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9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識蘊真義》。
上一集我們談到:眾生因為有六根、六識的六種知、六種想的想陰,才能有離念靈知心,或是有念靈知心的六種見聞知覺性,然後才有靈知心、覺知心對於身根三種受的分別領受,因此而產生了順心、違心、不順不違的覺受,即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有這三受,然後才有意識覺知心相應的語言文字妄想的生起,想要離苦得樂,才會有憂受跟喜受,然後才有一般佛弟子所知語言文字相應的想蘊。其實還沒有起語言文字時,領受身根苦、樂、捨受的覺知性,就已經是想蘊所攝,這也是經中所說「想亦是知」的緣故。
想蘊為什麼是虛妄不實?因為想蘊的生起,必須先有色蘊、識蘊、受蘊三個法,然後才有語言文字相應的想陰生起;或是必須先有色蘊、識蘊兩個法,然後才有離語言文字的想蘊知覺性的生起,隨後才有語言文字相應的想蘊在最後階段生起。色、識、受三蘊既是虛妄法,由此三蘊積聚而成的想蘊,當然也是虛妄,因此對於想蘊的了知性或見聞知覺性,都不應該執著。這個「想蘊」也是眾生輪迴三界生死的根源,因為有知有覺就離不開苦樂受,不離苦樂受就是苦;無餘涅槃中是沒有想陰的、沒有了知性的。有智慧的人,若想究竟離苦,應該離一切受;想離一切受,應該離六想身的見聞知覺性;想離見聞知覺性,應該滅六識身;如果想永滅六識身,應該滅掉我見;滅我見以後,應該滅除意根處處作主的習性,我執才能斷盡;意根的我執滅盡,死後不再入胎才能滅掉六識,意根也跟隨著消失不再現行,最微細的行蘊也就滅盡,這時便入無餘涅槃。
聽聞了上面五蘊的論述,大家應該能夠瞭解五蘊法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是有生滅,不是常住不壞的實相法;而真心第八識如來藏,是無始本有的常住法,祂有真實的法性,是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因此佛弟子不應該把第八識如來藏看作成五蘊法或識蘊的法,誤認為祂也是虛妄可滅的法,或誤認為離開第八識另外有一個第九識才是真如、才是實相;這樣的話,前面說第八識是識蘊則落入損減執,後面說有第九識則是落入增益執,兩者都是遍計所執性的妄想顛倒。佛弟子如果不離開這兩種顛倒,想依三乘菩提的修學求解脫涅槃或求無上佛道,那都會是緣木求魚,都是徒勞無功的;嚴重的話,也有可能會造下大妄語未證言證或誤導眾生的大惡業。
下面為大家略說這一方面的一些正知正見。有人之所以會誤認為第八阿賴耶識要滅掉,那是因為阿賴耶識有阿賴耶性——阿賴耶識有染汙,所以要滅掉。可是他不知道阿賴耶識的染汙,只是因為祂含藏的有漏染汙種子所現起的相用有染汙;而他卻不知道阿賴耶識的自性清淨——心體常住涅槃,因為阿賴耶識的自性即是真如,心體真實不虛妄、恆常不變異,只因為眾生的無明煩惱與善惡業行,祂隨緣變現三界六道,變現依正二報,讓眾生酬償業果;因此,有人誤會說祂有染汙,其實祂是性本淨而相有染。眾生如果有無明妄想,第八識就會變現有染汙的六凡法界,眾生如果修學佛法離開無明妄想,第八識就會變現清淨的四聖法界;而第八識心體、第八識自性,既不屬於六凡法界,也不屬於四聖法界,可以稱祂為一真法界,因此說第八識才是真如心、實相心,祂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一切法的所依。
阿賴耶識既然有阿賴耶性,還沒有到佛地以前,當然仍有不圓滿的唯識相,到達佛地以後才有清淨真如的唯識性可說。然而眾生進修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以後,可以消除阿賴耶識相應的唯識相,這時的第八阿賴耶識即可滅掉阿賴耶性,是滅掉阿賴耶識的名字,不是滅掉祂的心體,這時第八識改名為異熟識;乃至最後滅掉異熟性,也是滅掉異熟識的名字,不是滅掉祂的心體,這時第八識又改名為無垢識;前面阿賴耶識名「因地有染真如」,後面無垢識名「果地清淨真如」。唯識相跟唯識性兩個名稱,前後本來就是同一個心體、同一個識體,只改其名不改其體;因此不可說因為阿賴耶識有不圓滿的唯識相,就應該滅除,就說祂的識體也是生滅法。
唯識性還有其他的義理:第一是說,當修行人親證阿賴耶識,能現觀祂具有真如的法性,也能現觀祂能生萬法的體性,能證實萬法是祂所出生;這就是說:證悟阿賴耶識的人即是親證唯識性的人。第二是說,親證唯識性以後,能觀察阿賴耶識心體中含藏染汙種子;這些染汙種子要等待日後修行清淨,到達佛地時才能夠清淨圓滿,這也叫唯識性。所以唯識性有這兩種義理,在唯識性還沒有清淨圓滿以前,都是第八識心體,都是唯識實性;在佛地則是清淨圓滿,也叫唯識性;在這兩者中間,都依第八識心體的唯識性跟第八識種子現行的一切法相中觀行,這都名為唯識相;而唯識相中仍有唯識性的存在,心體、識體能生萬法萬相,所以名「唯心、唯識」;萬法萬相能顯心體、識體,所以不離唯識性。有一些修行人依語不依義,不瞭解唯識法中的真實義,妄引唯識相、唯識性的法相,妄說:「阿賴耶識是唯識相,應予滅除,故阿賴耶識是生滅法。」說這些話的人是不瞭解佛法,是不能通達教理的人。
另外,有些修行人又說:「佛地之無垢識與真如非一非異,無垢識存在之時,真如亦存在。」這樣的說法也是有過失。他們既然承認無垢識在佛地時仍然存在,然而聖教說:無垢識是由因地的阿賴耶識修除二障隨眠以後,漸次改名為異熟識乃至無垢識真如;而此無垢識的前身阿賴耶識,如果像這些人所說是由真如所生,則聖教不應說「佛地真如是由阿賴耶識淨除二障以後,轉名為真如」,所以主張真如出生無垢識的說法是顛倒說。另外,由此阿賴耶識轉名無垢識的過程,可知第八識就是主體識,主體識既然是主體心、根本心,則主張出生無垢識的真如,必定是第九識,則不可說真如也是第八識,那這個主張又會墮入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當中。
他們所說佛地的無垢識跟真如心是同時同處的主張,則真如顯然成為第九識,過失嚴重:處處違背教理。大乘經文的意旨處處都顯示:無垢識即是真如,真如即是無垢識;阿賴耶識可名為因地真如,因地真如即是阿賴耶識。因地真如阿賴耶識的染汙,只是因為祂所含藏的有漏染汙種子所現起的相用有染汙,而阿賴耶識的自體卻是清淨無染,自性常住涅槃,因為阿賴耶識的自性即是真如,阿賴耶識的心體是真實不虛妄、是恆常不變異的。
另外,有些人又說:「大乘見道時即是初地,名為真見道。是故平實導師所說明心即是見道,見道只是第七住位,所說不實。」對於 平實導師所言:「明心時乃是大乘真見道,乃是般若正觀現前,是第七住位菩薩;悟後須要通達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發起道種智,還要修除異生性,成就聖性,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再於佛前以深心、大心、長遠心而發十無盡願,才會因為通達般若而成為初地菩薩。」他們對這樣的教法不能認同。然而 平實導師作這樣的主張,都是遵照經中 佛陀的開示而說,他們不肯依照經教的判果,主張「見道即是初地」的說法;這樣的心態就是狂禪,是不可取的。
依照律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 世尊的開示說:初住到六住位名為退分,七住位時名為不退,名習種性;第七住位中,般若正觀現前,也就是因為親證如來藏,所以成就般若總相智的正觀,此人還須要諸佛菩薩或善知識的護念攝受,若不肯接受菩薩善知識的攝受,或是值遇惡知識就會退失。經文開示說:【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
佛弟子應該要知道般若正觀現前,是因為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時候才能夠生起;如果沒有開悟明心,沒有禪宗的明心體驗,不能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那般若智慧就不能出生,般若正觀就不可能現前。如果學人不相信,可以自行觀察:在沒有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以前,般若現觀的智慧何時有生起過?《般若經》的真實義何時有證解過?也可以觀察他人:凡是沒有證悟第八阿賴耶識的人,都不能真正瞭解《般若經》的真義,只要聽他演說般若道理的時候,就能夠知道他是沒有親證阿賴耶識的人,都是落在文字思惟跟情解臆想當中,所說的法不是斷見就是常見,都沒有辦法契合中道實相的真義。因此可以證明開悟明心的時候,就是大乘真見道,就是般若正觀的現前。既然開悟明心時,般若正觀的智慧可以生起,因此可以知道禪宗的明心就是大乘見道,可以知道明心就是般若正觀現前。依《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可以證明:證悟如來藏阿賴耶識是三賢位的第七住位。所以,不可妄說明心時即是初地,這樣的說法是違背聖教的,會掉入狂禪當中,也會誤導眾生。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一些關於真假開悟的正知正見。有人說「要離心、意、識來找如來藏」,說「八識都是生滅法、都是虛妄不實」。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心、意、識的真實義。一切佛弟子應該謹慎小心,不可依文解義而加以自意妄想,就認為自己的說法是對的而否定正確的法義,並且為人演說錯誤的知見。在《說無垢稱經》有言:【依趣於義,不依於文;依趣於智,不依於識;依趣了義所說契經,終不依於不了義說世俗經典而生執著;依趣法性,終不依於補特伽羅見有所得。如其性相悟解諸法,入無藏攝,滅阿賴耶,息除無明乃至老死,息除愁歎憂苦熱惱;觀察如是十二緣起,無盡引發常所引發「願諸有情捨諸見趣」。如是名為上法供養。】(《說無垢稱經》卷6)
這段經文的翻譯是:「應該要依止能夠令人趣向真實義的說法,而不可依止經文的表面意思;應該依止能夠令人趣向菩提智的義理,而不可依止七轉識的自意妄想;應該依止究竟了義的契經,終究不可依止不了義、世俗諦阿含部的經典而產生執著,進而排斥第二與第三轉法輪的究竟了義經典;應該依止能令人趣向法界真性的法義,終究不可依止有情所見的有所得法。能夠這樣的轉依第八識在一切法中所顯示的真如性相,而證解一切法中的真如性相,進入到無一切執藏所攝的境界中,滅除掉心的阿賴耶性,斷除無明乃至老死,止息憂愁痛苦、斷除心熱的煩惱;如理觀察十二緣起,菩薩無止盡地常常引發「願諸有情捨棄五趣邪見」。這樣的行者名為無上的法供養。」
如果有人能夠在悟後這樣的修習觀行,就是深觀般若、行深般若。所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蘊處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深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7)這就是說行深般若的人,也就是親證萬法所顯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能夠對萬法所顯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法性都能現觀無餘,成就一切種智,就可以成佛。這不是只有離意根和意識的境界,也要能夠離開第八識因地境界——也就是阿賴耶性跟異熟性,這須要超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學跟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法性,才可以真實名為「離心、意、識」。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