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期取证 精进共修

第56集
由正益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集,我们要继续介绍佛法的精髓,然后就会谈到善知识在一段教学、以及行门、以及教门讲授之后,他要再做什么呢?他就要纠集这些大众,然后看是哪些有因缘的,然后克期取证。克期取证呢,就要来一个精进的共修——就是要举办世间所说的这个禅七、禅三等等。

这些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虽然个人的福德资粮没有那么具足,可是也没有关系,因为善知识为了要弘法护教可以提携大众,但是就要看大家因缘而决定。而这样的福德资粮它是有条件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许多人,他根本信位还没有具足:他对于到底什么是佛法的真谛,他还很迷惑;什么是如来藏?他听都没听过;或是他认为“如来藏”只是三个字,只是一个名词——意思是说他认为那是学说理论,不是真正的行门;或是说他忆佛的功夫也都还没有锻炼起来……所以一定要培植一段的时间以后,经过行门、教门的锻炼以后,这样透过理论上的以及他所认为学说上的熏习,最后他信解了——能够相信知道这不是学说、不是理论,这是整个生命的真谛!因此他愿意来发菩提心。

我们现在就讲到那“福德资粮”,到底要怎么样来衡量呢?我们可以用个譬喻:许多人他来听法,可是他对于法他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代表说他福德资粮到那个地方就断掉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就像是水,它水一滴下来,如果你本身像一个器皿、像一个杯子或像一个盆子,这盆子不够大水一滴下来就把它冲垮了,那你说我的盆子可大得很,因为我发很强很强的菩提心,如果能这样的话,盆子虽然很大,不像是二乘人,菩萨心这样来发起,可是盆子下方的那个座台太小了,所以根本就撑不住,撑不住的情况下,一点点智慧之水滴下来,就会让整个盆子来倾倒,甚至这盆子本身并不坚固,心虽然发起很大,可是没有锻炼,所以盆子经过水一冲下来盆子就破裂了,而不是摔到地上而破裂,它经不起真正智慧之水。

所以你就知道福德资粮有多么重要!所谓的福德资粮——你可以把它当作那就是一个座台,可以撑住你整个菩萨的发心,所以当然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这个福德资粮,可以作为你法道上的道粮,可以作为你生生世世支撑追求大乘佛法、追求佛菩提道的永远不会断灭的资粮。而且得道者多助,你愿意在佛菩提道开始发菩提心,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福德资粮出现在你面前,因此你不要去拒绝那些你可以布施、可以长养你福德资粮的机会,也不要拒绝你可以受菩萨戒、可以受五戒这样种种的机会。

因此,我们就要回到这个“定期的共修”来说。如果是世间的禅七,它是怎么做呢?因为外道见笼罩的情况下,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就打坐?我是不是要静坐?”这都属于默照禅的方式,默照禅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人静默下来,然后看自己的心,可是这样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它在修学上虽然有很多的便利,可以很容易管理一群人,可是你要生起智慧却非常非常困难。

我们透过公案来理解:公案总共有一千七百多则,可是没有一位——以后也不会有任何的一位,是在禅坐中开悟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难道世间的人都错了吗?话也不是这么说,是说你固然可以在禅坐之中,可是不能把这个般若当作是这样的禅坐。也就是说,即使是一般的禅坐,它有一般所要追求的,可是他追求的也不是什么叫作一念不生等等,他证的是初禅,所以这个禅和这个禅两个不一样,般若所证的禅、开悟所证的禅,和禅定所证的禅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对这个事情先有所理解。

因此善知识就要告诉大家:“这个禅定正确的来说叫作静虑,静虑就是让你静默下来好好的思虑。”缘虑什么呢?缘虑种种生死之法,然后五蕴之法,然后如何远离这五欲之绳的绳索,对于五盖会盖住你的真如性的、会遮障你的解脱道的,这些要细细的观察、细细的衡量,将这五盖去除以后,你才开始打坐,不是腿一盘就开始打坐,因为佛法不是这样教的。只有外道不用修除五盖,想坐就坐,想打坐就马上腿就盘起来,这样不是佛法,佛法是有次第的。如果心里面,没有办法消除对于这五种遮盖身心的障碍的,因此就不需要去做禅定的功夫,因为这样禅定的功夫是做不起来的,不可能发起初禅,顶多只会让自己精神爽朗,可是有的人就是落在这里,当他精神一爽朗、一开朗,他觉得我已经开悟了,又堕入常见之中。

所以善知识主持共修的时候,就会让大家清楚什么叫作般若。般若的话就是说:你已经先作了种种的观察,种种的观察——就是在五蕴中作种种的观察,这个十八界法你已经作了种种观察,这个时候才能够谈到底什么样是真实法?这个如来藏心到底是什么心?如果不是我们意识心,那是什么心?所以佛说有第八识,可是许多人,他不管行门、教门的这些种种的区别,他觉得说:“反正我就是要让人家来禅坐,我就是要让人家来打禅七,甚至我可以打好几个禅七,反正只要他有境界跟人家不一样,我就说他是开悟。”这样就是毁损了佛法!

因为佛法证悟者跟非证悟者是很清楚的,透过公案的研读你就可以知道,看得懂的人、看不懂的人是相差非常大的,而许多人对于公案他不清楚,他对于行门也不愿意下功夫,他却是把外道的行门——禅定,随便的拿进来,对于教门说有阿赖耶识、说有如来藏,他也不想要信受,他觉得说:“反正我开悟了就是这个心。”

可是《楞严经》会上有说,阿难最后被佛陀问到,佛陀说:“我现在把手握起来像个拳头,你是用什么来看我?”结果阿难就说:”我是用意识心来看。”结果佛怎么说呢?佛说:“这是大错特错。”那你说:“难道用真心来看?”可是这样呢?你也是错,因为真心有祂的体性。真心有什么体性呢?真心能够出生妄心,不是妄心能够看,是真心将妄心的体性出生,让妄心能够看。不然一个空气、一个光线,它自己会有念头说我能够看东西吗?不可能啊!可是你透过这个空气、这些光线以及物体种种,你才能够看到东西。

所以,缘起法中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因,这个出生一切万法的因,所以 佛说:“这个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第八识。”所以行者必须要能够明确了解这一点,不是叫你在见闻觉知中去想说:“我能够看到的心就是真心。”佛已经说不是了,可是祂也不离妄心,你如果没有这个妄心,你是没有办法去找到真心的。为什么?因为妄心非常的伶俐,伶俐的结果就可以来听闻佛法,就可以来熏习佛法,就可以来听闻正知见,透过正知见以及行门的锻炼以后,你就有机会最后跟祂一念相应。一念相应到这个真心,就是要靠你这个妄心,在这些过程中的努力将福德资粮予以累积。所以,这个福德资粮确实是不可以小看的。

然后,善知识在这共修的期间,因为要让大家能够一念相应,所以他就要以许多的方式来让大家能够旁敲侧击,能够契入,这契入有时候就是在一刹那间,然后一点,那一点的话,有可能是佛菩萨直接让你有这个念头,直接让你就了解了真谛——第一义谛到底是什么,而并非是自己的修学,非常的殊胜!这是证悟者所必须要了解的。

而且在这过程中千万不要生起自慢,觉得我就是证悟者、我就是怎样,我就是怎样……证悟者应该是无我的,因为你证得这个如来藏心是没有我性的,祂没有意识心的我,也没有众生我的那种心。祂有的“我”的那种性,如果最后要说的话,那也是佛地最后的事情,因为那时候祂可以跟五别境的心所法来相应,最后就可以说那时候有“我”。而我们现在认为祂就是我,可是祂的“我”性却不是像众生所以为的。好!这些的谜团,必须要在证悟前先予以厘清,因为这是属于教门。

行门上就是保持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你也可以用忆佛的方式,忆佛的方式能够锻炼的话,然后产生疑惑,你可以用参话头的方式来产生疑惑,这样去追寻祂。这时候,善知识就要介绍公案,也就是说平常不需要这样作,那为什么呢?为什么这时候才说要介绍公案呢?因为许多人的心性没有办法调伏,他对于公案的密意是想要直接猜,因为他说:“哦!找到就是证悟,那我只要猜出来就好了。”我看你出什么题目,然后我想办法猜,如果这答案猜错我再猜另外一个,终究会让我猜出来。

因此,这样的人他并不适合来参加这样的共修,而因为,他心性上对于这个第一义谛法不够尊敬!他即使能够猜中了,甚至善知识放他过去,让他说你证悟了,可是这样对他来说反而是很大伤害。古人说揠苗会助长,揠苗助长的这种结果是什么?实际上这个稻子就没办法结出它的稻穗,它就会枯萎而死了。所以这样的人因为福德资粮还不够,对于密意他还没办法承受的,所以贸然的让他有领受这样密意的机会,甚至让他能够猜测密意,甚至让他猜测密意完以后给予印证,这样就是善知识不会去作的事情。

所以我们透过这样,然后就了解到善知识可以给予机锋。什么叫机锋呢?就是给他一个参的一个方向,参的方向并不是透过教门。因为在禅宗公案里面,透过一段故事、或是一段话、或是一些事情,然后就是以一个敲门砖,这敲门砖就会让你这想要参禅的人,想要知道到底如来藏在哪里?到底第八识在哪里?的人有一个方向。对于他有一个方向来说的话,他就可以在那几天里面根据这方向非常的努力去想、去想,可是“想”也不是像众生一样以为的想,因为他就是把自己抠在那个谜团里面,当然有时候难免可能会用到一些思惟,可是这些思惟都要去思考;因为如来藏祂一定不是妄心,所以祂也不是言语之中的,祂也不是在言语里面的,祂也不是在逻辑里面的,祂是超越一切逻辑之上的,可是祂也不是境界,不是我开悟以后,实际上就会心情非常的飘渺,或是看到虚空粉碎,这种情况都还是意识心的境界。

所以对此,就要有一个很明确的了解,知道禅七、禅三——禅几都可以,而学人必须要知道他要去找什么,他就是要找到第八识!到底他的第八识是在哪里?他不是要去找别人的,只是找自己的,而第八识一定跟他在一起……那真的吗?所以一般的人没有办法这样找,是因为前面的知见在解门上没有建立,以及前面所说的功夫,这些行门没有锻炼,所以不可能找得到。更加上现在很多知见都是错误的,知见一错就是全盘皆错,何况是行门又堕入了一念不生的禅定之中,以为一念不生是禅定,还是不知道什么叫初禅情况下,就乱踩门路,这样情况当然不可能有所证悟。而我们透过这样的共修,就可以来了解:禅定之法不是真正的能够契入般若,所以我们要的就是静虑,然后将这些静虑的功夫能够作实际上的观行。

我们再来看思惟法义上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好处:我们之前有说过,菩萨道在这个法义上的思惟可让他获得百万亿亿劫生死重罪的消除。能够作这样的事情能够产生这样的利益,就是因为他对于这些妄见,对于意识心所产生的这些境界相能够明白,所以他不再追求这六识的境界,六识的境界下你没有办法真诚的信受佛法僧,真诚的信受了佛法僧才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禅门在说的法,实际上这个人必定是有受菩萨戒的,他必定是愿意以菩萨的法道来堪任的,所以他修身、修戒、修心不断的修持过程中,虽然即使他有许多的贪瞋痴,可是 佛说:“这些就算是会变成地狱业好了,就算是如此他也可以因为忏悔的功德,自心诃责的功德,而能从这些甚深的地狱业报中把它转化。转成什么?这一辈子就可以消除!也就是说这辈子就可以受报。”

所以在佛门所说“现世的报”是很好的!因为现世的报你知道你自己做错什么!知道自己没有做对什么!而且自己在忏悔之后,不是希望这业报能够完全消除,因为有一些业报你知道是地狱业,它没办法那么容易消除,那你就希望能够转地狱报变成这辈子的痛苦,那也可以承受;所以这样的人,他会生起惭愧心,他在真诚忏悔中会让这个业报会转动,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上所要的,所以我们对于一切的恶报,都要抱着如是的观察;甚至菩萨戒,佛陀有说:即使一个人,他在日初分的时候犯了戒,可是到日中分的时候,他能够还是回到一切智、回向一切智,也就是说他愿意继续来发菩提心、继续来行走菩萨道,佛说这样他的戒体还是在。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印度它一天分成六个时辰,六个时辰分日夜,然后每个日夜的话又各三分,就是有初分、中分、后分,也就是说你四个钟头以后想起来,你想起来以后你还是想要怎样?想要继续行走菩提道——佛菩提道,你就继续忏悔,忏悔的话即使这个业很重,可是依 佛力来说,祂就说:你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戒还在,你的戒身还在。当然其他经典有不同说法。但是你要知道:佛不断的勉励大家,佛所说的就是金科玉律。

然后 佛更说:不管你在发菩提心以后,在这世界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你最后到地狱去、到三恶道去,等到佛又示现在人间的时候,祂一观察各个众生因缘,那你因为你发起过殊胜的佛菩提心,希望能够成就佛道,所以佛就会把你救出来,不管那个恶道是多么痛苦,佛就会把你施救出来,让你重新回到人界,让你重新再与佛修学。

所以要知道佛的这种大慈大悲,我们就应该继续的往佛菩提道继续前进,受持菩萨戒。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