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如何课诵?

第37集
由正钧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学佛释疑”要来跟大家谈一谈:学佛者如何课诵?

首先要说明说,今天题目是“学佛者如何课诵?”当然学佛者就有包括所谓的在家跟出家的不同外相。但是,真正的学佛不只是在家人的权利,更应该是出家人的义务;因为这样才能够上承佛道、下化众生,而不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上求佛道”这样罢了。“课诵”这个名词,应该是时代变迁之后而有的。因为在佛世之时,一般而言,都是听佛或者是上座说法之后,得空闲处而自己去观察、思量法义;因为能够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并不需要有所谓的课诵,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课诵的形式。虽然经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经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

现在来说说看,一般所谓的课诵的意涵,现在是把所谓的日课跟诵读等等都包括在一起。那有一些善知识往往会教导大众说:“课诵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譬如说,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这些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的安定、健康、幸福等等的目的;课诵的项目可以多、可以少,只要每天相同就好;乃至说,内容可以依时间的长短跟个人的喜好而有所选择,但是供水、献香、礼拜这些都不能缺少。”然后也许他又会说:“最后一定要有三归依、唱回向偈,然后还要什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礼佛三拜,课诵完毕。”

对于初机的学人而言,我个人倒不反对说要去注意这些规矩。但是除了这些规矩以外,为了要让学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进步得更快,我倒是要提醒大家说,我们应当时时的警觉说,我们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一个人在自己学佛的过程中,施设了种种方便,譬如说:唸佛、持咒、课诵、抄经、拜忏等等等等。那这一些施设,是不是能够达到你所施设的目的?这就好像说,世间法上某甲会努力地去营生,一定是有他的目的;不管是说他是希望将来生活更舒适,或者是说想要让大家看得起。因为要达成那个目的,所以他才会努力又再努力,辛苦又再辛苦,因为那是对他有帮助的。假如有人说:“没关系啦!你每天就五点起床,然后做做这个,又做做那个;然后记得,你不可以到处去玩哦!一直你就忙到晚上十二点,就可以上床睡觉,结束这么一个充实的一天。”善知识这么说:“反正你就一直做下去就对了。”假如是这样,你每天都没有目标的一直这样辛苦地做下去,你会做得下去吗?答案就留在各位心中就好。

所以说,比较枝节的事情,应当也可以拿出来作为参考,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否则一生就可能白白辛苦一趟了。这就好像说,现在佛门中有一个现象:明明说的是要办某某法会,可是你一到法会的现场,却是大家一起随着维那又梵呗、又课诵、又唸佛、又持咒等等;结果大众一起这样“铿錂锵啷”、“咿咿呀呀”之后,然后就圆满了。可是法会在哪里呢?法会是说法之会,是依于善知识的开示佛法知见,希望经听闻能够让众生远离无明,这样才叫作法会。所以说,这样的现象就叫作本末倒置;因为说法之会的“本”已经被扭曲,被种种仪轨排场的“末”所取代。佛世的法会都是说法之会,只是现在为了接引某一类的众生,所以只好有这样的方便的法会。

那么你应当进一步去想想说,为什么要去课诵?课诵的目的何在?也许有可能会有下列的几种状况,我们就分别的来思考一下:

第一种说,反正闲着没有事作,因为唸唸佛、唸唸经典看起来好像是修行人一样,善知识也说学佛就应该要课诵;所以这一类人就喜欢修行人的那种格调,他充其量只是喜欢那个外相而已。

第二类人,因为想要得到功德,听说课诵会有种种地功德——现在先不管说是应当称作功德还是福德。因为希望得到种种功德,而经典也这么说过,所以他就去课诵。

第三类人,他是要求佛菩萨乃至龙天护法的加被,保佑全家平安,然后事业顺利;心量大一点的话,他可能进一步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

第四类人,他是想要达成经典中所说的某一个目标。有的人是要求神通,有的人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的人听说佛的智慧无量无边,所以他是要求智慧的。

第五类人,他只是单纯的就很喜欢课诵,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想想说,可能是因为对佛的功德跟证量有具足的信心吧。

第六类人,想要进一步了解说经典中所说的真正意涵。虽然现在不知道,但是想说:“读一次我不知道,那我就再读第二次。”乃至说:“我每天都读,总有一天让我读懂吧。”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课诵的目的何在之后,当然才可以在课诵的种种方便之外,去补足说自己要达成那个目标之前所不具足的条件,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的人听了我的说法之后,也许会有一点意见。他会说:“学佛要无所求才对,所以课诵也要无所求。就好像说,假如你一直有所求,想要开悟的话,那你就永远没有办法开悟。”假如你相信这样的说法之后,那就表示,你可能在修学佛法上的福德资粮还有所不足,所以才会被这样的假名善知识所笼罩。我们试着想想看说,单单“学佛”一词就已经指出说,我们是要对佛法的熏习或亲证是要有所求的,所以才会学佛。更何况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我们很多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所以还得要进一步去求。而这个有所求,不妨是学人向上迈进的动力,怎么可以教学人要无所求呢?开悟一事更是如此,若不去求悟,那你基本参禅的动力都已经没有,更不要说你是不是有可能有开悟的机会。

现在回过头来说,前面六项的三项里面,比较有可能是修学佛法以来时劫比较短的学人,基本上还不能称为学佛。那我们就来从第四项开始,来简单地说明一下。

第四类的学人,其中求神通的,我们暂时在这边不讨论。因为对菩萨来讲,神通是要在三地满心的时候才去求证的,也才不会因为这样而受到鬼神的干扰。这里面的第二类,是唸诵、课诵《阿弥陀经》,或是课诵的时候,再加上唸阿弥陀佛这一类人。一般而言,他们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好是去参加助唸,乃至于说,有人是要用这个方式来压制自己的烦恼,有种种地状况。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唸佛、去唸《阿弥陀经》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唸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生西方世界的愿已经有了,那你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去随善知识熏习,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譬如说,法藏比丘当时为什么要发那个愿?或者是说,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而这种种庄严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乃至说,极乐世界有上、中、下品的状况又是怎么样?那自己可以往生的到底是哪一种品位?然后,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的三福净业到底是哪一些资粮?熏习思惟之后,你的愿心才会更加坚定,课诵才会更加有效。这样才是这一类学人课诵《阿弥陀经》,或者是唸阿弥陀佛的时候,所应当要注意的事项;而不是只在注意那些表相上的仪轨如何又如何。这里面第三类要求智慧的,我们就并在刚才讲第六类的学人中一起来说明。

接下来说第五类的学人,因为对佛的功德乃至佛的证量信心具足了,可以进一步来修证佛法因缘当然也就更成熟。所以现在我们来说说看说,当你是这一种情况,你终日这样努力精进的课诵,难道你不想了解说经典中的真正意涵吗?譬如说《心经》,假如不加上标点的话,那就只有短短地两百多个字,是不是?但是这却是时下的学人课诵之中所必须的项目。可是假如我问你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课诵《心经》?然后,你为什么又可以这样一天又一天的持续课诵下去?为什么?假如不是佛在过去无量世不辞辛劳,一世又一世的到人间为众生说法,假如不是你一世又一世的愿意去亲近祂老人家闻法熏习,那么不可能有今世你愿意去课诵《心经》;不要说短短地两百多个字,即使是“佛”这么一个字,你就有可能听不到。对啊!我们这个世间七十多亿人口,多的是没有听过这个字的人,更何况说会对佛生起欢喜敬信。可是,世尊祂老人家不辞辛苦,一世又一世来到人间为众生说法,到底所为何事?当然是为了“开、示、悟、入”。对啊!所以当你去课诵《心经》的时候,就应该想起这件事情,就应该想想说,如何是佛的知见?应当如何悟佛的知见?乃至应当如何入佛的知见?等等。这样你就不会说对不起祂老人家一世又一世不辞辛劳到人间来为众生说法了。

所以,说到这里,你可能就已经泪流满面了,只是也许你强忍着对我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或者也许你会说:“哭得这样涕泗纵横的,我好丢脸哦!”可是我却要对你说:学佛的过程之中,这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同时我还要恭喜你说:“菩萨,恭喜你呀,你又回家啦!”这意思是说,我们无量劫以来,常在生死苦海中载沉载浮;蒙世尊祂老人家一世又一世地为我们作这样子种种施设,今天我们才有因缘又重新课诵《心经》,就应当想想说:《心经》到底是要为我们说什么?而我们努力之后,可不可能有因缘去亲证《心经》的密意?这样才不会枉费世尊祂老人家的辛劳,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的精进用功。

第六类的学人。第六类的学人,除了前面第五类学人的因缘以外,已经主动想要进一步修证佛法,进一步想要求智慧。这一类的学人就可能会说:“我当然知道课诵就是要求看懂经典里面的真正意涵,可是没办法,我就是看不懂啊!”所以有一些善知识就会跟他说:“看不懂没关系,你就这么看着,就这么诵着,我们每天不是一样有很多不懂的事情吗?日子多了以后,不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吗?累积久了以后,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啦!要是都懂了,还要诵什么经呢?因为自己都已经是《经》了!”这位善知识倒也是有他方便之处,而他也说,“要是都懂了还要诵什么经呢?因为自己都已经是《经》了”,这好像也有一些道理,因为经典其实都是在说自家的风光。可是却不能因为这样,转个话锋又跟学人说:“《金刚经》〈二十三品〉里面所说的‘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简单地说,就是说,你作了一切善事都不要去执著。执著了以后,这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可是这与佛法有什么交涉呢?因为,这都是在意识心上的有无执著上面用心,可是《金刚经》与《心经》中所开示的却不是这个心。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说,这个善知识其实他也不懂得要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般若知见。自己不去熏习般若的知见、正确的知见,也没有亲证金刚心,然后又怕从随他的弟子离开了他;因为跟真正的善知识熏习以后,知道真正的正法在哪里,所以会离开他。可是我们要说,这个善知识他为什么不去做双赢的事情呢?为什么不去做对自己跟自己的弟子有益的事呢?而反而要去做“双败”的事情呢?到底智慧是藏到哪里去了?其实啊,并不是没有智慧,问题就出在怕失却名闻利养。但是我却要说,假如真正能够与弟子一同前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熏习了正知见以后,名闻利养反而以后会不求而自然而来。而且熏习了正确的般若知见以后,再加上随分修学五度的福业,我同样也会跟你说:经典看不懂没关系,就这么诵着。

所以说,我们每天这样一直努力地精进课诵,不只是要我们注意其中的规矩、仪轨等等。当然这些是可以拿来作事相上的参考,可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课诵、我们学佛到底所为何事?乃至于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去了解经典中所说的真正意涵?能够这样去思惟,这样去推动自己向前,再加上正确的熏习与修学,那么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才会更快地进步。

今天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