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疾品(二)

第064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很高興再次相見共敘法緣,也歡迎你繼續來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是「空性中道真實義」。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就是《維摩詰經講記》當中的〈文殊師利問疾品〉。

今天的經文是這個樣子:【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經》卷2)一般的學佛人修行,是以斷煩惱、捨五欲為主要內涵和方法,所以要樂遠離雜染,看見五欲——財、色、名、食、睡,害怕得不得了,怕被這些五欲煩惱束縛,然後不能夠解脫,所以時時警戒深怕掉入;因為這樣的關係,就要求家人、眷屬要跟自己一樣樂遠離,如果家人不認同或是反對就生起了瞋心,輕的話會引起家人對學佛產生反感而斷送學法的因緣,嚴重的捨棄了家人,逃避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躲到寺院、或是自己在深山靜處搭個茅棚自修,美其名是精進修行,其實是貪求寂靜,是自了漢的心態;假使有一天他把我見斷了,就會想要趕快儘速地斷盡我執,然後就急著要入無餘涅槃,這就是依身心盡來修的人。這種人是依於身心盡的境界而修的人,總是害怕生死,處處只考慮到自己,漠視在生死苦海中載浮載沉的眾生;對於如何救拔、然後能夠利益眾生的事情,總是漠不關心;他不能盡未來際行菩薩道,就不能夠利樂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種人是永遠也成不了佛的。

所以,菩薩雖然不貪著一切的法,樂於遠離而不攀緣,卻不會一天到晚想要滅盡身心,然後去入涅槃;因為菩薩不是自了漢,不是自私自利的人,遠離了世間諸法以後,都是為了要度眾生;而重新投入世間法當中──樂於遠離,但是卻不依身心盡,要生生世世和眾生同在一起,不厭離生死;在這樣的煩惱當中,漸漸地去除去習氣種子,而這種境界是眾生無法想像的。但是無法想像的境界,才能說是菩薩所行的境界,生生世世不斷在攝受眾生莊嚴佛土,最後才能成就佛道。因此菩薩所發的大心,是非常地不可思議的,樂於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接下來的經文是這樣:【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二乘人修行的方式是斷煩惱而證菩提的;所以要毀壞法性,現觀現象界諸法,都是依緣而生、依緣而滅,都是因緣所生之法,必須要一一捨離斷盡,對蘊處界、陰界入,這些會束縛他在三界中的一切法,都必須斷盡,使煩惱障的這些種子不再現行,所以他們依於寂滅的境界而住;斷了我見、我執以後,他還要求證滅盡定,這樣成就慧解脫或是俱解脫以後,他每天用過齋,經行一會兒之後,就一定要入滅盡定中,滅盡一切的法性,不讓一切的法性現前。但是菩薩不是這樣,菩薩行化度眾要在三界當中,因為三界外無法,如果離開了三界,就沒有菩薩行可修了;因此菩薩生生世世都是在人間,很少在天上,縱使在天上,也是在兜率陀天的兜率內院,親臨 彌勒菩薩座下來聽法,或是到色究竟天,得報身佛慈悲的加持,但那都還是在三界中的境界。所以,菩薩道還是得要在三界中行,運作於三界中卻不壞法性,菩薩在三界中修行,固然要和二乘人一樣現觀一切法虛妄。菩薩在三地時,主修忍波羅蜜多,及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能成就俱解脫果而不取證,留惑潤生,也就是留一分思惑不斷而潤未來際生,繼續地利樂有情;三地滿心就能取證滅盡定,但卻一直不去取證,一直到六地成就非有似有現觀,不由加行而自然證得滅盡定,也就是說六地滿心的時候,他不得不證滅盡定,卻仍然不壞法性,在不得不證滅盡定的狀況下,卻不樂於常常入滅盡定當中,只在要圓滿六地心的時候,不得不取證滅盡定;但是轉入七地以後就不再入滅盡定,都是在無生法忍上面來努力修行,依於方便波羅蜜多的緣故,最後卻能夠念念入滅盡定,可是他的念念入滅盡定,諸法仍然現前而沒有一法滅除,因為七地滿心的時候念念入滅盡定,卻不是在阿羅漢或六地的滅盡定當中,而是諸法繼續現行,一法都不滅,這是二乘人再怎麼樣想也想不通的,無法理解。所以菩薩行於三界中,能滅盡一切的法性,卻仍然不壞任何一法性,繼續在三界遊戲與貪瞋等諸法為鄰,與眾生在一起而不捨離,這樣不滅除一切法性而行於菩薩行,才是真正的菩薩道。

接下來的經文是:【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經》卷2)佛法所說的「空」有兩種意涵,一種是蘊處界萬法的空相,另一種是般若空性。蘊處界萬法空相所指的是現象界,也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其所生的萬法,都是緣起而幻有、緣散則幻滅,剎那剎那地變異,因緣和合而生,最後一定會壞滅而歸於空無,沒有真實不滅的自體性存在,這種法叫作緣起性空,也就是緣起諸法其性本空,這種空稱為諸法空相的空。另一種空是般若實相的空,在般若實相界的自心真如之如來藏,祂有真實的自體性存在,祂不生不滅,不被出生但能出生萬法,而萬法滅了祂卻永遠不滅,真實與如如地存在與運作著;祂的體相卻是無形無色,猶如虛空一般,祂是能出生萬法的根源,萬法依祂而來出生。在諸法空相中,有這一個空性顯現出來,與諸法空相不一不異。

那麼二乘人也行於空、菩薩也行於空,可是二乘聖人行於空,不肯努力修集福德,他的想法是這樣:「我這一世捨報了就入無餘涅槃,來世又不用再來,我修福德要作什麼?」另外他們也認為:「福德也是緣起性空的,福德是依什麼而有?依五陰而有的,入了涅槃五陰都空掉了,那我修福還要作什麼?」所以他們就不去努力地來修集福德,不努力地來度眾,只是隨緣而修、隨緣而度。但是菩薩就不一樣,非常努力地來修集福德,不但是努力地去修集,修到成佛了還是樂修福德;就像是有一天,這個阿那律尊者因為袈裟破了,他想要縫衣服,可是他的眼睛看不到──壞了,雖然他用天眼也可以看、也可以縫,可是那個針眼實在太小了、線又粗,用天眼來穿針太辛苦了,所以他就開口來問道:「有哪一位阿羅漢想要修福,來幫我穿針?」那時候旁邊沒有人,佛在遠處以天耳聽見了,就說:「我來幫你穿針吧!」阿那律尊者聽到這個聲音是 佛的聲音,他覺得很奇怪,就向 佛稟白:「佛啊!您還需要修福嗎?」佛就回答他:「這個修福還嫌多嗎?我無量劫以來都努力在修集福德,從來也不嫌福德多。」所以修福是不嫌多的,佛陀都仍然樂於修福,何況是我們呢?尚未具足修集成佛的福德,為什麼要拒絕修福呢?所以菩薩不一樣,菩薩雖然現觀五陰皆空,福德依五陰而有,所以福德也空,現觀空相而行於空;但是菩薩的空不一樣,菩薩的蘊處界空,是同時現觀如來藏的空性,而如來藏這個空性真實不空,因為祂蘊藏了一切法的種子,由於在空中含藏有性,所以叫作空性;具足空與不空,那麼依於中道觀而行,然後再來仰望成佛之時,所應修集的廣大福德,我們哪敢稍作停頓不去收集福德呢?所以菩薩植眾德本從不停息,培植未來世的福德資糧,才能走菩薩道利樂有情。所以菩薩世世修集福德、植眾德本,但每一世都只取出一個小部分的福德來生活就好,每一世都修集很多、留下很多,如同滾雪球一般,福德越滾越大,福德累積越來越多;菩薩因為這個緣故,捨報以後能生欲界天享福,但是他不去,能生色界天享福,他也不去受生,永遠都是選擇在人間,因為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中,想要修福是很困難的,幾乎是沒有福德可修,在人間修福德較容易。所以菩薩每一世修集很多的福德,每一世都只用掉一點點,每一世修集一百份的福德,以後卻都只用掉一份,不斷地累積下去,那成佛就快,每一世的道糧都用不完,用這些福德的道糧才能夠修成佛菩提道,才能夠攝取眾生,攝取眾生就是成就自己未來成佛時的佛土。因此菩薩行於空與聲聞不同,聲聞聖人不再植眾德本,菩薩行於空卻更努力地植眾德本,這才是菩薩行。

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經文:【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經》卷2)證悟般若以後,親證了無相法,能夠行於空與不空之中,這種中道觀並不是像阿羅漢一樣-心境枯槁-急於想要灰身泯智入涅槃;菩薩並不是悟了以後要滅掉一切法,反而悟了以後可以如實地看待一切法,那何妨萬法同時現前;但是如來藏祂依舊如如不動,但又何妨萬象森羅、萬象崢嶸,所以如來藏這個實相雖然是無相,但祂卻又具足一切法,使您可以因此漸漸地圓滿一切種智;因為祂的種子流注能出生一切的萬法,由於這個緣故,菩薩行於無相卻在無相中度眾,無妨在無相當中具足萬象來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好!接下來我們再往下來看這段經文:【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經》卷2)凡是有作用的──有作的都是菩薩法,不能夠離有作來行這個菩薩道。世俗諦是一切世俗法中的真諦,所以叫世俗諦,那世俗法的真諦,就是說蘊處界都是緣起性空的,那麼世界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有情眾生不管多麼的有智慧,都無法推翻這個事實,因為不論三惡道或是三善道,下從地獄上至無色界,所有一切眾生所現行的一切法,都是有作有為之法;有作之法它的意思是說:它們都是屬於五陰所攝的,五陰不管是哪一陰,六入不論是哪一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管是哪一處、哪一界,都是有作有為之法,有作有為之法會導致生死輪迴,所以二乘人都急著要去滅除它們。可是菩薩不這樣想,菩薩照樣作這樣的現觀,現觀完成以後,還要現前觀察到,另外有一個無作之法──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這一個如來藏的無作之法,因為祂離六塵的見聞覺知,所以從來不分別、從來不思量,所以祂真實無作;但祂雖然真實無作,卻又能夠為有情作一切法、一切事,使有情眾生能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地輪迴而不斷滅,祂這個作有許多方面的差別。在這一句經文裡面說到「而現受身」,眾生受身也是祂的作,可是祂作了眾生的身子以後,祂自己卻又無作性,從來不於六塵諸法起任何的貪著,菩薩就依這個親證的現量境界,而行於無作之心行,示現世世在人間接受人身來自度度他,這樣才是菩薩行;所以菩薩都不會想要證阿羅漢果,不會想要入涅槃,這就是行於無作而現受身,示現有作,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好!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