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已經由我為各位菩薩,講完斷三縛結的第一個部分——三縛結的內涵。接下來我再為各位菩薩,講斷三縛結的第二部分——三界中的我見。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學佛者的無奈是什麼?就是面對五花八門的各種說法,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好不容易選了一個自己認為最合乎邏輯,最適合自己的想法的修行方法,然後來修行;這樣一修就是二、三十年,有一天碰到一位善知識跟你說:「你這樣的修法,修到驢年也修不成。」然後把經典拿給你看,說你這樣的修行方法錯在哪裡,你終於了解到了:原來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所做的一切修行,都是沒有用的。但是人生沒有幾個二十年,一晃就過了二十年,這樣真的是很無奈。但是這樣子還不算什麼,如果有人到死都還不知道,自己一輩子所修行的方法是錯的,然後把錯誤知見的種子,帶到下輩子去,然後又繼續殘害自己(未來世)的法身慧命,這樣子才真的可憐,才真的是無奈。今天講三界中的我見,主要也是希望對各位菩薩有所幫助,希望各位菩薩在修學的道路中,不要面臨同樣的困境。
在講三界中的我見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我見的內涵,還有五陰的功能。我見就是把五陰當中的一陰,當成常住不滅的我,這樣的見解就是我見。那麼五陰呢,它是虛妄的,但是它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因為有這樣不同的功能,眾生才會把它當成是真實的我。我們來看看,五陰有什麼樣的功能。第一個色陰,色陰主要就是五根,然後用五根去觸五塵,所以色陰的功能是觸。再來說受陰,受陰就是你能領受苦樂或者是不苦不樂,這樣的一個受,我們就說是受陰。再來說想陰,想就是了知;不管你是有沒有起語言文字的了知,都叫作想。再來說行陰,行就是決斷的意思,決斷呢,譬如說你決定了某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樣子,那就是決斷,這就是行。或者是說你決定下一步怎麼做,這樣的心行也就是行,也就是決斷的意思。再來說識陰,識陰它的功能就是分別,識的功能就是了別的意思,識陰能夠分別六塵,分別六塵的功能就是屬於識陰。
簡單解說五陰的內涵,再來說三界中的我見,我們先來講第一個欲界中的我見。欲界中的我見,我主要分成六種見解來講,也就是各位菩薩常聽到的,書上看到的各種不同的見解,我主要把它選了六種來說明。第一種就是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當成真心,認為這樣的心是常住不滅的心。為什麼這樣的心,把這樣的心當成常住不滅的心,是落入了我見呢?我們來看看,能夠清楚明白,表示對於它所聽見的,所看見的,所聞到的,所嘗到的,所接觸到的,這樣的一個境界,它都能夠清楚明白;表示這樣的(覺知)心,它是能夠分別六塵的心。能夠分別六塵的心,剛剛講了「識陰就是分別六塵」,也就是說:能夠清楚明白的心是識陰。而且當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你的了知已經完成了,所以也具足了想陰;把想陰、識陰當成是常住不滅的心,這樣的見解,當然是落入了我見。
或許有人會認為說:「我們講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為什麼你一定要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識陰(妄心)呢?」我們來看看,真心有沒有可能是能夠清楚明白?其實如果說真心能夠清楚明白,它的過失很多,我在這裡只例舉兩點。第一個:如果真心是能夠清楚明白,能夠分別六塵,那麼當祂清楚明白六塵的時候,祂就不需要識陰再來分別一次;也就是說,這時識陰是不應該存在的;識陰既不存在,受想行三陰也當然不會存在,那麼五陰當中就剩下一陰;十八界當中六根六塵六識中的識陰不存在,剩下十二界,那麼 佛說人類有五陰十八界,這樣的說法就變成是錯的。所以真心祂是不能夠清楚明白分別六塵的,這是第一個過失。再舉一個過失,經典裡面都說真心是無分別心;既然是無分別心,祂怎麼能夠清楚明白六塵呢?再來說真心離諸覺觀,離六塵的覺觀,怎麼可能清楚明白六塵呢?再來說「法離見聞覺知」,既然離見聞覺知,又怎麼能夠清楚明白六塵呢?所以只要說「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這樣子就違背了聖教。簡單的例舉兩點,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一定不是真心,它一定是識陰!既然把識陰、想陰當成常住不滅的心,當然是落入了我見,這是欲界中身見的第一種。
再來說第二種:觸而不了別。把「觸而不了別」當成是真心:「有人說真心是無分別心,所以我就是觸而不了別;我在日常生活中,我做一切事情,我都是一觸即止,都不做分別,這樣的境界就叫作涅槃。」我們來看看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觸而不了別?當你吃飯的時候,如果你是練到觸而不了別,那麼你是如何拿到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菜?然後去挾菜?把菜挾到嘴巴裡,你怎麼知道那是嘴巴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是練到觸而不了別時,你是一定沒有辦法吃飯的。再來說,如果你真的練到觸而不了別時,你說突然間想到我要去車站,那麼你是如何走出你家的大門呢?你是怎樣知道那是一座門,不是牆呢?那麼你是怎麼在路上走過紅綠燈,然後當你到火車站的時候,你怎麼知道你已經到達火車站呢?所以說「觸而不了別」這樣的境界,「一觸即止」其實不是真的不了別,只是不起語言文字的粗大了別而已。
那麼在修學佛法各種禪定當中,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境界是觸而不了別呢?有!就是未到地定過暗,在未到地定過暗時,意識觸法塵,在觸的那一剎那,在觸法塵的這個生滅的每一剎那當中,突然間停止在某一剎那上面,那麼我們的(意識覺知)心就沒辦法分別那樣子的境界是什麼境界,所以叫作未到地定過暗。那麼我們的心,到底在分別六塵的時候,他是怎樣完成分別的?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說明:當我們的心在接觸境界的那一剎那,叫作率爾心;在那一剎那當中,因為沒有前一剎那境界來做比對,所以它就不知道它所分別到的是什麼樣的境界;因此起了第二念,叫作尋求心。當起了第二念第二剎那的時候,因為有了第一個剎那的分別的境界相,跟第二剎那的境界相做一個比對,因此在第三剎那中,在第三剎那的時候,祂就已經完成了分別;也就是說,祂經過了三個剎那,就決定了祂所分別的境界。當我們在未到地定過暗的當中,因為觸就停了,所以祂就沒辦法完成這樣的一個分別。所以觸而不分別,在未到地定中,有這樣的境界;但是這樣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因為那是意識的境界;意識觸法塵然後不分別,觸而不分別,那麼意識當然就是屬於識陰;把識陰當成常住不滅的真心,當然就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再來看看到底還有沒有其他觸而不了別的?有!在心所有法中,有的五別境當中,有觸而不了別,在五別境當中也有。但是五別境、五遍行的觸而不了別,也都是屬於識陰所有。把識陰當成常住不滅的心,當然也就落入了我見。簡單的說完欲界中身見的我見的第二種:觸而不了別。
再來說第三種欲界中的我見:離念靈知。離念靈知就是不起語言文字,然後能夠了別境界的心,我把它分成三個來說:第一個是長時打坐(的離念靈知),第二個是動中的離念靈知,第三個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離念靈知)。第一個在長時打坐當中,你突然間起了一念,想起過去的事情,那麼你還是能夠清楚明白啊!但是能夠知道這樣一個過去的事情,是識陰五別境心所法所分別,那麼還是識陰的境界。再來說你在長時打坐,一念不生的境界下,突然間聽到外面有人講話,那麼你在聽到的當下,已經知道對方說話的內容,也知道對方是什麼人;這個時候你雖然不起語言文字,但是你已經能夠清楚明白。那這樣的境界,還是五別境心所法所了別的;這樣把識陰的一個境界當成是長住不滅的心,當然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再來說第三種前念已滅後念未起,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呢?我們先來說,有人說就是(妄想)在前一剎那滅了,然後下一個剎那還沒生起(妄想)的當中,有個離念靈知!我們來看看,如果前念已滅後念都還沒生起,識陰都還沒生起,哪來的離念靈知?所以這樣的一剎那剎那中間,離念靈知是不能成立的。好,那麼什麼叫作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離念靈知呢?譬如說當你從某一個境界,轉移到另外一個境界上面,因為前面的境界相已滅,那麼你在接觸到新的境界的那一剎那叫作率爾心;因為第二剎那尋求心還沒現起,所以它沒有辦法知道率爾心的境界是什麼,這樣就叫作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率爾心,這個境界當然就是意識的境界;把意識的境界當成常住不滅的心,當然就是我見。
再來說動中的離念靈知,就是一個人在動中不起語言文字的了別,跟前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的境界其實是差不多,只是說它有定力,心中沒有打語言文字妄想而已。這樣的一個境界,同樣跟第一種一樣,都是落入了我見當中,這是第二種離念靈知。
再來我們講,欲界中的我見的第四種,就是活在當下。一個人清楚了知自己活在當下,當然是想陰;能分別活在當下的心,當然是識陰。把識陰、想陰當成常住不滅的心,這樣的一個見解當然是落入了我見當中。
再來說欲界中的我見:意識細心,或是意識極細心常住不滅,可以到未來世去。這樣的見解當然也是落入我見。我們來看看 佛怎麼說意識:「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長阿含經》卷9。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多細的意識,都是意法因緣所生;只要有生,必有滅。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意識,都一定是生滅法,祂不可能是常住的真心;然後把這樣的一個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當成常住不滅的心(落入識陰中),當然就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再來說第六個欲界中的我見,(藏傳佛教)雙身法中無上瑜伽的樂空雙運。在雙身合修當中,享受淫樂的當下,觀察覺知心跟淫樂的心都是空性,誤認為覺知心跟淫樂,這樣的兩個法是可以常存不滅的,說這樣的境界叫作樂空雙運;把覺知心當成是常住不滅的心,把受陰所謂的淫樂,當成常住不滅的心,這樣子也是落入五陰中,落入我見當中。
簡單的說完六種欲界中的身見,接下來我們來看色界中的身見。第一個是初禪境界,後面是二禪、三禪、四禪,還有無想定,把這五種境界當成是涅槃,當然是落入五陰中,落入了我見當中。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這樣的境界,是落入了我見呢?我們先來說初禪,想要證得初禪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證得未到地定,第二條件就是棄除五蓋。具足這兩個條件以後,就會現起初禪的境界。初禪的境界有五支功德:覺、觀、喜、樂、一心。覺、觀是識陰的境界,喜、樂是受陰的境界,一心仍然是識陰的境界;把這樣的境界(中的覺知心)當成是常住不滅的心,當然是落入了我見。
再來說這樣的境界是不是涅槃呢?第一個:在初禪的境界當中還有四塵,就是色塵、聲塵、觸塵、法塵。有這四塵然後還有四個識,就是眼識、耳識、身識還有意識,去分別剛剛講的色聲觸法,分別這四塵;既然還在分別這四塵,那怎麼叫作涅槃寂靜呢?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境界,一點都不寂靜,把這樣一個境界當成涅槃,當然也就落入我見當中。
再來說二禪,二禪有等至位跟等持位(的差別),等持位的境界跟初禪的境界是一樣的:識陰都有四個識,然後在分別四塵。那麼他的境界跟初禪的四識境界是一樣的,當然就是落入了我見當中。再來說二禪當中的等至位,二禪當中的等至位,識陰當中只剩下意識;意識在分別法塵──緣於定境中的法塵,那麼這樣的一個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啊!因為把識陰中的意識當成是常住不滅的真心,這樣的一個境界(不離識陰)當然是我見啊!這在前面的定義裡面,已經做了這樣的定義:只要把識陰、意識當作常住不滅的真心,就是我見。再來三禪的境界跟二禪是一樣的(不離我見),接下來說四禪。四禪當中,雖然息脈俱斷,但是還有意行,還(有意識)作意緣在四禪的境界當中,這樣的一個意行仍然不是涅槃(落在意識中)。再來說無想定,無想定是把識陰全部滅掉,也就是(識陰)六個識全滅了,五陰當中只剩下色陰(而沒有呼吸了),他認為進入這樣一個無想定的境界的修行者,他認為(沒有覺知時的)色陰就是無餘涅槃境界(不會成為斷滅),認為色陰就是涅槃。那麼把色陰當成涅槃來看,當然就落入了我見當中。
簡單說完色界中的身見,也就是這五種境界,都是屬於色界中的身見,接下來說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我見。無色界的身見,其實都是落在識陰的境界。在空無邊處當中唯有空想,意識緣於無邊廣大的虛空,把這樣的境界當成涅槃,(仍然落入意識中)當然是落入我見當中。再來說識無邊處,識無邊處唯有識無邊想,自己反觀自己的識陰,而意識緣於自己的無邊廣大;有無邊的廣大,它不再去想空無邊大這個事情;這樣一個境界,識無邊廣大的境界仍然是識陰(中意識)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再來說無所有處,無所有處就是不想空不想識,只緣(意識覺知心中)無所有這一念;意識的所緣就是(自己心中)無所有這一念,把意識緣於無所有這樣的一個境界當成是涅槃的境界,當然是落入我見當中。最後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的意識,不反觀自己的存在,但是它仍緣於定境中的法塵;這樣一個境界,當然是落入了我見當中。好,三界中的我見都全部講完,下一集中將為各位再講解如何斷三縛結,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