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菩薩所證真如

第44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解《起信論》。在上一集當中,我們已經講完了證發心者,接下來說,「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大乘起信論》卷2)這裡是說,從初地到十地他所證的境界,就是真如。然而在第七住位的時候,他證得如來藏心體的所在的時候,他已經可以現觀如來藏的真如性了。那為何這裡:從初地到十地所證的境界,也叫作真如呢?因為證真如有不同的層次,也就是說,從證得如來藏心體以後,他可以現觀真如性。然而從入地到十地,他不斷地深入來證真如法身,所以他的層次是依地地增進而有所不同。那麼十地的真如境界是怎麼去證得的?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怎麼說?「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成唯識論》卷9)也就是說,在十地當中,每一地都需要修一個勝行,在入地之前要斷一個重障,還有必須證那一地當中的真如。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十勝行呢?十勝行指的就是十度波羅蜜,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六度波羅蜜以外,到第七地的時候,要修方便波羅蜜,到第八地的時候要修願波羅蜜,到第九地的時候要修力波羅蜜,到第十地的時候,所修的叫作智波羅蜜。也就是從初地到六地,他必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完成,進入了七地,叫作方便波羅蜜,乃至到十地的時候,叫作智波羅蜜,這是屬於菩薩在十地當中所須要修的勝行。

接下來講斷十重障,也就是說,入地的時候有一個重障要斷。在入初地的時候,要斷的叫作「異生性障」,那什麼叫作異生性障?異生性障,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是這樣子說的,三界見所斷的法的種子,你沒有把它斷掉,這樣子就叫作異生性。也就是說,你在見道的時候是一定要斷異生性。這樣子講各位還是不明白,到底異生性它有什麼樣的功能?也就是說,異生性就叫作凡夫性,凡夫在六道當中輪迴,有時候下墮三惡道,有時候生天;然而只要你斷了異生性,你就永遠不會下墮三惡道。然而異生性有兩種,解脫道當中,他斷了煩惱障的異生性,所以他永遠不會下墮三惡道;而解脫道的異生性,他是在見道的時候斷的,也就是初果人,所以 佛說初果人永不下墮三惡道。然而菩薩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除了要斷煩惱障的異生性以外,還有所知障的異生性要斷,所以菩薩在入地的時候,必須斷掉煩惱障的異生性,還有所知障的異生性。然而這剛剛講的,指的是入地,在二地的時候,他要斷的障叫作「邪行障」,乃至到十地的時候,他所要斷的就是「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那麼我們來看看,說當他斷了以後,所證的真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馬鳴菩薩說:「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實證中無境界相。」(《大乘起信論》卷2)我們來看看,到底境界是依於什麼而有?譬如說一個人他覺得天氣很冷,這個冷的境界,其實是依於能分別冷的這個心來說,才有冷的境界;如果一個人死了,即使天氣很冷,這個冷的境界,對他而言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境界一定要依於能分別的心才能說為境界。所以這裡說,以依轉識說為境界。那到底什麼叫作轉識?也就是說我們的七識心,祂不斷地生滅變異,不斷地生滅變異,因為不斷地生滅,祂才能分別境界;如果祂不是不斷地生滅變異,祂就沒有辦法分別境界。如來藏常住,而不是剎那剎那生滅,所以祂就沒辦法分別六塵境界。所以能夠分別六塵境界的,一定是六個識,加上意根處處作主的識,都是剎那剎那變異。所以我們就說,轉識指的是七個識,所以依於轉識說所證的真如境界,講的是證境。然而歸於如來藏,我們所證的,其實是如來藏的境界;然而如來藏無有境界,如來藏從來不分別外法,所謂不分別六塵萬法,所以祂就沒有境界。轉識祂因為分別了外法,所以在祂的心中有了境界相,所以 馬鳴菩薩就說,雖然前面講說初地到十地的菩薩,到底證何境界?這個說法是依於轉識來說,才有境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問題,從前面所說的道理,我們來看看第八識到底有沒有自性?好,我們來看看,六祖慧能開悟的時候,他怎麼說?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也就是說,從六祖的觀點來看,祂是有自性的,他所證的第八識是有自性的,然而這個自性,其實是依於第六識來說,才有自性;如果從第八識來說,祂是沒有自性的,因為第八識從來不去管祂有沒有自性,祂也不去分別萬法。所以說,我們講第八識有沒有自性呢?如果你講沒有自性,這是從第八識來說才沒有自性;然而如果你從六個識來說,祂是有自性的;所以你不能說佛經裡面講沒有自性,就表示第八識是不存在的。好,那講完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來看看,接下來說,馬鳴菩薩這樣子說:「此菩薩以無分別智、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故,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不求聽受美妙音詞。」(《大乘起信論》卷2)好,我們首先來看,這個菩薩他是以無分別智,然後來證離言說的真如法身的緣故,所以他能一念之間,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去供養諸佛、請轉法輪。那麼無分別,學佛的人經常看到無分別,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覺得說我的覺知心有分別,所以我要把祂修到無分別;然而無分別不是這樣的。有位大師說,如果你能把你的大便吃下去,那你就叫作開悟了。然而禪宗的祖師,從來不是以你敢不敢吃大便,來印證有沒有開悟;禪宗的祖師都是以心印心,來證明說對方是開悟的。什麼叫作以心印心?也就是說,開悟者他證得的是第八識心,他要來印證你有沒有證得第八識心,所以他在問你的時候,如果你是開悟者,你一定知道說,他所要問的到底是什麼,你就可以以你的智慧來回應他,讓他一聽就知道,你已經證得第八識心。所以禪宗的祖師,在跟證悟者對話的時候,對方也知道他要他作什麼,而作出了正確的回應,所以讓他知道說,對方是開悟的;這樣才能說以心印心,而是以覺知心來印證說,你已經證得了第八識心。那麼還有,有些人,他也是對無分別產生誤會,有一位法師,他每次吃飯的時候,就在桌上放一盆大便,那麼如果其他的法師,吃飯的時候產生了困擾,他就會說啊:要修無分別,你這樣就叫作有分別。然後我們就要探討一個問題,如果他真的無分別,那為什麼他在吃飯的時候,他不會夾到大便呢?而只是夾到菜吃下去,所以從這裡就可以證明,他還是有分別;如果都無分別,一個人是不可能在這個世間存活下去的。單就說你肚子餓了,你不知道餓,你看見東西沒有分別,你如何能走出門外?走到馬路上,車子來了,你也無分別,那你如何能夠存活在這個世間?所以無分別講的不是你的覺知心沒有分別,而是在講你的第八識從來沒有分別。當你證得第八識的時候,你就生起了這樣的無分別智,而能現觀如來藏在六塵萬法上面,離諸覺觀從無分別,你就有了這樣的智慧;那麼菩薩證得無分別智,然後說「證離言說真如法身」。為什麼說他所證的真如法身是離言說?我們來看看,如果說一個人,他沒有看過蘋果,你不管怎麼描述,所說的,他所想像的,就一定不是蘋果;所以說,言說是不能來表達那樣的境界的;所以如果說一個東西是實體,他用語言文字表達,只是在表達讓你去找到這個實體而已。所以說,就真如法身這個實體來說,祂是離開言說的;也就是說四聖諦、還有方廣經典,它都是言說,然而在這些言說當中,你是找不到真如法身的,這些言說只是要讓你,依於這個言說來找到這個標的,所以說你所證的標的,是離開言說的。從這樣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菩薩所證的境界都是離開言說的,所以叫作勝義勝義,所有的言說都叫作世俗諦。以無分別智證得離言說的真如法身的菩薩,他能夠在一念當中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或許你會認為說,啊!這是在講天方夜譚,哪有可能一念之間就可以遍往十方一切世界?這個都是假造的經典,不可能。然而我們來看看,菩薩到底有沒有辦法,能一念之間遍往十方一切世界?我們單就講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往生的菩薩,他在死亡以後,他的中陰身現起的時候,他因為勇猛精進的緣故,他能夠見到自己的中陰身,登上了金剛台,然後於一念之間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聞佛說法。所以說,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在淨土經當中,講的都是一念之間往生;即使你不是上品上生,而是說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乃至說中品三生到下品三生,都是登上蓮花,一念之間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這個不是天方夜譚。再來說,佛在講《法華經》的時候,祂在講法的時候,十方一切世界的菩薩,他都是一念之間就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然後來面見諸佛,只要 佛提到他的名字,他在無量遠的世界當中,他相應了,他只要一念就可以來到這個世間,來供養 佛、請 佛轉法輪;如果他就像我們現在,所想的這樣子,那麼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再快用神足通,最少也要十天半個月。所以說,所有上地的菩薩乃至佛,他都是一念之間就可以到十方世界,那麼為什麼可以在一念之間,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其實能一念之間遍往十方一切世界,是如來藏的功能,如來藏含藏了無量無邊的功能。那麼菩薩從明心,證得如來藏的所在以後,他不斷地修行,然後他所要瞭解的,是如來藏的一切功能,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運作這樣的功能?所以如來藏含藏無量無邊的功能,叫作一切種子;種子就叫作功能差別。所以佛因為就是完全瞭解如來藏的一切種子,叫作一切種智,所以祂有千百億化身,能夠遍往十方一切世界度眾生;沒有千百億化身的菩薩,他可能化身比較少,但是他也有化身,能夠往十方一切世界,去度與他有緣的眾生。所以說,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的菩薩,他是因為不斷地證得如來藏的種子,知道它的功能差別而能運作,這一句話並不是天方夜譚。那麼菩薩請轉法輪的時候,其實只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來,並不是為了求聽受美妙音詞;所有入地的菩薩,他在入地的時候,已經斷了我見我執,也就是斷了五欲了;所以說,他絕對不會再想要說,受眾生的讚美。聽受眾生的讚美言詞,其實是還存留在五欲當中的人的心性。然而入地的菩薩,他的心性已經斷了五欲,所以他絕對不會想,聽求人家的讚美,說啊:哎呀!你這個說法很好,你竟然能夠從那麼遠的世界來到這個人間,你真的是好厲害。這樣的美妙音詞,菩薩於心從不動搖。所以說菩薩從十方一切世界,一念之間就能夠來到這個世間,供養諸佛、請轉法輪,而他的目的只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不是想要去聽求眾生讚美的音詞;就這樣子說證發心者,有這樣的作為。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為止,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