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成就相好

第048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菩薩的法樂,我們介紹到「樂勤集善根」。我們人都有五個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可是這個五根不一定是善根,因為這五根也可以拿來作惡,所以佛法中另外說有五種——就是善根,而且那裡是純善無惡的。哪五根呢?就叫作信、進、念、定、慧。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開始就要能夠勤於修集這五個善根,然後這五個善根是要後面慢慢來修集起來的。

要信什麼呢?第一個要信,就是要信要有八識,佛陀所說佛法的大意就是有八個識。還要怎麼樣?這個信根成立之後,還要能夠精進地修學,為什麼 佛陀會講八個識,要好好去研究這件事情,來看出八個識跟六個識的這種生命結構,或是跟九識、十識,是如何不一樣的?

曾經我有一個朋友,我曾經跟他講要有八個識啊,講六識不對啊!他跟我講六識、八識有什麼關係!他認為沒有關係。我當時也一時被他問倒了;對,六識跟八識有什麼關係?有、有關係;因為,如果生命有一個輪迴的本體,那個本體應該是第六的意識,還是第七的意根,還是阿賴耶識呢?阿賴耶識就是跟意識不一樣,所以當然是有關係呀!

如果把生命的本體、生命的實相最核心的一個識,當成是意識,那當然不能獲得解脫。所以,要能夠勤於修集這樣的善根;如何勤於修集這樣的善根呢?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六識跟八識哪裡不一樣?為什麼八識才正確,六識不正確,七識也不正確,九個識、十個識也不正確,一定要八個識?就要能夠這樣勤於修集這樣的善根,然後要銘記—這就是念心所—能夠永遠記住一定要八個識才對,然後讓未來世只要聽到不是八識論的,就覺得那個可能有問題。

能夠有這種記憶,而且心要能夠獲得決定,信、進、念、「定」(要心中決定),古來的善知識,譬如 玄奘大師說的《八識規矩頌》就是八個識。這樣我們就要相信,我們要信受、要能夠勤於修集這樣的善根,還要心中產生決定性;然後最後產生了智慧,什麼樣的智慧?抉擇的智慧,抉擇說八識才對。凡是古來大德所說的,如果不是八識,他一定是錯的,管他是什麼法王啊,什麼仁波切啦,什麼大師啊!什麼有多少的著作等身的學問僧,統統都錯!只要他違反八識,統統都錯,心中沒有任何的懷疑;能夠有這樣的智慧加以抉擇,這樣才叫作勤於修集善根。所以,要「樂勤修集善根」,就是要這樣子產生法樂,然後產生抉擇的智慧。

然後「樂禪定不亂」:對於我們現代人要去樂於修集的,就是樂於禪定。不受外界的影響,能夠安止於內心的境界,有社會的義務工作要作,這個責任要盡,可是盡完這些責任之後,我們不應該浪費太多時間在娛樂上,而是應該返觀於內心,能夠安定於禪定,讓心不亂。

然後再來是要「樂離垢明慧」:也就是說,我們要產生的智慧,它一定是離垢的。如果說它是有染汙性的,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是骯髒的,不可能是光明的智慧。譬如說修雙身法,修雙身法事實上是一種染汙性的,它是垢染的;就要有這樣子很基本的智慧去判斷說,雙身法那是汙穢的、那是汙垢,清淨的智慧一定是離開這種汙垢的雜染,所以要能夠樂於離垢的明慧。有人說雙身法很好,然後他就產生喜樂,他就不是離垢的光明智慧,他就是垢染的智慧,而且那個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真正的光明智慧,一定是離垢的,而且要能夠從這裡產生喜樂,這樣才是真正的法樂。

還要「樂廣菩提心」:樂廣菩提心所說,就是要能夠把我們所發起的菩薩道修行的內容逐漸廣大。譬如說,前面是修集五種善根,可是以後還要怎麼樣?要發起真正修行的五力——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力量,然後來修六度萬行;最後能夠在一生之中,如果有因缘碰到善知識,可以開悟明心,能夠進入七住位,能夠有位不退,這樣的話就廣了菩提心了。如果能夠更發起勇猛來把住位的法—十行位的法、十迴向的法都完成了—進入初地,那就是行不退,那就是更廣的菩提心了;乃至最後到了八地菩薩,念不退,那個心更廣。為什麼?隨時隨念他都不離菩提心,最後成佛就是究竟的菩提心了。所以,我們菩薩就要「樂廣菩提心」。

「樂降伏眾魔」:樂降伏眾魔的意思是說,其實魔不是只有一個,它是有四種魔:有所謂的五蘊魔、煩惱魔,還有天魔、死魔。五蘊魔就是對於五陰不產生執著,才能夠克服五陰魔對我們的干擾;而且能夠把煩惱魔也滅除。煩惱魔就有所謂的大乘跟小乘的差別:小乘是見、思二惑的煩惱,要把它降伏掉;大乘還要把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把它降伏掉。還要怎麼樣?對天魔,也就是說,欲界裡面他化自在天的這種天魔,他有強烈的眷屬欲,我們也要怎麼樣?也要把它克服掉。可是克服掉不是去跟天魔作戰,而是跟內心裡面自己的眷屬欲,對於欲界裡面的種種欲去克服;當我們克服了欲界愛之後,我們說我們克服了天魔了,因為我們可以出離於欲界愛。出離欲界的境界,最後還要怎麼樣呢?還要降伏死魔,因為死一樣有兩種死:有所謂的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首先就要能夠把分段生死把它滅除,那就是克服了第一階段的死魔;最後還要把變易生死的魔,也把它滅除掉。這四魔都降伏了,其實也就是完成了佛道。

另外還要「樂斷諸煩惱」:也就是說,煩惱有很多,我們剛也稍微說了,有所謂的見、思二惑的煩惱,也有所謂的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就要把我們生活中的煩惱,把它逐漸地消除;甚至更進一步能夠把見惑—見解上面的疑惑—這種煩惱把它斷除;譬如說,對於生命的結構到底是八識呢,還是六識?這種煩惱應該把它斷除。當你修集了五種善根,對於八識的生命結構,產生了決定心之後,產生了抉擇慧之後,屬於這一部分的煩惱,你也斷了一分啦!你也因為這樣而產生了法樂。

接下來,維摩詰菩薩他還說「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要能夠修學菩薩道,跟我們所要成就的三十二相,是有緊密的關係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相好,其實是從我們修菩薩道就要開始了。那我們看看在《優婆塞戒經》裡面就有一段這樣的經文,可以作我們的提示:【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優婆塞戒經》卷1)也就是說,我們修菩薩道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雖然這個指標是屬於世間相的,可是這個世間相,跟我們修的菩薩道的内涵跟道意是息息相關的。當我們能夠為一切眾生,作種種的法布施的功德,我們也去實踐它了,最後我們就逐漸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所以 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其實是大悲的成果。所以,我們要能夠清淨佛土,我們要能夠成就相好,就是要利用修種種的功德來成就,這樣子就能夠有法樂。

「樂莊嚴道場」:對於正法的道場要樂於擁護。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夠跟正法的道場結很深的緣,未來世就不怕隔陰之迷。如果沒有樂於莊嚴正法的道場,就跟正法的緣不深刻,未來容易迷失,無法親近正法,讓自己的道業就有所危害;所以,我們修菩薩道,也要樂於莊嚴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對於深法也是很多人畏懼的,譬如說《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這是菩薩的正論,可是很多人畏懼,它太深了,害怕!其實這是不對的。法是深刻的,特別是正法的内容,它是困難的,它是有很高的門檻的,因為要證得法界的實相,不是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地就可以證得;而是要能夠努力地修集種種的善根、莊嚴道場、種種的努力才能夠成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聽到深法不要害怕,反而應該要樂於親近,逐漸去熟悉它。

所以,聽到我們正覺同修會所解說的五陰十八界,也不應該覺得困難。「好像別的道場都沒有說,就你們說,沒聽過、好深喔!」不應該這樣子,而是應該知道這是深法,這是 佛陀在阿含裡面所說的道理,我們應該要親近、多多修學、多多聽聞,自然能夠熟能生巧,自然就能夠對五陰十八界逐漸瞭解,對八識也越來越瞭解,最後能夠隨護道意嘛!所以,要樂於聞深法不畏。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三脫門說的就是空、無相、無願。可是這空、無相、無願它說的是二乘的解脫,可是二乘的解脫對於菩薩來說也要修學;可是在修學的時候要怎麼樣?要不樂非時,就樂於三解脫門。可是要不樂非時,這兩個是有關係的,因為菩薩也要獲得解脫,菩薩如果修聲聞道獲得三三昧的時候,如果一直前進就只是走聲聞道了;他就可能怎麼樣?入無餘涅槃去了,那叫作非時。所以菩薩雖然也修三三昧,可是不樂非時;對於要入無餘涅槃這件事情,沒有那種時節因緣,就是說不考慮這件事情。

如果有人說那你修得三三昧了,你可以七次人天往返究竟解脫,趕快吧!那樣叫作非時。所以菩薩是樂三脫門,可是不樂非時——對於要進入無餘涅槃的時節不快樂;為什麼?因為那樣子就是佛菩提道的中斷。所以菩薩不作這件事情,菩薩只樂於解脫,以三解脫門這樣子解脫的胸懷來行菩薩道,來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智慧;而不是要以三解脫門來入無餘涅槃的。因為入無餘涅槃對菩薩來說是非時,不應該有任何快樂;所以,「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對於我們的同修道友,應該要很喜歡彼此親近,可是對於跟我們不是同學的;什麼叫不是同學?因為他學的可能是六識論,他可能持的是外道戒啊!譬如說,他們持的可能是三昩耶戒,可是那不是佛戒,可是對於這樣子的非同學中,也要心無恚礙—内心裡面不產生瞋恚,不對他們產生瞋恚,而且跟他們交往也沒有任何障礙—這樣子才是菩薩「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還要「樂將護惡知識」:菩薩也要樂於將護惡知識。因為惡知識,其實他也有他的眷屬,只是他的眷屬被惡知識所誤導;我們應該要怎麼樣?要攝受惡知識,要把他錯誤的知見改正,因為這個惡知識一改正,他底下的眷屬也都改正了。可是怎樣將護惡知識呢?佛陀以前攝受惡知識,就是以惡知識的法來破惡知識的法,讓他知道說「你的法有問題」。譬如說六識論者,你就用六識論去指出:「你看你的六識,只要睡著無夢,你就斷了嘛!那你這個六識就不可能是真心,不可能是作為輪迴的本體。」要以他的六識論,去指出他六識論的盲點,讓他能夠瞭解他六識論的錯誤。這樣就是將護這個惡知識,讓他不會把他的邪見,再戕害更多的眾生,不會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讓他的惡業能夠減少;這樣子也是「將護惡知識」。

「樂親近善知識」:善知識的親近非常重要,因為我們要能夠隨護道意,要能夠隨順於真正的菩薩的法道,其實要有善知識的指引。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引,我們經常茫然不知道要如何抉擇;就像說到底生命的結構是幾個識?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的指引,我們是在六識論、七識論、八識論,九識論、十識論裡面,我們是沒有辦法抉擇的。所以,我們也要親近於善知識,親近了善知識之後,能夠隨著善知識來修學。

可是要親近善知識,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看《華嚴經》裡面有一段經文,就有談到怎樣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6)顯然要遭遇善知識很困難的。因為善知識什麼時候要出來弘法呢?不定的啊!古來有多少大德呢?其實不多的。我們能夠值遇到非常困難,等他這善知識出來弘法了,你要到他的面前去也很困難。譬如說,平實導師在台灣,如果有人在美國、歐洲、大陸,他就很困難囉!因為他要來台灣非常的困難。然後如果要值遇,你只有 導師講經的時候,你來才能夠值遇啊!你其他時候來也不能值遇。

「得見知難」,平實導師講經要能夠從中瞭解 導師真正的意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你要經常來聽經,聽個幾年,你才終於瞭解:喔!原來 導師說的八識道理是怎麼一回事,才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所以「要親近難」,你要什麼時候能夠親近 平實導師,也很難啊!因為 平實導師也不受供養,你只能努力地來學習,哪一天能夠有因緣去了禪三,才有機會親近。而且要能夠共住,也只有去禪三的時候才能夠共住,否則什麼時候能夠跟善知識共住呢?太難了!

而且要能夠「得其意難」,去了禪三能夠知道 平實導師他的指示的意涵是什麼嗎?也很難啊!所以要得其意難。而且要「得隨順難」,其實 平實導師指示的那個意涵,有的人觸知了密意,他要隨順也很困難,為什麼?因為那個完全迥異於一切大師啊!而且讓人家實證的第八識如來藏很困難的,所以很難隨順。所以,這些事情都是親近善知識所必須要克服的事情。

好,今天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

謝謝各位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