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與如來藏

第008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上一次節目中我們說明了,眾生只有八個識沒有第九識,而第八識在不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以顯示各個不同階位的修行層次與果德。第八識又名為心、種子識、所知依、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三乘無學位名為異熟識,乃至佛地又名為無垢識。這些名稱其實都是指同一個心體,在不同修行位階上,眾生本具的真實心所具有的內涵,與這時候其他七識相應的種子的清淨程度的差異,第八識心體沒有改變,而內涵有所轉變。

從這段提要可知:第八識心體從因地到佛地一直都存在,但是由於在長時劫的修行過程中,不斷地修除染汙種子轉變為清淨種子;到菩薩八地時,第八識心體改名為異熟識,因為此時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已經斷除,不再有分段生死種子存在,因此說捨阿賴耶識的名稱,第八識已經不再執藏分段生死種子,而說為捨阿賴耶性。

如《成唯識論》卷3所說:【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

這段論文大意是說:不動地(也就是八地)以上菩薩,一切三界愛的煩惱永遠不再現行,能在真如法中任運而轉,以對自己無功用的種種行利樂有情,但是剎那剎那的運轉都有所增進,而說八地菩薩名為不退菩薩(這是指念不退)。雖然八地菩薩還沒有斷盡異熟識中種子變易生死,也就是種子還會有所變異,但由於其第七識末那識已不再因我見、我愛、我慢的習性,而執阿賴耶識為自内我,因此永遠捨棄阿賴耶的名稱,而說不成阿賴耶識的功能。

不成阿賴耶識的意思是,不再有阿賴耶識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功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成唯識論》卷3稍前 玄奘菩薩有說到:【此識無始恆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阿羅漢位方究竟捨。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說之為捨。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皆已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段生故。】

這意思是說:這個阿賴耶識恆時不斷地流注種子而運轉,好像流水一般,到什麼階位才得以究竟捨棄這種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體性呢?答案是要到阿羅漢位才能究竟捨棄。為什麼是阿羅漢位呢?也就是究竟斷盡煩惱障的三乘聖者,都名為阿羅漢。這時候三乘聖者的阿賴耶識中所含攝的粗重煩惱已經永遠捨離了,故說之為捨。這裡阿羅漢是通攝三乘無學果位的聖者,也就是二乘無學位聖者──四果阿羅漢與辟支佛,以及大乘無學位的八地以上菩薩,因為這些三乘聖者都已經永遠害盡煩惱賊,不再有生死煩惱了,應該受世間天、人的勝妙供養,永遠不再受分段生死的緣故。

從《成唯識論》這兩段論文,我們可以知道:眾生第八識在因地時又名為阿賴耶識,是因為祂還會執藏分段生死種子,讓眾生在三界中流轉生死不得解脫。這個分段生死種子,就是會導致眾生再受後有的無明煩惱(也就是一念無明),如果能斷除這個無明煩惱,就可以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就可以如同定性阿羅漢一般捨報後入無餘涅槃,所以說這是永害煩惱賊。

而八地以上菩薩,不但如同阿羅漢般,早在一大無量劫前入初地時,就已經將煩惱障的現行斷除了,在滿七地心將入八地心時,更將這部分的習氣種子隨眠也斷除了,因此八地菩薩由於又斷除分段生死種子,其功德更超勝於阿羅漢。由於菩薩斷盡分段生死後,只剩下無記性的異熟種應再修斷,因此說捨阿賴耶識;但這意思是捨阿賴耶識這個名稱,心體永遠不會捨棄,因為第八識是一切法的根源,不可能捨棄的。

如《成唯識論》卷3云:【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論文說永失阿賴耶名──捨離的是阿賴耶識執藏雜染法種的體性,第八識不再有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體性,但是第八識心體還是存在的,不能捨棄也無能力捨,因此第八識改名為異熟識,同時再繼續往佛地邁進,一大無數劫後才能究竟成佛,轉名為無垢識。

各位菩薩!從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眾生八識心王中的第八識,在因地時雖然名為阿賴耶識,具有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體性,但是經由修行,其含藏的煩惱障種子可以轉染成淨,轉名為異熟識、無垢識等。這就是 平實導師在《我與無我》書中說的真如緣起:這個真心阿賴耶識,眾生是個個本具。但是裡面有無明和業種,還有種種無漏法種等,如果把業種修除掉,把一念無明的根本煩惱修除掉以後,三界生死的現行也就斷了──從此以後不再受生,祂就成為異熟識、庵摩羅識,這個時候就改名叫作第九識,其實還是同一個識。再把剩下的那些種子隨眠修除,又將無始無明的無明隨眠,也就是塵沙惑全部斷盡,斷盡以後──達到最後的一分也全部斷盡的時候,祂就成為佛地真如,改名為第十識,又名無垢識,也就是真如,可是祂還是第八識。這個佛地真如是從因地的阿賴耶識修行轉變清淨而成,如果不修行轉變祂的內涵,就不能成為佛地的真如,反之如果用功去修行就可成就,這就是真如緣起。

不論第八識經過修行後改名為異熟識、無垢識,或第九識、第十識,都是從因地的阿賴耶識透過前六識的修行轉變而來,而轉變的是内含的種子,不是心體本身以及祂清淨的自性。再次提醒各位菩薩:阿賴耶識就是因地時的第八識,無垢識是佛地的第八識。另外您知道,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有什麼關係嗎?我們先來看兩段《楞伽經》的經文: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

另一個譯本《大乘入楞伽經》卷5則說:【大慧!善不善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并五識身。】

由這兩段不同翻譯者所譯的《楞伽經》可以知道,眾生只有八個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五識)、意識、意根以及如來藏。如來藏又名識藏或藏識,因為這時候還有阿賴耶性,也就是執藏分段生死的染汙性,因此又稱為阿賴耶識。因此第八識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因為在眾生位時,有執藏分段生死的染汙性,以及收集分段生死有漏法種的集藏性,而稱為阿賴耶識、藏識,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如《入楞伽經》卷7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阿梨耶識名如來藏,與會和無明相應的七識共同在一起,這個阿梨耶識就是阿賴耶識,同樣也是在說明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前兩集節目中我們曾說,如來及玄奘菩薩不為凡愚開演甚深的阿陀那識及種智妙法,也可以在《楞伽經》中得到證明:【如來藏識阿梨耶識境界,我今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餘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入楞伽經》卷7)

只有如來與諸菩薩具有甚深智慧,才能了知分別如來藏阿梨耶識的境界,其餘聲聞行者、辟支佛及外道等人,因為執著於名字相,不能了知這兩個法。對照前段所說,阿梨耶識就是如來藏,也就是這些二乘人與外道是不能了知如來藏在不同階位的內涵而有不同名稱的道理。既然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或者阿梨耶識就是如來藏,也是如來藏的異名,由此可知實相心、萬法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如來藏,又名為阿賴耶識、阿梨耶識、阿陀那識等等。

而在《大乘入楞伽經》卷2中,佛說如來藏心是圓成實性:【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什麼是圓成自性呢?就是說有一個法是離開「名」的相和「事」的相,「名」相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就是「名」的相;如果廣義來說,包括意根都屬於「名」的相;狹義的說,意根攝在六根中,因此在聲聞法中,通常不將意根攝在「名」中。

因此名就是指「名」與「色」,「名色」就是我們的五陰,名就是前六識或者前七識;「名」運作的那一些心行所顯示出來的「心」的法相就是「名相」;「名相」在三界中運作的時候,就有種種「事相」出現。如果有一個心體,祂能夠配合著名相與事相,在這裡面運作,但對於「名相」和「事相」都沒有任何的執著;這個心同時也是離一切六塵上的分別;這個心就是圓成實性的如來藏。如果證得了這一種心—第八識阿賴耶—又名如來藏識,就叫作「親證自證聖智所行真如」。

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心出生七轉識並配合七轉識(也就是廣義的名)在運作時,雖然了知名的存在與運作,但不分別七轉識的想法對或不對,更不會有所執著,而對於六塵上的貪瞋癡等事相也不會執著,能夠這樣親證、現觀如來藏在生死流轉過程中,一直都是如此真實不變異而如如不動於六塵的心性,就是證得聖智的菩薩。這就是說具有圓成實性的心就是如來藏心,而圓成實性心具有真實不變異的自體與自性,於六塵萬法全然不動其心,因此說如來藏真實存在,而對六塵如如不動的「真如」性。

前面說過如來藏又有阿賴耶識的名稱,因此如來藏具圓成實性,阿賴耶識也同樣具有圓成實性。有什麼經論依據嗎?我們來看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說:【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

對於唯一佛乘有畏懼心而根性遲鈍智慧狹小的人,聽到唯一佛乘之法,而害怕發菩提心,需要經過很長時劫才能成就,不知自身中有如來藏含藏成佛所需一切種子,只欣樂寂滅境界,厭惡在六塵中磨練的勞苦。其實眾生本來都有成就大菩提的種子,全部都含藏在阿賴耶識、如來藏、藏識中。

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看到,眾生身中都有成佛的一切種子,含藏在如來藏、阿賴耶、藏識中。如來藏、阿賴耶、藏識是指同一個心。在前集我們講過:在八識中前五識與意識,是依他起性心,意根是遍計執性心,而第八識則是圓成實性心,由此可以互相印證,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藏識,這是因為在因地時,第八識還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體性。因此可以確認如來藏具有圓成實性,阿賴耶識也同樣具有圓成實性,其實本質就是同一個心體,只是就不同面向來說這個心的體性而有不同名稱。

接著,我們作個結論,有情眾生都有八個識,不是只有六個識,也不是還有外於八識之上的第九識或第十識。如果少於八個識或多於八個識會如何?

一、如果只有六個識,眾生捨壽後將會成為斷滅空,因為六識都是依他起性心,都只能存在一世,捨報後就永遠斷滅了,六識心是不會延續到下一世去的因緣生滅法。

二、如果眾生有第九識,甚至有第十識,就表示說第九、第十識也是實相,或者說這是在第八識之上的實相,如此就會成為實相有多個。實際上 佛只說有一個阿賴耶識與七識俱,這個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所有成佛的種子都含藏在這個如來藏中;另外也會變成佛說法有錯誤,因為在現存經典中都只說眾生有八個識,沒有說到眾生有九個識或十個識。

三、三自性中只有第八識才具有圓成實性,如果只有六識,那麼圓成實性是哪個識所具有的體性?絕對不會是第六意識,因為意識是根、塵為緣所生的法,不可能是可以圓滿成就世、出世間法的自在心;如果還有第九識或第十識,那麼圓成實性是第九識或第十識所具的體性呢?如果是其中之一,那麼是不是現存經論錯了,當然不是(雖然在《大正藏》中有些疑偽經,我們必須小心分別)。所以圓成實性不是第九識或第十識所具有的,因為法界實相只有一個,而第八識是唯一的、絕對待的法、無上的法,無有法可以超越祂,怎麼可能還有其他法可以在祂之前就存在呢?如果這樣,就成為第八識不是去後來先的主公了。

四、如來藏是生死輪迴的實際,故二乘聖者入無餘涅槃只有如來藏獨存,沒有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於無餘涅槃中。如果真的還有第九、第十識,那麼哪一個心才是本際?或者說第九、第十識不會存在於無餘涅槃中?如此就得探究,這時第九識與第十識是在三界中,還是不在?如果說在三界中,表示這個有情入了無餘涅槃,還有攝屬於他的其餘法在三界中;如果說不在三界中,那是說第九識與第十識在無餘涅槃中,如此涅槃中將有三個實相存在,這是不可能也違背經論所說:涅槃中無任何一法,只有如來藏第八識獨存的教理了。

五、如來藏要經過長時劫的修行,才能清淨含藏的染汙種子,到菩薩八地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改名為異熟識,有人稱之為第九識;之後再轉易無記性的異熟種子,到達佛地改名為無垢識,或者稱為第十識。因此第九識、第十識也只是在修行過程中如來藏的一個別名,次第進修轉變第八識心中含藏的不清淨種子,才由因地阿賴耶識改稱異熟識、無垢識。因此也可以知道阿賴耶識與無垢識不是同時存在於因地時的眾生身中,須要透過修行而轉變如來藏中所含藏的各類種子,才能成就異熟識、無垢識,這也就是真如緣起。

六、在《大乘起信論》中曾說過:能熏的六識心與所熏的真如心同時同處,才能成就受熏的功德。如果第九識或第十識就是佛地的真如心,而且在因地時就存在了,由於經中說佛地真如心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也與善十一心所法相應,這就表示在因地時就已經有第九識、第十識的佛地真如,與因地阿賴耶識同時存在,表示因地時就可以有佛地的功德與境界。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情況發生,在現實境界中,從來都沒有看過意識心與真如心一起在了別六塵諸法,或者各自去運作,經論中也都說八識和合運作,從來都沒有說過在因地時第八識如來藏會與二十一個心所有法相應。這也可以證明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三界中只有八個識,沒有第九識,也沒有第十識,而一切唯心所現,須要八識心王共同運作,缺一識就不完整;同樣的,多一識也不行,八識就能了別、運作於一切世、出世間法,因為八識各有所司,功能無法混和或者分割。

各位菩薩!識蘊是六識心所蘊集的,是依他起性的心,是因緣生滅的法,不能執藏一切法的種子,無論如何修行或者無妄念,永遠都不會變成為真如心。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 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