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行之三——深解第一義知見

第24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念佛法門系列的節目!我們按照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論著的內涵進行課程,今天我主要說明的課程進度乃是理行的第三個資糧,就是深解第一義的知見。上一節課,我們為大家說明建立正確定的知見的重要,這一節我們要從第三個資糧——深解第一義知見,來說明體究念佛理行的資糧。

我們要深解第一義的知見,那就是應該要去閱讀大乘了義的經典,因為我們要體究念佛,就先要知道這個第一義的大概內容是什麼,要知道什麼叫做自性彌陀。如果要體究念佛的人,他不了解什麼叫作自性彌陀相關的知見,那他就一定會著相——落入五受陰當中而不自知——他會在相裡面去找自性彌陀,這樣終究是找不到!因為自性彌陀又叫做真如、佛性、阿賴耶識、第八識……種種的名字,在經典當中,祂有種種的名稱。這個真如佛性雖然不離一切的相,但是一切的相卻不是真如佛性。經典中告訴我們說:真如佛性的體性乃是無相而不離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當你無法親見自性彌陀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見的人看到經典中說空,就以為是一切法空——斷滅了以後什麼統統都沒有的空,這是斷滅的空,以為一切滅掉、一切變成了虛空,就是經典中所說的空性。其實這個空不是真如所說的空,這個空其實叫作頑空、斷滅的空、惡取的空,這樣就變成斷滅論的外道去了,那就是對於第一義的知見不夠!也就是說他沒有具足體究念佛應該有的第一義知見,也就是他對於慧的知見也不具足。所以要體究念佛之前,必須要先知解第一義的知見,而且是正確的知見。

那麼什麼是第一義的知見呢?也就是了義,了達法界實相的真實義!第一義說的就是空性,但是卻不是斷滅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第一義乃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根源;我們稱之為真如、真心、自性彌陀、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祂有許多的名稱,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有情的法界實相心;祂是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

對於沒有具足知見的新學菩薩來說,當他聽到善知識說明第一義的知見的時候,他因為無明顛倒的原因,就會錯計、害怕而畏懼。當他聽到《金剛經》中有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這些經文的開示,他就想「那到最後連一法都沒有,那該怎麼辦?」因此他心中生起了煩惱;他就想:「如果修行修到後來什麼都沒有,那修行修個什麼呢?」這個現象就是因為他缺乏了解第一義正確知見。

若一個修行人,他能夠深入了解第一義的知見,而且非常理性而不害怕的人,這就表示他過去生種下了很多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就表示他是與了義的法門有緣的。如果我們又具足我們前面課程所說的相關資糧,也具足了該有的動中定力——也就是看話頭、思惟觀,又有實證的善知識幫忙開示的因緣,那他就能夠在近劫之中有實證的機會。

有的念佛人有了錯誤的觀念認為,以為念佛法門就只有往生極樂世界而已。其實淨土法門並不是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或諸佛淨土就算成就了!因為淨土法門的修行,其實是函蓋了聖道門,具足了各種佛法,一切佛法的修行結果,全部都可以匯歸到淨土。持名念佛的而不能深解第一義的人,在經典記載,他只能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而已,但是不至於下品往生。

而有的法師誤會了九品往生的內容,因此他就很消極的跟大家講(說):「我這些徒弟只要有一個二個能夠下品往生,我就很高興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他的徒弟們都是肯認真念佛又不造惡,這樣的念佛人怎麼會是下品往生呢?如果他們能將善根迴向發願往生極樂國土,雖然他們沒有進入體究念佛的地步,他們沒有建立第一義的正確知見,那他們應該也是可以得到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如果有修學禪法,或者體究念佛的法,而沒有證悟的話,他發願往生極樂,並且他是不毀謗大乘、不毀謗正法、不毀謗聖人;雖然他沒有悟,但是他還是可以得到上品中生。如果真悟了,已經親見了自性彌陀,那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在往生見佛後蒙佛開示加持,就立刻得證無生法忍。這樣的修行法門非常的殊勝,遠超過於許多那些誤會的念佛法門。

我們舉個例子來講,例如選擇本願持名念佛法門,他們只有選擇 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中的其中一個願,而排斥 彌陀世尊其他的四十七個大願,但是其他四十七願也是 阿彌陀佛的大願啊!也是祂的本願!不能單取其中一願而排斥 阿彌陀佛其餘四十七個本在因地已發的大願,否則即是排斥 阿彌陀佛更多的本願,成為抵制 阿彌陀佛其他四十七個大願的惡人!也不要排斥其他的佛法的修行,否則就會變成了謗法,這樣是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為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無法攝受毀謗正法、毀謗賢聖的人!

近代也有許多人誤會淨土法門的內涵,不知道還有體究念佛,不知道體究念佛就是淨土法門中的禪法,因此他們獨獨尊崇淨土而排斥禪法,也就是說,這些人乃是排斥體究念佛的。其實他們這樣的主張,並不是真正的在尊崇淨土法門,而是他們只是在尊崇持名念佛的法門而已。因為這些人對於念佛的知見缺乏,對於經教的了解又是偏狹,所以他們不明白淨土與禪的關係,也不明白淨土一門其實也函蓋了聖道門;淨土法門中還有體究念佛,還有實相念佛,這些都是與聖道門有關的!

另外,有一些念佛人,也有某些錯誤的觀念:他以為往生極樂世界就不用修行了,以為到了極樂世界安樂國那邊,最後花開見佛悟無生,或者隨即證悟無生法忍以後,就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但是事實不是這樣,因為花開見佛時為何能夠悟無生呢?為何上品上生的人能夠馬上悟入無生法忍?這當中有許多相關的知見需要了解。

經典中開示,當行者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花開見佛的同時,你可以證悟無生忍,或者證悟無生法忍,那是因為 彌陀世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兩位大菩薩向我們加持開示到底什麼是真心。佛菩薩為我們開示第一義的意旨,我們當下能夠現觀了解,才能夠悟入無生忍。但是悟入了以後,還有許多的法要學,因為畢竟還沒有成佛,雖然是不退菩薩為伴侶,但是離成佛的距離還是很遠,因此在極樂世界還是要繼續修行增上,不是去到那邊就沒有事了,就一切結束了!如果認為去了極樂以後就沒有事,那就是他對於往生極樂應該有的智慧知見不夠,所以誤會了經典中的意思。

我們看經典是怎麼說,《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 有這樣的開示,祂怎麼說:

【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者,中有在地誦經者,中有在地說經者,中有在地口受經者,中有在地聽經者,中有在地念經者,中有在地思道者,中有在地坐禪一心者,中有在地經行者;中有在虛空中講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誦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說經者,中有在虛空中口受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聽經者,中有在虛空中念經者,中有在虛空中思念道者,中有在虛空中坐禪一心者,中有在虛空中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中有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中有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中有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則得阿惟越致菩薩;菩薩、阿羅漢各自說經行道,皆悉得道,莫不歡喜踴躍者。】——《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

我們從這一段 佛的經文開示,就可以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眾生隨著各人所應該繼續修行實證的部分,還是需要隨佛修學而去實證它。若沒有在實證法界實相的人,他還需要隨佛修學般若智慧乃至學一切種智。般若就是禪,體究念佛就是般若禪,因此修淨土法門的人,終究是要建立第一義的知見,不應該執著於佛的名號、佛的形象,而應該以佛的名號功德及莊嚴像功德,轉求證悟法界的實相智慧。

在《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下,佛有這樣的開示,佛說:【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從這裡我們知道,念佛求生極樂淨土者,應該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法身純淨猶如虛空、無形無相、無來無去,不應該執著於祂的名號、名相、音聲相、身相來做分別,否則的話,就無法獲得上品上生!

同一經卷裡面也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所以 阿彌陀佛本來沒有形相、沒有來去,為了度眾生的本願而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應該建立的第一義知見。因此,大家要進入到體究念佛前的重要資糧,其實就是要把這個第一義的知見能夠建立完成。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方向舉例來說,例如要往生極樂國土,經中說有略分為九品往生的差別;各個品位乃是因為有其所相應的根器不同,所以有的品位是需要具備深解第一義的知見,有些品位卻不需要具足第一義的知見,端視這個求生極樂的眾生,他所求品位的是高或低而有所差別。如果想求生上品中生的人,那他就要體究念佛;在他要體究念佛之前,他得要先思惟了解第一義的正確知見,並且是深入了解。那如果他的根器更好,他想要求生極樂的品位乃是更是上品上生的話,那他就要親見自性彌陀,他需要體究念佛而實證法界實相心,因為想要親見自性彌陀者,他就要真正的去體究念佛,就是要去體究到底如何是無量壽佛,或者體究「念佛是誰?」這個體究念佛就是念佛法門裡的「理行」,在禪門來說,那就是「參禪」!

在念佛人要體究前,卻要先建立第一義的知見,這就是要從經典當中去了解真如佛性第八識如來藏等相關的知見。所以當我們要體究念佛時候,必須先廣泛地閱讀大乘了義的經典,能夠知道經典中如何解釋真如佛性,對於真如佛性的體性有了知見上的了解,並且讀了這些經典中的開示以後,自己卻不害怕、不畏懼、不怯弱,而且是樂於親自去體究的。這樣去建立應該有的第一義知見,才能具足體究念佛前的一部分資糧。

除此之外,所有的大心念佛人,在體究念佛前,他還要知道體究的方向以及方法,他要避免用語言文字及佛菩薩形像來體究,他得要有無相念佛的功夫,也就是說,他要有憶佛念佛的動中功夫。如果功夫不夠、定力不足的話,他是無法使用體究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說他無法使用思惟觀在動中去觀照、體究。這也是體究念佛前對於體究的方法與方向,應該要有的知見;最後才能體究而親見自性彌陀,進入到實相念佛的境界。

這個意思是說,要能夠真正透過體究念佛而進入到實相念佛乃是非常困難的。這個部分之所困難,很多的情形是在於知見的不夠,因為你不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去走;當中有什麼是不對的歧路,你也不知道;而對的路在哪個方向,你也不知道。因此,困難在這裡!所以要在善知識的教導下,自己必須要具備第一義的正確知見,這樣才能開始在理行上的修持。我們知道理行就是禪門裡所說的參禪,即是淨土宗的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一般來說就稱為體究念佛。若能悟明心性、親見自性彌陀,以這個功德迴嚮往生十方諸佛淨土,就可以隨願往生。至於體究的部分,我們將於後面的課程,由正旭老師以及正益老師會為我們各位菩薩來加以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們說體究念佛,也就是說在禪門中的參禪,也就是我們理行的部分。

這個理行的資糧是要具足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這是第一個資糧;在第一個資糧建立完成,而且我們還要建立第二信資糧,第二個資糧就是要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有了定的知見才能夠讓你的功夫能夠具足的增上;第三個資糧就是要深解第一義的正理,能夠於經典中了解第一義的正理而不怯弱,能夠深入的了解。透過跟隨大善知識的聞熏修學,要具足這三個資糧的前方便,你在體究念佛的時候才能夠順利的進行而沒有遮障。

那我們剛剛提到往生極樂世界,在經典當中略分為九品往生,那極樂世界的九品內涵到底是什麼?一個已經進入體究念佛的念佛人,若是往生極樂世界,他會在九品中的哪一個層次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內容!在經典中對於九品往生的內容,有說明得比較清楚的乃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其他的經典,也有大略的提到。我們後面的課程也將會對於九品的內容來概略的說明,並且也針對一些重要的知見來加以說明,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將把這個課程安排到下一節課來說明。

所以說我們講到這裡,我們了解說,在往生極樂淨土所需求的三個資糧當中「信願行」的部分:我們在這兩節課有介紹到理行的部分,前面的課程有很多老師已經介紹到信與願的部分;行的部分——事行的部分、理行的部分,那理行的部分,我們是要修除高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一般眾生是容易有慢心,可是有了慢心卻不會容易發覺而忽略了聖教門,而獨獨尊崇某一個局部的念佛法門,那這樣子的話而排斥了其他的念佛法門。其實念佛法門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比如來講,譬如持名念佛完了,其實還有觀像念佛——你透過觀 佛的形像而來修證,讓你的定力增進來消除業障;也有透過觀想念佛,譬如《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的種種觀,總共十六觀,這個觀想的念佛法門;那也有憶念思惟的法門,透過憶念思惟諸佛的功德、諸佛世界的無邊的莊嚴,種種的無邊功德、福德,以思惟憶念思惟的方式來訓練自己定力,這也是一種憶佛法門;乃至阿含解脫道裡面的六念處裡面的六念,其中也有念佛的法門;甚至《阿含經》裡面有講天神是觀察到 佛的足跡而去憶念思惟佛菩薩的功德,這也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我們要進入念佛法門之中,我們就要了解念佛法門所函蓋的範圍是非常非常的廣泛,而更為深入的那就是體究念佛,能夠不離聖道,在行門上、在教門上都能夠深入,能夠深解第一義的知見。深解第一義的知見,又在功夫上面能夠用功,能夠轉進,不離形相而有這個動中的功夫,進而能夠去除掉這個有文字相、聲音相,然後能夠純然在無相念佛、純然憶佛的這個念的上面能夠用功。

透過這樣子在定的知見、在慧的知見、第一義的知見,這樣累積這些資糧,而能夠進入到體究念佛的狀況下,而能夠實際地去參究到底「什麼是無量壽佛」、「念佛是誰?」這樣如同禪門的這樣參禪,去實證這個部分,那透過自己的資糧的累積,透過善知識的幫助,而透過有正確知見的這個能夠當作資糧,這樣子去實踐體究念佛,那當因緣成熟的時候,你就能夠一念相應。這時候你求生諸佛淨土,不僅可以上品中生,其實是可以上品上生,能夠到諸佛世界、阿彌陀佛世界,能夠當下即能證得無生法忍,進入初地,這樣的功德是多麼的殊勝!所以大家不要排斥體究念佛,然後更能深入的往這個方向更高層次的進步。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內容。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說到這裡,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