慳吝的伊利沙

第113集
由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們今天要講說的是有關於慳貪的故事,一共有兩則:一則是從《舊雜譬喻經》,一則是從《雜譬喻經》選用出來;這兩本經因為它翻譯的法師算是比較早期的佛典的翻譯,所以在他對於漢土的一些文化跟一些俗語用辭可能還不是很熟悉,所以這經文讀起來會有一點點奇怪;那我們就把一些比較不適合的部分,用我們比較能夠、現代人能夠瞭解的方式去把它圓融過去,就不用太拘泥於這個文字表面的意思,因為重點還是在這個故事的精神。

好,我們先說第一則故事,這是《舊雜譬喻經》天竺三藏,是三國時期的天竺三藏康僧會所翻譯:「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無央數,慳貪不肯好衣食。時有貪老公與相近居,日日飲食魚肉自恣,賓客不絕。」(《舊雜譬喻經》卷1)這意思是說:從前印度這個四姓,是印度古時候有四種種姓。這裡其實就是指說有一個印度人,從前有一個印度人他的名字叫作伊利沙,他財富無量無邊;雖然財富無量無邊,可是他卻非常慳吝,他很吝嗇,他很貪愛財物,不只是不肯布施,連好好地花錢在自己身上,吃好的、穿好的都捨不得。跟他同時有一個貪嗜五欲的一個老公(這裡的老公當然不是現代義上的老公,只是說一個老的男人;實際上,以印度以前平均壽命來講的話,或許四十幾歲就已經算是老公了。)好,「時有貪老公與相近居」跟他住在附近相隔不遠。這個貪老公財富雖然不如他,可是他卻是很捨得花用,他天天飲食都是非常恣意,用非常豐盛的食物,有魚有肉來滿足自己的口欲,而且賓客來來往往都沒有停止的時候。這個伊利沙自己就想了—「我財無數」—我的財富無量無邊,比這一個貪嗜口欲的這一個老公都還多得是,可是為什麼我的受用卻比他相差得這麼多呢?於是他「便殺一鷄,炊一升白米,著車上到無人處」。他終於忍不住了,於是就吩咐僕人殺了一隻雞,又炊煮了一升的白米;可是因為慳貪的關係,即使只是這麼不是多殊勝的飲食,就一隻雞、一升米這樣子,他還要把它帶到車上,而且還要把車子駕到沒有人的地方,他要準備來自己享用,不跟他人分享。

「下車適欲飯」當他下車才剛剛開始要動用、要飲用的時候,食用的時候。這時候,「天帝釋化作犬來,上下視之」這個玉皇大帝—天帝釋—他神通化現,他知道有這樣的因緣可以來幫助這一個伊利沙改變他慳貪的習氣;於是天帝釋就變化神通化作一隻狗,然後看著這樣子的伊利沙,眼睛上上下下地看著他。

「請為狗言:『汝若不能倒懸空中,我當與汝不?』」這樣子的翻譯文句,說實在的是很不通順,不過我們剛剛也提醒過菩薩了。伊利沙就跟這隻狗說了,這時候他當然還不知道這隻狗是天帝釋所化現的,他就說:「你如果能夠倒懸在空中(等於是要離開地面,而且還不是垂直的離開,還要倒過來倒懸在空中當中),那我就會分你雞肉啦、分米飯給你吃。」結果,他當然沒想到這一隻狗竟然是天帝釋化現的,天帝釋當然就隨他的意,隨他所要求提出的條件,牠果然就飛起來而且還倒懸過來,倒掛在空中了。

「四姓意天」這個伊利沙也不笨,他知道這隻狗不是平常的狗,牠應該是天人所化現的;然後,「恐何圖有此」?那他天人化現成這個樣子,他對我是有什麼企圖,是想要求得什麼呢?於是又對牠說了,再提出第二個要求:「汝眼脫著地,我當與汝不?」這樣子還不夠,你的眼睛如果能夠從你的眼眶掉下來,掉到地上,那我可能會考慮再給你雞肉、再給你飯吃。沒想到這隻狗兩個眼睛,伊利沙一說完,它又掉到地上去了。這個伊利沙說話不算話,他也沒有給牠這一隻—天人—就是天帝釋所化現的這隻狗飲食,他馬上就跑掉了「四姓便徙去」。

「天帝化作四姓身體語言,乘車來還,勅外人有詐稱四姓驅逐捶之。」玉皇上帝——這天帝釋,當然有對治他的方法。於是他又再度施展神通到這個伊利沙的家裡,吩咐這一些僕人,教斥他這一些僕人說:「如果外面有人謊稱、詐騙說他是伊利沙,你們儘管把他驅逐、把他捶打、把他趕走。」伊利沙比天帝釋還晚回家,然後這門人因為已經有天帝釋所變化的伊利沙預先已經告訴他們在先了,於是門人就對這一個真的伊利沙又痛打辱罵、把他趕走。

這個時候,「天帝盡取財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歸,財物盡,為之發狂。」等真的伊利沙進入不了家門,被趕出去以後,這一個天帝釋所化現的這一個伊利沙,就把這一個真正的伊利沙他家裡的財物都拿出來,為他廣作布施、廣濟貧窮。伊利沙不僅沒有辦法回家,他還看到他自己的財物都已經被這樣子的布施耗盡了,他又傷心、又生氣,為之發狂。

玉皇上帝知道這件事情,他當然從頭到尾都知道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又再化現成一個人,就問這個伊利沙:「汝何以愁?」曰:「我財物了盡!」天帝言:「夫有寶令人多憂,五家卒至無期。積財不食不施,死為餓鬼,恒乏衣食。若脫為人,常墮下賤。汝不覺無常,富且慳貪不食,欲何望乎?」(《舊雜譬喻經》卷1)這就是說玉皇上帝—這個天帝釋變現的這一個人—就跟這一個發狂的伊利沙說了:「你為什麼在這裡一個人在這裡這麼憂愁呢?」伊利沙回答說了:「我家的財物、我所擁有、我辛苦收集的這一些無量無邊的財物都被人家給騙了,給布施掉了!」天帝釋就回答他說:「一個人如果有很多寶物的話,它其實不是一件讓人家快樂的事情,您因為財寶聚集,這是無常之法,不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您活著的時候,「五家卒至無期」這裡的五家就是指水災、火災,還有官家,也就是王家或者官府,還有盜賊,還有譬如說不孝子這五樣;這五法都可能讓您,即使說我今天是比爾蓋茲廣有錢財,示現財富第一,可是因為這樣子的火災、水災,因為王家或是說官府的一個災難,或者是說有盜賊,或是說家裡還有不孝子,那您財富即使再多—五家分財—您很快的這些財富終究是歸於無常,不能長期擁有,只是變成你心頭的一個負擔,並不是真正能夠帶給你快樂。天帝釋又說了:一個人廣積錢財,自己不食用、不享用,而且也不知道要來布施給貧窮的人,幫助這一些老弱困窮的人;這樣的人,生前不只不得受用他所擁有的財富,死了以後,財富歸於他人,自己卻很不幸的還要墮落到餓鬼道。因為心性慳貪,因為對於三寶、對於一般世俗的這一些貧窮人都不能起慈悲心,乃至對自己的家人可能都還非常慳吝,那依於這樣的心性,死了之後,沒有好的福德讓他往生到善趣,當然就很有可能墮落到餓鬼道去了;墮落到餓鬼去了以後,「恆乏衣食」永遠都是在飲食、在臥具,在這一些連是餓鬼所能夠擁有的這樣子的一口痰,這樣子一個糞溺,可能要取得都很困難,那是非常可憐的。

「若脫為人,常墮下賤」即使脫離了餓鬼道了,假使脫離餓鬼道了,又回到人間了,因為福德不夠的關係,回到人間「常墮下賤」,身分經常是很卑下的、很低賤的。經常就是類似來講,以印度來講可能就屬於賤民類的、福德很差的,經常為人所驅役一輩子都是過得很辛苦的。

天帝釋又繼續說了:「汝不覺無常,富且慳貪不食,欲何望乎?」你啊!不了知財物無常這樣的人生無常的道理,空有這些財富,對自己、對於這些貧窮的,乃至對自己的家人都很慳貪,連吃的、連吃一頓飯,就一隻雞、一升米,遇到一隻狗連這樣的布施都沒有,那您有這麼多的財富卻又這麼慳貪,您到底是想要怎麼樣?換句話說,您有沒有為您自己的未來世有過怎麼樣子的一個期望,或是說打算過呢?伊利沙這時候,當然天帝釋也可能就是恢復他的原形,讓他知道他就是天帝釋化現。天帝釋這時候就為伊利沙說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這一些法義,又告訴他世間無常「苦空非身」,就是這個色身,不應該依於身見、我見,而執著這一些色身所擁有的這一些財色名食睡,是恆常、是可樂的;這樣子的顛倒,會讓自己未來世的話,福德會很低下,往生到三惡道去。

伊利沙「四姓意解歡喜」,伊利沙聽從天帝釋這樣子的解說法義-四聖諦-有一分的認識理解,也了知財物的無常;神通的變化,這樣的天帝釋,為什麼要施設這麼一場的神通遊戲,來告誡他、來幫忙他的道理。於是他回去了以後「自悔前意」,他懺悔自己過愆、自己的過失,以前這樣子一個慳貪的心性,以後再有什麼樣的財富,他都盡量的在可能範圍內都布施給這些貧窮人,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子的慳貪,而且努力依於天帝釋為他講說的道理來修學佛法,最後也終於在佛法上面有一部分的實證。

這是第一個故事,關於這樣子一個慳貪的故事;我們繼續先把第二個故事講完,再來談談這兩個故事帶給我們什麼樣子的,在修學佛法乃至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有什麼樣子的一個法義上的歸依,然後修行上的一個轉依。

好,第二個故事是從《雜譬喻經》,這個故事牽涉到我們後面幾集會講到的十大聲聞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故事。好,我們來看看這個經文:「昔舍衛城中有豪貴梵志,財富無數聰識明慧,然墮邪見不信善,謂呼無益。時舍利弗以道眼見,念是長者宿有大福得為豪富,念食故不復造新,必還三塗,當往度之。」(《雜譬喻經》卷2)這意思是說:從前在舍衛城中,有一個豪門富貴的一個婆羅門修行者─在家修行人─他廣有錢財而且有世間的智慧,可是他墮於邪見,他不相信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他認為這樣子的解脫輪迴的修行是沒有意義的。這時候舍利弗,就是佛十大聲聞弟子當中智慧第一,也已經是大阿羅漢,廣有神通,殊勝神通的舍利弗,他以天眼、道眼看到了「念是長者宿有大福」,知道這一個慳貪的長者,他過去世曾經值遇大福田而又作了一個布施;可是雖然過去有因緣值遇大福田,就跟伊利沙為什麼慳貪了,既然慳貪不能得福報,那為什麼他這一世慳貪卻還是有這樣子的廣有福德呢?這個長者其實跟伊利沙一樣都是過去世偶然的因緣,他並沒有布施的心性,可是因為某些因緣,他竟然遇到大福田而且作了布施了;依於那樣子偶然的一個大福田的布施,這個伊利沙跟這一個故事所說的長者這一世能夠成為大富大貴。因為福田廣勝的關係,可是他的布施並沒有養成心性,所以這一世的心性還是保持得一樣慳貪。

舍利弗由宿命通而了知這一個長者過去世有這樣子的一個福德,可是這一世因為貪愛飲食、貪愛錢財-「不復造新」-心性沒有改變,所以他沒有再累積、修集更多新的福德帶到未來世可以受用。那這一世既然沒有再造作新的善業,過去所造作的福德終究有享盡的時候,這一世一口氣不來,財富、所有的一些擁有的財產都將歸諸於他人;而自己卻還要還墮三塗當中,可能要往生到餓鬼道,乃至畜生道,乃至地獄道當中。舍利弗於是起心作意要前往去度脫這一個長者。

「便現神足,當其坐前持缽而住。時梵志方坐飲食,見舍利弗甚大瞋恚,即推門家撾打與手已還坐食,亦不請坐亦不遣去。」(《雜譬喻經》卷2)當舍利弗神通化現,突然變現在這一個慳貪的而正在吃飯的梵志眼前的時候,他看到舍利弗很生氣,他以為可能是在管家門的、管大門的人沒有把門看好,讓這樣子一個他一向都不喜歡看見的,因為他不相信因果,他也不相信布施給這些沙門有什麼福德,所以他根本從來都是不讓這一些托缽乞食的人進來。他以為看門的人,是有犯了沒有看好家門過失,於是就生氣起來,先去把看門的人撾打了之後,又回來他自己的飯桌上又繼續飲食了;而對於舍利弗呢,既不請他坐下來,也沒有趕他走,他自己就自顧自的這樣子的吃完飯。

吃完飯以後,他洗手,他又漱口,於是他竟然把他漱口的水、含在口中的水,吐一口到舍利弗尊者的缽中,說:「持是去,相施是!」拿這個去,我現在吐的這一口水就是我布施給你的。結果舍利弗尊者他竟然不生氣,他就說了一樣是祝願這一個慳貪的梵志說:「使汝長夜受福無量!」祝願您因為這樣的布施,在生死長夜當中能夠廣有福德,能夠受用無量無邊。「即還去」舍利弗尊者就走了。

「長者懅恐行訴言,使人尋之。舍利弗徑還精舍,以水和泥,泥佛所經行處」這裡意思說:舍利弗神通化現,又可能或是說就直接走回去了;可是這個長者還有一點羞恥心,他還恐懼輿論,怕說這樣子被我吐了一口水,那這一個沙門會不會到外面去宣傳我多慳貪啊!會不會讓我有這樣子的一個惡名聲在外;於是他就找他的僕人,去找找看這個沙門到哪邊去了,跟著他或者找找他,看他下落何在?

可是舍利弗直接就回到精舍所在了,他把這一個慳貪的梵志吐的這一口水從缽中倒出跟泥和在一起,把這樣泥水混合的泥團塗在世尊、佛經行的地方。經行就猶如紡織機,我們說有東西經,有南北緯,經緯其實是施設在一個紡織品的這樣子的一個製作上。經行就是吃完飯以後,或是說精神不好的時候,或是說有一些出家人他要誦經,他要提振精神,他就好像這個紡織機的機頭這樣子左右、左右、左右,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作這樣子的一個類似現代人散步,在一個固定地方來來回回地散步,猶如紡織機機頭的來來回回,所以才叫作經行。舍利弗白佛言:「彼慳貪,見施一口水!今用泥佛經行處,願佛經行其上,使彼長夜受福無量。」(《雜譬喻經》卷2)舍利弗就跟佛稟白了(其實舍利弗不稟白,世尊也知道這樣子的一個來龍去脈),舍利弗就說了:「這一個梵志他非常慳貪,他慳貪到竟然用一口水吐在我的缽中,說是來布施。我現在把他布施的這一口水,我跟泥和在一起,我塗在世尊您經行的地方,希望世尊您慈悲能夠在這上面經行;由於世尊您的經行,由於您受用他所布施的這一口水和上泥,而讓這個經行的地方比較平整,希望您這樣子的經行其上,而能夠讓這一個梵志,他也因為您這樣的經行,而能夠未來世受福無量無邊。」

「佛即為經行三昧」佛就入定當中而在上面作經行。這樣子的一個舉動讓舍利弗的請求得以實現。「長者所遣伺候者,具見如是還白長者:『佛所棄輪王位,行作沙門,持缽求食,非有貪求也,欲度眾生故耳。』」(《雜譬喻經》卷2)這個派出去的僕人,回去以後把所看見的告訴這個長者說了:「舍利弗是把他這一口水拿來塗泥在佛經行的土地上面,而且他還求佛能夠也一樣經行其上,而讓您未來世能夠福德無量無邊;而這個佛,祂原先是悉達多太子,祂放棄了能夠成就輪王的這樣子的福德,而作了一個持缽乞食的出家人,而這些出家人持缽求食絕對不是像一般世俗人,貪求這些衣食可以免費的取得,出家人出家只是為了要度眾生而已。」

「具以本末說之。長者大悔,有不事心,舉家大小盡詣佛所,懺悔謝過:『愚癡無狀,願恕重殃!』」(《雜譬喻經》卷2)這一個長者聽到僕人回來報告之後,他心裡非常懺悔,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太愚癡了;於是全家大小都帶著一起到佛所在的地方-這個精舍-頂禮佛足跟佛懺悔,來禮謝、來表達自己的過失:「我真是愚癡啊!真是沒有辦法去形容的愚癡,願佛您能夠寬恕我這麼深重的一個禍殃,也願舍利弗尊者能夠原諒於我。」佛當然是知前知後,於是就為這一個梵志,為他傳受了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而且就如同上一則故事的天帝釋一樣,也為他們全家大小解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乃至五乘教法、三乘菩提解脫輪迴的道理。

最後這一個梵志「疑解結除,得不退轉」。他終於能夠,至少應該證得有初果,對於佛有這樣子一個不退轉的信心,對於輪迴也改變了他的邪見。

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演說到這裡。

祝願各位菩薩能夠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