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僅以持戒清淨或修苦行就可以取證涅槃

第036集
由 正賢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非僅以持戒清淨或修苦行,就可以取證涅槃」。

在前一講「學佛與三歸五戒」中,我們說明了學佛為什麼要受三歸五戒,並且一再強調:受持三歸五戒只是證初果的基本條件。這意思是說:想要證初果,那就一定要受持三歸五戒,但是即使受了三歸五戒,而且持戒也清淨了,可是不是這樣就能取證涅槃;而是要經過有次第的修行,一步一步地法隨法行,如此才有可能斷我見、證初果,乃至證涅槃。雖然持守五戒不會失去人身,也就是不會墮入三惡道中,這對佛弟子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事,因為落入三惡道後,將會中斷累世修學的佛法,往世的努力也就唐捐其功了。然而,持戒清淨只是證果的基礎,非是證涅槃的正因,我們從滿願子與舍利弗的對話,可以得到證明:

《增壹阿含經》卷33:【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跡清淨;行跡清淨義者,能使道清淨;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義者,能使入涅槃義,是謂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舍利弗言:「汝今所說義,何所趣向?」滿願子言:「我今當引譬喻解此義,智者以譬喻解此義,智者自寤。猶如今日波斯匿王,從舍衛城至婆祇國,兩國中間布七乘車;是時,波斯匿王出城先乘一車至第二車,即乘第二車,復捨第一車;小復前行,乘第三車而捨第二車;小復前行,乘第四車而捨第三車;小復前行,乘第五車而捨第四車;又復前行,乘第六車而捨第五車;又復前行,乘第七車而捨第六車,入婆祇國;是時,波斯匿王以至宮中,設有人問:『大王今日為乘何等車來至此宮?』彼王欲何報?」舍利弗報言:「設當有人問者,當如是報曰:『吾出舍衛城,先乘第一車至第二車,復捨第二車乘第三車,復捨第三車乘第四車,復捨第四車乘第五車,復捨第五車乘第六車,復捨第六車乘第七車至婆祇國。』所以然者,皆由前車至第二車,展轉相因,得至彼國。設有人問者,應當作是報之。」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亦復如是。由心清淨,得見清淨;由見清淨,得至除猶豫清淨;由無猶豫義,得至行跡清淨;由行跡清淨義,得至道清淨;由道清淨義,得至知見清淨;由知見清淨義,得至涅槃義,於如來所,得修梵行。所以然者,戒清淨義者,是受入之貌,然如來說使除受入;心清淨義亦是受入之貌,然如來說除受入;乃至知見之義亦是受入,如來說除受入;乃至涅槃,如來所,得修梵行。若當戒清淨,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當取滅度;所以然者,凡夫之人亦有此戒法。世尊所說者,以次成道,得至涅槃界。非獨戒清淨,得至滅度。猶如有欲上七重樓上,要當以次而至;戒清淨義,亦復如是,漸漸至心,由心至見,由見至無猶豫,由無猶豫淨至於行跡,由淨行跡得至於道,由於淨道得至知見,由淨知見得至涅槃。」是時舍利弗即稱:「善哉!善哉!快說此義。」】

這意思是說:修行者想要趣入涅槃,必須一步一步的依次第修行,最先就是要持戒清淨,戒行清淨之後不造惡業,心自然就無有熱惱,自然就能讓心地清淨;心地清淨以後,對於聽聞到的佛法,所產生的見解才能正確無誤啊!所以有了正確的見解,對善知識所說的正法就不再猶豫了,便能如說修行,這樣子自然不造惡業,身口意行也就清淨了,接著見到的一切法都是清淨的,如此最後所知與所見都清淨了,才能趣入涅槃。

所以持戒清淨只是第一步最基本的修行要件,要經過一步步的次第修行,最後才能趣入涅槃,滿願子說:「這就是於如來所,所成就的梵行。」滿願子並以譬喻告訴舍利弗說:「就像波斯匿王從舍衛城想要到婆祇國,兩國之間布置了七個車乘;他出城時首先乘坐了第一車,到達第二車的地方,改乘第二車捨棄第一車;就這樣次第捨棄前車,然後改乘下一車,最後乘第七車捨棄第六車,終於才能進入婆祇國。波斯匿王到了宮中,假使有人要問他說:『大王啊!你今日是乘哪一部車,才來到王宮的呢?』波斯匿王當然要從乘第一車說起,然後捨第一車乘第二車,最後捨第六車改乘第七車進入王宮,如是展轉改乘,互相為因,才能到達。」

所以滿願子最後就下一個結論說:「持戒清淨的道理也是這樣,由於心地清淨的緣故,可以使見解清淨;由於見解清淨,可以去除心中猶豫不定的心;由於對正法沒有猶豫懷疑了,就可以得到身口意行的清淨;由身口意行的清淨,可以獲得見到的一切法清淨;由於見到的法都清淨了,可以使解脫道的所知與所見都清淨;由於所知所見都清淨了,就可以獲得到達涅槃,這樣就能於如來的處所成就梵行。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戒清淨、心清淨乃至知見清淨的道理;這些都是受入的法相,然而如來說這些都應該除滅的受入。如果受戒後持戒清淨,就能於如來所修清淨梵行,那麼凡夫之人也應當可以取滅度,而進入無餘涅槃了;因為凡夫也有這樣的清淨戒法啊!世尊所說的道理,是要以一一的次第去修行,然後才能成就道果,到達涅槃界,不是單獨只有戒行清淨,就可以到達滅度的彼岸。就好像有人想要上七重樓,應當要一層一層往上爬,最後才能到達第七樓嘛!戒行清淨的道理也是這樣啊!要漸漸到達內心清淨,由心清淨到達見解清淨,由見解清淨而心中無猶豫,由心中無猶豫使得身口意行清淨,由身口意行清淨,才能到達真正的修道之路,由所知所見清淨才能真正趣入涅槃。」

從以上滿願子對舍利弗的說明以及譬喻,可以知道單靠持戒清淨,只是讓梵行清淨然後趣入涅槃的起點,不是戒行清淨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了,但如果沒有持戒清淨,也不可能有趣入涅槃的一天啊!就好比說,沒有打好基礎的一樓,就不可能有七重樓。但如果認為只要持戒清淨就可以實證解脫果,那是錯誤的知見,佛在經中處處說:「持五戒清淨只能保住人身,必須斷三縛結、證初果,才能七次人天往返後證解脫果。」

請看《陰持入經》卷2:【彼為應得道迹,云何已諦相應道,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三為不貿易????戒。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迹,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苦,從苦得解,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迹福。】

現在就將經文解說如下:那樣的佛弟子應該得到初果的見道,為何已經跟四聖諦見道相應的佛弟子便斷了三縛結呢?那三縛結又是什麼呢?第一、知道此身非我,便斷身見。第二、於師、於法無疑,可以斷疑見。第三、不以持戒清淨來換取天界的福德,進而斷戒禁取見。已斷此三縛結的佛弟子,便是入見道位的人,從此不再墮入三惡道中,只要經過七次天上人間往返,便斷苦的邊際,從苦邊獲得解脫,這樣名之為見地,也就是已經得到見道的福德。

可見證初果,入見道位,才算是真正入了解脫道的大門,因為證初果的佛弟子是斷三縛結的人,斷除了我見、疑見與戒禁取見,再懈怠的人只要經過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就解脫果。但如果僅僅能持守五戒,那就只能感人天的福德;不證初果將來是出不了三界的。

請再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0,鄔波難陀對一對長老夫婦說:【汝等善聽!如佛說有五種大施,何謂為五?若離殺生、偷盜、欲邪行、妄語、飲酒,是為五種大施。何故離此五事,名為大施?由離五故,得無所畏,無諸怨結,妻室貞良,言則信受,常不驕逸;由此五故,感無量樂,常處人天,故名大施。】

由此可知,就像 佛所說的,五戒就是五種大施,不殺害眾生自然讓眾生無所恐懼,所得到的果報,就是自己未來世不害怕眾生,因為不惱害他人性命,就不怕被他人殺害;不偷盜眾生的錢財,不做虧欠眾生的事,就是不與眾生結怨;不邪淫,來世的妻子自然貞良;不妄語,所說的都是真實的話,自然得到眾生的信受;不飲酒,就不會失去正念,也就不會憍慢放逸。既然守五戒就是五種大施,來世就有廣大的福德,故可感無量樂,常處人天,但這也只是能保住人身而已,是不能出離三界生死的;必須努力觀行斷三縛結,以取證初果的功德繼續來修行,最後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那至於修苦行,而且不是修外道所修「有邪見」的苦行,就是不施設戒禁取見來修苦行;而且對於他人所說正法的道理,能加以贊同和認可,並且對來請法者,沒有吝惜且歡喜正確地解說,佛說這樣的人,也只是修學佛法的皮毛而已。有經為證:《長阿含經》卷8:【佛言:「……彼苦行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是為苦行無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是為苦行離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梵志白佛言:「齊有此苦行,名為第一堅固行耶?」佛言:「未也!始是皮耳。」……佛告梵志:「汝豈不念:『瞿曇沙門能說菩提,自能調伏,能調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能滅度人。』」】

此將經文解說如下:佛說:「……那些修苦行的人,聽聞到他人所說的正確道理,就歡喜地贊同認可,這才是沒有汙垢的修苦行法。那些修苦行的人,他人有正問,能歡喜的為別人解說,這也是修苦行已經離開垢穢的修行方法。……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殺害眾生、不偷盜他人錢財、不與人邪淫、不兩舌離間他人、不惡口罵辱別人、不妄語欺騙眾生、不說綺語無意義之戲論、不貪取他人財色、不嫉妒別人的好,乃至無有邪見,這也是修苦行,已經離垢的修行方法。」……梵志就向佛稟白說:「能夠這樣修苦行,可不可以叫作第一堅固的修行呢?」佛說:「還沒有啊!這樣的修清淨苦行,才只是在皮毛上修行而已。」……佛陀告訴梵志說:「你難道不起這樣的想法:『瞿曇沙門能為人宣說菩提,自己能調伏自己,也能調伏他人;自己已經能將煩惱止息了,也能止息他人的煩惱;自己已經度脫到彼岸了,也能使他人度到彼岸;自己獲得了解脫,也能解脫他人;自己得到了滅度了,也能滅度別人?』」

由以上的經文,佛陀的開示中可以知道:如果修苦行,對於別人所說的正法,不能認可乃至誹謗,或不能正確而不吝惜的為他人宣說正法,這樣都是有汙垢的修苦行者,不能算是清淨的修苦行的人。就像是這位梵志還沒接受 佛陀的教導前一樣,是修外道法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入了佛門的弟子,縱使持戒清淨了,已經能夠離垢修苦行,乃至對正法能夠加以認可,並且能正確無吝惜的為人宣說,而且還持戒清淨,佛說這樣的人也只是修學佛法的皮毛而已。佛陀告訴梵志說:「要能為人宣說三乘菩提,善於調伏自己,也能夠調伏他人;不僅能止息自己的煩惱,也能止息他人的煩惱;不僅可以讓自己度脫到彼岸,也能使他人度到彼岸;不僅使自己獲得了解脫,得到了滅度,也能解脫別人,讓別人得滅度,這樣才可以叫作第一堅固的修行。」

因此可知,想要求證解脫道的見道,乃至要取證涅槃,除了正確地勤修苦行外,還要持戒清淨,離開有垢穢的修苦行,否則連修學佛法的皮毛都談不上,如何能稱為堅固的第一修行?佛陀示現六年的苦行,正可以證明修苦行與解脫生死乃至成就佛道無直接的關連,正如《雜阿含經》卷23的偈誦所說的:【苦行於六年,極受諸苦惱,知此非真道,棄捨所習行。】佛陀六年苦行期間,為調伏婆羅門外道,因為這些外道認為日食一麻一米即可得清淨解脫,最後 佛陀證明如此的苦行不是真正解脫之道,因此棄捨這樣的苦行。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卷23向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說:【六年苦行無所剋獲,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無所得;若是實者,我應得之;以虛妄故我無所得,是名邪術,非正道也。」】可見菩提之道甚深難得,絕不是苦行外道所想的那樣,以為修修虛妄邪術的苦行就能成辦。正因為苦行不是解脫之正因,因此不管是二乘的解脫道或大乘的佛菩提道,持戒清淨以及清淨的勤修苦行都只是剛入佛門,才要開始修行而已;一定要觀行到見道斷我見取證聲聞初果,或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如此才能算是入門的佛弟子。所以想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當然要在學佛的道路上,建立正確的正知見,精勤地修苦行而且要能離垢修,然後以持守五戒,不犯五戒保住人身,對正法更不可加以誹謗,如此建立見道的基礎,所修的功德才不會唐捐其功,未來才有見道的希望。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最後敬祝諸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