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惟

第12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我們今天仍然要繼續跟大家談八正道。在上個講次裡面,我們為大家用世間法的角度,跟大家解釋了世間八正道;那麼今天我們要更進一步來看看所謂的出世間的八正道(或者說,佛法裡面談的八正道),應該怎麼去看待。

首先我們要說,這個部分一般(正如同我們這個講次裡面)是接續著四聖諦,以四聖諦的內涵來談八正道;那是因為在聲聞人所修習的佛法裡面〔編案:解脫道〕,四聖諦是一個根本的道理。我們前面跟大家談到了,八正道它是什麼樣的一個法則呢?其實它是一套實踐的方法。因為我們對於每一樣事情,要先具備有正確的知見;並且,在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再來要詳細地思惟,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常常練習,並且憶持不忘,乃至於最後,在任何的場合、任何的境界,都能夠心得決定。這個反覆練習、內化、念念不忘,到最後心得決定的過程,其實也函蓋了所謂的正精進、正念跟正定;所以我們說,正見、正思惟、正念、正定、正精進,這些都是我們所謂的實踐的方法,也可以說是實踐的主要方法。而除了這些主要方法之外,我們也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把我們周圍的這些環境適當的安排好,避免對我們的學習產生遮障,所以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們的身口意行,這就對應到我們所講的正語、正業、正命。所以,如果從這個層面來看的話,八正道真的就是一套實踐的方法。

但這些實踐的方法,到底所談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的內涵,那還得要看在正見、正思惟裡面談到的是什麼樣的內容。比方說,我們現在如果在聲聞菩提裡面來跟大家談八正道的話,我們就會優先採用四聖諦的方式來跟大家談。那在四聖諦裡面,關於它的正見跟正思惟應該是有哪些內涵呢?當然就是關於苦、集、滅、道這四個聖諦的道理。也就是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佛教中所說的苦?佛教所說的苦,並不只是我們吃到了苦澀的東西,說那個叫作苦;實際上,佛教說的「苦」是遍於一切境界中所能夠見到的都是苦。那麼這個「苦諦」是不是一味的消極、灰色呢?其實正好相反,菩薩如果能夠真正掌握到佛教中「」的這個義理的話,反而這個人生會產生出更積極進取的一面。這個就是知苦的部分。

當然,在苦的部分後,接下來就要看看苦集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種的苦?這個就牽涉到我們在累世裡面,是如何自己自動自發地去累積了這些苦因跟苦果〔編案:因為眾生有無明貪愛而造作種種業行,以是成就苦因而招致苦果〕。這個部分,我們在聽聞之後(要能夠謙虛而沒有慢心地聽聞正確的知見之後),然後自己要去思惟:為什麼透過這樣子的熏習、透過這樣子的累積,我們會積集成現在所遭受的這些種種的苦?所以這個部分就是關於苦集部分的正見跟正思惟。

那麼苦滅的部分,同樣的我們必須要先熏習,特別是對於解脫道裡面講的無餘涅槃的境界,要有正確的理解;那有了正確的理解之後,才能夠跟前面所講的苦聖諦和苦集聖諦這兩個聖諦交互參照,並且形成一個穩固的佛法解脫知見的基礎。所以這個正見的部分,一定是對於無餘涅槃、對於解脫的道理有正確的認知。並且,還要經常思惟:這樣子是不是符合佛經中 佛所開示的這些道理?要經常地加以思惟。這就是關於苦滅聖諦的正見跟正思惟。同樣地,道諦的部分就是要實際去實行的部分,這個實際實行的部分,其實講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我們要用八正道當作實踐的方法,這個也是我們剛才講的。所以我們說,正見跟正思惟在聲聞菩提裡面,以四聖諦來解說的時候,就是針對苦、苦的集跟苦的滅〔和苦滅之道〕這些部分,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思惟。

那麼接下來,在知道了這個苦的集、苦的滅之後,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從現在所看到的苦和苦集的狀態,然後慢慢地讓我們自己能夠漸次達到苦滅的狀態呢?當然就是我們要依照 佛陀所開示的種種的解脫行門,一一去實踐;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有所謂的正精進。正精進的內涵,就是要按照(比方說按照《阿含經》裡面)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我們一步一步去實作;並且在實修的過程中,必須要持續維持解脫相應的正念,乃至於最後我們能夠得正定。這個正定,雖然有許多人在聲聞菩提裡面講的正定,包含了許多的禪定的內涵,但是我們其實要回歸正定這個「定」,這個「定」字其實講的主要是心得決定。我們說即便是修禪定,本來也是要讓我們的心容易制心一處,那制心一處豈不也是要心得決定嗎?所以其實我們應該要從它根本的道理來看,「定」這件事情其實講的就是心得決定。所以,哪怕是我們或許禪定的功夫也不見得真的很好,可是我們如果有真正按照 佛陀所開示的方式去斷我見、斷我執的話,那麼同樣的,我們在正定方面的修習,是一樣值得讚歎跟喝采的。

除了這些之外,既然我們有說要減少遮障,所以我們又希望有正語、正業跟正命。那正語跟正業的部分呢,一般在這方面的說法,都是歸結到我們要儘量減少造口業;而正業的部分,當然我們談到的就是要持五戒、要行十善業〔編案:佛法中講的正業是要依相應於解脫的作意來持五戒行十善等淨業〕。正命的部分呢,我們談到的就是希望大家要選擇正當的職業,比方說不要去開賭場這類職業;另外,除了一般的正當職業之外,我們更希望凡是有意要學佛、有意要從根本改造命運的朋友們,希望您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能夠注意到儘量遠離會對眾生造成侵害的職業,比方說屠宰業這部分就應該要儘量的遠離。

這些就是我們一般在聲聞菩提裡面談四聖諦的時候會談到的範圍。不過這就是說我們希望正因為前面的講次裡,我們的親教師已經針對四聖諦,給大家講解得非常的詳細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談;我們不妨從完整佛法的角度來看看所謂的八正道,特別是今天所談的正見跟正思惟的部分。我們說佛法不外乎就是解脫道跟佛菩提道。我們先來談談解脫道。解脫談的當然就是: 煩惱是什麼?然後是: 我們要怎麼減輕煩惱?並且, 我們最後是不是能夠究竟解脫於煩惱?我們要為大家建立基礎的觀念、正確的觀念(也就是正見這個部分),先談的就是「解脫是學佛的入門必經之路」。

我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比方說我們如果要跑跳之前,我們應該要先學會走路;先學會走路之後,然後接下來才能夠跑跑跳跳。可是在我們能夠跑跑跳跳之後,接下來我們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知識的增進,我們會對我們的身體結構、健康等種種,具足更多的知識和具足更多的技能。所以,當我們具足了這一切之後,回過頭再來看這最基礎的走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到說,的確,走路是我們邁向掌握身體結構的一個必經之路;可是它更根本的、關於身體結構和健康的這些道理,其實是完整的函蓋了我們當時能夠學會走路的這件事情。

又比方說,我們一般人在世間就學的時候,我們比方以學這個算術來講,一開始的時候,當然老師要教我們「一加一等於二」這些簡單的算術道理。我們要透過像「一加一等於二」這樣子的一個算術的基本原理,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去學更深的算術,甚至於接下來再學更深的數學;所以,如果沒有學過基礎的算術的話,我們根本就很難再學更深的算術或者更深的數學。可是我們學了算術跟數學之後,接下來我們還會接觸到更多世間的學問知識,比方說我們會接觸到會計學,又比方說我們會接觸到經濟學,甚至我們會接觸到物理、化學等等既廣又深的世間的學問知識。當我們學習到這些學問知識的時候,若回頭再去看小學時老師教我們的一加一等於二那個基本算術的話,我們應該都能夠同意,這些基本的算術是我們學習世間進階學問的基礎;你一定要先具備這些基礎,才能夠去學更高深的學問知識。可是反過來說,當你已經學到了那些高深的學問知識之後,你回過頭再來看這些基礎算術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些基礎算術都包含在所謂更高深的學問的道理裡面。

給大家舉這個例子,其實就是讓大家知道說,對解脫道跟佛菩提道這兩件事情,我們要說的是,不管是解脫道或佛菩提道,其實解脫煩惱的這個部分是一切學佛人的必經之路。正如同我們在學基礎算術一樣,你一定要先知道、先掌握正確的解脫義理跟行門,然後才能夠學更高深的法;而更高深的法,其實談的就是佛菩提。那麼一旦學了佛菩提之後,再回來看解脫道的時候,其實你會了然於心:解脫道是一個必經之路,並且,解脫道的整個部分,其實都完完全全函蓋在佛菩提的範圍裡面。這個其實也是呼應到 佛陀當年弘法的順序,因為 佛陀開始正是先講解脫道,然後再來跟弟子們講解佛菩提道。佛陀這樣子的弘法順序,除了說是為了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先讓大家快速地能夠得解脫以建立信心,此外我相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涵,就是因應娑婆世界眾生的心性,所以為我們建立這樣子一個學法次第,作為佛菩提的基礎,使佛弟子透過解脫道的修習,而能夠建立適當的基礎;讓大家後來在修習佛菩提的時候,不會因為解脫的基礎不穩固,而引生所謂的性障或者種種的遮障等等。這個我們是覺得說,佛陀弘法的順序也正是呼應了這一點。

所以我們跟大家說的關於正見的部分是:學佛一定要有正確的解脫知見;並且我們說,得解脫這件事情,最少大家要具有初果向。初果講的是有很清楚的界定,就是斷了三縛結,而三縛結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我見。但這個我見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的,不堅持自己的見解就是沒有我見,或者是不執著我們自己就叫作沒有我見〔編案:一般人以為自己是真實的但不應該執著,只要不執著自己所有的一切、不執著我的見解就是沒有我見〕;其實我見的內涵是需要去深究的,深究關鍵的其中一部重要的典籍就是所說的《阿含經》。如果各位觀眾對於《阿含經》,覺得直接去唸真的不容易下手的話,其實建議各位觀眾可以參考我們會裡面 平實導師所寫的《阿含正義》;在這套《阿含正義》裡面,平實導師非常清楚、準確地描述了我見跟我執的內涵。

我們剛剛講初果——初果已斷三縛結,而三縛結中最重要的就是我見;可是我們剛才也跟大家講說,學佛至少要先能夠有初果向。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大家最好能夠先斷我見,能夠證得初果,然後在繼續學佛菩提的時候,這個路就會走得很穩、很順;可是當然就是說,如果受限於修學環境等一些限制的話,至少我們應該鼓勵大家:如果還沒有得到初果的話,至少也要知道我們已經在朝向初果前進,這個就叫作初果向[編案:初果向就是正在邁向初果而尚未實證初果的人,他已經了知我見的內涵,但是還必須要確實具足觀行而且心得決定,並且要有未到地定,才能真正斷除三縛結而實證初果]。得初果向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大家一定要知道,就是一定要了知我見的內涵;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很快斷了我見,但至少要知道我見到底指的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說,正見的部分除了解脫道是如此的,佛菩提道更是如此。因為佛菩提談到的「菩提」這兩個字,講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清淨本心;既然是清淨本心,自然祂是一定會具足解脫功德的。所以我們剛才給大家講,我們說解脫是學佛的入門、入手的地方。沒有錯,我們要學佛菩提道,但同樣的,我們希望大家要能夠先具備初果向;最好是已經證了初果之後,然後繼續再來求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常常跟我們的學員說:要學佛菩提道,也希望大家能夠先斷三縛結。並且,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更能夠明白解脫的道理;明心見性之後再回頭來看四聖諦、看因緣法,那時對於每一項法的內涵,都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跟認知。明心見性之後我們也才會知道,其實一切的佛法,包含我們剛才講的四聖諦、因緣法等這些所有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建構在如來藏上〔編案:諸法都依止於如來藏而存在,一切法皆由第八識如來藏所生顯故〕。這個就是我們要跟大家談的,關於對整個佛法應該具有的正見跟正思惟。

所以我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這個正見的部分,我們說解脫道必定全部函蓋於佛菩提道;希望大家知道,解脫是學佛必備的知見。我們希望大家瞭解,即便是學佛菩提道,也是應該要從斷三縛結開始;並且,佛菩提道的關鍵是明心見性,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正確的理解大乘經典。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初學佛的人在正見的這個部分,應該要先建立正確的解脫知見,也就是要知道三縛結,要知道我見;這是對每一個初學佛的人都很重要的基礎。我們應該要先具體地知道三縛結裡面的我見指的是什麼,避免在初學佛的時候,就直接只用「不執著」這三個字去概括一切的佛法,因為這樣子的話,對我們的學習來講,都會產生障礙。

那聽了正確的知見之後,接下來我們必須要透過思惟——正思惟,把我們剛才聽到的知見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知見;因為我們如果沒有經過思惟整理的話,老師不論怎麼說,那永遠是老師的知見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還必須要透過正思惟的方式。同樣的,我們要跟大家說:正思惟一定要基於正見;而正見就包括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全部的內容。所以,如果就我們能夠掌握正確的這些見解—正見—來說,當我們在思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正確;比方我們如果聽到有人說:「我們思惟,可以思惟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因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這些事情,都能夠一一放下而不執著。」如果我們面對這樣子一句話的時候,我們應該要進一步思惟——用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正見來思惟、來理解,看看這句話是不是能夠完整地傳達解脫的這些義涵呢? 〔編案:執著有我執與我所執的部分,名利、權勢這些歸屬我所執,我見我執不能斷,我所執是不可能斷除的。〕比方我們剛才跟大家講的,一般人談到這一類的事情時,通常會關注在所謂的「不執著」這三個字,所以哪怕是講《金剛經》裡面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些道理,往往他們也都會直接傾向於用「不執著」這三個字去理解所有的經文。但是剛才我們在正見的部分已經跟大家說明了,就是《金剛經》、《心經》等這一些大乘的經典,實際上這些經典都是所有的菩薩們修習時所需要的經典,它們都是屬於佛菩提道的範圍;而對於佛菩提道的正確理解,也就是對於《金剛經》跟《心經》這些經文能正確的理解,這必須要有明心的基礎,才能夠對這些經典的義理有正確的掌握。而在還沒有明心之前,其實我們應該是要請大家回到最基本的解脫的道理,這個就是我們在正見裡跟大家說的,要先建立正確的解脫知見;也就是要正確的掌握什麼是我見,才能夠在作這些思惟時,不會因為「不執著」這三個字就走偏了。所以這個部分(在思惟的部分)跟大家舉的例子,請大家要特別記住。

我們再一次的叮嚀大家:如果還沒有明心—還沒有找到我們自己的清淨本心—的話,請大家在面對佛法的時候,儘量先回到解脫的正理。你可以想想看,比丘們當年在聽聞 佛陀的開示之後,是如何繼續修習?是如何去成就解脫的呢?比丘們在聞 佛開示之後,是不是像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一樣,去思惟說對於名利、權勢、恩怨都放下、不執著,就達到解脫了呢?所以,這個部分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請大家要好好想想看。其次我們要再叮嚀大家的就是:解脫的關鍵是三縛結,而三縛結裡面最重要的是我見;然而我見,通常我們所看到的(現在常看到的)所謂「不執著」的講法,往往都沒有正確的掌握到我見。所以請大家先別用「不執著」三個字來概括一切的佛法修行,不如老老實實的閱讀《阿含經》,或者閱讀 平實導師所寫的《阿含正義》,去掌握解脫的義理。這個就是我們在正思惟的部分所應該掌握的精神。

今天就先跟大家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