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以遠離後世惡緣

第90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前面跟大家談的這個八法,就是八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接下來繼續跟大家看〈自他莊嚴品〉的其餘的部分,我們繼續往下看,請大家同時參閱《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第247頁的地方,底下我就開始唸經文:「善男子!在家人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復後生無三寶處,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不為諸苦一切煩惱之所傾動。」這一段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在家之人假如說受持優婆塞戒的話,那麼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功德跟果報呢?我們說 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如果受持優婆塞戒之後,哪怕你後生,生在沒有三寶的地方,你也不會因為沒有三寶在就去造作諸惡因緣。為什麼呢?這有兩個因緣在:一個是因為智慧,一個是不放逸。智慧怎麼說呢?智慧當然就是我們對於這些造作惡因緣會導致的後果這些東西呢,有一個瞭解,有一番的瞭解叫智慧。不放逸這個意思呢,當然就是精進的去習這個戒法。問題是說,我們說一般講的就是優婆塞戒都是一世受的,也就是說你受完這一世之後,下一世再來的時候,你得要重新再受優婆塞戒。所以一般大家都會認為說,優婆塞戒的功德就是一世而已,那過了這一世,下一世你要有這個優婆塞戒的功德的話,得要重新受戒。但是我們如果從理上來講的話,其實這樣子的想法的話,是有一些商榷的餘地的,等一下我們馬上就來分曉。

我們先看看,為什麼生在無三寶處不會造作諸因緣呢?其實它的原因是講在下一段,佛在下一段講說:「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個因緣。」一個是「了知煩惱的禍患」,也就是說世間一般的人之所以會順著你的這個慣性。我們說的慣性不只是習慣而已,說是慣性乃至於包含說我們的貪瞋的這些習氣。一般人之所以會順著這些習氣,會造作了許多的惡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不知道造作了這個惡事之後,後世會得到多麼大的遮障跟多麼大的痛苦。針對這一點,我們就順便要跟大家講,我們說不管是優婆塞戒或者將來大家有心要持菩薩戒的時候,那大家都會發現戒的這件事情的話,持戒有它的功德在,那麼違犯了戒律呢?既然持戒有它的功德在的話,違犯戒律也必然會有它相應的罪要受的,這才是法界符合法界的道理嘛!可是往往有一些人,往往都會覺得說,我本來沒有受戒的話,我不需要知道這麼多的這些事情,所以我應該可以活得很自在;現在我受了戒之後,反而東一個戒罪、西一個戒罪的,那我是不是受戒的時候,反而處處是障礙?那我還不如不受戒,不是嗎?所以如果您的周遭有這樣的親友存有這樣的想法的話,您現在就可以把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的這個心得來轉告給他。

我們說,沒有錯!當我們受戒的時候,由於有戒律的限制,所以我們必須要更加的小心謹慎,不要去違犯這個戒律,特別是不要故意去違犯這個戒律。那一旦違犯了,當然會有相應的戒罪我們必須要承受的。可是雖然說我們因為受戒的關係,而多了戒罪必須要承受,可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個戒罪,一種的方式,就是透過懺悔的方式可以滅除;另外一個,假如犯的這個戒罪過於重大了,實在重大到不是現在你懺悔能夠解除的話,當然你就得要想辦法日日要在 佛前至心懺悔,甚至在二六時中發露懺悔,一直懺悔到見好相為止,才有辦法滅了這個戒罪;否則的話,您還是要擔負戒罪的因果。那可是我們說,即便你是犯了戒罪,然後這個罪,你到未來世還要去受的這個狀況,我們說這個要受的這些因果的這個罪業,比起我們沒有受戒,我們只是順著三界眾生的貪瞋癡的這些習性,去犯下了許多罪行,以至於後世要受到許多的果報這個狀況,我們把這個兩種狀況,所要受到的罪來比較比較一番,我們馬上可以發現:戒罪是多出來的罪沒有錯,可是因為有這個多出來,我們受了這個戒之後不小心違犯了,有了這個戒罪,我們受了這個罪之後,卻因此而免掉了後世我們反覆的輪迴,在輪迴的過程中,因為不持戒所會犯下來的許許多多的罪行。換句話說,我們即使違犯了戒條因此而受到戒罪,這個戒罪比起我們依著貪瞋癡的習性,所犯下的各式各樣在後世難以思量的這些果報罪行,來比較起來的話,那戒罪所要受到的痛苦,是遠遠遠遠小於我們三世輪迴會受到的果報的痛苦的。所以只要您把這個裡面細細想清楚了,您就會發現其實受戒不是一個限制,受戒其實是 佛幫我們施設的善巧方便。佛知道我們的心性就是如此,所以 佛施設的這些戒條,告訴你:這些戒條你不要輕易違背!你如果輕易違背的話,那就要有所懲罰,有所相應的懲罰了。但這其實是佛的善巧方便,因為 祂告訴了我們之後,我們就會心生警惕啊!然後因為我們心生警惕了,所以免除了以後在三界輪迴所要受的許許多多重大的果報。

所以您看看:佛制定這個戒律,是不是處心積慮在幫我們百般設想呢?設下這些方便,讓我們不要再犯下更多的罪行。所以戒律有一個另外的名稱,叫作波羅提木叉,意思就是別別解脫的意思。把它放在個別的戒律上來講,每一條的戒律,如果我們能夠持哪一條戒律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針對這一條戒律,得到了相應方面的解脫。我們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持了這條戒律的話,我們就不會犯下跟這個戒律相關的、跟眾生難解的這些遮障以及痛苦的因緣,所以戒律它的名稱叫作別別解脫,它的意思正是在此。

所以我們再回頭來看,這個經文就是說,哪怕生於惡處而不作惡事,有四個因緣:一個是了知煩惱的過患,一個是不隨諸煩惱,第三個是能忍諸苦故,第四個是不生恐怖心。正因為有這四個法,哪怕是受生到沒有三寶的地方,甚至是其他更差的環境裡面,也不會輕易的作惡事,也不會輕易開啟惡的因緣。這個當然跟我們前面講的,一般人認為優婆塞戒是一世受的,所以如果要得到優婆塞戒的功德的話,得要重複受戒。可是如果你受生的地方沒有三寶的時候,你又怎麼去知道要受這個優婆塞戒呢?所以按照這個理路的話,好像優婆塞戒再怎麼有用、再怎麼有功德,也不過只有這一世而已。但是這一個理路是一般大眾的想法,那也的確是我們在受戒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去受、去講授不為過。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去看這裡面的道理的話,我們回過頭來跟大家說,所有我們說世出世間法,全部都含攝在如來藏裡面。如來藏有一個特性,就是祂會幫助我們收集我們在這一世所作過的這些業行的種子。所以各位想想看說,如果我們在這一世持優婆塞戒,如果我們很認真很認真的持,如果很認真的持這優婆塞戒的話,很顯然的,我們必須要瞭解為什麼要持這個優婆塞戒?為什麼優婆塞戒對於解脫煩惱有這麼大的功效?那就是我們會非常的確定、積極的去了知煩惱的過患,並且會知道要如何藉由優婆塞戒的幫助,來去遠離諸煩惱。並且透過《優婆塞戒經》的受持,我們從裡面也可以知道說,一個發心的菩薩在行菩薩道,應該要怎麼去作。換句話說,我們如果期望我們將來有一天,要成為菩薩摩訶薩的話,那麼這條路應該要怎麼走?正因為我們瞭解了這些道理之後,所以我們就知道說,我們如果按照這樣的作為的話,將來必定能成為菩薩摩訶薩。正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才能夠忍諸般的惡苦,我們對於未來的菩薩道,也不會生起恐怖的心。

這個四項的因緣,都是因為我們在這一世努力瞭解、努力受持優婆塞戒之後,所必然有的熏習,而這些熏習全部都是熏習到我們的如來藏裡面去了。那依照如來藏的道理來說,佛所開示的道理來說,當我們在未來世受生以後,哪怕這個受生的地方沒有三寶,甚至是一個惡處,但是由於我們在這一世是這麼認真的持守優婆塞戒,熏習的種子非常的深層的話,那麼即使未來沒有能夠重受優婆塞戒,但是當我們在待人接物處事的過程當中,過去世精勤修習、認真受持優婆塞戒的這些種子,會一一的在日常生活中現行。當它現行的時候,您就很自然的,許多時候您就很自然的會迴避掉惡的因緣。比方說當您持戒有持到內心裡面去了,那這個時候這種熏習的結果,直接的結果就是您在面對許多惡因緣的時候,哪怕是由於世間教導的不當,讓你要作某些惡事的時候,這個時候您就會很自然感受到心裡面有一股制止的力量,您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但是就是會有一股制止的力量,告訴你說:別這樣作。這個就是我們說,戒的熏習所產生的力量,這個熏習如果您掌握了如來藏的特性的話,這個熏習是再自然也不過的。所以我們說從受戒,鼓勵大家受戒的立場來說,我們可以說優婆塞戒是一世受的,你受完這一世,下一世還必須要重受,就如同聲聞戒的受,也是一世受一樣。菩薩戒當然就只有受了之後一受永受。為什麼我們講菩薩戒是一受就永受呢?那就是因為菩薩戒是緊緊扣著如來藏來說的,既然緊緊扣著如來藏來說的話,那麼我們說過去、現在跟未來,所有的相應的種子的熏習,全部都儲存在如來藏裡面去,所以從如來藏的眼光來看,哪有什麼過去、現在跟未來呢?所以菩薩戒當然就是一受永受了。至於說優婆塞戒跟其他的 佛所開示的這個道理來講的話,我們剛才說從受戒的立場來看,的確它這樣說一世受的話,是說的過去,並不為過。可是我們如果從如來藏,如來藏的道理來講,只要我們認真熏習,並且深深的把優婆塞戒熏習在我們的心裡面去,那麼後世它一樣會有功德受用的。也就是從如來藏的立場,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沒有它的後續效應的,所以我們才會講說功不唐捐,哪怕是一世受的優婆塞戒,仍然是功不唐捐。這個也就是 佛在這一段裡面跟我們所說的道理。

佛接下來當然有繼續講,接下來的經文,佛說:「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愍眾生、五者常識宿命。」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首先會看到一個比較特別的名詞,叫作不動菩薩。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裡面,有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能夠確實稱為不動菩薩的,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夠格稱作不動菩薩;八地以下的乃至於說我們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初地菩薩,都還不能叫作不動菩薩。當然要成就這樣不動菩薩,有五個因緣:第一個當然就是說,他必須要生生世世樂修善法。

第二個是說,他不僅是樂修善法,並且要分別善惡,特別是在菩薩道裡面,講究的一定都是替眾生分別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在世間人的角度來看,當然善法就是給人家,比方說布施給人財物;惡法就是搶奪別人的東西等等這類型的。但是這個善跟惡,如果我們放在菩薩道來講的時候,善跟惡的範圍就會更加的廣大。因為凡是會誤導眾生的全部都叫作惡法,凡是有益於眾生法身慧命的那都是善法。所以善惡的這個分際,要看我們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僅僅從世間法來看的話,這個善惡的判斷的標準,大概就是以國家的律法來看;可是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的,用更長遠的眾生的法身慧命來看的時候,這個善惡就必須要界定成說,到底對這一位眾生以後的學法,特別是學了這個菩薩的大法,到底是不是能夠正確順利的修行,以這個東西當作善惡的界定。當然我們說,要一路修到八地菩薩的話,你肯定是要在菩薩道的過程中,要累積了非常非常多的度眾的資糧,所以八地菩薩在就這個八地之位之前,一定已經在許許多多無量世裡面,都為眾生宣說正法,乃至於說基於悲心,不得不出來破邪顯正。那當然就是說,這裡面由於是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著想,所以即便他是破邪顯正,說出來哪些法不對,當然那個部分都還是正語的,而且是絕對絕對的正語。

第三個條件是要親近正法,從初地入地以後一路修的話,當然就是仍然要親近正法。因為親近正法,我們說菩薩摩訶薩,仍然是要學如何要受持,要聽受教導。所以一路還是要跟著 佛、跟著這些上地、上位的菩薩摩訶薩繼續的修習,繼續的學習正法。

第四個是要憐愍眾生,憐愍眾生這個除了我們剛才講的說要善為眾生分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的話,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實際上菩薩從三地滿心之後,就可以到百佛世界了。那像這樣的狀況之下,老實說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弘法的因緣,可能不是永遠都是這麼具足的,有些時候弘法的因緣會非常非常的差。如果我們看看我們過去上百年來的歷史的話,我們馬上就會發現,在這個大的整個的中華地區,我們會發現到說弘法的因緣,未必在過去的一百、兩百年前,弘法的因緣其實不見得這麼好。因為當時有許多的,許多的這個權貴甚至帝王,藉著政治的勢力,世間的這個權勢,來箝制正法的發展。甚至那個時候的眾生,也未必每一個人都有精進的心要來學習正法。想想看:如果說所面對的環境,是一個眾生都耽於五欲,可以說是物欲橫流的一個世間的話,那麼一個菩薩摩訶薩要到這樣子的環境來弘法的時候,肯定非常的艱難。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聽道理,都只願意享樂;而且即便你為了眾生的緣故,把正確的道理講出來,還有許多人批評你在造口業,批評你說別人的不是,批評你自以為是。所以菩薩摩訶薩說實在的,在面對不同的弘法環境的時候,真的得要有心裡得要先打個底,才會有勇氣繼續生生世世的就來這個世間。哪怕這個世間即使險惡到說,像最後法要滅盡的時候那樣險惡的環境,都還有像月光菩薩這樣子一個偉大發心的菩薩,願意來我們的世間幫我們住持最後佛法的五十二年。那請問大家:「菩薩摩訶薩會有這樣的心量,難道不是出於對眾生的悲心嗎?」所以我們其實,大家在看《優婆塞戒經》的時候,應該會注意到《優婆塞戒經》裡面其中一樣特色,也就是非常強調悲心。正是因為對眾生的悲心,所以菩薩摩訶薩才會生生世世甘願再來,再怎麼險惡、再怎麼苦,還是願意來跟眾生在一起。

最後一個條件就是常識宿命,當然就是說一般常識宿命,通常是要等到悟後,心清淨了之後,自然而然就會看見自己往世如何弘法的狀況。這個時候就會在現行的觀行上面,就算是又往前進了一步。這個是說,要成就八地的菩薩有這個五個因緣。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個五個因緣來勉勵自己,那當然我們自己現在離八地菩薩還遠的很。不過即便是小小的菩薩,我們一步一腳印,將來我們也會是八地菩薩,不是嗎?所以用這個方式,用這個五個因緣,我們也可以來勉勵自己,我們應該要樂修善法,應該要分別善惡,應該要親近正法,應該要憐愍眾生,應該勉勵自己:過去也都是這樣過來,未來我也必定這樣弘法。關於這個部分,我們就為大家講解到這裡,下次再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