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三)

第121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繼續說明「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觀如來」還要觀如來是【不定不亂,】(《維摩詰所說經》卷3)。所謂的定,簡單的說是禪定,意思是制心一處。江西馬祖道一大師在開悟之前,一直都在精進打坐修定,他以為打坐修定就會開悟,誤以為成佛就是這樣修得的;南嶽懷讓禪師便拿了塊磚頭到他打坐的地方,在他面前磨磚。馬祖大師從定中起身,便問:「磨磚頭是作什麼?」懷讓大師說:「我想要把磚頭磨成明鏡。」馬祖大師心裡想:天下哪有這般道理!笑著說:「磚頭怎麼可能磨成明鏡?」這時懷讓大師點撥他說:「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你打坐就能成佛嗎?」再以譬喻說明:「就像是駕駛牛車一樣,如果車子不走,是要打牛還是要打車子呢?」打坐不能成佛,但怪的是自古至今佛門之中,仍不乏多人繼續以打坐想要開悟成佛。許多大師讚許《六祖壇經》,並拿來當作指導參禪開悟方法的圭臬,甚至有大師主張禪宗的基本教典就是《六祖壇經》,並且還說那是自己開示的理論與方法,並且更說只要長期練習就能夠明心見性;既然如此,所說的開悟的理論和方法、開悟的內容,應當與六祖是相同的才是啊!但是《六祖壇經》中卻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接著又說:「【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六組大師法寶壇經》)」《壇經》明白地說打坐是不能開悟明心的,但他們仍然不斷地以打坐來教導禪修,還是求一念不生,以面對境界不起妄想就是煩惱消滅了,認為這樣就是開悟;甚至還曾經說: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作明心。可是六祖卻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組大師法寶壇經》)」原來證悟菩提,根本不是用一念不生來證得的啊!馬祖大師就是因為懷讓大師所施設的方便才知道原來打坐求靜—一念不生—不起妄想,其實是不能成佛,後來才懂得追求證悟如來藏本心,這和《壇經》中六祖開示的道理:「打坐無關禪門開悟」,是無二無別的。所有世間禪定,從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禪到四禪、四空定、無想定、滅盡定,無論哪一個定,無論修得再怎麼好,一定都是有出有入,所以便有定、有亂。可是諸佛如來常在定,沒有出入時,這就是說自心如來的定,是如來藏這個法界大定。

定既然是制心一處,不攀緣,經過修定,將心約制在不處處攀緣,所以世間禪定的內涵就是將意識所緣的六塵境界制約在只緣固定的一個處所。有入定就會有出定,當意識覺知心入定之後,必定會再出定,即便最長的壽命——非想非非想天可以有八萬四千劫,若都在定中,最後壽終時還是得出定,而讓識陰六識再度緣六塵的境界。如來藏不曾攀緣過六塵,如來藏也不曾起過妄想煩惱,當然如來藏本身就是在定中,但卻不是從非定的狀態而進入這個定中,如來藏沒有任何因緣讓祂離開不攀緣六塵的狀態,永遠都是清淨無為不緣六塵境界,所以也就是沒有所謂的出定。因此不能夠說如來藏有入定、有出定,如來藏從來都不制心一處,也都不起煩惱;既不起煩惱也不起妄想、也不制心一處,不住在定當中。然而如來藏不是毫無作用,所以當你需要什麼樣的種子,如來藏就忠實提供給你—你應該有什麼樣的果報,如來藏也如實給你—所以如來藏顯然也不在定中;如果在定中,又怎麼樣能夠有這些作用,如來藏不斷地在作這些事情,當然可以說祂不在定中;但要說如來藏在定中,如來藏又從來沒有起過一念妄想。因此說如來藏是不出定、是不亂,這樣不入定、不出定,正是法界的實相中道性,是名法界大定;所謂的大龍常在定,大龍就是講諸佛,我們應當這樣看待如來:既不定也不亂。

我們還要觀如來是【不智不愚,】(《維摩詰所說經》卷3)。大部分的學佛人都知道學佛就是要求智慧,既然是求智慧,怎麼又說如來是不智呢?於是有些人便因為自己的邪見,自作聰明解釋說:「不智就是當我們修到一念不生時,就什麼智慧都沒有了。」但這樣想法的人往往就是忽略學佛的最根本的宗旨:是要證得智慧而解脫、是要覺悟菩提而成佛;如果佛法修行是將自己變成沒有智慧、癡癡呆呆的,那不等於是白癡了嗎?《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難道所說的就是要讓大家變成白癡嗎?然而《心經》所說的般若,講的是智慧、是法界實相、是真實心,不是緣起性空的虛妄心;是能由證得這個真心,而發起佛菩提的般若智慧,然後次第修菩薩道,最後成佛。

那既然學佛是要學智慧,可是卻說如來不智亦不愚,不懂的人這時候就很矛盾了:一方面努力學佛是要求智慧、一方面又說不要生起智慧,這不會互相衝突嗎?依文解義的結果,解讀成:「開悟是要把沒有智慧的心,變成有智慧的心,然後又要把這個有智慧的心再變成沒有智慧的心。」以為這樣就是開悟,會有這樣想法的盲點,就是想要把妄心變成真心;因為沒有親證現前觀察體驗真心,所以誤會了經典中對於真心的開示,認為有智慧的就是真心,能放下一切的覺知心就是真心;然後對經典說要不智、無智亦無得,所以又認為要把智慧丟掉,說這樣就是證悟。凡是有智慧的心都是意識心,當你找到如來藏時,發覺這個般若空性的中道性,觀察到有無量無邊的種子流注不絕猶如瀑流,所以你的意識也因此開始生起了智慧,但你的如來藏照樣是沒有佛法智慧。佛教界現存的狀況,常常教你很多佛法的知識,讓你懂得一些佛法名相,看起來比別人有學問,然後再教導你要努力打坐修定,要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要把智慧丟掉,並振振有辭地說:有智慧就是不對;說這樣就是佛法《心經》無智亦無得的修證;但弟子遇到世俗事務的困難煩惱時,再教導他用管理學、心理學的世俗法智慧來處理,這時便不再理會努力打坐一念不生和這個世俗智慧有什麼相關,反正只要沒有感覺有世俗的煩惱,說這樣就是開悟。

佛法的基本知見應當建立在對一切法的本質的正確了知,這樣才有智慧可言。世出世間的一切法有真、有妄,物質色法五根、六塵是虛妄,而非色法的當中眾生的心就有真、有妄的差別;這個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一心二門的八識論。經論中不斷地說明有情的心有八識,前七識是妄心、第八識心體是真心,凡是會與六塵相應、會在六塵中運作的、會與煩惱相應的心——會生滅的、夜夜會中斷的都屬於妄心;從來不於六塵中生起煩惱的心,也是不曾中斷的心,才能說祂是真實心,只有祂才能夠離兩邊。當菩薩證得實相心第八識後,所出生般若智慧仍然是妄心意識所有,不是真心如來藏所有。如果你自認已經開悟,可先不要急著去度眾,應當先把所悟的境界拿來跟經論、禪宗公案所講的證悟內容來比對——如本經《維摩詰經》、《心經》、《大乘起信論》等,還要將所悟拿來與意識心的體性作一個比對——像是《阿含經》、《八識規矩頌》等;當你比對之後就會知道—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也是意識心—就知道是悟錯了。智慧與愚癡是相對的,是相應於意識心;有智慧的心一定會有愚癡的時候,凡是愚癡於法的心,將來也會是有智慧的心;因為都是依意識覺知心來說的,但是自性如來第八識,從來不落在這兩邊。

學佛的目的無非是要求般若智慧,可是這個般若智慧是什麼智慧?是從因地到果地圓滿成佛,都是相同依止法界真實義的智慧,所以佛門中常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證得這個法界真實義的智慧,就是證空性如來藏不智、不愚的智慧,未證實相心之前當然是愚癡的凡夫;而不迴心的阿羅漢愚昧於法界實相,雖然已非凡夫,但是在大乘法中仍然被稱為愚人。對於識陰意識覺知心沒有正確認識的情況之下,便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想法:把妄心意識切割成兩半,一半是有念靈知,會跟語言文字相應、會歡喜的,叫作妄心;而另外一半是離念而不起語言文字的,說這個不是妄心,說這個就是真心。但這些仍然都是意識,不管是離念靈知、或者是有念靈知,兩者同樣都是同一個意識;若有人將沒有起語言文字,能在一旁觀察自己念頭,觀察自己起歡喜心的那個覺照的心,就把祂當作是真心,但這個離念靈知,其實也只是意識的證自證分的作用。還有人認為:若是有念靈知成為有智慧的心,離念靈知因此就跟著有智慧,有念靈知歡喜時,離念靈知也跟著歡喜;如果自認開悟、找到真心很有智慧,因此覺得很歡喜,而所證的真心也跟著歡喜、有智慧,這樣把求悟的心與所悟的心,當作是同一個心,那就無法經得起真實證悟者依理證及教證的檢驗;這樣的想法終究要回歸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兩個靈知心同樣是意識,不能離開識陰的定義與範疇。依經典及理證來說,不論開悟、悟錯或者是未悟,真心第八識從不因此而起歡喜或不歡喜心,也不會有智慧;凡是能擁有智慧的心就會有愚癡的時候,愚癡與智慧是一體兩面的,是同時存在的—除非已經成佛—不會說只有智慧而沒有愚癡。只有本來就離智慧的心,才會是本來沒有愚癡的心,而法界中就只有一個本覺真心是如此的,那就是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

學佛過程當中,從因地菩薩找到如來藏而能夠得安忍,就有一分智慧生起,然而觀察自己雖已有法界實相般若的智慧,為何還不是佛,還有很多法不能夠瞭解、還有無明——就是愚癡?證悟般若智慧的菩薩的意識,悟了以後還有很多愚癡,需要一直努力的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菩薩修行到佛地,才能說完全沒有愚癡。有愚癡與有智慧的意識心,是能證菩提的、能證般若的心;所證的心則是出生了意識心的第八識如來藏,第八識自己從來不在愚癡與智慧兩邊。如果說佛就是有情不是無情,這樣說也不對,佛也是無情,因為真實佛是法身佛、自性如來無垢識,法身佛不是意識、不是情識,從來不傷心、從來不快樂,怎麼說是有情呢?從真實佛第八識來說,佛是無情的,因為不對六塵起心動念;若從第六意識來說,佛則是有情,因為不離六塵的見聞覺知,能了知種種世間法、佛法,所以佛是有情也對,說佛是無情也對,凡與智慧相應的一定會有愚癡的時候,但自性如來從來不與智慧相應,所以永遠不會有愚癡的時候。因此想要證得不智不愚的境界,就要證中道心的如來藏,才能夠離兩邊,而離念靈知永遠會與智慧、愚癡相應,永遠不會是真正的中道。

至於不智不愚的如來藏境界,要怎麼證?諸佛菩薩為護念有緣眾生的法身慧命,不可明講,否則將會害他智慧不能夠生起;自己參究悟後智慧方能源源而生。修學佛法就怕依文解義,鑽入牛角尖去,而真實的佛法卻是到處都是活路,因此禪師才會說生緣處處,生緣處處卻有一個大前提——所熏習的知見必須是正確的。否則因為邪見或者執著六識論,不承認有八識或者不承認心有真、妄二心的差別,認為開悟就是要把妄心變成真心,那就永遠落在妄心當中,不可能起心動念去尋找真心。當他不起心動念去找真心,就永遠用妄心去修行,妄想把妄心變成真心,妄想把與智愚相應的心變成不與智愚相應的心;若不幸的真是如此,就與大乘菩提的證悟永遠絕緣;所以意識心在因地永遠是有智、有愚,真實心則是從因地開始就無智亦無愚。

還有觀如來是【不誠、不欺,】(《維摩詰所說經》卷3)誠實是善心,欺詐是不善心,但這兩者都是意識心才有的事,真實心如來藏從來不誠也不欺,因為意識是相應善惡的有記心,而第八識是不與善惡相應的無記心。如果宣稱開悟的真心是離念靈知,或者會這樣對你說:「我很誠實,我用真心跟你保證,我絕不騙你。」意思是說,他的心沒有虛偽,都是誠懇的心,那他說這樣就是真心,問題是佛法中所說的真心不是意識心,所以不是有念靈知、也不是離念離知,佛法證悟的真實心不會和正直的心行相應、也不和扭曲的心行相應。世俗的說法,真心指的是真忱、誠摯的心,也就是相對於虛矯枉曲的心,他認為這個真心是沒有虛偽的覺知心,這卻一定有時也會跟虛偽相應。莫說不真誠的心不是真心,就算是至誠的心,也不是佛法中所說的恆而不審的如來藏心,不是能因為親證之後而會因此生起般若智慧的真實心。若有人說自己用真心愛大家、為大家做事、為佛教做事;但事實上,真心卻從來不愛大家、不愛佛教;會有高尚的情操、會有真誠的心不是真實心,這種真心其實是意識妄心。如果繼續落在離念靈知當中,再怎麼想也都想不通,無法想像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智慧境界?會以誠懇心來愛大家、以誠懇心來為大家做事,這是意識心,不是真心;因為意識有時也會欺騙眾生,凡是誠懇的心就有可能欺騙眾生,只有無始劫來不曾誠懇的心才不會欺騙眾生,因為這個心是能出生意識的第八識,菩薩開悟後轉依這個不誠懇的心,所以從來不會欺騙眾生。因此證悟的菩薩勇猛精進,每日努力的為佛教做事,但卻會說:「我不誠懇為佛教做事」,正因為不誠懇才能誠懇,如果誠懇了就會欺騙;這樣才是佛法。菩薩證得如來藏後,來看如來藏也是不誠也不欺,不落在誠懇一邊、也不落在欺詐一邊,證悟後、且能轉依成功了,就能夠有如此的智慧與方便。若不能夠轉依成功,還是會在意識上面用心,有些表相是修道人表現的態度很誠懇、很精勤修行的模樣,目的就是希求別人把錢供養他,但這本質就是欺詐,都是由意識妄心造作的;可是這個會欺詐的心,將來有一天反悔了,他也會很誠懇的公開懺悔,然後正式的受佛戒,真正修學佛道;等他有一天開悟了才知道:「我當初的誠懇錯了,我當初的欺詐也是錯了,原來真實心是不誠也不欺詐的。」維摩詰菩薩正是用這種道理來見如來。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的說明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