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該放下?(七)

第15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學佛釋疑」,這集的講次跟大家講的是「什麼時候該放下?」

我們前面談到的這個放下,都是針對人生所必須面臨的這些苦、煩惱,我們來談說有四段放下的智慧。如果您不太記得的話,我們可以再提醒您,這個四段的智慧:第一階段就是起信,該放下就放下。第二個階段就是要透過無常的觀行,要準備讓自己有力量來進入佛門修行。第三個就是在佛門解脫道的正修,就是要透過五蘊空、因緣法的觀行跟修習,來讓大家在每一步每一步上山的過程中,煩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最後當然就是要透過參禪明心見性,然後讓我們徹底地卸脫了凡塵,然後能夠打開山門,能夠往前看到佛菩薩的諸般的功德智慧,這個就是四段放下的智慧。

我們前面,在前一個講次結尾的時候,我們也說到:前面講的這些放下,是針對煩惱來說的。除了煩惱之外,其他的事情又怎麼說呢?比方說有些人常常說:「你主張的是這樣,我主張的是這樣,各人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所以沒有哪一件事情是真的是所謂的真理。」這是一般的大眾都會常常這麼覺得,因為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的確也可以看到:就是說許多的事情,都是你看是這樣,但我看起來又是那樣。當然歷史上也有許多的事情,是因為堅持了一方的見解,強迫要另一方接受,結果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發生。所以有鑑於此,所以許多的有心的人士,往往要呼籲大家要放棄成見,特別是要放棄我們自己的成見。

那這裡呢,我們要先給大家打預防針,就是我們說「放棄自己的成見」,這是很正確、非常好的作為;但是這個所謂「自己的成見」並不是佛教在五蘊空裡面所要對治的「我見」,我們再強調一次:「自己的成見」並不是五蘊空裡面所要對治的「我見」,我們再一次強調!但我們還是要說,放棄自己的成見,這件事情本來就大家應該要作到的。我們說還有一些佛教的這些行者,更進一步的主張:「由於我們看到的世間的萬象,都不斷地在變化,所以從這些變化裡面,我們似乎也可以得到一個心得,就是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世間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所以我們也聽到說,有好些個佛教的這個行者,都是這樣主張所謂的「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

當然,就「無常」這件事情,本來如果無常觀行得力的時候,我們說那是我們前一階段,前幾個講次講的朝山的歷程裡面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說,準備要上山之前,就應該要對無常,有這些觀行存在;但是這個觀行,以這個觀行,我們說那個階段所獲得的這個心得,應該是說:沒有哪一件事情是可以恆常不變的。然而這一個心得,卻不太適合直接把它放在這裡,然後就直接地說出「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這句話。我們說「沒有絕對不變的真理」這句話本身在哲學上、在邏輯上,本身是說不通的事情。有學過這方面的菩薩們,自己思考一下就知道,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不妨來遷就一般世俗大眾,對於這件事情的瞭解,也就是基本上要摒棄一切所謂真理的存在這件事情,我們不妨繼續探索下去。

我們說佛教裡面有一部非常非常出名的經典,叫作《金剛經》,在《金剛經》裡面有一段話,我現在唸出來給大家聽。這是 佛所說的話,佛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一段經文裡面,最出名的句子就是最後面的「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因為這個經文字面上,是這樣子呈現的,所以有好些個佛教的行者,就把它解釋成說:「世間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恆常不變的,所以一切的事情,都是應機方便而說。」當然在他們的眼光,以這個經文字面意義來看的時候,他們也把佛法解釋成方便,所以一旦學了佛法之後,那佛法其實也都可以放下了。正因為他們有這樣的主張,所以我們才會把佛法到底是「怎麼放下」這件事情,把它拿到這個講次來跟大家探討。

我們不妨來省思一下,前面講的這種說固執己見,強加於他人身上這個狀況,當然是我們要避免的。因為我們沒有道理,硬是要別人要在當下要接受我們的見解。但是如果我們退而求其次,我們問的是說,如果不是用強橫的手段要別人聽從,那我們現在要請問大家,我們心中是不是有哪一些個知識,或是哪一些個價值觀,是會亙古長流的價值觀呢?我們不妨來省思一番。比方說:我們應該要慈悲待人,如果可以的話,應該要能夠寬恕別人的過錯,這個事情是一個原則;當然這個原則在世間法上實施的時候,會看實際的情況,會有所因機、因時、因地而制宜。但是我們說,這個原則不是都還在嗎?這個原則即便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豈不是仍然如此嗎?

我們再來看看,比方說:我們說世間有輪迴、有三界,並且在三界裡面輪迴,有它一定的秩序存在。請問大家,這一件事情,凡是一個入門的佛教徒,都應該要能夠認同的,請問這件事情,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不也是如此嗎?這件事情有沒有因為時空環境的不一樣,所以以前有三界,現在就不見得有了呢?或者現在有三界,以後就不見得有了呢?可見這個基礎的架構,是不因我們所處的時空環境而有所變異的。

又比方說《大寶積經》裡面,曾經有一句話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請問大家,這裡是 佛的這個經文,寫的就是說:我們所造的業,即使是經過千百劫這樣長的時間裡面,這個業不會憑空消失的。請問它是過去不會憑空消失呢,還是現在不會憑空消失,還是未來不會憑空消失呢?答案是不是應該是: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它都不會憑空消失!這個就表示了有某一些的原則、某一些的法、某一些的道理,它是不會隨著時空變化而輕易變化的。這個跟我們在世間法上面,看到的事情有極大的差異。因為世間法裡面,所定義的美、醜、好、壞、妥當與否,這個都要看當時我們所面對的環境,諸多的因緣的狀況之下,然後才能夠有一番的抉擇。可是我們剛才說,三界輪迴這件事情,卻是橫跨於三界時空都能夠存在的。比方說:我們說所造的業,不會憑空消失的這件事情,也都是橫跨時空,它必然存在的一個道理啊!否則的話,那因果律大亂,整個的修行也沒有絲毫的意義可言,不是嗎?

所以從這個事情,我們就可以知道說,有一些的事情,其實不是像大家講的,就是說,從以前的幾千年的歷史看來,所有的事情都是無常變化,所以當然每一件的道理,每一個原則都得無常變化。又比方說:各位現在剛開始入佛門修行的時候,可能所學習到心識的運作,也不外乎就是六識,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個識。可是如果你再進一步修習的時候,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到,人其實不是只有六識,實際上人是有八識的。我們之前所舉朝山的例子來講,在參禪以前我們所認知到的,人可能可以透過努力,知道人有七識。可是如果要能夠認識第八識的話,那就一定要透過參禪明心見性,才能夠知道第八識確實的所在。這個意思就是說,第八識指的就是我們的本心自性。那麼你會瞭解到人,到最後你就知道說,人是有八個心識在運作,乃至於說一切的有情,都是八個識在運作的。像這個事情,我們說過去如此、未來如此,現在當然也是如此啊!這個道理,它是一個基本的架構、基本的原則。它並不會因為器世間在時空的流轉中,有無常的變化而有所變異。

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歸納出兩點出來:一個點就是說,如果只是談世間的事情,像東西好不好吃?哪一條法律,到底制定得有沒有道理?或者是說今天的天氣舒不舒服?那個畫作值多少錢?像這類型的世間的問題,確實都是相對而言。可是如果我們把這些世間,這些相對的事情,我們說從一個人、一個時間、一個地方的觀點,我們逐步把它擴充到十個人、十個地方、十段時間都能夠適用的這個方式的話,那我們從一個人拓展到十個人的時候,這個時候無形中,就把這個原則的適用範圍把它擴充了。從這個道理更可以看出,如果我們從一個人、十個人,然後繼續擴充到千百個人、千百世、千百處都適用的話,那麼這個原則肯定就已經有相當的程度,不會隨著我們所認知時空的無常而有所變化。我們如果再進一步的把它推理的話,從千百人再往前推理的話,那麼就是說,如果有哪一件事情,是對於一切的有情眾生、對於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它都能夠維持這樣的準則的話,那麼我們至少就可以放心地說,這個在修學的過程中,我們根本就不用把它劃在無常的這個內容裡面。比方說:我們剛才所講的三界輪迴這件事情,那是跨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時空都準的一件事情。又比方說:我們所作的這些業行,不會憑空消失這件事情,也都是橫跨一切有情、一切時空都不會變化的一個準則。又比方說:所有的有情,都有八識心王的運作,也同樣是橫跨一切有情、一切時空都不會有所折損的一個大的原則。所以這些的事情,都是我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這個部分並不屬於我們在世間裡面,所領會到的這些無常的範圍。

所以我們回頭來看看,請大家自己抉擇看看,是不是世間真的沒有任何一樣事情,是會不隨時間變化呢?我們如果認真思考的話,確實啊!像我們剛才舉的這些例子,它的確就是一個基本的架構,不會隨著我們的時空變化的。當然為了要回答,進一步回答大家的問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看看,我們說佛門之中,為什麼會有人主張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包含 佛所說的佛法,也只不過是一個方便而已呢?我們剛才已經在這個道理上面舉證給大家看。比方說:三界輪迴這個事情,有沒有哪裡相對可言呢?又比方說:所造業不亡的這個原則,有沒有哪裡相對可言呢?這個各位菩薩可以細心地判斷一下,像這類型的事情,顯然不是屬於我們在世間的無常,所能函蓋的範圍。

好!那我們又繼續來看佛門裡面的人,之所以會針對《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如筏喻者」,來講說佛法一旦到了彼岸之後,也應該就捨掉了,所以什麼東西都要放下。這件事情我們不妨繼續來看,我們說《金剛經》對於後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禪宗的五祖傳法給六祖惠能的時候,當時傳法的時候,是用《金剛經》作驗證的,為了要讓大家理解,我們底下就給大家看《六祖壇經》裡面的一小段。好!這是《六祖壇經》的內容,底下唸給大家聽:【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所以從這一段《六祖壇經》的記載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五祖為六祖說的時候,解說的內容是以《金剛經》為主。解說完《金剛經》之後,六祖言下開始悟明了本心自性之後,這個時候六祖所說到的,當他開悟的時候,他所說的並不是放下一切,並不是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像筏喻一樣、竹筏一樣,只要是渡了之後,就把它全然放下。不是的!六祖在開悟的時候,當下的這個心裡面,從心裡面直接說出來的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而且是能生萬法!所以各位菩薩請看看,如果《金剛經》講的就是讓我們什麼事情都放下的時候,請問惠能這個時候,對於《金剛經》的體悟,有全部放下嗎?顯然不是啊!因為他一直講自性是什麼,自性的狀況是什麼。所以我們說,六祖惠能透過《金剛經》而開悟的時候,他的重點反而是擺在「本心自性不生不滅、清淨具足、能生萬法。」這是他開悟了之後,第一手的真心體會啊!所以可見《金剛經》說的,絕不是像一般人所以為的,就是什麼東西就把它給放下。

同樣的,我們繼續來探索說,如果要追尋本心自性的話,是不是就由「放下」就能夠得到呢?這個有許多的人都是這麼說的,包含我們在前幾個講次講的,奧修這個人他所主張的就是說:「放下萬緣當下作本然的自己,這個就是參禪,就是等到你能夠真正的作自己的時候,這個就是找到自己,就是明心見性。」實際上這個真的差得很遠!我們現在不妨來看看說,為什麼要追尋本心自性,並不是由放下而得。請問大家,我們剛才看到了《六祖壇經》的這句話,我們請問大家,回想一下,六祖是在什麼狀況下開悟的呢?我們發現到說,六祖是在聽聞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之下,一路說《金剛經》的法義的時候,從中開悟的。請問六祖惠能在聽五祖開示《金剛經》的內涵的時候,請問他是放下的呢?還是跟著五祖的開示,在這個微細的點滴之間去體悟,然後豁然開朗呢?顯然,如果我們一切放下的話,那麼五祖在前面講的,我們也會輕輕放過。顯然,如果我們只是談放下的話,那麼就算哪一個大禪師,在我們的面前跟我們示現了許多的機鋒,跟我們講再多的公案,那我們所能作的其實也只有放下呀!

所以這件事情從《六祖壇經》裡面談到的,根本就不是放下的,而是六祖實際上,是在五祖的開示之中,努力的參究而得的。這是第一個,跟大家講這個參禪,從《六祖壇經》的例子來說,實際上,不是放下作自己就開悟了,並不是這樣子的。之所以會跟大家說到這個,實際上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包含現在在坊間有看到的許多的書籍,只要講到禪法的,都幾乎教大家「只要放下作自己,回歸本然的自性,回歸自己的本心。」可是我們要問的就是說:「請問回歸本心,那個本心是什麼?本然的自性又是什麼呢?」如果那些個事情,你沒有把它搞清楚,而只是放下的話,那麼即使在你眼前有再怎麼樣的大禪師,在你前面裝神弄鬼,示現機鋒給你,你恐怕也都是放下,這樣子你還有什麼機會能夠參透本心自性呢?所以在這裡,先提醒各位菩薩注意!

我們下一個講次,再繼續跟大家分享內容。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