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與法身(下)

第112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繼續來討論「法王與法身」的問題。

在上一個單元說明《勝鬘經》的經文:【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在經文中所謂的於法得自在之地,成為法王與法主,這是必須要一切種智圓滿才行,不單是證得法身而已;證得法身的時候只有初分的法身德,但是這個法身德要到究竟佛地的時候才能夠具足。因為具足法身德的時候,八識心王都各有祂的功德;成佛的時候,前五識轉生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生上品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生上品平等性智,這個時候金剛喻定現前,也讓第八識真如轉生大圓鏡智;這都是一切種智,就這四智圓明而成一切種智,也就是一切種的智慧圓滿成就。

我們先不談大圓鏡智等,光說前五識的成所作智的功德,都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連等覺菩薩也都無法想像,只能夠從經典中的說明加以理解而已,這更不可能是佛門外道的假法王、凡夫們所能夠了知的。如果要談到成佛以後的無垢識,還能夠與五別境、善十一心所法相應,那到底是什麼境界?這連等覺菩薩也無法想像。等覺菩薩都還沒有具足法身德,都不敢自己宣稱是法王;可是佛門外道凡夫、法王們,倒敢公然堂而皇之的說自己是法王,這不是很可笑的事嗎?所以必須要究竟一切法,而於諸法得到自在以後,才能夠稱為法王。

我們這個時候的娑婆世界的所有佛法,都是由兩千五百年前的 釋迦世尊宣說出來而得到的,所以這個年代,只有 世尊才能夠稱為法主、法王。一切的聲聞、菩薩都要隨同 世尊來修學,同樣以 釋迦世尊為主,所以 世尊就稱為法主。

佛教界早期常常有人說:「佛其實等於阿羅漢。」他們的意思就是說:「佛的證境就是阿羅漢的證境。」但是問題來了,佛陀能夠於諸法得到自在,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卻常常要來請法,又是為什麼呢?如果佛等於阿羅漢,而不是在佛菩提道上面有所不同,同樣都只是修解脫道,那麼 釋迦世尊當年入滅以後,應該會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出來繼續成佛——紹繼佛位,然而事實上卻沒有。即使是大迦葉,佛早期弘法的時候曾分給他半個法座,他都不敢自稱成佛;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等等,都沒有人敢自稱成佛,都沒有人敢紹繼佛位。

諸大阿羅漢們也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法義還有很多,可是去到 佛那裡一問就全部解決了。又常常有人來見 佛(也有外道、也有佛弟子),在 佛為他們說法以後,他們往往當天就死掉了!而阿羅漢們的習慣是:凡是有佛弟子死了,就要去問 佛:「這個人生到哪裡去了?」佛都會一一記說:「這個人生到某處去了,或是這個人沒有後有了,或是這個人生到某處以後還會再生到某處去。」佛陀都會授記,可是阿羅漢們能夠為人授記生死之處嗎?答案是沒有幾位。如果是入無餘涅槃,他們找不到、也不敢隨便講話。那麼這樣,佛等於阿羅漢嗎?顯然是差異很大的。而且阿羅漢們與外道辯論以後,回到園林中,都會先向 佛陀請問說:「我這樣與外道論法有沒有錯誤?是否有謗佛的嫌疑?」都要請問 佛陀的,可見佛地與阿羅漢地的差別是很大的。所以從歷史事實以及從聖教,或者從理證上面來看,阿羅漢都不等於佛,因為阿羅漢都無法等於菩薩了,何況能夠等於佛!

所以要能夠當法王、法主,絕不是容易的事,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冊封一下,就變成法王、法主了。即使是總統公開為誰冊封,也仍然不是法王、法主;因為法王或法主,是要依三德的具足來認定的,只有佛地才能夠自己認定,誰都沒有能力來冊封跟認定。所以現代一切自認為已經成佛的人,敢認為是法王的人,保證他一定是凡夫,連初果都沒有證,我見都沒有斷;如果斷了我見,他就會知道所有的阿羅漢都還不是法王,自己更不敢自稱法王了。所以佛門外道所有法王都是僭越王位,因為法王只有佛陀當得。

接下來我們來瞭解法身,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法師,他在他的《勝鬘經講記》當中說:【法身有二義:約法性說,名一切清淨。得最清淨法界,由於具一切功德,離一切煩惱所顯,所以法身又即是白法所成身,功德聚名法身。離縛而成一切功德,法身即一切自在義。】(《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81~182。)這位法師認為法身有兩個義理,第一個是從法性上來說的,叫一切清淨;他說法身是一切清淨,可是阿羅漢有沒有清淨?有啊!不然阿羅漢怎麼能夠出離生死。阿羅漢有沒有法身?也有啊!可是阿羅漢沒有證得法身。事實上每一個有情都有法身,問題是有沒有親證;假使沒有親證,就說他沒有法身的功德。因為關於法身、實相的智慧,都不會生起來,但是法身仍然繼續存在而運作不斷;其實阿羅漢的法身還是每天在為他賣命,可是他不知道。所以阿羅漢心地雖然清淨了,能不能在法身德上面產生作用?答案是沒有用。即使阿羅漢迴小向大,三大阿僧祇劫不斷地以解脫智慧去利樂眾生而無私無我,並且把所有的煩惱習氣種子全部斷盡以後,他自己的法身在哪裡?這位阿羅漢還是不知道,所以沒有法身德。他若是想要證得法身德,還是要回到佛菩提道,從六住菩薩滿心位開始,希望明心而進入第七住菩薩位,才有法身德。

所以,如果說阿羅漢就是佛,阿羅漢們得「最清淨法界,由於具一切功德,離一切煩惱所顯。」像這樣子所謂的白法所成身,真的是一切清淨了,凡有所說、所思、所行都是清白法,沒有黯汙之法,可是有沒有證得法身呢?還是沒有。萬法出生的根源─諸法之身─在哪裡?還是不懂。所以還是沒有證得法身,當然也沒有淨除上煩惱,就不是一切清淨了。

接下來「功德聚名法身」這句話倒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功德聚是指什麼?一切功德聚集在哪裡而能出生、而能有功用?功德都聚集在法身中,所以「功德聚名法身」這一句是正確的。但問題是,能把功德聚集在自己身上的那個法身是什麼?那就是入胎識、本識。這個本識祂在哪裡呢?阿羅漢都還不知道。所以即使已經得一切清白了,仍然只是生滅性的意識心,還是不能稱為法身的;因為萬法並不是聚在意識心中保存的,一定要證得萬法的「功德聚」,才算是證得法身的人。萬法功德都是從哪裡出生來的?都是從本識中出生來的。證得這個出生萬法的本識,才叫作證得法身;證得法身的人,才能觀察法身的種種功德,這樣子才有法身智慧的功德。如果否定了法身而講法身德,那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這位法師又說:「離縛而成一切功德,法身即一切自在義。」事實上阿羅漢已經離縛了,卻沒有成就一切功德,這樣的自在是真的一切自在嗎?當然不是。即使成佛了,意識也還有不自在的時候,譬如去托缽時,在路上木槍刺足,很痛!那時只有進入無想定,讓意識停止現行才能免除痛楚,所以 佛陀說祂那個時候是進入無想定中。我們以前以為說 佛陀是進入四禪,因為進入四禪中就不觸五塵了,也可以免掉痛苦;《阿含經》中則 佛說:「那時是進入無想定中。」佛陀有時背很痛,也進入無想定中。只要痛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就進入無想定中,而無想定中沒有意識領受痛楚;因此呼吸、心跳都停了,不懂的人就會誤以為是死了;可是這樣就能免除痛苦了,因為意識斷滅而不在了。

但是也不能永遠住在無想定中,有時候還是要出定,出定的時候不是又有痛苦了嗎?所以意識心是無法永遠、無法一切時都得自在的。所以說:「一切自在義就是法身。」就這一句話就破了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主張。因為大乘非佛親口所說,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否定有一個自己本來就在,是無生無滅的如來藏。可是誰能一切自在?只有如來藏,如來藏不論何時、何處都自在。自在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自己本來就在,祂不必靠別人才能存在,這樣子最自在;如果要靠別人才能存在,就不自在了。七轉識都要靠如來藏,意識甚至還要靠意根、五色根,以及如來藏變生的六塵,否則祂就不能存在,怎麼能夠說是自在的法?只有如來藏自己本來就在,不必依靠任何人,那才是真的自在,那是一切時都自在的。第二個自在的意思是說,在所有的時間都不與苦樂相應,所以無煩惱而得自在,這也只有如來藏才能作得到。可是六識論講的一切自在是意識,但是很明顯的,意識是無法一切自在的。

《勝鬘經》中經文最後說:【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於了義,一向記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正是 佛陀晚年時,破斥那些誤會佛法的聲聞凡夫們,私下所說的成佛之道;聲聞凡夫不喜歡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就的成佛之道,心中認定阿羅漢就是佛,要把聲聞法解脫道當作成佛之道。因為這個緣故,世尊不得不作獅子吼,勝鬘夫人也追隨 世尊而作獅子吼。

這位法師在他的《勝鬘經講記》中說:【二乘不斷的習氣,在聲聞學派中,稱為不染污無知。無知即無明的別名;習氣,是極微細的無明,這與大乘的無明住地一致。】(《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55。)顯然他認為習氣就是不染汙無知,就是極微細的無明,也是大乘的無明住地所知障。因此他說:【無明住地是所知障,是聲聞學者所稱為不染污無知的。依此而明二乘的不究竟,似乎二乘學者也非承認不可。】(《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82。)可是真正的道理應該是這麼說:【習氣種子卻是煩惱障所攝而非所知障所攝,所以習氣種子並非聲聞學者所稱的不染污無知。習氣種子卻正是染污的無知:平時不知其存在,一旦現行時必定是染污性的心行,不是無染污的心行,故是煩惱障所攝而非所知障。】(《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87。)

這位法師說:「無明住地是所知障,這是聲聞學者所稱的不染汙無知。」其實阿羅漢們不是聲聞學者,而是無學聖人;不染汙無知是聲聞無學聖人所講的,這位法師卻故意說成是聲聞學者,這是心地不直。是阿羅漢所講,就說是阿羅漢講的,何必推給聲聞學者。所知障講的都是與成佛有關的「無明」,都是法界中的種種真實理,不是講世俗法蘊處界的緣起性空,而是講萬法根源的實相心法界,這與解脫道所斷的煩惱無關。可是這位法師,所謂的所知障無明住地,卻是指煩惱障的習氣種子,把所知障(也就是無明住地)扭曲為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這是移花接木。

這位法師在這個出發點,就已經把方向弄錯了,於是弘法就一路偏差了。「不染汙無知」是阿羅漢講的,他們知道有一種無知,這個無知不屬於解脫道上的無知,與斷除三界生死煩惱的無知無關,而是與成佛上的無知有關;所以這個無知是不染汙的,是與解脫道所斷的見惑、思惑等無明是不一樣的。見惑、思惑都是有染汙性的,但是所知障當中的無知卻是不染汙的,是與生死流轉無關的。既然是這樣,就應該說它是與成佛有關的無知,不應該解說成解脫道上的無知;這是因為解脫道上的無知,是屬於染汙性的,是我所的染汙、我見的染汙、我執的染汙;這種染汙性的無知會使人造惡業,使人不斷流轉生死。既然阿羅漢已經斷盡了染汙性的無知,而且有說過不染汙的無知,顯然這是與成佛之道有關的。

由此事實,這位法師文中所說的聲聞學者,應該改為聲聞無學:「所知障是聲聞無學所說的不染汙無知。」而習氣種子卻是染汙性的無知,因為平時不知道它在哪裡,可是一旦現行,就一定會與染汙性的心行相應。譬如畢陵尚慢、難陀貪看女眾、大迦葉聞樂起舞等等,都是屬於習氣所攝的染汙心行,不屬於無染汙的心行。所以習氣種子是煩惱障所攝而不是所知障所攝,習氣種子現行的時候有功用,會主動影響佛道的成就;所知障純粹屬於無明而不是種子,不會影響菩薩或阿羅漢的行為,只是障礙成佛。因此說,二乘無學講的「不染汙無知」是所知障,不是煩惱習氣種子。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下一個單元我們繼續來說明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的問題。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