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食

第53集
由 正墩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系列佛法讲座,这一集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四食的道理。

佛说:“一切众生以四食存。”(《长阿含经卷》20)三界有情会有这四食的意涵,便是因为有情众生受用物质的食、精神的食,而能令有情生命在世间安住长养。弥勒菩萨也说:【饮食受用者,谓三界将生、已生有情寿命安住。此中当知:触、意思、识三种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寿命安住。段食一种唯令欲界有情寿命安住。】(《瑜伽师地论》卷5)四食中最容易观察到而了解的,就属于物质色法的抟食,也就是欲界人间有情的一切吃喝饮食。《增壹阿含经》中,如来开示说:【彼抟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谓名为抟食。】(《增壹阿含经》卷21)所以简单的说,只要欲界有情能入口而食用的就是抟食,但为什么称作团食、或者抟食、段食呢?这是因为人间的食物或为一圑之状、或是一段之状、或以人工抟成各种形状的缘故。四食有共通的一个要件,所有的食都是要能长养众生,所以 弥勒菩萨也是基于这个道理,来说明段食的建立:【问:“段食何时建立为食”?答:于“变坏时、若受用时建立”。】(《瑜伽师地论》卷57)欲界的食物具有形色,可分段分聚,欲界的有情食用抟食,便是以烂坏为相,方得成就欲界饮食的作用。

以科学的道理来说,那就是入口的食物,还不能成为帮助生命存活成长的物质,需要经过了牙齿撕裂磨碎的过程,且需要更进一步透过后续消化器官的作用,包括胃肠的蠕动,以及消化酶来进行食物的分解,这样把食物的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原本在就食之前,可能是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在肠胃之中经过消化,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但也因为变成了这样糜烂坏相的小分子,才能让细胞吸收,能长养色身的诸根,让有情在世间的生存有所帮助。在进食的过程,会感受到物质的质地形状的触尘,也会领受香尘,以及包括酸甜苦辣各种味道的味尘。抟食的范围虽包括色、香、触三尘,但正在受用食物时,不能算是真正的抟食,重点还是因为能透过正确的消化吸收而长养有情才是抟食;如果是不正确的消化,结果反倒是会减损有情的色身,那就不能称作是段食了。弥勒菩萨说:

此中段食当言香味触处所摄,何以故?由香味触若正消变,便能长养;不正消变,乃为损减。色等余法,无有长养、损减消变,是故说彼非段食性。(《瑜伽师地论》卷66)

至于在欲界中不同种类的有情当中段食的差别,如来在《长阿含经》中是这么开示的:各类不同的众生所摄取的食并不相同,生长在我们南瞻部洲的人类,是以种种五谷米饭、面、鱼、肉等作为抟食的内容,同时也是以色身对所穿衣服粗细厚薄的触觉,以及洗浴、男女触等色身触觉作为细滑食。与南瞻部洲同属于四大部洲的西牛货洲、东胜身洲的抟食及细滑食也是相同的,而北俱卢洲的人们的细滑食也相同,但只吃自然出生的粳米作为抟食,这种粳米的味道和欲界天食物的味道一样具足。龙和金翅鸟等类的众生,吃海龟、海鳖、鱼等作为抟食;阿修罗、欲界六天,也是以清净的抟食作为抟食。

龙和金翅鸟等类众生、阿修罗和欲界天人,这三者也都以所穿衣服粗细厚薄的触觉,以及洗浴、男女触等色身触觉作为细滑食(须要说明的是,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中,与异性互视而笑或者熟视,即能满足男女欲,这样也属于细滑食的一种)。从他化自在天以上的色界、无色界诸天,则都是只以禅定的喜乐为食,所以我们可以了解的是,只要在欲界当中,不论是欲界人间、欲界天界,畜生、饿鬼、地狱的所有有情,都有抟食存在;然而比欲界更高的境界-色界、无色界-却没有抟食。也就是说,如果贪爱抟食而不能放舍,那便是被欲界所系缚,是无法解脱欲界境界的。

有关人间抟食的开始与初期的演变,在《长阿含经》中这么说:有众生因为福报享尽、或是行阴报尽、或是命根已尽,所以从色界二禅天的光音天命终后而生来人间,那时都是化生而不是胎生,而人们是以欢喜为食的,各以身上散发出来的身光,照耀自己所需看见的一切;也都有神足通可以飞行在虚空中,大家都安乐而没有障碍,住在人间的时间非常的长久。那时的人们没有男女、尊卑、上下的施设,各自也都没有不同的名字;因为大众共同出生在这个人间,所以就称为众生。这时的人间地上有自然而生的地味出现,凝固而留在地上;犹如醍醐的味道,地味也像是这样,犹如生酥一样的味道,甘甜如蜜;后来就有众生因为好奇而以手沾来口中试尝,因而知道是什么味道。因初次试尝而觉得味道很好,就产生味道的贪着;就像是这样子,大家辗转的尝个不停,就都产生了更大的贪着,后来就改用双手捧来吃,渐渐的地味变成比以前更硬化的抟食。大家又都贪味而抟食不停,其余没有尝过的众生看见了,也都效法他们而继续吃起来;这样子继续不停的吃起来之后,后时的人间众生身体就越来越粗涩,身上的光明就越来越少,到后来终于没有光明,原有神足通也消失,不能再飞行。人间抟食出现的过程,也是让有情因贪食而逐渐改变色身。

《大般涅槃经》中说:智者复观:“一切众生为饮食故身、心受苦,若从众苦而得食者,我当云何于是食中而生贪着?”是故,于食不生贪心。(《大般涅槃经》卷38)

所以修行解脱道的行者,若是我见确实已断,却仍然对抟食有所贪爱,应当要赶快进入修道位中修除。对大乘行者来说,假使所悟的眞心是与抟食相应的心,当然所悟的内容必定是错误的。我们要了解,无论是有念或离念的灵知心,都是永远与抟食相应的,以这样的基础或目标作为开悟,就是错误的;应该赶快放弃原来的错误知见与方法,跟随真悟善知识学习,进入加行位中求见道,以免因为错悟而自谓已悟,来世落入三恶道中;若是大乘已见道者,也应当进入修道位中修断抟食的贪爱,以免久住贤位中,不能入地成为修道位的菩萨。

已究竟圆满解脱的 佛陀,虽然如来法身不受食,但 佛陀示现在人间的色身也是有抟食的;佛身无食,所指的是如来的庄严圆满报身与法身,若是佛示现在人间的应身之色身,就必须有抟食才能生存与运作,才能作为人们依止修学正法的应身,所以诸佛在人间示现时,也都必须托钵乞食。至于应身佛的色身在人间受用的食物是什么呢?其实是同于人类的食物,在《增壹阿含经》世尊开示有关如何供养在人间的应身佛,如是说:【可用人间之食,用食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增壹阿含经》卷28)为何应身佛的饮食同于人类?因为应身佛在人间化度众生时,不以神通化身、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示现于人间,一方面要世人知道,以人身学佛修行也可以成佛;另一方面若有人身住世时,人间及天界众生都可以常常来请教,所以必须如同世间人一样的示现入胎,然后有色身出胎而有色身住世,这样才能方便众生来亲近修学佛法。既然如此,想要维持胎生色身,当然需要有飮食的滋养,才能维持色身的存在与正常运作,所以诸佛示现在人间时,一定都得同样托钵飮食;但是在世间示现受生而有了人身,并不意味诸佛的段食尚未断除,要知道诸佛对人间的飮食是完全没有贪爱的,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说:【菩萨法身非饮食力而能成故,亦非段食可能资养。菩萨了知如是相已,即为悲愍一切有情,现受饮食。】(《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2)

至于要如何断抟食呢?佛陀在《杂阿含经》是这样的开示:“怎样是比丘对抟食所应观察的事呢?譬如有夫妇二人,只有一个独子,很喜爱而常常挂心的抱持、养育着;有一天他们想要度过旷野险道难行之处,但因为粮食缺乏而用尽了,他们三人饥饿困苦到极点,心里盘算着,知道不可能度过旷野险道了,所以夫妇两人这样子商议说:‘我们正是只有一个儿子,非常的爱念;假使我们夫妇吃了他的肉,就可以度过这个危难。这样只要死一个人就可以,不要使三人都死在这里。’这样商量好了以后,无奈杀了儿子;含悲垂泪,勉强的吃儿子的肉,最后度过旷野险道。比丘们!你们的看法如何呢?他们夫妇二人共食儿子身肉时,难道会去品尝儿子身肉的味道、贪着儿子身肉的美味吗?”比丘们答说:“不会的!世尊!”佛又问:“比丘们!他们夫妇强食儿子身肉,度过旷野险道了没有?”比丘们答说:“已经度过了,世尊!”佛告诉比丘们:“我们凡是正在受用抟食的时候,都应当像那对夫妻一样的看法。能够像这样子确实观察的话,抟食是否已断?自己就可以知道了。抟食的贪爱确实已经知道是断除了,对于五欲上的受用贪爱就跟着断除了。五欲作用的贪爱已经断除的人,我不曾看见这些多闻的圣弟子们还有在五欲的作用上有一个结使是不曾断除的。假使还有一个结使系缚的缘故,就会再度还生于人间。”

所以在《大般涅槃经》中,对于受生世间的佛弟子,对于不得不受的抟食,如来是这么开示的:【智者当观:“因于饮食,身得增长。我今出家,受戒修道,为欲舍身。今贪此食,云何当得舍此身耶?】(《大般涅槃经》卷38)对于修证解脱的佛弟子而言,若想要证涅槃,除了要透过无常、苦、空、无我的观行来断我见之外,更进一步应当修食的厌离观,来深化断我见、我执、我所执的智慧。因此,如来说:

复观于厌离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云何为食起身、口、意三种恶业?若有众生为贪食故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所得财物,众皆共之;后受苦果,无共分者。”(《大般涅槃经》卷38)

对于凡夫而言,因为贪爱世间饮食、资具、眷属等的我所而造作的种种恶业,也都是因为这样无止尽的贪欲心而造成的,但大多数的众生却不能有智慧的看得到,盲目地追逐眼前的享受、财富,而却要以造作恶业的手段才能换来,其实是非常不值得的傻事。因为一生努力追求的世间财富,其实是无常的,自己不能真正的恒时拥有,而是被五家共有而所分;但因为自己为了成就当前一时拥有财富的满足感,在过程当中所造作的恶业必须要受恶报的代价,却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分担。

所以抟食的断除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对于断除欲界种种贪爱的指标,如果不能断除对于抟食的贪爱,就无法解脱于欲界境界,更谈不上想要解脱于三界生死,所以若想要眞正修行解脱道,求取解脱果证,就不应该对抟食有所贪爱;如果每日贪着飮食,就会被抟食系缚而不能解脱生死,因为这正是我所的执著,也正是贪着五欲的作用,所以佛法修行者对于饮食都应当如理作意的思惟简择。弥勒菩萨开示说:【云何名为:由正思择食于所食?正思择者,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见过患已深生厌恶,然后吞咽。】(《瑜伽师地论》卷23)

贪着抟食,人多是全面的,既贪着食物的味道,也贪着分量、色相,质地务求精美,食不厌精,或者贪着原味、或饱足感。也有人不贪饱足感,但对于抟食味道,务求了了分明、时时觉知;这已经是对抟食的法味、韵味的一种法贪;阿含中说为食之味、食之集,既有食味、食集,堕入我所的爱着中,当然就不能离开生死。

至于等而下之者,自设血肉饮食作为修行法门的助力,如达赖喇嘛的著作《藏传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学与实践》中说:【一个无上瑜伽的圆满行者能够借着禅定的力量,转化五肉和五甘露为清净物品,消融它们用来增加体内喜乐的能量。】(《藏传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学与实践》,立绪文化出版,页108。)这样的说法不但无稽,且所说无论是修行的目的与方法,皆与佛法修证无关,既不能解脱,反倒是增加极重的贪欲,令自己下堕!

这一集的内容说明到此,下一集继续说明四食的佛法道理。

阿弥陀佛!


点击数: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