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施之会

第050集
由 正礼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 维摩诘对善德菩萨说:“你办那个宴会其实是不必要的,你应该要办法施之会。”我们简单地介绍这个道理。

接下来善德菩萨就提问了:【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答曰:“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维摩诘所说经》卷1)如果是财物的布施,它是有前有后的,一个一个给的,可是法施之会不是;因为法可以一时宣说,然后众生同时听闻、同时而得,所以这样子的法施之会,是没有前、没有后的,而且一时皆得。这里隐含的所说的“法施之会”这个法,其实祂也是无前无后的,因为祂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祂没有时间的约束。因为这个法是不生不灭的,祂不受时间、空间的拘束,所以说这个法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然后善德菩萨又继续,问【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善德菩萨就问说:“那是什么样的意思呢?什么叫作无前无后,一时施一切众生呢?”维摩诘就一个一个来加以解释,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慈悲心,不是嘴巴讲的;某某人慈眉善目,讲的都很好听的话、安慰人的话,甚至有人提倡要说好话、做好事,其实这样子不是真正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一定要有菩提,也就是一定要有智慧,而且这个菩提智慧,一定是跟生命的结构、可以让人解脱、让人最后能够成佛有关,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慈心。如果只是彼此慰问、给饮食,其实这样子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有些人虽然慈眉善目,可是讲的是六识论,讲的是七识论,讲的是九识论,对于八识否定,其实这样都是没有悲心。不管他是仁波切、法王都一样,表面慈善其实并不慈悲啊!所以要以菩提起于慈心,才是真正的慈心。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有人也说要救护众生啊!说他有悲心啊!可是他的悲心里面是没有智慧的,没有智慧是没有办法救人的。所以以菩提起于慈心,是一个重要的总纲,有了菩提才有所谓的慈、悲、喜、舍可言;如果没有菩提,没有所谓的慈、悲、喜、舍,因为没有慈悲、而且也没有喜心可以让人家得、而且也没有舍心,因为用非法来说给众生听,其实是为了要获得他的法眷属,可是这个法眷属却不是正法,所以那样都不是真正的慈悲喜舍。

然后说“以持正法起于喜心”,持正法是不容易的,而且还要能够起于喜心。为什么呢?因为持正法,譬如说持八识的内容,其实很容易跟六识论者、七识论者、九识论者、十识论者,等于说会跟这些人产生冲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五浊恶世,有八识的见解的众生太少了,因为普遍的邪见充满了这个世间,所以要以持正法来起于喜心。也就是当自己知道:我所修学的是正确的法界实相,虽然很困难,能够持守正法很困难,可是我们也要因为这样而产生喜乐。因为只有内心产生了喜乐,才能够足以抵挡所碰到的这些困难,如果心中没有喜心,那怎么有办法去持守正法呢?

所以有些人退转就是因为“那这样的话,我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样的话太危险了!我可能会下地狱的。”他就害怕了。因为他没有起于喜心,他对于真正的法界实相、真正的正法,没有正确的认识,他就没有办法起于喜心了。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有些人是吝法的,或是说有些人他是有邪见的。这个邪见就是说一些六识论的说法,虽然对人也很好,可是那就是为了眷属而已。因为如果依于正法,依于玄奘的八识的内容来说,他就应该说八识的内容,可八识的内容他没办法摄受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讲不出八识的道理是什么。人家说:“那你说有八识,你能不能告诉我每一个识怎么证得?”他没办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没办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他只好用六识论来说,因为每个问题他都可以回答,乃至说生死的轮回用意识就可以了。可是这样的说法,其实不是有舍心的,其实他这样子讲是为了要眷属而已,因为他要显示出他什么都懂。可是如果说他没有这样讲,信众会认为说“那你又不懂,我干嘛要跟你?”他就离开了,他们没办法这样子。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起于舍心的,也就是:我今天讲这个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不是为了眷属欲才来告诉你的,而是因为法界的实相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平实导师,弘法利生的原则就是这样子─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因为是为了摄持智慧而起舍心嘛!有人对于八识的道理还暂时不能接受,他离开了,离开就离开,因为他的选择。可是哪一天他碰壁了,他知道原来其他的说法都不对、都不能解脱,他就回来了。可是回来了我们怎么样─来者不拒─即使曾经离开再回来,菩萨摄受众生照样欢迎,这样子就是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接着 维摩诘菩萨还有后面的开示: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维摩诘所说经》卷1)

接着 维摩诘菩萨又说要“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就是说,布施其实就是要把悭贪舍弃掉,所以只有舍弃悭贪才叫作布施。如果有人布施,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名声,说“我是善人”那这样的话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布施要把心中的悭贪,把它舍掉,表示今天所行布施不为任何事情,只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而是把这种悭贪性去除,是为了利益众生,然后无所吝惜,这样才是布施波罗蜜。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就是说,今天要行持戒波罗蜜,是要能够把犯戒这件事情,把它化解掉;不要有犯戒的这个事情,能够去认识戒的内涵是什么东西,然后把自己犯戒的可能因缘,都把它化解掉了,然后自己清净的持守戒律,这样才叫作摄持持戒波罗蜜。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维摩诘所说经》卷1),羼提波罗蜜说的就是忍辱。可是世间的忍辱,一般人都可以,譬如说有人打骂,有的人是可以忍的,所以说世间的相貌忍辱很多人作得到。甚至一神教的信仰说:“你吐痰吐到我右脸,我左脸还可以让你吐;你打我左脸,我右脸还可以给你打。”他可以作到这样。可是有一个法是最难忍的,叫作无我法─没有自我存在这样的法、要断我见的法─众生很难忍受。他说:“我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我不存在?”可是他就是没有办法看到:我们自我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幻觉,是八识的无我法的结合,因缘的和合才产生有“我”啊!我们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其实是无我的。所以要以无我法来起羼提波罗蜜,这样才叫作“忍”──才叫作真的忍辱,因为那是对自我的彻底否定,所以声闻人就入无余涅槃去了。可是菩萨虽然也证得羼提波罗蜜,可是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安忍于这样子的“无我见”来修学正法。

“以离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罗蜜”(《维摩诘所说经》卷1),要能够精进忘掉身心相法,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身心相,要把它忘掉,那这样的话才能够说是精进嘛!所以菩萨道里面是要舍身命财,为什么要舍身命财呢?因为我们人通常都是执著自我,执著自我之后就会产生对我所的执著,所以一个人如果修学菩萨道的话,他首先要能够对外我所产生厌离、愿意舍,外我所能舍,他才能够对于内我所──也就是自己的身心能够舍;如果没有办法先舍外我所,那他没办法舍自己的内我所。可是要舍内我所,要能够以无我来起羼提波罗蜜,那也要把自己的身心相,把它舍弃掉,然后观察自己的身心其实是假法和合的,都是五阴十八界所和合的,所以它并不真实,因为这样子才能够离身心相来精进、来修学。如果我们不精进,即使每天说睡得很好、保养得很好,这个色身、这个内心还是要磨灭掉,总有一天还是要舍寿的,所以我们就要把必然要磨灭的身心,要拿来修道、拿来精进,这样才叫作“以离身心相来起毘梨耶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维摩诘所说经》卷1),禅跟定是不一样的,禅说的就是静虑,定说的是制心一处,所以禅其实是更广阔的,它是函盖了定,所以禅跟定,一般学佛者经常没办法分辨的;所以我们就要能够分辨禅跟定,其实它是两个不同的法,禅能够让人家开悟,可是定不行,有的人修了四禅八定,他可能只是外道,所以要有静虑,能够去思考无我法是什么而能够实证,这样才是禅。而且禅有分大乘禅跟小乘禅,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办法详细介绍,可是我们就要知道,禅是一种静虑,要以菩提相──就是以智慧的相来起禅波罗蜜,不能说我只是静虑,结果没有法,只是把内心安止在一境性里面,那样只是定就不是禅。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维摩诘所说经》卷1)“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换言之,起般若波罗蜜所说的就是智慧到彼岸,可是智慧到彼岸,不是只是说我对于蕴处界了解而已,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一定是能够把我们的觉知心,能够证得彼岸的那个法。什么叫彼岸那个法呢?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此岸,此岸就是我们的觉知心;相对于我们的觉知心的此岸,有另外一个彼岸,那个彼岸就叫作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叫作如来藏。要能够以我们的一切智去证得智慧,能够证得在彼岸的如来藏,因为那个彼岸是可以逆生死流的,在生死流里面祂是完全不动摇的,然后要以这样的智慧来教化众生,让众生能够起于空。

什么叫起于空?空就有所谓的“空性”跟“空相”,空性就是那个彼岸,要能够证得那个彼岸之后,不是只是停留在那里喔!如果停留在那里,那就变成只是解脱道,就入无余涅槃去了,而是要证于空之后起于空──依于如来藏的不生不灭,然后能够转依这个不生不灭,入于蕴处界里面继续修行,来成就一切智,所以“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来教化众生,然后来起于空。换言之,要起于空并不是安住在无余涅槃的那个境界里面,在那里迷迷茫茫,然后说“我离开了生死,那我就结束了。”不是这样。因为那样子还是不能了知法界的真实相,所以要了知法界的真实相貌,就要能够实证彼岸,然后在这个彼岸里面同时又有五阴,也就是五阴跟那个彼岸,两个同时都证得了;因为同时证得之后,就能够不离开彼岸而能够起于诸行。后面 维摩诘菩萨还会有很多的开示,就跟这个道理相关,所以我们只能简单跟各位介绍,基本的原则就是这样子。

如果是声闻人,他就不能起于空,因为他如果知道“我”的蕴处界是空相,他证得空相之后就入无余涅槃去了,他没有证得空性,所以他不能起于空;因为他不能说:“我证得无我相之后,证得了空相。”然后他不入无余涅槃,如果他不入无余涅槃,那表示他就是菩萨。菩萨也不能说:“我只是依于空相而已啊!”这样的话,他就不是真正的别教菩萨啦!他只是通教菩萨。因为通教菩萨,他是知道有一个空性,可是他不证;他证于空相,然后他就安止于这样,那这样也不能成佛。所以小乘藏教是不能成佛的,通教菩萨也不能成佛,虽然他有大乘的心,可是他没有证得般若波罗蜜,那他还是不能成佛的。所以就要能够证得般若波罗蜜,把这个彼岸也证得,所以同时依于这个彼岸,还有依于蕴处界,对这现象界跟实相法界同时了知,然后证得之后,依于空而起种种诸行来行菩萨道,然后最后能够获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才成就佛道。所以这里 维摩诘菩萨说:“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又说“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维摩诘所说经》卷1),这个“不舍有为法而起于无相”是说,我们不是要把有为法,把它变成无相的法,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有为法,就是蕴处界都是有为的法,而且它经常是有相貌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色、有受、想、行、识,有六根、六尘、六识,这些都是有相之法。可是我们说,我们要证得的是无相之法,那是如来藏、第八识、空性心。我们要证得这个空性心,要起于这个无相,并不是要把有为法舍掉,因为如果舍掉了有为法,那等于就把有为法灭尽了。什么叫有为法?就是五蕴十八界。把有为法灭尽了,那就入于无余涅槃,就直接入于无相的无余涅槃之中了,那就不是起于无相,所以要能够不舍有为法,也就是说在蕴处界还存在的当下,能够去证得无相的如来藏,然后依于无相的如来藏,起种种的菩萨行;这样子起种种的菩萨行,一样是依于无相的如来藏,然后这样来广利一切众生,这样才是菩萨的法施。所以菩萨的法施就是要不舍有为法,也就是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去证得无相之法,然后同时起于菩萨行,这样子才是能够广利益于一切众生的法施。所以法施有它种种的面向,还有很多的内容,我们后面的亲教师,还会作更精彩的介绍。

今天我们就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