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因果 (一)

第19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跟大家講了三福淨業裡面的第三部分,我們上次講的部分是發菩提心。這一次的這個時間我們將繼續講其它的部分,其它的部分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深信因果」。

其實因果這件事情,實在是錯綜複雜的。我們在上次的講次裡面,曾經跟大家提到,一般的人有四件事情難以相信:第一個是難信因果,第二個難信輪迴,第三個是難信淨土,第四個難信成佛。先不管淨土跟成佛,光是這個因果跟輪迴這兩件事情,假設你要是不相信因果跟輪迴的話,那很有可能就會覺得說:世間是一個無因論的存在——也就是我們是自然而生起的,就有了我們這個色身跟心靈,然後等到我們死了之後,又自然的灰飛煙滅,一無所有——這個是無因論、斷滅論。那麼像這類型的論調,特別是在現在很多西方科學的信仰者,往往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於物質所堆積出來的,也就是他們可能覺得:只要是我們把這個構成身體的所有的成分——不管是我們的各式各樣血液的成分、肌肉的成分、大腦的成分等等,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把它組合起來之後,它就能夠形成一個人。所以這類型的論點也導致說,西方的社會一直不斷的追求,想要以機器的方式,甚至加上現在電腦的方式,來成就所謂的機器人的世界。那這種的狀況,往往都是由於,雖然它看起來是唯物論,不過它本質上就是因為難信因果、難信輪迴使然。那這種無因論,當然漏洞是非常非常多的,今天我們沒有時間,我們不去講它。

那我們倒是談到說,世間上也有許許多多的人,不像無因論者一樣,只要過完一生就不去管他,那世間也有許多人,在追尋著、在探問著:到底這個世間,有沒有第一因存在?有沒有其中的因果運作存在?有一派的論點會覺得,宇宙間存在一個獨立自在而運作的所謂的業果報系統,也就是這個系統它掌管了世間所有的有情眾生一切所做的事情。那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在這個系統裡面一一去記錄,然後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就忠實的呈現。這種的看法,很直接的就會引所起謂的「如是因,如是果」的看法,也就是我們常常會聽到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是古來一句諺語,這個諺語背後的思惟,很顯然地就是覺得所有的因果,都是這樣昭昭不爽,那麼這個昭昭不爽,當然背後有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但是卻又自己在運作的業果報系統在掌管著。當然,人們會這樣想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其實我們在當下的世間,就可以觀察得到許多的事情,都有因果的存在。比方說,我們現在丟了一顆球出去,這個球掉下來之後,會砸到什麼樣的事情,那麼這個事件,本質上也都可以用因果來完整的去描述它。正因為我們在現在的世間裡面,看到了非常多因果的具體的呈現,所以我們才會在這個科學裡面,歸納了許多的法則、許多的原則。並且我們由這裡,推而廣之就會覺得,人做的種種的這個事情,也許背後就像許多的科學定律、或者數學定律一樣,它是這樣的因果昭昭不爽。

當然,這個反應在修行上的看法,就可能我們會認知:比方說,前世如果造了惡業殺了人的話,很顯然地這個造惡業的人,首先必須要面對下墮三塗的惡報,那麼下墮三塗的惡報的時候,等到這個正報報完了,剩下的花報也都報完了之後,未來世有一天,他在面對那一世被他所殺害的這個人的時候,他還必須要一命償一命。這個道理講起來的話,似乎我們也看到許多的修行人好像都是這樣講,所以這樣子講起來就變成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這樣的說法出來,我們甚至也看到許多的修行人,也都抱持著這樣的講法。那麼這個說法呢?本質上用心是良善的,就是在用心方面並沒有過失,然而它與法界的實相,是不符合的。因為法界的實相,因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這麼直線化的發展。也就是並不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狀況,這個我們很快再來為大家分曉。

除了說認為有一個獨立自己存在的業果報系統,在操持著大家的業果報之外,當然也有不少的人會推而廣之就認為:世間的一切應該有一個造物主存在。這個造物主除了像剛才所說的,他掌管了所有的因果業報之外,並且這個造物主,還能有計劃、有思惟地去創造所有世間的一切。大略來講,我們可以說,除了佛教以外,其它所有的宗教幾乎都是以造物主的這個思想作為出發點,不管是基督教、回教、天主教都是如此;乃至於我們在台灣所看到的,民間的信仰,像道教這類型的宗教,基本上的這個概念仍然是以造物主的這個概念出發的。關於這個造物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存在呢?這個在理上面,其實就已經可以有許多的辨正了,我們在這裡就不去細看它。我們反而是要直接談到,什麼是佛教的因果的看法?或者我們應該正確的講,什麼是佛教的因緣觀?我們在這裡,給大家約略歸納出三個佛教因緣觀的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所做的這些業行,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不是造物主創造的。「非造物主創造一切、主宰一切;亦非業果報系統主宰一切的因果酬償;而是眾生各自的如來藏成就了一切。」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們,對於「如來藏」也許還很陌生,對於這個條件來講,就簡單跟大家說:佛教主張這個裡面不是造物主創造,也不是一個業果報系統去自己運作。

第二個條件就是,我們引《大寶積經》的一句經文,給大家看。這個經文就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這句經文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是我們所做過的業行,必定會留下這個業行儲存在我們的如來藏裡面。當然如同我剛剛說的,也許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並不清楚如來藏的運作的狀況,我們簡單的講就是:我們每做一件事情,一定會留下痕跡,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會來酬償這一件事情所引起的後果,這是第二個要件。

第三個要件就是,因緣之間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報?那就是要看我們的這個因跟緣,彼此之間尚有善、惡,輕、重的種種不一樣。也就是說,一件事情,當你鑽研進去看它之間的因果運作的時候,你往往會發現,牽涉在這個事情裡面的因緣,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惡的,有的是輕的、有的是重的,這些種種的狀況綜合在一起,才會形成你現在所看到的因緣果報的狀況。

比方說,假使今天有一個人,開車不小心撞了人,導致這個人往生的話,這件事情原則上來講,表面上來看,它是一個惡業,因為你害這個人斷送了性命。所以如果按照「如是因,如是果」這個看法的話,我們似乎很自然的推論說:這個人因為害了別人的性命關係,所以他自然要下墮三惡道,並且在三惡道的報應,所有的報都報完了之後,他回到人間來,將來還是要賠給這個人一條命。這個就是我們基於「如是因,如是果」,這樣子既定的、幾乎是宿命的機械論的方式,所導引出來的結果就是如此。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怎麼說呢?假如說這個人往生了,就是被車子撞到的這個人往生之後,開車撞人的人如果說他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完全不逃避,他親赴喪家去表達自己的過失,願意承擔一切,仔細地料理後事,對死者備極尊崇,讓家屬也都能夠感受到他深切的懺悔的心。這樣子的話,他在於跟這些家屬跟死者之間,(本身來講)他們之間所結下的結,無形中就會化解了很多。那麼化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乃至於說他有這個心念在的時候,未來即使雙方再碰面了之後,當初喪命的人由於這個開車的人為他做了許多——詳盡的為他料理後事,並且心心念念的為他誦念佛號,心心念念的為他做出功德迴向的話,也許這個往生的人,反而因為這樣的關係,而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功德了。所以當雙方在未來世,再碰面的時候,他對於當時開車加害於他的人,也許就不再是心懷怨恨,反而是一見了面,就打從心裡面直接感應到,當時這個人為他做的種種功德,乃至於雙方因此而成就善緣。

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光是一件致人於死的這件事情,其實最後的果報的呈現,仍然是有許多的變化。所以我們說在佛教裡面,我們不說直接的因果關係,我們往往說因緣,並且善惡、輕重、大小的因緣之間,彼此可以說是錯綜複雜。所以我們常常說,「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了知!」

其實,佛在《雜阿含經》裡面,也有關於這方面直接告訴我們,佛的說法是說:「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雜阿含經》卷三十五。這句經文的典故,其實是一個平常不怎麼深信佛教的人——不怎麼深信 佛的教誨的人,看到了一個人修習淨法之後,平常嚴持戒法因此而能夠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個人,平常好像根本不怎麼修行,沒有想到這個人到最後,根據 佛的記說,這個人也生天了。所以這一位對 佛不具深切信心的人,他就質疑說:「佛記說這兩個人同樣都生天,可是這兩個人我所看到的是,一個人明明就有持戒嚴禁,另外一個人平常明明都是不怎麼修行的,佛卻記說他們同時都生天了,這樣佛說的話大有可疑!」這個緣起是這樣。佛當然是耐心地為弟子們解說:為什麼這樣子表面上看起來這麼不相同修行的人,結果到最後都同樣往生天界的道理。最後 佛就是加了一句:「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其實它的意思非常的明顯,佛就是在告訴我們: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

這一部分前面大部分的內容,就是跟大家解說佛教的因緣觀。也藉機會讓大家了解,佛教決不是直接的、機械式的因果關係,佛教也不是主張宿命論,實際上,由於我們心智的心念的影響,我們可以在因緣果報的過程中,扮演了主導性的力量。

當然,我們跟各位談到了,因緣錯綜複雜的一面,同時我們也要跟各位談說念佛——回到我們念佛的主題,如果因緣果報是這麼不可思議的話,也許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會問:「如果它是有這麼大的變化的話,如何能保證我現在發心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呢?」這個事情我們必須要幫大家分曉清楚。

要分享這個部分,首先,我們給大家舉一個譬喻。我們說念佛法門,真是一個非常非常殊勝的法門。不管是上根的人念佛,也有大的成就;中根乃至鈍根的人,也都能有所成就;甚至我們說許多,在這個現世上面看起來,似乎是帶有許多業報罪行的眾生,也都有機會——只要他遵循佛的教導,他也有機會往生極樂淨土,這中間的道理,究竟是為什麼呢?看起來,似乎所有的因緣關係,都錯綜複雜,難道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是這麼確定嗎?有一個例子就是說,譬如一顆沙子,我們如果把這個沙子,丟到水中去的話,這個沙子就是會直接下沉。但是這個沙子的比喻,就好像說我們如果有罪業的話,那你必然會在生死的大海裡面下墮。可是,假設我們今天有萬斤的大石頭,如果這個萬斤的大石跟剛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裡面,按理說它也必然會往下沉;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有一艘船——一艘足夠大的船——能夠把這個石頭載起的話,那石頭就算是千萬斤重,它還是能夠浮得起來,還是能夠超脫於生死大海。所以,這個例子就是我們常常用來講念佛殊勝的地方,為什麼念佛會有這麼殊勝的力量,乃至於它不僅是可以承載一顆沙子,甚至它像一艘巨大的輪船一樣,大的石頭也能夠載得起來呢?這當然是說它的道理的部分,我們留到同修會禪淨班的課程裡面,再來詳細分析它的道理。

我們因為時間有限,我們用淺顯的方式跟大家說:之所以念佛會成就這樣一個廣大的船,一個渡船能夠幫我們渡過,能夠幫我們即使帶著罪業,也能夠渡過的話,最主要的其中一個部分,就是由於願力的關係!這個願力,第一部分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願。我們剛才說因緣果報錯綜複雜,但是我們也加了一句但書,就是因緣果報的錯綜複雜,其中我們的心念,會在其中扮演著主導性的力量。就是因為心念的不同,所以會使得同樣表相上看起來的事情,到最後,它的果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所以念佛要能夠有所成就,要能夠所謂的帶業往生的話,第一部分必然是我們得要真真實實的要念佛,如果沒有這個心願的話,那是不可能成就的。並且由於念佛——我們講究的這個「念」,我們在稍後的課程裡面,會再深入跟大家說,現在我們先跟大家說——由於這個念頭的「念」,是念到心坎裡面的「念」、是至誠的「念」,所以如果你是嘴巴念念,但是心裡面完全沒有那個憶念的話,那樣的念佛同樣不會成就。正因為我們是至誠心在「念」,所以心念在這件事情裡面,就會發揮了很大的力量,會主導這件事情,以致於使得縱然因果是這樣錯綜複雜,但是我們念佛卻可以篤定往生。

除了我們自己的願之外,當然還有其它的願存在,最主要的另外一個願,就是佛菩薩的願。這個部分由於篇幅比較多,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詳細為大家解說。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