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是出哪個家?(一)

第71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還是在學佛釋疑的單元,我們今天要跟各位探討的問題是:出家是出哪一個家?有同修在問到:出家到底是出哪一個家呢?有的人認為說,出家就是離開了家庭去修行,這樣子就叫作出家。但是這樣子離開家庭去出家,這個是叫作出世俗的家,但是這個並不是在佛法裡面所說的真的出家,所以這種出家只是表相出家。真正的出家,是怎麼樣的出家呢?在佛法裡面有講到說,出家其實是出三界的家,也就是說離開五陰火宅。所以這個出家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講說,其實出家是出五陰宅,宅主是誰呢?宅主是本心,也就是說宅主是如來藏,但是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出家了。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我們後面再慢慢跟各位作說明。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什麼叫作三界的家?什麼叫作五陰宅?三界家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以三界為家,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離不開三界;也就是說,這些眾生都離不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脫離不了這個範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又以什麼東西為家呢?是以五陰為家。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以他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為家;也就是說,這些眾生都被這個五陰所束縛,被這個五陰束縛關在裡面,所以叫作五陰宅,所以就是說,這個叫作五陰的火宅。

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到底誰能夠出這一個家呢?到底誰能夠出這一個火宅呢?這個有兩個層次的問題,也是我們等一下後面會慢慢跟各位作說明。能夠出這個家的,基本上是必須要真正心離五欲,想要離開這樣子的五欲——五陰火宅的束縛的,這個才是方便說為出家;但是其實這個也還不是真正的出家,這只能夠說方便的真出家。但是真出家是以菩薩的如來藏本來出家,這個才是真出家,也就是說從第一義諦的究竟理地來談的話,是只有菩薩如來藏本來就已經離開五陰火宅,這個才是真出家。我們就一一地來說明一下,出家的道理在什麼地方。

第一個我們剛剛所說的,一般所說的表相的出家,這個表相的出家其實就是說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這個就叫作身出家;也就是說,你離開了這個世俗的家去修行,離開世俗的家去修行,這個方便說為出家。這個是什麼狀況呢?也就是說像現在有很多人,剃頭著染衣、受了三壇大戒,受了三壇大戒完了以後,出家了,在寺院裡面去作修行,這個叫作出家;是不是真的出家的話,那就未必了!因為你如果是真出家的話,是必須要心離五欲。但是我們現在反觀,其實有很多的出家人是身在曹營心思漢。什麼叫作身在曹營心思漢呢?其實心裡面還是貪著五欲,還是受著五欲的束縛,受著五陰的束縛,甚至於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出家的道理是在什麼地方。

身出家有沒有它殊勝的地方呢?那當然是有啊!因為我們眾生執著的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乃至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輾轉而生的這些我所;就是因為有色、受、想五陰的這一個我,所以才會有我所。我所是什麼呢?就是我的家庭、我的財富、我的子女乃至於我的名聲,這些財、色、名、食、睡。這些財、色、名、食、睡,其實是因為有我而來的,所以離開這個出生財色、名、食、睡最主要的根源的這個世俗的家去修行,這個也是 佛陀教導眾生,要修行的一個最主要的方法。

但是離開這個世俗的家去修行,不是說從一個五欲的坑,掉到另外一個五欲的坑,那這個就不叫作出家了;你出世俗的家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離開對於五欲的貪著,要離開對於五欲的貪著,你才有辦法離開五陰對我們的束縛;所以真正出家的話,出了世俗家以後,必須要能夠,心能夠厭離五欲,這個才是真出家。那這個心厭離五欲的所謂的真出家,這個是屬於聲聞解脫道的出家。

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裡面,如是開示說:「雖復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所以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了,說雖然你是處在這個世俗的家裡面,而且身穿著寶嚴身具,也就是說,身穿著這樣子的莊嚴的衣服,但是能夠善攝諸情根,也就是說能夠善攝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六根,讓六根能夠厭離於五欲的貪著,也就是說 你必須要讓六根能夠厭離五欲的貪著,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出家。也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厭離五欲的貪著的話,並不在於說你是有沒有出世俗的家;如果厭離五欲的貪著,雖然你是在世俗的家裡面,也是叫作真出家。那你沒有辦法厭離五欲的貪著的話,縱然你是處在寺院裡面,也不叫作真出家。

後面又繼續開示說:「雖身在曠野,服食於麤澁;意猶貪五欲,是為非出家。」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說雖然你身在曠野,這個曠野就是說,你離群索居,去阿蘭若修清淨行,你雖身在曠野,甚至於你在寺院裡面,而且你所穿的衣服雖然是染衣,你所吃的這個飯菜,雖然是粗食淡飯,但是其實你的心,心心念念都在貪著著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話,這個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了,所以說「意猶貪五欲,是為非出家。」這個在說,你身在曠野,服食於麤澁,但是意猶在五欲,這樣都已經不是出家了,那更何況如果你是在寺院裡面「穿的是錦衣,吃的是玉食。」也就是說你所吃的都比外面都還要好的話,那比這個「雖身在曠野,服食於麤澁。」這個其實還是更嚴重的。這邊說,雖然你在曠野,所吃的是粗澀的飲食,所穿的是粗澀的衣服,只要是你意還在五欲裡面的話,這個都是非出家。

這邊接著說:「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為本。」這個心其實還沒有談到我們第八識的本心,這個心其實是在指我們的六識心。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善惡,皆是從我們的識蘊——從我們的六識心的心想生的;因為就是有六識心的造作的身口意行的這樣子的業,才會有造作善業、造作惡業的這樣子的身口意行,這些一切造作善惡業的這樣子的身口意行,都是從六識心這個地方所出生的。所以真正的出家,是要以看住這個六識心不貪著五欲,這樣子為本,這樣子才是真出家,這個是屬於聲聞的真出家。

聲聞的真出家其實相對於菩薩的出家法來講的話,其實還不是真出家。因為我們剛剛說五陰火宅,就是說所謂的出家,是出這個五陰的火宅,這個五陰的火宅,宅主是誰呢?剛剛說《大乘本身心地觀經》所說的,這個五陰的火宅宅主是本識。宅主是本識,這個本識指的是誰?這個本識指的不是「皆以心為本」——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皆以心為本」的這一個六識心的這個心。這個本識指的正是我們的如來藏,指的正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指的正是我們的根本識這一個第八識心。所以以宅主是本識的話,既然是宅主的話,表示說這一個宅主,祂能夠在這個家,也能夠離開這個家。

既然五陰就叫作火宅,也就是說五陰色、受、想、行、識,這包括這六識都是火宅。這六識自己的本身,既然已經是宅了,祂如何出家呢?所以這個在說,聲聞解脫道的修行,心「厭離於五欲」是說我們的意識心,乃至於說我們的六識心厭離五欲,這樣子說叫作出家。但是其實這個意識心,還有我們的五蘊,其實它本身就是已經是宅了,所以宅如何出自己的自宅呢?所以從這邊來講的話,其實它只是一個方便地說真出家。

真出家的道理,在經典裡面有沒有談到呢?那當然是有的。真出家的道理,真正地從第一義諦來講的話,其實是菩薩的出家,那菩薩的出家是指如來藏是本來就已經出家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離開六塵不涉三界,祂不屬於五陰;如來藏雖然出生了五陰,但是祂不跟五陰所相應的三界六塵萬法相到,所以祂不跟它相應的。所以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出家了。

那為什麼我們剛剛說這個宅主是本識?宅主是本識,祂既然已經本來是出家,為什麼還需要出家?因為眾生是被五陰的這個無明所遮蓋,所以五陰就是遮蓋的意思——被五陰的無明遮蓋,所以你不知道,你的本識是本來就是出家,所以你的本識被五陰給束縛住了,所以說你沒有出家。

其實從如來藏的第一義諦的理地來講的話,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出家的,如來藏是離開了三界六塵萬法的。所以在《維摩詰所說經》,裡面說:「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這裡就已經闡釋出說,真出家的道理是在什麼地方了。他說不應該說出家的功德之利,因為出家的功德之利,是誰所得的呢?出家的功德之利是有為法,有為法可說為有利有功德,有利有功德的這個法,是五陰所得的,因為如來藏本來就沒有功德。為什麼呢?因為真正出家的、真出家的這個如來藏,祂是無為法,無為法中沒有所謂的利益,也沒有所謂的功德所說的,所以才會說「夫出家者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我們再看一下《佛說華手經》裡面如何說呢:「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則於佛法中,是名真出家。」這邊說這個如來藏,有沒有必要穿染衣呢?我們說世俗的出家,世俗的出家著這個出家的這個福田衣,著這個出家的染衣是誰穿呢?世俗出家,以著這個染衣為出家相。那這邊說「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也就是說,如來藏祂不用穿著這個染衣,但是祂的心本來就沒有染著於三界六塵萬法的啊!你雖然穿著出家的這個染衣,心有沒有染著著這個五欲?心有沒有染著著這個三界六塵萬法?如果你心有染著這個三界六塵萬法的話,那就不叫作真出家。所以這邊說「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則於佛法中,是名真出家。」這個就是在指我們這個本識,我們這個本識、這個宅主,祂本來就已經出家,祂能夠自由地出入這個五陰宅,只是因為眾生被無明所遮障,被關在五陰宅裡面而已,但是祂自己本身不用著染衣,心無染著,於佛法中這個才是真正的出家。

在《佛說華手經》裡面,繼續開示說:「雖不除飾好,能斷諸結縛;心無縛無解,是名真出家。」這個繼續開示說:雖然我們像大菩薩「雖不除飾好」,大菩薩都是瓔珞莊嚴,又戴著手環,又戴著臂釧——因為像諸大等覺菩薩全部都是以在家身示現,除了地藏菩薩方便示現出家身以外,全部都是以在家身來示現,但是你能夠說他沒有出家嗎?那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了,這就是說菩薩們「雖不除飾好」,菩薩雖沒有離開這些莊嚴的寶飾,但是他能夠斷諸結縛;他能夠斷掉,所謂的解脫道相應的初果所應該要斷的三縛結,乃至於二果所要斷的薄貪瞋癡,乃至於三果所要斷的五下分結、四果所要斷的五上分結等等一念無明的煩惱,乃至於能斷掉無始無明所有的一切煩惱,還有一切習氣種子。所以說:雖不除飾好,能斷諸結縛;心無縛無解,是名真出家。

「心無縛無解」就是在說:如來藏這個本識,祂本來就沒有受到束縛的,既然本來就沒有受到束縛,那有沒有必要解脫呢?所以如來藏沒有解脫可言,因為祂本來就沒有被受到束縛的。那到底是誰受到這三縛結,乃至於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的束縛呢?是我們的五陰,是我們的意識心受到這個結縛、受到這個三結、受到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的縛著,所以必須要把它解開,解開了以後才叫作解脫。但是這個如來藏祂是「心無縛無解」,也就是說當你悟到這個本來就已經沒有受到縛著,也不用解脫的這個心,這個才是真出家。所以說「雖不除飾好,能斷諸結縛,心無縛無解」,這個才是真出家。

這邊又說:雖不受禁戒,心常離諸惡;開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這就是說,「雖不受禁戒」這就是很多人看起來很奇怪的,不受禁戒的話,這樣子的話怎麼修行呢?有的人就用這樣的經文,說:你看吧!那經典不是講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這個「心平何勞持戒」,那我就不用持戒了啊!所以這邊就有人可能會誤解「雖不受禁戒,心常離諸惡」,所以就不用受戒了。其實不是這個道理。這裡是在指本識——我們的如來藏,祂本來就不用受禁戒,如來藏祂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清淨的境界。但是,是誰受污染、誰受束縛?是因為我們的五陰受污染、受束縛,所以是五陰必須要受禁戒,五陰必須要受戒,五陰必須要修行,但是如來藏祂不用受禁戒,所以說雖不受禁戒,但是「心常離諸惡」,因為如來藏本來就不跟所有三界六塵萬法相應的。其實如來藏何止離諸惡,如來藏也離開諸善啊!所以如來藏也不跟這些善法相應啊!如來藏不跟所有三界六塵萬法相應的法相應,但是成佛的時候,是跟這個百法裡面的十一個善法相應的,所以這邊說「心常離諸惡」,也沒有說心常離諸善,所以這個如來藏其實是會跟善法相應的。

那為什麼不說不跟善法相應呢?這是說當我們的眾生在因地位的時候,眾生的如來藏只是跟五遍行相應,而不跟善十一相應。所以這邊說:「心常離諸惡,開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處在定裡面了;而且這個如來藏能夠出生一切法,這些法包含了無漏的有為法,也包含了有漏的有為法;這些無漏的有為法,不但如來藏祂自己常處在定裡面,也能夠讓我們的五陰,能夠開發你修定、修慧的德行,如果能夠知道說如來藏祂本來就具足的定慧的德行,這樣子的話,這個才是真出家。

那有人就會說:如來藏不是無智亦無得嗎,所以如來藏怎麼會有慧呢?如來藏是沒有這些世間慧,但是如來藏有一個出世間慧,叫作出世間上上智。那這個出世間上上智又叫作無分別智。所以無分別智是屬於如來藏所有,而不是屬於意識心所有。所以在般若系經典裡面講說:無分別中廣分別故。在《維摩詰經》裡面,也在這部分講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這個就是在說,無分別智這個如來藏的智慧,這個本來的定慧的德行。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這個問題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中再繼續跟各位作分享。

阿彌陀佛!


點擊數: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