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是不是佛教(二)

第076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今天我們要來繼續探討「人間佛教是不是佛教」這個議題。

在上一集我們說到「人間佛教」的「論題核心」所謂從「人」,而不是鬼怪或天神為出發點,向著菩薩、佛陀的境界一路前進,這種說法看似正當,但是背後的真正用心則是在否定大乘佛教,是在否定三乘菩提。因為這位倡導者認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與色究竟天的圓滿報身佛,都是與印度神教的共同化所產生鬼神化的信仰與行為,而且他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書中也說:【佛世,當然沒有後期的大乘經典,可以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頁175。)所以他認為大乘佛教是鬼神化的結果,他這樣子否定大乘佛教,因此我們無法接受人間佛教是佛教。

「人間佛教」第二個值得探討的含義,是它的「理論原則」。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文中說明「人間佛教」的人的菩薩行的理論原則有三項:第一個是法與律合一,第二個是緣起與空性的統一,第三個是自利與利他的統一。首先,我們來談談什麼是「法與律合一」?所謂法與律合一,這位倡導者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文中說:【「導之以法,齊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則。重法而輕律,即使心在入世利他,也只是個人自由主義者。】(《華雨集》(四),正聞出版社,頁48。)他在《佛在人間》書中說:【……法律並重,是初期佛教的精髓。】(《佛在人間》,正聞出版社,頁107。)什麼是這位倡導者認可的「法」?什麼是他認可的「律」呢?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書中,他說:【流傳世間的一切佛法,可分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類。「佛法」是:在聖典中,還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對立;在佛教史上,是佛滅後初五百年的佛教。對於這一階段的「佛法」,近代學者每分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分類與含義,學者間還沒有明確一致的定論。我以為,佛陀時代,四五(或說四九)年的教化活動,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頁1。)這位倡導者以大乘非佛說來判教,在他看來,佛法只是思想的演變。可是真正的佛法,在實證者的角度來看,大乘與小乘是沒有對立的,唯有把佛教當成是思想,就會有演變與對立。

這位人間佛教的倡導者把佛教當成思想在研究,認為佛教有演變,他將一切的佛法分成「佛法」、「大乘佛法」、「祕密大乘佛法」三類。然後將他認可的「佛法」,再分成「根本佛教」、「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他認為根本佛教是 如來在世四十五或是四十九年期間,這期間所說的教法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祕密大乘佛法」是密教混入佛教中,在義理上不應該說是佛法,但是他以佛教流傳的表相,卻是將密教歸類為「祕密大乘佛法」。他以佛教流傳的表相作為判教的基礎,就像他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文中所說:【我是以佛法最普遍的法則,作為研究佛法(存在於人間的史實、文字、制度)的方法,主要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華雨集》(四), 正聞出版社,頁4)顯然他所要談的佛法,不是講佛所傳的教法,而是普遍人作以為宗教的佛法,也就是不談真正的佛法意涵,只談信仰上所看到的佛教。所以他說:【但我不是宗派徒裔,不是學理或某一修行方法的偏好者。我是為佛法而學,為佛法適應於現代而學的,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探索其發展的脈絡,而了解不同時代佛法的多姿多態,而作更純正的,更適應於現代的抉擇。由於這一立場……也就作成這樣的結論:「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華雨集》(四),正聞出版社,頁32~33)

雖然他是佛教法師的身分,可是他明確地表示他不是宗派徒裔,也就是不是宗教人士,他是個佛法學術研究者。基於這種立場,他卻是在引文的最後結論說「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初期大乘)之行解」,就可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了。這位倡導者要復興佛教、要暢佛之本懷,他是以「根本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作為判定佛法的是否「正統」的標準;也就是他所認可的佛法就只有「根本佛教」與「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

「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依這位法師的判教是指 如來在世時和入滅後一百年左右的佛教。如來入滅後這些小乘教團產生分裂,他認為是部派佛教的時期。初期大乘佛教也就是中期佛教,從西元前50年到西元200年,是由於「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加上理想化、信仰的成分加深,然後與印度神教共同化所產生。在他這種新的判定標準,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的經典就只有《阿含經》,以及初期大乘佛教的經典,也就是初期的《般若經》。《阿含經》中所說的佛法,主要為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教法;所謂初期大乘佛教的佛法,他則是指一切法空、唯有假名,也就是性空唯名論。他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敘述說:【龍樹依中道的緣起說,闡揚大乘的(無自)性空與但有假名。一切依於性空,依性空而成立一切;依空而有的一切,但有假名(受假),所以我稱之為「性空唯名論」。】(《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131。)一切法空無自性唯有假名,就是性空唯名論。這位法師在《無諍之辯》一書中認為性空唯名論是佛法中最為究竟了義的。

性空唯名論是這位法師所認可的究竟佛法,他也認為性空唯名論這個法是諸法的實相,他在《華雨集》第五冊中說:【從原始佛法的研究,我深深體會到佛教是「法」與「律」合一的。當然,「法」是諸法的實相,是成佛的關鍵所在;但是為了得到這「法」,不同的人可以結合在一齊彼此互相切磋、研究,這就引生了「律」。】(~《華雨集》,正聞出版社,頁153。)那麼什麼是他所認可的「律」呢?他說為了得到諸法的實相,不同的人可以結合在一齊彼此互相切磋、研究,這就產生了律;他的律看起來就是團體生活規約。他在《佛在人間》說:【雖然說,律是佛制的,只可依著奉行,但律是世間悉檀,更著重於時地人的適應呢!一分重律的,拘於古制,不知通變;而一分學者,索性輕律而不談。】(《佛在人間》,正聞出版社,頁106。)他說律是佛所制定的,我們的認知也是唯有如來才能制定戒律;可是他認為律是世界悉檀,所以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既然如此,後期大乘的菩薩戒,應該是他可以接受的。可是這就產生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他認為法與律要合一,他的法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根本佛教以及性空唯名的教法,是屬於聲聞教;可是行人菩薩行要法與律合一,那麼一個人菩薩行的修行人,應該依據聲聞戒或是菩薩戒來修菩薩行呢?

如果說應該依聲聞戒來行菩薩行,這顯然一開始就矛盾,因為聲聞戒主要的目的是要讓修行人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為目的所制定的,所以持聲聞戒並不能行菩薩道。因為聲聞戒主要就是攝律儀戒,聲聞戒的唯一功用,就在於防非止惡,所以聲聞戒的內容,是以遮止身口的違犯為主;大乘菩薩戒則是除了攝律儀戒以外,還有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表示一位菩薩不但消極地不作惡,還要積極地修一切善法,也就是四宏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饒益有情戒則表示一位菩薩應該以攝受眾生為主,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菩薩成就佛道的過程必須饒益有情,也就是四宏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以及「佛道無上誓願成」。而聲聞戒一定得要從出家法師受戒,而且有一定的儀軌。可是菩薩戒,上品從佛菩薩受,中品從佛弟子受,下品千里無師時,可以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甚至《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如來說:【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所以菩薩戒重點在於戒心,在於菩薩的精神;聲聞戒則是戒身口,重視形象。另外,受聲聞戒的資格有嚴格的規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受戒。可是菩薩戒的傳受,只要是六道中的眾生,不管他是怎樣的地位、身分、資質,只要能夠理解法師所說的話,就有資格受菩薩戒。

聲聞戒與菩薩戒的清淨也是不一樣的,在《菩薩善戒經》中如來開示說:【聲聞戒淨非菩薩戒淨,菩薩戒淨非聲聞戒淨。聲聞之人乃至一念不求於有,名聲聞戒淨;菩薩若不求於有者,名大破戒,名不淨戒。聲聞求有是名破戒,名不淨戒。優波離!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常處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薩戒淨,非聲聞戒淨。】(《菩薩善戒經》卷1)在《菩薩善戒經》中 如來將聲聞法、菩薩法的本質,與聲聞戒、菩薩戒作一個聯繫。因為聲聞人就是要滅盡世間的一切法,認為世間一切法是苦、是空、是無常,所以無我,最後捨壽入無餘涅槃。所以聲聞戒當然相對應的要求聲聞人的修行清淨是不能夠一念間貪著世間的有,因為只要是有所貪著,就無法入於涅槃。可是菩薩若是跟聲聞人一樣的心態,認為一切法無常或是緣起性空,如來說這是大破戒,是戒行不清淨。因為菩薩無量劫來,常常在生死輪迴之中廣度眾生,而心不後悔,這樣才是菩薩戒的清淨,這就不是聲聞戒的清淨。

人間佛教的第一個理論原則是「法與律合一」,人間佛教認定的佛法是「根本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的佛法,也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阿含經》所說的二乘教法,以及性空唯名論。這些人間佛教認可的佛法,都是「一念不求於有」,可是真正的聲聞、緣覺解脫道雖然「一念不求於有」,可是不會否認有一個真實的本識存在,不可以因此說大乘與二乘互相對立,因為都是依於本識而有不同的趣向。人間佛教既然是「一念不求於有」的主張,那它所對應應該受持的戒律到底是聲聞戒還是菩薩戒?如果是聲聞戒-以攝律儀戒為主的聲聞戒-是不能夠承擔菩薩行的,因為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是菩薩戒的基本精神;如果說應該依菩薩戒來行菩薩行,可是《菩薩善戒經》等大乘菩薩戒經,卻是認為「菩薩若不求於有者,名大破戒,名不淨戒。」(《菩薩善戒經》卷1)。《梵網經》更說:【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2)人間佛教對佛法本質的主張是原始佛教聲聞二乘教法以及一切法空,這在菩薩戒中是大破戒、是不清淨、是犯戒的,那麼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應該遵守什麼戒律呢?所以他法與律合一的理論原則是有嚴重的衝突矛盾在裡面,是沒有辦法合一的。

這位法師在《佛在人間》書中說:【人間佛教,以人生正行修菩薩道,要把握這法律並重,恢復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於傳統的作風,但知真參實悟,但知博究精研,於毘奈耶──律的原理法則,不能尊重。現代修學菩薩行的,必須糾正這種態度,法律兼重,來契合佛法的正宗。】(《佛在人間》,正聞出版社,頁107。)法與律應該並重這是正確的,修習聲聞法應該重視聲聞戒,修習菩薩法應該重視菩薩戒,但是若否定大乘佛法,依著錯誤的聲聞法,卻是要受持菩薩戒,這種行為是顛倒無知的。一個修行人能夠真參實悟,能夠博究精研,必定於法、於戒都能謹慎受持,所以說戒定慧三無漏學。因為持戒清淨,所以心得決定;因為心得決定,所以發起智慧;智慧能夠發起,才能夠稱為真參實悟的修行人。一個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佛法學術研究者,是無法實證佛法,更不可能有佛法上的智慧與功德受用。不知這位法師為何有如此錯誤顛倒的思想邏輯,認為傳統的作風,只知真參實悟,只知博究精研,對於戒律的原理法則不能尊重?

佛法不是思想,不是哲學、不是信仰,而是有確實應該實證的宗旨,與實證應該遵循的教法;也就是佛教是真修實證的宗教,不同於其他以信仰為主的宗教。在佛教中真參實悟的修行人,必定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具足的,若是作佛法、佛學思想研究者,再怎麼博究精研都是無法深入佛法的。佛教既然是真參實悟、真修實證的宗教,就不可以擷取部分的教義,另行成立人間佛教,否則會產生上述所提多處矛盾的現象。我們再次證明,理論原則是充滿著矛盾的人間佛教,不是佛教。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