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心體——萬法根源

第125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

上一個單元講到「斷見外道所說的斷滅境界,其實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為他們的「我見」還沒有滅除,所以他們是不會離開常見境界的執著;而且他們所主張的「斷見理論」,其實也是依於「常見」而衍生出來的,並不是說他們已經離開了「常見」,而又再別樹一幟產生的「斷見」。那又為什麼說滅盡十八界法的時候,就稱為無餘涅槃呢?譬如在二乘法中有講「十八界滅,名涅槃」;在《俱舍論》卷1也說:【彼說言依十八界攝,或名有離。離謂永離,即是涅槃;一切有為有,彼離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在這裡就已經明確地指出離十八界法就是涅槃,而且是永離,並不是暫離之後,忽爾又可以去投胎而生,這就是二乘法中所講的涅槃。在二乘的經典中也有說「識蘊滅盡,名為涅槃」,譬如在阿含部的《佛說法印經》當中 佛就開示說:【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佛並且告訴諸比丘:【「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從上面 佛所作的開示,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大乘法中或者是二乘法中,都是以五蘊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滅盡而稱為「無餘涅槃」。因此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無餘涅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改名稱為「異熟識」之後,不再出生十八界法而離見聞覺知的獨存境界,這樣的境界也是無境界的境界。假使能夠像這樣子如實正知而說,這才符合 佛所說;如果不是如是而說,那就是魔所說,因為那是違反了 佛所說的「教證」的正理,而且也悖離了「理證」的事實。

即使是在修學佛菩提道的過程之中,已經真實斷了三縛結,而那也只是「聲聞初果」的取證,或者也只是「大乘通教初果菩薩」的取證,縱使說已經有這樣的取證,但是仍然沒有辦法知道「別教七住位菩薩」所證悟的般若智慧的內涵。像這樣子,對於「七住菩薩真見道位」所證的「根本無分別智」都還沒有辦法了知,那更何況是能夠知道悟後進修「相見道位法」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般若別相智慧」呢?那就更別說是能夠知道「入地菩薩」所證無生法忍道種智的智慧境界?又更何況是能夠知道「諸地滿心位」的現觀證量?所以,絕對不可以因為已經「斷我見」、已經「斷三縛結」而就生起了「慢心」,因為這樣的慢心必然是會障礙自己的修道,這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此外在「真見道位」明心之後,還想要繼續修行進入「通達位」,事實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必須是要具有三賢位基本的修行功德之後,才能夠進入初地。那麼這裡所講的這個三賢位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那麼其中「十住位」又稱為「十發趣」,十發趣的意思是說,有十種層次讓你發起那個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解脫道,這就叫作「十發趣」,也就是所稱的「十住心」。在十住位的修行是要先從初住位的布施開始,再逐步地到十住位的見性,而這些都是屬於習種性所要修學的內涵,包括了初住位修行布施,二住位嚴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習般若等等的菩薩六度正行。假使明心破參了,那就是進入七住位;進入七住位之後,還要繼續修學、繼續鍛鍊功夫,準備眼見佛性;當眼見佛性之後,就進入十住位,也就是《大般涅槃經》中 佛所說「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但是從初住位到十住位,都還是在「習種性」之中。習種性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說他的習性還很重,因為還沒有進入到修道位,所以凡夫的習性還很重;另一個部分的意思是說,他還要熏習很多的法,譬如很多「相見道位」所應該要修學的「般若別相智」,那麼還要熏習入地所必須具備的「道種智」,就是因為還要熏習很多的法義,所以就稱為「習種性」。至於「十行位」,又稱為「十長養」。十長養是 佛所建立的十個層次,也就是要長養聖性;長養聖性的修學是要「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當這個聖性發起了之後,才有資格進入到「十迴向位」,所以在「十行位」就稱為「十長養」,也就是要長養菩薩性。

接下來說「十迴向位」,十迴向位又稱為「十金剛」。為什麼稱為十金剛呢?那是因為十迴向位當中的一切行,統統都是金剛行。我們就先講「初迴向位」,因為在初迴向位的行門當中,如果能夠作得到一切金剛行,那麼接下來的九個迴向位才能夠逐步的作到。初迴向位又稱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也就是說在你所有的身、口、意行之中,統統都是為了救護眾生而作,並且讓所救護的眾生也都可以離開眾生相。那「眾生相」又是什麼呢?眾生相就是五蘊相、就是我相。以五蘊為我,以覺知心為我,以十八界為我,這就是眾生相。眾生相也是《般若經》中所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這些都是從我相而衍生出來的,可是眾生在長夜無明之中,並不瞭解什麼叫作眾生相,所以你一定要讓眾生瞭解,特別是已經在修學佛法的人,要讓他們瞭解「我相、眾生相」就是輪迴的根本;當他們瞭解了之後,才能夠離開眾生相。

所以,當諸方大師在說「意識離念靈知就是真如」的時候,那你就必須要出來,要斷除掉他的邪見。最主要是必須要破「我見」以及破「常見」之後,才有辦法把眾生從眾生相裡面拉出來,離開眾生相。也就是要讓眾生能夠「斷我見」,這就是初迴向位菩薩所必須要作的正事。如果明明知道一些佛弟子們跟著諸方大師走錯了路,甚至於也共犯了大妄語業,而菩薩卻不出來破邪顯正,那就叫作無慈無悲。所以必須要把「金剛心」生起來,才能夠一步一步地往前邁進,邁向「十迴向」的滿心位,當十迴向位完成了,那麼道種性才算是成就完成。

進一步的來講,除了在具足「初地」所應該有的「道種智」之後,還必須要再發起十無盡願,才能夠進入到「通達位」,也才能夠進入初地。回過頭來,我們還要再一次的強調,在真見道位明心之後,想要進入到通達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從三賢位的修行起而想要圓滿地進入初地,那是必須要有真正的大善知識來攝受,必須要透過大善知識來傳授相見道位所應該要修學的法。假使沒有大善知識攝受,只是依著自己世世自修,而又沒有 佛的加持,那就必須要將近一大阿僧祇劫,才有可能完成而進入到通達位;但是如果有真正的大善知識攝受,並且傳授相見道位的般若智慧,又再加上自己非常努力地在修除異生性、努力地在培植福德,那就有可能或者十生、或者百生、或者一生,就可以完成進入「初地」的修學,而不需要將近一大阿僧祇劫的苦修,就能夠化長劫入短劫。

所以自古至今明心證悟的人,如果沒有廣大的福德,又不具足這樣的因緣,而想要進入初地成為通達位的菩薩,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說已經明心了,但是在明心之後,卻沒有努力在消除「異生凡夫性」,仍然是在十住位的習種性當中裹足不前,既沒有發起十行位的性種性,也還沒有發起十迴向位的道種性,當然更還沒有發起初地入地心的聖種性,那麼他的凡夫性必定還是非常的重;即使說真的是有努力在消除性障,而且也具足了道種性,也發起了聖種性,但是仍然不能稱為初地心,為什麼呢?因為還沒有通達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和二種無我法。表示說還不能夠通達「初地的入地心」所應該要具有的粗淺的道種智。而如果有人卻自稱說「在大乘真見道的時候就已經是初地了」,那真的是大妄語啊!那個後果真的是難以思量,所以千萬不可取。

事實上,禪宗的明心,就是大乘的真見道——開悟明心,對於明心能夠生忍,而且也確認了不會退轉,那就是「般若正觀現前位」。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佛旨所判:明心時,唯在七住位。明心所證的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也就是大乘的真見道——明心開悟,這個是佛菩提道修學五十二位階當中的七住位,所以真見道明心,絕對不可以妄自膨脹自我抬高,說成是初地心,否則就是大妄語。

除此之外,學佛人也千萬不要錯誤地計著,像某位大法師那樣,他把如來藏和阿賴耶識一分為二,分為二心,而妄說成「如來藏是能生阿賴耶識的法」,那麼像這樣子的邪見,一定會產生出八、九識並存的無量過失,因此而會讓本來完整的佛法妙義變成支離破碎。所以有智慧的學佛人,千萬不要去輕信那一些淺學的狂智阿師而耽誤了自己未來無量世的道業前程。那麼像這樣子的兩類學佛人:一類是能得大善知識的攝受,另一類則是被邪師所誤導。結果想要求法、學法,反而在一升一墮之間,像這樣子的差別真的是何止天地懸隔之可說啊!

佛法既然可以實證,又能夠生起般若智慧,而且在修證大乘佛法的各個階段當中,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祂都不斷地顯示祂的真如性,從來就沒有剎那之間斷過,包括眠熟、悶絕、無想定、滅盡定以及正死位的五位當中,都沒有例外。有一些人他把第八識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性和執藏性分割為二,說成執藏性就是阿賴耶識,又說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性是阿賴耶識的所依心體;事實上,他們是完全不知道「阿賴耶識就是心體」,是別無所依的「根源法」,也是別無所依的「主體法」。

雖然說阿賴耶識具有執藏性,而能夠出生七轉識的貪、染等等的惡習,但是阿賴耶識心體的本身,卻是恆常不斷地顯示出祂的真實與如如之性。對於那一些不能夠如實知道「阿賴耶性」和「真如性」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顯性」的那一些人,他們妄自地把「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性」分割出去,又再把「真如性顛倒建立,成為阿賴耶識的所依法」,像這種顛倒邪見的說法必定是會產生很多很多的過失,而會造成進退兩難的種種的窘境。

另外也有一些淺學無智的新學菩薩,因為往世曾經有在真善知識處培植過些許的善因緣,所以這一世才能夠得遇真善知識,可是因為他學佛也才不過三劫、五劫的時間,所以在正法當中所修植的福德還很淺,還是新學菩薩;雖然說他已經有了信根、慧根,但是他的信力、慧力都還沒有發起來,因此就算這一世是因為善知識的因緣幫助,而明心進入七住位,但是因為他心性不定的緣故,就會在得法之後反而生起了輕慢想,對於正法不能夠生忍。所以當他聽聞到有人渲染說還有其他更勝的法是所證「阿賴耶識的所依心」,這個時候,他就會因為信力、慧力還不具足的緣故,而又沒有能力辨別義理上的真假,也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反而誤以為邪師的所說可以增上,最後對於似是而非的邪見產生了好樂之心,終究會自誤而退失了原本的正知正見。

總歸一句話非常重要,要提醒,就是:真正學法的人,千萬不要起輕心、慢心,也千萬不可以大意而自作主張發明佛法,否則就會成就「求升反墮的事與業」。因此,我們在求學佛菩提道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都必須要非常小心謹慎地面對。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