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24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我們為大家介紹過: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的各種體性,以及祂種種不同的名稱之後,今天我們要繼續為大家介紹佛菩提道的修行!我們常聽到有的人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意思是說進入佛法的大海,有非常多的方便善巧法門,然而在這麼多的方便善巧法門裡面,是不是有一種法門,既迅速又確實的可以幫我們打開成佛之道的大門呢?有!真的有這種法門喔!那個法門叫作大乘見道。大乘見道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開悟明心是大乘佛法的入道之門,也是佛菩提修證的根本。唯有明心開悟了,在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以後),才能夠次第的進修佛菩提道!否則永遠都只能在外門修學六度萬行,永遠也進不了佛法的大門。
達摩祖師曾經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達摩祖師。也就是說,開悟明心,這是諸佛的無上妙道,怎麼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就想要來求取大乘見道呢?而是應該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且要歷經無量無數劫的「曠劫精勤」,才能夠來證得這個諸佛無上妙道的實相心如來藏啊!但是在開悟明心之前,就必須要具備有一些條件,才能夠使我們破參的因緣早日成熟!為了幫助大家,我們就把這些條件,分成七點為各位作說明:
第一要聞法閱經,建立知見。在聞法閱經之前,就應該要先親近善知識。那麼什麼叫作善知識呢?善知識就包括過去現在諸佛,以及諸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還有就是大乘菩薩僧!那什麼是叫作大乘菩薩僧呢?其實只有開悟明心的菩薩,才可以稱為大乘菩薩僧!在親近善知識之後,我們應該要請閱善知識所寫的有關基礎佛法的書籍,來了解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見,譬如說五蘊、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或者說十因緣、十二因緣等等,基礎佛法的知見,我們都應該閱讀聽聞,並且要觀行、要思惟,這樣子才能夠消化那些知見,建立起正確的見解出來。如果親近善知識,因為善知識的層次種類差別也很多,譬如有說定的、有說禪的、有說念佛法門、有說法相唯識等等,種類很多,非常多。但是我們只能選擇關於明心見性,有相關的,可以幫助我們的善知識的開示,來作揀擇性的一個聽取。
第二就是要培植福德,廣結善緣。一般來講,不管是修學禪定也好,解脫道也好,或佛菩提道也好,福德的具足很重要!如果福德不具足,常常就是會遮障連連,沒辦法順利的修行。福德的培植,就是應該要歸命三寶,供養三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也要能夠慈心不殺,就是不再造殺業,去跟眾生結惡緣,乃至要行十種善業,就是用我們的身口意,去造作利樂有情的事與業!接著就是要行三種布施,所謂三種布施就包括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並且我們應該把我們所修集的這些福德資糧,迴向給我們能夠親證法界的實相!基本上修福(是在修集見道所需的資糧),它只是修道的一個基礎而已,並不是說在修福時就是在修學佛法!但是假使我們福德修證已經圓滿了,就應該暫時把修福的事情放下來專心參禪。
第三就是要受持三皈。三皈依之後,我們應該要繼續受五戒,或者繼續受菩薩戒,並且要以至誠心在佛前發四弘誓願!而願意自己明心見性,也願意幫助有緣的眾生可以明心見性。那麼所謂的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四個要注意的部分,就是要減除世間的五欲的貪著。所謂世間的五欲,是指世間的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因為這五欲都是屬於世間的有,而且大部分都是欲界的有!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捨棄,都常常被這五欲的韻味所著迷,那麼就背離了求明心見性,以及要求取解脫的心願和方向。譬如說你在參禪時,就想到哪裡有好吃的,哪裡有好玩的、好看的,這樣子心就很容易散亂,根本沒辦法修行,所以我們應該要減除世間五欲的貪著。
第五就是要懺悔業障,深信因果。一般來說,大眾在修集福德的時候,都沒有問題。譬如去朝山拜懺、救濟貧苦、造橋鋪路等等,常常都是法喜充滿。但是如果一轉入要參禪(求見道),或者要修解脫道的時候,遮障馬上就會現前!因此在參禪過程當中,冤親債主常常會來遮障我們,所以我們要在 佛前要懺悔無量世來所造的惡業,並且要把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邀請他們一起來在未來的無量世裡,成為同修道友,一起互相的扶持,走向解脫乃至成佛。另外就是要深信因果,因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認真的修行!假使今生即使沒有成就,也不至於白費力氣,為什麼?因為知道有一個如來藏,會把我們這一世所造的善業、淨業,還有我們所熏習的無漏法種,全部都收藏好好的,等下一世有緣的時候,開悟就很簡單!所以說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
第六就是要消除慢心。那慢都是因為分別而起,慢的種類非常的多,要完全的除盡也非常困難,一直要到等覺位才可以究竟除盡。但是我們簡單的把它分成兩類:第一種就是高慢,第二種叫作卑慢。高慢的意思就是說,其實你只比別人好一點,或者是差不多,但是內心總覺得自己高人很多,對於別人講的話,從來不肯願意仔細的去聽;對善知識的教導,當然就不容易信受。卑慢的意思就是自卑感作祟,如果你跟他講說:「有一個明心見性的法,你要不要來聽看?」他就講說:「唉呀!我算老幾啊!我根性這麼差,我福德也不夠,性障又這麼重,怎麼可能去學這個明心見性的法呢?那是大菩薩才能作的事啊!」他就因為自卑而產生(這種)慢心,那這個慢心就是一種自我的束縛;都是因為對我的執著,這種習氣還沒有消除,所以就有慢的產生。我們如果能夠不慢的話,就是最好的護身符,可以守護我們的身心!如果能夠心常低下謙恭,對一切人恭恭敬敬的,那麼這樣就可以消除慢心,也比較容易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和教導。
第七就是要發大願心。明心開悟,它是菩薩大法;我們說菩薩從大悲中生,如果我們心態都是自私自利、自了漢,那我們就不是菩薩,我們只是凡夫眾生。凡夫眾生就和這個大乘法(的開悟見道)不能相應,因此要常常在 佛前,發起救護眾生的這種菩薩大願:希望眾生(將來)也能夠跟我一樣,同樣可以證得法界實相!那麼這樣子,就可以跟諸 佛菩薩感應道交,同時也可以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導,這樣才有明心見性的因緣。
以上所介紹的是開悟明心前,應該準備的事情,接下來我們簡單說一下開悟明心。開悟明心就是以參禪的方法,去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明心開悟的時候是一念相應,是頓悟,而不是漸悟。找到如來藏的時候,是一剎那之間就找到了,不是一點一滴的找到!不是象古人有人畫了十牛圖,說先找到了牛的足跡,後來找到牛的尾巴,慢慢的找到牛的屁股,再找到牛的身體而看到了牛頭!其實這樣的開悟是不對的,這是想像,是一種虛妄的開悟。真正的開悟是頓悟而不是漸悟,在找到如來藏之後,可以現前觀察整個真實心,在時時刻刻當中運作不斷的情形,甚至於我們睡著了也是一樣!我們觀察自己再觀察其他的人,乃至於家裡的貓狗也都一樣,一切有情都具有這個圓滿的如來藏,所以說一切有情平等平等!都是因為往世所造的(業)不同,因此有了種種不同的外相顯現出來:有的就是牛、狗、貓、豬、老鼠、蟑螂、螞蟻等等不同的外相,但實際上都同樣只是如來藏而已。在找到如來藏的時候,(他的智慧)就稱為般若的總相智!然後依般若總相智為基礎,循序漸進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才能漸次的圓成佛菩提道的修證。
一般眾生,從凡夫位開始發心修行,必須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有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修行,才能次第的圓滿佛道的修證。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個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行:第一個階位叫十信位,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頭,最困難的是信心的建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意思是說要進入佛法的大海,信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華嚴經》裡面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能長養諸善根,信能超出眾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也就是不論是念佛法門也好,禪定法門也好,甚至於是解脫道的修行,乃至佛菩提道的成就,在在都需要信心具足才能成辦;所以怪不得經中說,要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修學信心,一直要到十信位圓滿,才能離開凡夫性;只有進入初住位之後,信才能不再退失,從此才能按部就班的修行下去,直到成佛!
第二個(階位)叫作十住位。十住位又稱為十發趣,也就是說開始趣向佛菩提,開始趣向解脫道。大乘菩提的修行,進入十信位之後,十信位圓滿進入初住位之後,要修學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學持戒度,乃至在六住位要熏習般若波羅蜜!終於明心開悟了,般若正觀現前,親證了法界的實相,這時候就進入了七住位!菩薩在七住位所證得的智慧,就稱為般若總相智,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意思是說,菩薩在觸證如來藏之後,雖然能夠現前觀察這個真實心祂運作的情形,但是對於祂還有其他功德法相,(只知道一個大概)所知有限,所以稱為般若總相智;又因為他往後佛菩提道的進修,全部都是要以這個總相智為基礎,才能往前進修,因此也稱為根本無分別智。然後次第進修,在十住位時可以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這樣十住位的修行,就稱為習種性的菩薩!表示說這位菩薩雖然開悟明心(或見性)了,但是習氣仍然很重,而且他要繼續修學熏習的法道仍然很多,所以稱為習種性。
十住位之後就要修學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十長養就是要長養我們成為菩薩應該有的聖性,而不是長養凡夫性,希望我們能夠早日具足菩薩種性。這個十行位所要作的,就是要努力的去發起聖性;發起聖性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把我執煩惱加以降伏。要把習種性位那些不好的習氣加以消除,這就叫作長養聖性。譬如說做人處世應該要直心(不能忘恩負義……等),也要把以「我」為中心的這種觀念,把它消除掉,否則永遠無法發起聖性(發起聖性主要就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或者先證得阿羅漢果,若不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當然就進不了初地了!所以說長養聖性的最主要工作,就是要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發起聖性以後,才能說是性種性的菩薩,具足了菩薩性使十行位圓滿,才能進入十迴向位。
十迴向位又稱為十金剛。什麼叫作十金剛呢?十金剛的意思就是要能不怕得罪人,能夠不留情面的為救護眾生去摧邪顯正,乃至喪身捨命在所不惜!能夠這樣努力做才叫作金剛行。當十迴向位圓滿了,(入地前應該修集的護持正法的廣大福德圓滿了)菩薩的道種性就完成了。道種性完成之後,只要具足入地時所應有的道種智,再發起十無盡願(而具足增上意樂),就可以進入初地了,開始十地的聖種性的修行。
前面所敘述的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總稱為三賢位。三賢位的修行是般若的別相智,所謂般若別相智,就是從種種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方向,來宣說這個第八識真實心,祂與一切法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祂們互相之間,是如何的配合運作,這個都是屬於別相智所含攝的範圍。當別相智通達圓滿之後,才能進入初地,繼續進修一切種智!所以第五個階段,就是十地的進修,又稱為聖種性的菩薩(這時才是佛菩提道中的修道位)。菩薩依般若別相智(及大福德……等)為基礎,進入初地以後,繼續進修一切種智。那什麼叫一切種智呢?一切種智就是說,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界)的智慧,包括了世間一切有漏法種、出世間一切無漏法種,以及一切種子的流注等等;種智的正理,都攝屬於一切種智的範圍。諸地菩薩依般若別相智,而熏修八識心王的一切種智!在還沒有圓滿具足之前,稱為道種智!一切種智修證圓滿,就可以斷盡變異生死,而成究竟佛道。
第六個階位是等覺位與妙覺位。大乘菩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長時修行,歷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過程,成就了等覺位的修證,成為等覺菩薩!這個時候福德還沒有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也還沒有究竟圓滿,還沒有究竟殊勝!必須在未來接下來的一百劫當中修諸相好,也就是「無一處非捨身處,無一時非捨命時」。 比如說眾生有所請求,不論內財外財,等覺菩薩都要歡喜的布施,毫不吝惜!譬如說眾生要眼珠子,你就要把眼珠子挖給他;但是他說:「不是!我要左眼,你怎麼挖右眼?」等覺菩薩又要把右眼挖起來給他。他要手,就把手剁給他;要腳,就要腳剁給他!就這樣在一百劫當中,努力的去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漸漸圓滿成佛時的福德資糧。
等覺位的菩薩,除了福德的修集以外,也必須在一百劫的所知境當中,去斷除所知障中最微細的無明和執著!最後當福德修集圓滿的時候,就可以成為最後身菩薩,也就是妙覺菩薩。譬如我們所熟知的 彌勒菩薩,就是妙覺菩薩!妙覺菩薩住在兜率天當中,觀察世間的時節因緣;如果世間所度化的弟子,他們得法的因緣或者是世間佛教弘傳的因緣成熟了,妙覺菩薩就會降神母胎,在人間受生,然後八相成道,究竟無上正等菩提,成為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無上正等正覺、十號具足的人天導師, 也就是佛、世尊!
從以上所述大乘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我們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不是一蹴可幾,不是「一悟即至佛地」,而是必須歷經無量無數劫的勤苦修行,具足般若總相智、般若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還要加修無量福德,等到福德和智慧都圓滿了,才能夠成就佛道。也就是說開悟明心,只是進修佛道的一個基礎入門而已,仍然必須在未來漫長的修道過程當中,去圓滿般若別相智和一切種智的修學,才能圓成佛道的修證。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佛菩提的概略內涵,希望您在聽聞之後,對於怎麼樣可以修行成佛,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確的知見,以及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只有正確的知見,才能夠有開悟明心的機會;也只有開悟明心,才能打開成佛之道的大門!各位菩薩經過這一段時間來,在電視機前面聞熏我們正法正覺教團,所為大家介紹的三乘菩提的概要,相信大家都已經逐次的建立正確的知見了!但是佛法浩瀚、廣大無邊,也不是我們在電視機前面,這樣的三言兩語所能道盡;但是相信善根深厚的您,經由這一段時間以來,這樣聞熏正法的一個機會,已經種下了未來不可思議的得度因緣。下一集當中,我們將由正旭老師來繼續為大家介紹,佛菩提道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受持菩薩戒!受持菩薩戒,才能讓我們的心安定,不再造作惡業,就不會受到冤親債主的遮障,就可以比較專心的,逐次的邁向佛菩提道的修行!因此在開悟明心之前,一定要受持菩薩戒!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各位介紹佛菩提道到這裡,下一集當中希望大家能夠準時的繼續收看,非常謝謝大家,祝福大家,謝謝!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