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法與歸依僧(一)

第126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前面幾集已經講完歸依佛的內涵,接下來的五集要講的是「歸依法以及歸依僧」。

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五集所要講的這一段經文,勝鬘夫人說:【法者即是說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此二歸依,非究竟歸依,名少分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於上更無,說一乘法身。三乘眾者有恐怖,歸依如來,求出、修學,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有眾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三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一段經文勝鬘夫人首先說:「佛法所說的法就是說唯一佛乘的法門。僧寶則是有三乘眾。」前一段經文講的是佛,這一段經文講的是法與僧,合為三寶。「法」是講唯一佛乘的法,就是成佛之道,講的是佛菩提的實修方法;聲聞乘、緣覺乘的法,本來就是屬於唯一佛乘的一部分,攝歸於佛菩提道。所以勝鬘夫人說:「佛法所說的法就是說唯一佛乘的法門。」至於三寶中的僧,就有三乘眾的不同了;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佛法是唯一佛乘,為什麼又區分為三乘眾?我在這裡打個比方,地球上的人,因為出生的地方不同、品種的不同等等因素,為了讓人容易區分,所以又分為歐洲人、美洲人、亞洲人,或者說是白人、黑人、黃種人等等,但不論怎麼去區分他,他們都屬於人。在佛法中,同樣的都是依於佛所說的法來修,但因為有些佛弟子他只侷限在其中的一部分的法來修行,而有些佛弟子則是完全遵照唯一佛乘的法來修行,證量跟心量就不一樣,所以區分為聲聞、緣覺、菩薩三眾,這樣的區分,就是可以讓修學佛法的人一聽就容易明白這三眾的差別。

三乘眾當中,菩薩也是僧的一種,只要你真正的開悟了,有了實相般若智慧,那就是僧,不管你有沒有剃頭髮出家,都叫作菩薩僧。菩薩僧又有兩種表相,一種是剃髮出家的菩薩,譬如佛世的 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是現比丘身;另一種是出家而不剃髮的菩薩,譬如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他們都是現居士身,仍然是出家人。又如大乘經中說的菩薩摩訶薩,也就是明心以上的菩薩,統名菩薩僧。在大乘法以外還有兩種僧,譬如無佛之世的辟支佛也是僧,佛世的阿羅漢也是僧。在佛世,在家弟子證得阿羅漢以後,雖然不出家、不剃髮,也是僧;所以在家阿羅漢入滅時,佛一樣會要求其他的出家阿羅漢們共同前往供養在家的阿羅漢屍身,共同為他荼毗。這樣,由於方便說法而有三乘部眾,所以就有三種僧。

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有這一段經文,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我們先來解釋這段經文的一些名相。獨勝覺,也就是無佛的時代成就因緣法的辟支佛,「不還」指的是證得聲聞三果的阿那含,「一來」指的是證得聲聞二果的斯陀含,「預流」指的是證得初果的須陀洹。從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勝義僧除了佛世尊以外,其他有聖法得勝果的佛弟子,譬如菩薩摩訶薩、獨覺、阿羅漢,還有三果、二果以及初果人,他們即使不剃鬚髮、不服袈裟,也都可以名為勝義僧,都是屬於三乘的僧眾。所以三乘的僧眾,有在家眾也有出家眾。

接下來我把後續的經文【此二歸依,非究竟歸依,名少分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於上更無,說一乘法身。】(《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作一個簡單的語譯,勝鬘夫人說:「三寶中的這兩個歸依,也就是法歸依與僧歸依,這兩種歸依並不是究竟的歸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說唯一佛乘的道諦法門,能夠獲得究竟的法身,也就是證得無垢識自心如來。從無垢識的智慧境界,假使再要往上去推尋,就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增上、可以親證了;到這裡就是至高無上的智慧境界了,不是法歸依與僧歸依所達到的,還是要仰仗於佛才能達到,所以才說是一乘法身。」這裡所說的一乘法身,講的是諸佛的境界,所以法歸依、僧歸依並不究竟,一定是歸依於佛才是究竟歸依,而且法與僧也是靠佛來傳授而有,因為不可能先有僧寶弘傳佛法之後,才出生了佛。

接下來【三乘眾者有恐怖,歸依如來,求出、修學,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有眾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夫人接著說:「三乘僧眾都是仍然有恐怖的,所以都要歸依於如來,才能出離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才能修學佛法而趣向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歸依法與歸依僧,都是有限的歸依,不是究竟的歸依。如果有眾生被如來所調伏了,歸依於如來,得到佛法的津潤與利益,心中生起了信受與愛樂,因此而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其實這兩種歸依仍然不是歸依法與歸依僧,推究其本質仍然是歸依於如來。」因為法由如來,僧也從如來而生,所以法歸依、僧歸依,其實仍然是歸依於佛。

【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歸依第一義的人,其實也是歸依於如來。所以說歸依法與歸依僧,這兩種也是歸依第一義,而第一義的歸依就是究竟歸依如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歸依法與歸依僧,其實不異於歸依如來;而歸依於如來也不異於歸依法、歸依僧,所以如來就是三歸依——歸依如來就具足三歸依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謂的一乘道,其實是說如來的四種無所畏懼,而成就了師子吼所說的道理。假使如來隨著眾生心中之所欲而方便說法,其實都是歸屬於大乘法,其實並沒有三乘法可以說。而三乘法所謂的佛菩提、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其實本來都是從唯一佛乘中分析出來講的,三乘菩提都應該歸一佛乘,所以唯一佛乘的道理其實就是第一義乘。」

前面簡略的對於勝鬘夫人所說的歸依法及歸依僧的經文作了語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這一段經文的義理。真正的佛法就是一乘道,如同《長阿含經》中 佛陀說:「過去諸佛也有一會說法的,也有二會說法的,也有三會說法的。」假使眾生根性都很好,不屬於五濁惡世,那就可以一會說法;可是眾生如果根性很差,那就必須三會說法。那麼 彌勒尊佛到時候來到人間,到底是幾會說法呢?在《長阿含經》中 佛授記說:「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因此許多人就會說:「龍華三會,所以是三會說法。」其實不然,因為龍華三會都是聲聞會,不是菩薩會,所度的都是阿羅漢,不是菩薩,佛對於龍華三會,特別說是為度聲聞三會說法。那麼問題就來了,彌勒菩薩難道會只作龍華三會的聲聞法會嗎?有可能只有這樣嗎?所以這樣問題的答案不就很清楚了嗎?不只三會說法。

可是到了那個時候,彌勒菩薩龍華三會廣度聲聞人的時候將會很輕鬆,只需要龍華樹下三會說法,聲聞三會就圓滿了。不必像兩千五百年前的 世尊一樣,都是憑著兩條腿行走奔波,一、兩百里路也都是用腳走的;阿含時期就這樣行腳整整講了十二年,才度得了一千兩百五十位阿羅漢。可是 彌勒菩薩只在龍華樹下說法三次,每一次都是九十幾億人成為阿羅漢。那時的阿羅漢們現在住在哪裡?其實就住在我們娑婆世界,正是今天始終都無法見道的人,這些人就是在那時候應該要證阿羅漢的人。這些人只要不毀謗正法跟賢聖,都是將來龍華三會的時候可以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到那時候他們能不能明心呢?還不知道!但是卻是可以在那個時候證得阿羅漢果。

可是你想想看,如果現在能夠明心,到時候證阿羅漢果一定更沒有問題。因為也許在這一生,或者再來人間幾世行菩薩道,縱使不想證果,自然而然就會有上品的三果功德(不必刻意去追求三果,自然就會有,何必刻意去追求),有了上品的三果功德,想要取證阿羅漢果是易如反掌的,所以不必等到 彌勒尊佛下生人間的時候才證阿羅漢果。對菩薩來講,解脫果只是修學佛菩提道過程當中的副產品,菩薩根本不看重聲聞果,只看重五十二個階位的實證。

前面有說到二乘道所修證的解脫果,在 彌勒尊佛來到人間的時候,演說三次,每一次都有九十幾億人成為阿羅漢。所以只要到時候能夠在龍華樹下聽 彌勒尊佛講完聲聞菩提的人,就都可以成就阿羅漢果。這個聲聞三會法說完了,接下來當然要度菩薩眾啊!那個時候人壽八萬四千歲,知識也夠好了,世間法的教訓也學得夠多了,否則活不了八萬四千歲,所以人的品質都是很好的。在五濁惡世中想要提升人的品質是很困難的,因為大師們連自己都提升不了,還暗地裡修雙身法;但是到了那個時候,人的品質不用去提升,本來就會那麼好。到那個時候,彌勒尊佛可能不必把佛菩提再分成兩會來說,不必演說三賢位的般若,再來演說十地的種智,可能會把佛菩提的般若跟種智合在一起說,所以將來 彌勒菩薩可能會是兩會說法。第一會就包括了聲聞法會的三會聲聞法會,接下來就是佛菩提的五十二個位階佛法,所以也有可能是二會說法。

那意思是說,我們有能力證得阿羅漢道,但這個阿羅漢道其實只是大乘法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對菩薩來講,這根本不重要;只有一心想要證解脫果的聲聞種性的人,才會覺得這個很重要。所以如果有人歸依於阿羅漢,那就是少分歸依,也就是少分的歸依僧,不是究竟的歸依僧。真正的歸依僧,當然要歸依菩薩僧。我們正覺同修會從來不教大家歸依聲聞僧,只教大家要供養聲聞僧,而不歸依聲聞僧。那麼大乘菩薩僧有兩種:一種在家,一種出家。你只能歸依這兩種菩薩僧,不許歸依聲聞僧,否則就無法發起自己的菩薩性,這一點大家要很注意。如果能夠這樣歸依僧,才是真實歸依僧;可是這個歸依僧,不論是在家或者出家的菩薩僧,他們仍然都歸依佛,所以究竟的歸依還是歸依佛。

或許你會說:「我要歸依三乘菩提。」歸依三乘菩提也沒錯啊!可是對菩薩來講,二乘菩提只是副產品,是你修學佛菩提過程中自然而有的,你根本不用去修它;隨著你的佛菩提證境繼續增上,到了某一個程度的時候,解脫道的功德自然會出生,你根本不必去修它,它自然就有了。這樣去修,當然是歸依於佛菩提,歸依佛菩提中就已經有聲聞菩提了,所以聲聞菩提不重要,當你歸依佛菩提的時候就已經同時函蓋聲聞菩提的歸依了。可是你如果刻意要歸依聲聞菩提,不去歸依佛菩提——不去歸依真實佛法而只歸依解脫道的法,那你就同時失掉了菩薩種性,也失去了佛菩提的親證因緣。可是如果歸依大乘法時,當然就具足歸依三乘菩提了,那才是圓滿的歸依於法。

可是歸依大乘法以後,這大乘法是由誰具足證?由誰傳出來的?當然還是佛。所以歸依大乘菩提的結果,還是不究竟的歸依;因此歸依了大乘法以後,仍然還要歸依於佛,因為法由佛而說、法由佛出,佛是法主、法根、法王,所以我們都要依止於佛。所以說依止於佛才是究竟的歸依,如果只是歸依於法、歸依僧,卻不歸依佛,那都只是少分的歸依,不是究竟歸依。

各位菩薩!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歸依法與歸依僧」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