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1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諸法自性之非空非不空〉的相關法義。觀察諸法自性,是修學上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如何正確地觀察,對於修學者來說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有些修學者只觀察到一部分的體性就下定論,也有一些人是依於先入為主的錯誤知見來觀察,這些都是應當要避免的;因此,今天我們就要對這方面來作一個概略的探討。
我們先來看在《大智度論》卷6中的開示:【復次,觀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大意是說,對於諸法的觀察,應該用正確的知見作基礎,以及可以用不同之角度來觀察。譬如,蘊處界法在現象界中是存在的,實際上就是有這些法存在而可以被觀察到,即使是生滅性的依他起之法,你也不能說這些法不存在,因此說「非空」;而如來藏具有真實體性,因此也是「非空」。然而,蘊處界有生必有滅,無有真實不壞之體性,而如來藏空無形色,自身亦離見聞覺知,故說一切法「非不空」。而事實上,因為如來藏能依因緣而直接或間接出生一切蘊處界等諸法,因此諸法與如來藏非一非異,所以如來藏與諸法事實上都是「非空非不空」。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從各種方面來說呢?為什麼要弄這麼複雜呢?這是因為眾生有種種無明與執著,因此慈悲的佛菩薩便需要作各種面向的解說,破除眾生種種的障礙。而另一方面,修學者如果能夠從不同角度來觀察,除了能增廣智慧,以及有更多方便善巧來利樂眾生之外,也因為有八識論的正知見,因此亦能契合中道,而不會落入一邊。同樣的道理,如來藏一般稱為「空性」,而事實上,你也可以稱祂為「有性」,因為一般眾生多執有,所以通常就稱如來藏為「空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稱呼如來藏為「空性」的關係,就說祂沒有「有性」,這樣就會因為執著名相而落入一邊,乃至引生種種的邪見出來。而菩薩在悟後起修的過程中,就是要現觀蘊處界諸法以及實相心的種種法性,因此才能夠對於甚深的法義有真實的理解;同時能夠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所以能夠漸離種種的執著,因此說「心亦不著」。
我們先來看在《廣論》卷19中,有這樣的內容:【復次破蘊自性之體,或破其我便發智慧,了無自性或了無我。】~(《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另外在同一卷中亦說:【舍利子問觀自在,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云何學,答云「應正隨觀彼諸五蘊皆自性空。」】~(《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在《廣論》中屢次強調要破諸法有自性,表面上看起來是對的,但是如同上個節目中,我們有說到應成派否定如來藏心;因此,如果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是生滅法,那這樣的觀行是無法心得決定的,因為把一切法的自性都否定掉、都空掉之後,在這些生滅法滅掉之後,那豈不是落入斷滅了嗎?那應成派修行的目的何在?因為無有不生滅的真實法可以依靠的緣故。即使假設他們真的能夠生起智慧,那他們這個智慧本身還是會滅的,因為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沒有真實不壞的自性,所以才會說他們在否定如來藏之後,就會有「修行目的何在」的問題出現而無法解決。
即使假設他們能把一切煩惱滅盡,入了無餘涅槃之後,不是變成斷滅了嗎?那這會是他們修行的目標嗎?因此,我們可以說否定如來藏之後,決定是無法證得三乘菩提中任何一種菩提之智慧。所以二乘人實證斷我見之前,也一定要先信受有如來藏這個不生滅法,最後也才敢滅盡十八界入無餘涅槃。菩薩也因為知道如來藏不生滅,是究竟的依靠,能執藏生生世世修學的無漏與智慧法種,所以於生生世世來人間利樂眾生時,能與大乘智慧及菩薩道相應;因此確信修學絕對不會唐捐其功,也能夠在種種法上面心得決定,最終乃能達成佛地之常樂我淨。相對地《廣論》卷19,所說之「破蘊自性之體,或破其我便發智慧」,對於否定如來藏之應成派來說,這是絕對無法成就的。這樣的道理,在本節目中已有極多之探討,諸位觀眾應該都已經有深刻的瞭解。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上面所引《廣論》卷19中,所說之因為「破五蘊或破我」無有真實自性,便能「了無自性或了無我」。六識論者在這裡一樣是有問題的,因為否定如來藏則必不能斷我見,因此不能成就三乘之人無我中的任何一個。那法無我呢?菩薩所證的法無我,是要能現觀驗證諸生滅法都是依因緣而有的依他起之法,因而諸法都是無我性的;也證實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本身也是無我性,並且含藏一切諸法種子,這是更勝妙、更深入的智慧,也因此能逐漸遠離對於種種法的無明與執著。那如果再看初地菩薩所修證的百法明門的法無我智慧,其中百法最殊勝的部分便是八識心王,故說「一切最勝」;因此,大乘法無我更不是六識論者所能觸及的。所以,《廣論》之「了無我」,無論從人無我或是法無我來說,都是無法成就的。
而上面所引《廣論》卷19中之:【舍利子問觀自在,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云何學,答云「應正隨觀彼諸五蘊皆自性空。」】~(《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宗喀巴錯誤地把此段的法義,等同應成派之諸法無自性空法義,而事實上二者有極大的差異。譬如,其中《心經》開示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深般若波羅蜜多」,表示該證悟的菩薩,已經進入悟後起修的階段,已經實證如來藏了;那對於否定如來藏的宗喀巴來說,引出這段經教有何意義呢?而《心經》是在開示說這五蘊我,這一切的我與我所,都沒有真實的體性,只有本來自在的如來藏才有真實不壞的體性,因此就能把我執逐漸斷除;並且因為能夠觀察八識心王及種種法,因此可以生起更深細的般若智慧,所以稱為「深般若」。而這一切都不能離開如來藏而說,何況經文後面還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此很明顯的,宗喀巴是無法區別無常空與般若空,而將之混在一起;這也是顯示他只知道表相上的現象界諸法無常無自性空,而不知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的道理。
而既然否定真實心如來藏了,還要在《廣論》中引用《心經》的法義,真是連世間邏輯的道理都違背了。因為《心經》的法義,當然是以如來藏為核心,把如來藏否定了,而引用《心經》的法義,當然是很明顯矛盾的行為。又譬如,有一位日常法師在解釋《廣論》時,提到:【說「由講聞法所獲眾善」——講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這個眾多的好處啊,後來應該怎麼辦?怎麼樣使它在我們身心上面啊,深深地種在八識田中,乃至於讓它繼續保持這個現行。】~(《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日常法師)他也引用到「八識田」這個名相,這將令其徒眾無所適從,因為明明信受六識論的《廣論》,可是在解釋《廣論》時,卻引用八識論的名相。這與宗喀巴在《廣論》中引用八識論的《心經》法義一樣,全部都是矛盾的行為;令人驚訝的是,注重因明的六識論者自己,卻沒有發現這個簡單的邏輯問題。
而在《廣論》中,宗喀巴自己說【應正隨觀彼諸五蘊皆自性空】~(《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但是因為他是離如來藏而觀五蘊空,墮入斷滅見,因此便非是正觀,而變成是邪觀了,故無法生起正確的無我智慧。宗喀巴否定有如來藏而說五蘊無自性、五蘊無我,而不知自己已墮於斷滅論及無因論一邊,因此他其實是墮在顛倒中而說無我,以為這樣便能發起智慧,這完全只是虛妄想而已。我們可以對比在《瑜伽師地論》卷64中的開示:【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圓成實自性,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這裡聖 彌勒菩薩已經很明顯地指出「諸法的根本」—真如如來藏—祂有圓滿成就諸法的自性;因此,當然不是六識論之無自性空者可以否定的,而且是大乘之證悟者的智慧才能現觀的境界。如果否定了如來藏,那是沒有大乘法可證的,而事實上是連二乘見道都無緣,甚至連諸法都無法成就;因為否定根本因則成斷滅見,連意識心都將無法出現,那還奢談什麼「破蘊自性之體,或破其我便發智慧」?因為,如果意識心斷滅,怎麼可能還有意識心相應的智慧存在?因此,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否定如來藏便是否定三乘菩提,大家也可以瞭解這個邪見的嚴重性所在。
我們再來看六識論者,因為與意識相應,因此他們認為一切法的存在,都是要有原因、要有因緣,而且是可以推論分析的;因此不承認有「沒有原因就存在的自在之法」,故六識論認為一切法無自性、故空。所以理論上,六識論者應該是很注重因緣觀、因明以及邏輯推論;然而,很可惜地卻因為否定如來藏,落入無根本因的邪見中而不知。而正確的因緣法怎麼說呢?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中開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也就是說,三界一切法都可以攝歸到如來藏一心,如來即依此來開演十二因緣法,離開如來藏是不能建立十二支的。所以,否定如來藏之後,就不能成就因緣法了;那宗喀巴如何成就諸法皆因緣所生、無自性故空的現觀呢?所以宗喀巴雖然強調一切法無自性空,卻忽略並否定根本因,因此便無法成就他所說的「破其我便發智慧」。
再者,在沒有本識執藏無明種子之下,六識論者作十二支之逆觀時,從老死支推至無明支時,那要如何再推演下去呢?因為必定要去推演無明出生之因緣,而無明出生之因緣本身又有因緣,因此而令此推演落入無窮的過失,是故亦無法斷除無明;所以,一定要有諸法的根源—如來藏—來執藏無明種。因此修因緣觀者,追溯至根本因如來藏之時,知道不能再往前追溯了;而無明種子就是執藏於眾生各自之如來藏中,只要以對治法滅之便可解脫,這樣就不會落入無窮的困境。同時因為知道有真實不壞之如來藏心,對於十二支的虛妄性就能夠心得決定,因此得以斷除我見以及漸斷無明。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要顯示因果正理,那一定離不開以如來藏為核心的內明。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38中的開示:【謂內明論略二相轉:一者顯示正因果相,二者顯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因此,要依靠以八識論為基礎的內明,才能顯示正確的因果道理,是無法單獨靠其他四明來成就的;同時,因為有如來藏的執藏諸法種子,才能令已作不失。所以六識論者,雖然重視因明之學,但卻因為否定屬於內明基礎的如來藏心,而令其因明陷入戲論之中,因此六識論者必須熏聞及修學正確的內明之學,才能導正其因明,否則就永遠無法脫離「未作不得相」。在《楞伽經詳解》第一輯中,平實導師也有這樣的開示:【自性及心,不唯佛法說之,謂為內明,外道亦多探討之者,惜於邪見所誤,不得悟入;是故佛道獨稱內明,佛道之外悉名外道;以於本心之外,求諸三界有為生滅之法,名為心外求法,故名外道。】~(《楞伽經講解》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35。)所以,菩薩們觀察諸法時,一定是要以信受有本心真實存在的八識論為基礎,才能夠作正確的觀察,而令智慧不斷出生。
瞭解上述《廣論》中的許多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瞭解,其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否定如來藏,造成雖然作了許多思惟分析乃至精進用功之後,仍然落入意識思惟之戲論中,無法心得決定而出生斷煩惱的功德。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91中的開示:【當知此中能引無義思惟分別所發語言,名為戲論。何以故?於如是事,勤加行時,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損不善法,是故說彼名為戲論。】這是因為六識論者把前提弄錯了,而以先入為主的六識論邪見為基礎,來作種種的法義思惟,造成處處違背聖教的現象,因此使所作的種種法義思惟都與正理違背,令修學者無法增益善法,這是大家應當要留意的。避免之道是如果發現所學的法義有任何與聖教不同之處,就要留意一定要去瞭解原因:是因為說法的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或者根本是傳授的老師解釋錯誤了;知道了問題,就應當趕快處理,因此就可以避免因為被誤導而令修學唐捐其功,乃至斷送自己的法身慧命。
由今天我們對於諸法「非空非不空」之相關法義的探討,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對於諸法種種體性的觀察,絕對是必須依於八識論的。而六識論者因為接受了錯誤的知見,導致其觀察會有諸多過失,而且其錯誤也是很明顯的;其實,他們只要靜下心來,好好比對聖教與閱讀真善知識的著作,那要改正邪見應當是很有機會的。那菩薩們因為已經發起救護眾生的大願,因此我們也要不畏辛勞,依據聖教來作諸法的種種法性之思惟與觀察,如此才能逐漸具足利樂眾生的智慧與方便善巧。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