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二门(四)

第12集
由正伟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节目;也就是本会导师 平实导师的著作《起信论讲记》的导读。在上一次的课程中我们说到:因为有一念无明,所以众生会认为实在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我”对于三界的贪爱执著,这样的尘垢覆盖了菩提,用贪、瞋、痴、慢、疑来盖住了菩提真心,所以我们本有的“明”走不出来,因此就叫“无明”。

但是“无明”它并不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是一个名相施设、一个迷惑、一个趋力,它没有一个实体,我们不能够拿出一个东西说它叫作“无明”,就好像“菩提”也不是一个实体的东西。严格来说,我们对于七转识的现行、运作、喜爱、贪着等等,这就是无明一部分的具体表现;唯有阿罗汉以及地上菩萨能断尽一念无明的现行,无明没有了,就不会在三界中依惑而现行,名为离开了三界,名为“涅槃”。例如《阿含经》叫作āgama sutra,āgama意思就是“来”,也就是度离、到彼岸、到达涅槃的彼岸的意思!也就是《阿含经》的经名已经告诉我们,这一本经就是要度众生到涅槃的彼岸这个意思。

至于“无始无明”又叫作过恒河沙数上烦恼;是要在大乘佛菩提中证得自己本有的第八识——真如如来藏——以后,现观如来藏所显、所成、所蕴涵的现行与习气者,此时方才开始与自己的一分无始无明相应。此时开始相应的无始无明,便转为这位证悟菩萨现前的一分一念无明而修证断惑。所以阿罗汉不知道,也不用断无始无明;因为无始无明不障碍他脱离三界的现行入涅槃。所以不论是修学解脱道或是佛菩提道,佛弟子最重要也是绝对的起点叫作证初果,证得佛道中最初的果位;但是佛道中的证果,这并不是证得一个过去没有,而现在跑出来的一个全新的什么东西;都是众生所本有本具的东西。因为万法都是由此心真如出生,没有什么东西是在心真如之外的。特别是在解脱果中,更是弃舍而曰证果;舍三缚结曰证初果,舍结使曰二、三、四果,而初果所断三结的内容都是依着断除五阴十八界我的断身见、我见而出生施设。

既然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就必然存在着 世尊在《阿含经》中所开示:众生于内于外有所恐怖,想要断我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那正是违背了异生性,是违逆生死业流的;所以轮回有如漫漫长夜难得光明!唯有 佛世尊出世,善知识住世教授,具大善根的众生才有证果的可能性。就今日而言,离开正觉讲堂,整个世间无处可寻证果之处,也就是当世最容易断我见的方法,就是参加正觉讲堂的课程;于此证得菩萨六住位,才有可能在 平实导师主持的禅三中,双具现观心真如与心生灭而寻得一心如来藏,证悟大乘菩萨七住位;除此之外,至今尚未看到现代有任何真能断除三结及证真如者,这是至诚的如实语。

一念无明的断除,它是有顺序的。如果我见没有断,后面的三界爱就只能得降伏而不可能断除;即使是修得四禅四空定,仍然还离不开三界,终究又得返还于六道。所以断我见,各位觉得重不重要呢?可是要断我见,它又是取决于现前对于五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观行;它们彼此之间环环相扣,也就是平实导师在书中所说,得要“拆破五蕴实有的假相”。所以 平实导师在课本的第136页说到:

如果众生的第八识心体单只有心真如性,或者单只有心生灭性,都无法成就世、出世间万法的;必须真心心体有种子生灭门的实用,能出生色身、色尘及七识心王,才能显示出心的真如性;而心的真如性,也正因为心体常住而无所著,才能藉色身等法而显示出来,所以色蕴与如来藏法身是不异同时不一的。前面说色身就是法身所变现出来的,所以说色身与法身无二;但不知道真实义的人,就误会说色身与法身是同一个。这样一来,问题又出来了:色身坏掉时法身也应当跟着坏掉啰?所以这里又告诉众生“非一”。“色等相”既然有个“等”当然就包括受、想、行、识,也包括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法。

如果我们检讨想想看,今天早上出门后两分钟内的情境片段,如何从大门走出?如何走过楼梯?如何跟相遇的众生打招呼?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每天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像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片段所集合而成,其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事变迁、环境替换,但是无论场景如何地改变,永远都是自己去体验世界,自己叫作能观,而其他的一切叫作所观;能观叫作“见分”,而所观叫作“相分”,相从何而来呢?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皮肤去触、用心去体会去思量。从小到大,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用这六种管道去和环境接触,藉此了解了身边的人事时地物,了解了世界是怎么一回事,自己又是怎么回事。比方说:我拿起一朵玫瑰花,我们看到了这朵花的外相是红花、绿叶、长茎;如果用放大镜来看,茎上长着细毛,在花里面有花瓣、雄蕊、雌蕊、花托。雄蕊里面有花丝、花粉囊;雌蕊里面有柱头、子房,割开子房里面有胚珠、胚囊,这些是一朵花粗略可见的“相”,我们把这个东西叫作花,“花”就是这个东西的“名”,这是中文的名称,如果换成英文就叫作rose。再想想看,当我们看到这一朵花的时候,心中就有了它的相,有了它的名,还有什么?比方说这朵花是由植物所生出来的一种东西,它很美观,让人看了心情好;它很柔美,颜色鲜艳,是颜料所调不出来的;花有香味,可惜不久就谢掉了,不能持久。花将来会结成果实,乃至于这一朵花是公司送的,每个人桌上都有一朵,但是对面的陈小姐对花过敏,所以把她的花拿来放到我的桌上,今天的这一朵花看起来比昨天那一朵新鲜等等。这一些叫作有关于花的觉想;所以我们见到了这一朵花,其实是见到了这一朵花的相、名、觉想。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所以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到这一切,心是能见,而被心所感知的对象是所见;我们压根就活在自己的能见与所见之中,同意吗?明辨于此,了悟了!原来我们世界中种种的差别,不管是相、名、觉想,三者都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与意根的分别所成。也就是我的世界,由相、名、觉想三者组成,但是这三者离识则无有;而识本身也没有了。

那么举例:有两个人,某甲和某乙一起来看这一朵花,对于这个东西叫作“花”,英文叫作rose,普通话叫作玫瑰花或蔷薇花,台语叫作玫瑰。所以这一朵花,它的名是各有差异的,其实根据详细的测量,一个人发出了声音,另一个人所听到的声音与发音者自己听到的声音是不同的音质音品,所以彼此的名已经多所差异。那么对于花“相”上的认知,就有更大的差异;当两个人看到同一朵花,甲有近视乙没有,甲从左方看过去,乙从右方看过来,两个人看到的相根本是不同的相。各位知道吗?人类眼睛辨色力,每个人都不同,所看到的色彩其实都不同,因此像是画家梵谷,他的画作也只是忠实呈现了出他所看到的世界罢了。看看梵谷的所见与我们的所见相差多少呢?也就是某甲看到这一朵花,某乙也看到这一朵花,两个人的心中有关这一朵花的相、名、觉想,是同还是不同?是少量同多量不同?还是多量同少量不同?亦或根本没有一点相同之处呢?

所有的众生,包括我们的每一个人,从久远以来都活在自己的意识心境界之中,意识心用相、名、觉想作材料,绘出了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让我们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宇宙的一个银河系的一个太阳系的一个地球上。让我们以为我们住在北京、上海、广州、台北,我们以为自己住在台北市,所以离正觉讲堂很近,住在北京就离讲堂很远,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的以为。以为爸爸、妈妈出生了我,我又出生了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以为这一些人是与我最亲近的人;其他的亲朋好友,是其次亲近的人;那一些走在路上,是我不认识的人;住在非洲的人,是我一辈子也遇不到的,是与我无缘的人;以为这个,以为那个。我们是不是就是这样子去认识了这个所谓的世界?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认定的环境?有此故有彼,有这里所以有那里,有好人所以有坏人,有对所以才有错,有正所以才有反,有我才有你,所以我们所认定这个世界上的种种,是不是可以用人、事、时、地、物来标明呢?

但是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所说到的“心生灭门”,所说到的“色等相皆不成就”,是指我们要真正彻底地不再有任何遗漏的,去看清我们生生世世以为真实有的世界,原来都只是自己意识心中的相、名、觉想所建构出来的罢了!在《百喻经》里,世尊用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从前有甲乙两个人一同行路,碰到另一个人拉着一车胡麻,停在路上拉不动,拉车的人就求甲乙说:“请帮我把车子推出这一段险路吧!”甲就问他:“那你要给我们什么东西作为报酬呢?”推车人回答:“给你无物!”于是甲乙两个人就帮着他把车子推到平坦地上,甲就向推车人说:“把答应给我的东西拿来吧!”推车人说:“我不是说过,给你无物吗?”甲却意会不过来,还说“那就赶快给我吧!”此时,乙笑着对甲说:“他既然不肯送给我们,干什么一定要呢?”可是甲还是执著说:“他答应要给我们无物啊!那就一定要把无物给我们啊!”乙向甲解释说:“无物两个字联结起来是一个名,实际上就是没有东西,他又怎么能拿出一个没有东西的东西来呢!”各位认为这个无物到底是有还是无呢?既然它叫无物,一开始就说明了它是无!但是无物若是无,推车人又如何能够执持它,能够说出来,用来骗甲和乙呢?而甲自始至终都还执著他还没有收到这个无物。各位看看!这个无物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等同于世间的五阴诸法,到底是有还是无?

其实是心在动,被无明所迷了,所以心动!心动的本身却又是不动;能认知动心从来不动不静、不生不灭,这才是大乘入门的见道位。但是所有的世俗凡夫外道都是这样,他执著一切境界就好像执著无物,但只有圣弟子能够知道,这一切境界的无物,就是空、无相、无愿、无作,但又无妨各种境界真实地历历现前。真能通达此理,就能达到了入涅槃城之门了。

今天时间关系,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点击数: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