旨;或是沒辦法了解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講的念佛的真正的意旨,誤以為有相才能夠念佛,因此對無相念佛這個法門生起了疑心,有了疑心就沒辦法修學這個法門,或是你即使來修學無相念佛也不容易成就,這個就是疑心的障礙,所以要除掉疑心。
再來,要儘量消滅覺觀攀緣的心。一般眾生總是喜歡攀緣於種種的覺觀,總是喜歡在六塵裡面去攀緣。因此覺觀攀緣的關係,就會使五欲、使善惡、好壞、得失的這些妄想妄念,一直根深柢固的盤據在我們心中,因此沒辦法專心來修學這個無相念佛。因此我們要儘量消滅覺觀攀緣的心,也就是說,心不要去攀緣覺觀。當我們在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的時候,應該避免起種種的攀緣、起種種的覺觀攀緣,然後不會讓這個妄念妄想紛飛,不會讓這種妄念一直根深柢固盤據在我們心中,這樣才不會說,心裡面都是妄想妄念,沒辦法專心來修學。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