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如何行慈?(二)

第073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

上一集我們講到維摩詰菩薩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我們已經講解了前面一小段,講到「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接下來維摩詰菩薩說:【行無邊慈,如虛空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有形色的法才有邊際;如來藏無形無色,當然是沒有邊際的,沒有邊際就可以像虛空一樣廣大,也因此才施設因地真如,說祂叫作虛空無為。這是依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來施設,因為祂不會在六塵上面起有漏有為的心行;因為祂不淨不染、不貪不厭,所以祂是無為性的,而祂的心體猶如虛空,所以叫作虛空無為。

再來,因為如來藏沒有邊,所以你在這裡誠心發願死後要往生極樂世界,那裡的七寶池中就會出生一朵屬於你的蓮花,就在那邊等你。那朵蓮花是誰造的?主要還是你的如來藏啊!那你的如來藏到底在哪裡?又譬如說,當一個世界快要毀壞時,這些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共同在另一處虛空中慢慢再形成另一個世界,這個時候,如來藏到底是在這個世界?還是在那個世界?所以不能說祂有邊。那麼當你證得這個猶如虛空沒有邊際的如來藏心以後,要轉依這個心;轉依了之後,就不需要再限制自己來世一定要跟這一世的眷屬在一起了,因為你有無量的過去世,當然就有無量的父母、師長、兄弟姊妹等等,這些眾生遍布十方世界,所以你行慈心時不必堅持說只要在地球行慈心,別的世界我都不去,不可以這樣,因為別的星球的人們,也曾是你過去世的眷屬。所以說心如虛空,菩薩轉依祂以後,十方世界都可以去,這樣去行慈心才是無邊慈。

再來下一句:【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結」的功能就是繫縛、綁住眾生。那我們修行人要斷什麼結呢?首要之務就是見惑,是因為錯誤的見解而產生的迷惑,因此就使得有情不斷地輪轉生死;見惑是指三縛結,也就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是第一個結。接下來,還有另一個結叫思惑,這也是綁住眾生輪轉三界生死的結;思惑需要經由思惟觀來斷除,斷了見惑、思惑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就成為阿羅漢。可是對一個已經證悟的三賢位菩薩來說,雖然他還沒有斷盡思惑,但他可以說:「我既是阿羅漢,也不是阿羅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意識心無妨不是阿羅漢,可是你的如來藏本來就是阿羅漢,因為祂本來就在無餘涅槃裡面不生也不滅,怎麼不是阿羅漢?祂比阿羅漢更有資格說是阿羅漢,因為阿羅漢都還沒有住入無餘涅槃呢!阿羅漢是誰當的?是五陰當的,可是五陰入不了無餘涅槃,入了涅槃時五陰就滅了,他哪裡是阿羅漢?但是菩薩悟了以後,雖然思惑還沒有斷盡,他卻可以說:「我是真正的阿羅漢。」這個「我」不是講五陰我,因為他是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來說的。

這意思是說,妄心才會有結,被這個結所繫縛而損失法財,所以說這個結叫作「賊」,是專門竊盜眾生的解脫法財、佛菩提法財。可是當眾生開悟證得如來藏後,會發覺:如來藏從來就沒有被結所繫縛,即使被眾生拖著在三界中不斷輪轉六道,祂也沒有生死,祂也不曾被任何一個結所綁住,所以祂才是阿羅漢。菩薩證實這個道理以後,要去告訴眾生這個道理,所以菩薩對眾生行於慈心時,不會被結賊所拘束,除非他沒有轉依成功,沒有轉變自己來依止如來藏的真如法性。所以菩薩行阿羅漢慈,一般人是無法想像的。而行阿羅漢慈,也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必須是證悟了,然後才會發覺:原來一切有情身中都有個阿羅漢,永遠都是沒有期待眾生任何回報的,祂總是無私無我地行慈心。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破結賊的緣故,所以菩薩才能行阿羅漢慈。

接下來說:【行菩薩慈,安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剛剛有說阿羅漢是五陰在當,那麼菩薩呢,是誰在當?當然也是五陰在當。可是菩薩悟了以後有時卻說:「菩薩是如來藏在當。」因為如果不是由如來藏出生了五陰,哪還有什麼五陰?原來令眾生得安的還是如來藏,因為菩薩想要安眾生,是要靠他的如來藏;而眾生各自得安,也是靠眾生自己的如來藏,原來都是要如來藏才能安眾生。假使沒有如來藏,眾生根本沒有可得安的地方,因為如來藏不在,眾生都死掉了,還有誰能得安呢?因此菩薩證實了這個道理以後,轉依如來藏來利樂眾生,並且教導眾生能親證如來藏,這樣才能使眾生真實安隱。

在阿含部經典裡說過兩種觀;出離觀及安隱觀,可是在《阿含經》裡面只詳細說明了出離觀該怎麼修──也就是如何出離生死;但是卻對安隱觀都沒有解說,因為那是第二、三轉法輪時期的事情,不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期說。而這也表示出離不是安隱,因為出離了三界生死是純然的無我,五陰十八界滅盡,滅盡以後是誰得安?沒有人得安。可是證如來藏的菩薩卻不一樣,證悟了以後,雖然還沒有入無餘涅槃,還沒有斷盡思惑,卻已經看見無餘涅槃裡面是如來藏了,祂是如何的絕對寂靜,是如何的安隱不壞。菩薩證如來藏以後,現前觀察到這樣本來安隱的境界,實證無餘涅槃中仍有本際,也就是住胎識如來藏常住不壞。菩薩是活著時就可以現觀這個境界,既然現在生死當中的本際已經是涅槃,那又何必刻意要去斷思惑、要去入涅槃呢?因此菩薩就不再急著斷盡思惑,也不再畏懼胎昧;既然實證了如來藏,而如來藏中所收藏證悟後的般若智慧種子還在,未來世就一定會重新再悟啊!怕什麼呢?所以證得如來藏以後,他就有了這種現觀,心中就安隱了,這就是安隱觀。

但是阿羅漢還沒有遠離胎昧以前都害怕再受生,恐怕來世會忘了解脫果的修證,也怕萬一又造了惡業而下墮;所以阿羅漢是因為怕生死才要入涅槃,所以證得出離觀以後,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安隱。但是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就能心得安隱。所以如來藏不管是在事相上或是在理上,都能令眾生得安。菩薩證悟了這個,當然就要行菩薩慈了,因為他發覺:原來菩薩還是要靠如來藏才能當,阿羅漢的五陰其實也是靠如來藏在當,但是阿羅漢們卻都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如來藏才能安眾生,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可以行菩薩慈,原因就在這裡。

那麼接著又說:【行如來慈,得如相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為什麼悟後能行如來慈呢?因為已經證得如如不動的實相,於一切法中都如;如果於六塵萬法中會動心,那就不能如了。一般人是人家罵他,他就動心了;但是有的人不論你怎麼動口罵他,他總是不動心,可是你如果動手他就動心了,還是動心了。可是如來藏不一樣,不管你動口、動手、動心,祂都不動心,祂就是如如不動,祂永遠不會生氣也不會喜歡,永遠如如不動,這才是「如」相,只有菩薩所證的如來藏才能如此。知道了這個道理,看見如來藏如來亦如去,就是不來也不去,轉依了祂就可以像如來藏這樣,生生世世對無量眾生行大慈之心,這就是從如相的證德而來的。

那麼接下來說:【行佛之慈,覺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諸佛的慈悲主要就是覺悟眾生。《法華經》說:佛到人間來,無非就是一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開、示、悟、入。把 佛的所知所見打開,如果還看不見,就用語言文字詳細說明來顯示,目的就是要讓眾生可以證悟 佛的所知所見,之後再教他進入佛的所知所見中,這就是諸佛在三界中行慈,所以覺悟眾生才是真正的行於慈心。如果對眾生作種種財施、無畏施,但是不覺悟祂,那就與天魔專教人修福一樣,叫作天魔徒眾。天魔之所以能當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就是不斷地在世間法上利樂眾生,修集極大的福;如果有人想求證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他就不斷地送很多五欲給那個眾生,使他因為享受五欲就忘了精進修學,永遠都是他的徒眾。但是 佛的利樂眾生是在覺悟眾生,讓眾生出離生死,乃至究竟成佛,因為這個才是究竟的利樂。被天魔教導而行無量的善事,生他化自在天享福,可是當福報享完時,終究還是要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那種慈不是真正的慈,反而是害人輪轉生死。可是諸佛來人間覺悟眾生,眾生覺悟了以後,或者能出離分段生死、或者能究竟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行佛之慈。可是菩薩為什麼能行佛之慈呢?是因為他已經有能力來覺悟眾生。

接著又說:【行自然慈,無因得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如來藏對你的慈心是自然的,不需要有任何原因。你需要如來藏幫你做什麼,祂自然就幫你處理得好好的;這當然要悟了才能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感謝祂,因為祂根本不需要你感謝,祂也聽不懂感謝的話;如來藏是這樣對待五陰眾生,也這樣對待菩薩的五陰。菩薩現前觀察到確實如此,所以菩薩轉依了如來藏以後,對待眾生不會特地起心動念要去慈愛眾生,只是自然而然這樣作,轉依成功後心性就是這樣,這就是行自然慈。所以要能夠轉依成功才算證悟,不是知道密意就算證悟。如果沒有斷我見的觀行過程,也沒有參禪的確認過程,轉依就不會成功,即使知道了如來藏的密意,也不會有功德受用,因為三縛結還沒有斷,仍然被我見綁住;並且如果沒有參禪過程中確認如來藏的種種體性,般若智慧就無法發起,那仍然是沒有開悟的人,所以不是知道密意就叫作開悟。有如實地轉依如來藏了,才叫作開悟,才能自然而然有這個慈心,所以這個慈心到後來也真的是無因而得。

最後說:【行菩提慈,等一味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提名為覺悟,佛法中講的菩提只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聲聞法的覺悟是斷三縛結證初果,這只是大乘法的基礎,不是究竟;緣覺菩提是要從因緣法去斷除我見及我執,也是以斷三縛結為基礎;而佛菩提除了證法界實相以外,二乘菩提所斷的三縛結一樣要斷,所以這種菩提慈,不是凡夫所能作到。因此行菩提慈之前,要先親證一個境界、一個現觀,就是等一味:所有眾生的如來藏都同一味,是常住而無覆無記性;證得這個現觀才有智慧能行菩提慈。

「無覆」是說,祂從來不會有自我執著、或者對我所的執著,祂也從來沒有無明可說,所以不遮障一切眾生出離生死、也不遮障一切眾生成就佛道,祂是真實的無覆性。祂也是無記性,祂從來不行善、也不造惡;祂雖然行種種慈,但祂從來沒有善惡的觀念,所有的善惡業也都不是由祂的意願去做的。造善業是心中有善惡的觀念,才會造善業,那麼善業是誰在造?是覺知心、是意根,如來藏從來不造善業;當妄心在造善業時,祂不會在善業上面起心動念,祂就這樣自然顯現出清淨性,而能使覺知心修善造惡。正因為祂的無覆性、無記性,所以眾生能證三乘菩提;正因為祂的常住性,所以眾生能成就佛道。不論哪一個人、不論身分,一切有情的如來藏都同樣是這一種法味,永遠都是等同一味,乃至十惡不赦的惡徒,他的如來藏還是同一味的無覆無記性,只要因緣成熟了,即使是惡人也能使他出離生死,祂從來不遮障,對善人、惡人都一樣,所以說祂平等一味。

菩薩現觀如來藏是如此,轉依了祂,所以能夠行菩提慈,行菩提慈就是要以覺悟眾生同證菩提作為工作。而菩薩能這樣作的動力就是因為現觀一切有情的如來藏平等一味,祂的平等一味是法界中的實相,是本來就如此的。

那麼今天這個單元就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點擊數: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